-
1 # 逍遙自在的二哥
-
2 # Simon3182616
夢筆生花的江淹,少年因夢得五彩筆,從此文思如泉湧,下筆如有神,年少成名。到了老年文思枯竭,筆下再無佳句,落得才盡的名聲。“江郎才盡”一詞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漢語成語,意思是比喻人的文采思情衰退。知道現在,人們文章寫不出來、畫畫沒有靈感,都會自嘲一句“江郎才盡”,導致曾年少時夢筆生花的江郎被口水淹了1500多年。
夢筆生花少年郎南朝的江淹,字文通,傳說他小時候在夢中得到一支五彩筆,從此文思如泉湧,下筆如有神,所作詩詞文章皆被評為佳作,有的更是流傳千古,因此有“夢筆生花”一說。實際上江淹自幼喪父,家境貧寒,他從小勤奮好學,六歲能作詩,十八歲能熟背四書五經,所作《恨賦》、《別賦》更是千古名篇,他年少時的成就全是透過自身的努力所獲得的。
江郎才盡嘆無華關於“江郎才盡”也跟一個夢有關。傳說有一次江淹在冶亭中睡覺,夢見一個自稱郭璞 的人,走到他的身邊,對他說:我有一支筆在你那兒已經很久了,現在應該可以還給我了吧。 江淹聽了,就順手從懷裡取出一支五色筆來還他。從此以後,江淹文思枯竭,再無佳句。這就是世人傳說的“江郎才盡”。
關於江淹是不是真的才盡還是有爭議的,有人說他是故意託夢還筆,主要因為害怕君王專擅思維,不願因文引禍上身。如果事實真的如此,那麼江郎託夢還筆就是曠世奇謀,而不是真正的“才盡”了。
-
3 # 行走者believe
恰恰相反,真正的江郎是自我罷筆!這個1500年,說的是古往今來人們對江郎的閒言開涮和對文人才氣衰退的一種嘲弄。後面我們詳細說。
江郎即江淹,也說“江淹才盡”。南朝人,距今1500多年。為什麼會有這麼一個成語呢!史書記載有兩種說法,在這說說更具傳奇色彩的一種:才子江淹文采出眾、聞著於世,在其晚年時,他在夢中遇見一位叫郭璞的人,他對江淹說:我的筆在你這裡多年,請你現在把他還給我。之後江淹從懷裡掏出一支“五色筆”給他,這時江淹也在交筆同時醒過來。從此,他發現自己再也沒法做詩,人們稱之才盡。“江郎才盡”一詞也由此而來。
那麼這個說法是怎麼來的!中國文人自古以才情留名,江淹也不例外,他的留名方式就是給自己造就了這麼一個讓所有人都記住的成語。他本人自幼勤奮好學,六歲已能詩。二十歲時,因聰慧超群,成為了宋建平王劉景素的幕僚,並任文書之職。後考中秀才,很快升任巴陵王國左常侍。從此,江郎官運亨通,仕任南朝宋、齊、梁三朝,直至封侯而終。
所以能說他“才盡”嗎?他是真正的才子。進入仕途後且步步高昇的他,因為已不再是年輕時的文人墨客,他在文學上的心態意境發生了變化。他也不能再向以前那樣隨性的發揮自我。這是亂世求生存的大智慧,所以他搞了一出“夢中索筆”的把戲,還有“夢中索綢”一說,以期從此罷筆!
江淹此等操作就是曠世奇謀!他深知伴君如伴虎,寧可背上“江郎才盡”的名聲被後人永遠恥笑,也不願因文而引火上身,同時也算是給後人留名的另一種方式。
最後說一歷史事件來證明他的政治智慧和才智:南朝齊第六位皇帝齊東昏侯元年,有一南齊大將名崔慧景,率重兵叛亂。叛軍圍困京城,朝野官僚紛紛投身崔慧景門下,只有江郎稱病在家不降,好保持中立。崔慧景失敗後,眾人對江淹的明智表示佩服。
後來又一大將蕭衍率兵起事,這個蕭衍即後來的梁朝創立者。此時官僚們有了江淹的前車之鑑,個個不降。恰恰江淹卻脫掉原來的官服,投奔蕭衍去了。果然,蕭衍獲勝稱帝,是為梁高祖武皇帝。江淹獲得梁武帝重用,這下官至尚書左丞,權傾朝野。這就是他過人的政治覺察能力和聰明才智的體現。
很明顯的,這不是“江郎才盡”,這是他仕途生存的一種智慧。 -
4 # 春秋風雲
江郎是個大騙子!
“江郎才盡”的成語典故我們都知道,說一個叫江淹的人,青少年時期聰明絕頂,文思泉湧,一支生花妙筆寫盡喜怒哀樂,無人能及;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文思枯竭,即使抓耳撓腮也寫不出好文章來。後人常將某人思想文化退步,比喻成江郎才盡。事實上,大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這個大騙子騙了世人1500年。
江郎是人們對他的尊稱,他本名江淹,字文通,南朝文學家,散文家,歷仕三朝,宋州濟陽考城(商丘市民權縣程莊鎮)人。
江淹六歲能作詩,十八歲能背誦《五經》,憑藉詩文才華一歩步登上仕途,並且官運亨通。平步青雲的江淹得意地對弟子說:“吾本素官,不求富貴,今忝竊遂至如此,平生言止足之事,亦以備矣”,“人生行樂耳,須富貴何時,吾功名既立,正欲歸草萊耳”。志滿意得的江淹從此不思學習,筆耕荒蕪,半天寫不出好文章來,勉強為之,則文辭枯燥,大不如前。
正當人們百思不得其解時,江淹也感到納悶:怎麼自己就不行了呢?他說此前乘船停靠在祥靈寺河邊,做了一個夢,夢見自稱張景陽的人向他討還一匹錦緞,他隨手從懷裡掏出一匹錦緞還給他。從那以後,就再也寫不出好文章來了。
還有一種說法,說江淹在冶亭中睡午覺,一個自稱叫郭璞的人找他討要筆:“江淹,我那支筆在你那很久了,是不是該還給我了?”,江淹順手從懷中掏出一支五色筆遞給郭璞,從此江淹再也寫不出好文章了。
歷史上很多雅士以文釆留芳百世,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而江淹以“江郎才盡”被口水了1500年了,不得不說這反差太大了。
但是經過研究,世人都被江淹騙了。江郎並沒有才盡,只是他工心官場,就此擱筆,將錦繡文章深藏於心,不為外人所知,江郎把滿腹才華轉移到宦海爭雄上。
張縛一語道破:“江文通遭梁武,年華望暮,不敢以文陵主,意同明遠,而蒙譏才盡。世人無表而出之者,沈休文竊笑後人矣”。這段話的意思是,江淹在皇帝面前不敢露出自己的文章才華,寧可被人譏笑才思枯竭,也不願冒被皇帝忌諱的風險。沈休文是聰明人,他笑別人看不出江淹在裝糊塗。
沈休文為什麼看出了端倪呢?因為沈休文是個飽學之士,他在皇帝面前也退避三分,不敢“鋒芒畢露”。同樣的經歷,豈能不看出江淹在裝傻?
江淹由才華橫溢到“江郎才盡”是有原因的。《梁書》記載,南宋順帝泰始二年(公元466年),當時才20歲的江淹成為宋建平王的幕僚,並在袞州任文書。因受郭彥文的牽連被逋入獄,江淹為了洗清自已,飽蘸濃墨,洋洋灑灑寫了《恨賦》一篇,將自己的真情實感訴之筆下,劉景素看後十分賞識,立即放人。後來,江淹因一篇策論得到上司認可,升職為巴陵王國左常侍。再往後一直成為官場不倒翁,歷經宋、齊、梁三朝,爵至侯爺。江淹出身寒微,曾經靠打柴禾度日,他比誰都知道貧苦的艱辛,如果因為自已惹禍,而由人上人變回打柴為生,這是他十分害怕的。因此,升任御史中丞後,以廣陵令郭彥文為教訓,不再舞文弄墨。為了掩人耳目,就編了個夢中還筆的把戲。
之所以說江郎沒有才盡,這裡舉個倒子:齊東昏侯永元元年,崔慧景自恃兵強馬壯起兵造反,他的軍隊將京城團團圍住,士族官僚眼見大勢己去,紛紛投靠叛軍。只有江淹能看出事態發展的結果,他稱病不出,等待時機。後來崔慧景被打敗,江淹則被人稱頌。再後來,蕭衍率兵起事,士族官僚們吸取上次教訓,“按兵不動”。只有江淹脫下官服,積極響應蕭衍的號召。梁衍成為高祖武皇帝后,江淹得到重用,官至尚書左丞,權勢熏天。
妙筆生花的江郎因為“才盡”被口水了1500年,也騙了世人1500年,我們是該讚揚他,還是鄙視他呢?
-
5 # 紅塵夢醒
大家知道,江郎是指歷史上南朝時期的才子江淹(444一505)年,字文通。宋城濟陽考城人(今河南商丘民權)。是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
相傳江淹幼年時聰明好學,六歲時便能出口成詩,十三歲時父親故去,由於家境貧寒,曾採薪養母。到十八歲時已能熟背五經,二十歲時已是聰慧過人,有幸在新安王劉子鸞幕下任職,泰始二年(466),又轉入建平王劉景素幕下。(以後歷仕南朝宋,齊,梁三代)。
江淹的文采斐然,寫出的文章深受人們的喜愛,被廣為傳誦,特別是所作《恨賦》,《別賦》更是顯示出他的才華橫溢,可以稱得上是千古奇文。
有一次,他受到了廣陵令郭彥文的牽連,被捕入獄,他在獄中寫的《詣建平王書》中,構思巧妙地把他的委曲和嘆念盡訴筆端,文章不亢不卑,辭氣激昂,至情至理,真情實感流於字裡行間,可謂感人至深,以至建平王劉景素覽文後即刻釋放了他。時過不久,江淹又考中了秀才,寫的文章又得到了上司的賞識,被提撥升任巴陵王國左常侍,從此一路官運亨通。這不可不說是歸功於他那支生花的妙筆,撰寫出的錦繡文章幫了他。
只是後來江淹上了年紀,寫的文章大不如前,甚至是黯然失色。以至於時人謂之“才盡”,故此有“江郎才盡”一說,與以前的“妙筆生花”時相比,才情判若兩人,傳說江淹的“妙筆生花”的由來是在浦城當縣令時,有一天他在浦城郊外遊覽,歇息在一小山上睡著了,睡夢中見一神人賜給他一支閃著五彩的神筆,自此後,文思如湧,最終成為文章魁首。時人稱之為“妙筆生花”。那麼“江郎才盡”為什麼到了晚年江淹會“才盡”呢?傳說是是江淹有一天在涼亭午睡,夢到一神人,自稱郭璞(晉代文學家),對江淹說“我有一支五色的彩筆在你這裡已有好些年了,今天就歸還給我吧”。江淹就從懷裡掏出筆還給了他,從此文思枯竭,寫的文章大不如前,再也沒有驚世之作品問世了。所以時人謂之“江郎才盡”。
但是江郎的“才盡”究竟是因夢中失筆而“才盡”,還是他煞費苦心地為保全晚年的穩定安逸生活,智慧地選擇出局,不願寫文得罪君王怕招禍患而故意為之呢?筆者認為他故意出局的可能性最大,只不過是是把文采轉變成求生存的策略罷了。
-
6 # 嶽明闊
很多人年輕時有才氣,但到了晚年,隨著年老體衰,思維遲緩,難免會文思衰竭,寫作文章力不從心,大不如前。
南朝時期著名文學家、散文家,歷仕三朝的江淹,就是這樣。
據鍾嶸《詩品》記載:初,淹罷宣城郡,遂宿冶亭。夢一美丈夫,自稱郭璞。謂淹曰:‘我有筆在卿處多年矣,可以見還。’淹探懷中,得五色筆授之。而後為詩,不復成語,故世傳江淹才盡。
意思是說,郭璞向江淹要走了本來就屬於自己的五色筆,而後江淹再次作詩、寫文章,水平就大幅降低了。後世人都笑話江淹說“江郎才盡”。
實際上每個人年老之後,筆力與體力一起減退,是正常現象。明白這一點,也就不至於笑人“江郎才盡”了。
-
7 # 梧桐樹邊羽
“夢筆生花”的江郎,為何被“才盡”的口水淹了1500年?
江淹到了晚年,才思微退。傳說他有一天晚上夢見晉代文學家郭璞找自己討要五色彩筆,江淹到懷中一摸,還真摸到了,便老老實實還給了郭璞。從此以後他的文章就日見失色,眾人都說他才氣已盡,於是就有“江郎才盡”一說。
此說源自南梁鍾嶸的《詩品·齊光祿江淹》:
初,淹罷宣城郡,遂宿冶亭,夢一美丈夫,自稱郭璞,謂淹曰:“我有筆在卿處多年矣,可以見還。”淹探懷中,得五色筆以授之。爾後為詩,不復成語,故世傳江郎才盡。
江郎為何才盡,一個人是否真的會有才氣用盡的一天?
從邏輯上來看,江郎的才盡,個人有些原因,其更大的原因應該還是社會文化走向所導致的。
江淹歷經南北朝時期的政治動盪,終於身居高位,不願意再以《恨賦》、《別賦》之類情感意氣作品來表達自己的內心真實想法。
而詩歌文藝類作品一旦缺乏真情實感,自然就墮落了才情。
當彼之時,詩歌的發展也開始走向另一個方向。永明年間,音韻學家周顒發現並創立以平上去入制韻的四聲說,沈約等人根據四聲和雙聲疊韻來研究詩的聲、韻、調的配合,提出了八病必須避免之說。
這種講究四聲、避免八病、強調聲韻格律為其主要特徵的詩作,我們稱之為“永明體”。
對於江淹來說,四五十歲的時候遇到永明體的興起,功成名就的他肯定是心裡有疑問的。永明體的四聲八病給詩歌創作套上了規則枷鎖,在寫慣了古詩詞賦的老文人來說,必然是不習慣的。
更何況永明體往徐庾體發展,輕佻、俗媚,這在內容上也就喪失了老一輩詩人的認同。
當社會上的風氣都走向“永明體”、“徐庾體”的時候,江淹最擅長的古體、仿古體自然是佔了下風。
江淹的才盡了嗎?顯然沒有。
但是在新詩人眼中,他的作品不再像年輕的時候驚豔——因為時代的審美觀發生了變化。
自嘲“才盡”,是江淹作為一個老文化人的氣度,卻被新詩人當成口實,代代相傳下來,變為了一個成語。
至於後來者,大都是人云亦云,他們根本不瞭解江淹的政治智慧和在詩歌史上的意義。
此為簡答,另有圖文詳述。
回覆列表
江郎是指南朝時期的著名文學家江淹。
“江郎才盡”這一帶貶義的成語,一千五百多年來就一直陪伴著他。其實是被誤解了一千五百多年,這個倒黴的江淹,自幼勤奮好學,六歲能詩,十八歲己能熟背“五經”;所作《恨賦》、《別賦》,更顯其才華橫溢,被譽為千古奇文。
可惜的是,中年的江淹突然罷筆,只落了個“江郎才盡”的名聲。
江淹自幼喪父,家境貧寒,曾採薪養母的江淹,最知道貧窮卑賤的滋味。他任御史中丞後,總結了自己以前的經驗教訓,力戒廣陵令郭彥文喜歡寫寫畫畫的毛病,並搞了一出夢中還筆的把戲,以期從此罷筆。即使不得已而寫,也只是寫寫“皇齊啟運從瑤璣”之類的應景華麗篇章。收地就是,博君王之歡心,能苟全於亂世。他把所有令人驚歎的文采,都轉化成了於亂世求生存的智慧。
江淹的《恨賦》、《別賦》是千古絕唱,還有他的託夢還筆更是曠世奇謀。他深悟君王的專擅思維,寧可背上“江郎才盡”的名聲被後人譏笑,也不願因文辭而引火燒身。他曾對弟子們說:“人生行樂耳,須富貴何時。吾功名即立,正欲歸草萊耳。”(見《梁書·江淹傳》)“功名立,而歸草萊”,這也許就是江淹借夢罷筆的真正原因。
事實上,江郎何曾才盡?罷筆後的江郎仍然智慧聰明著呢!
齊東昏侯永元年,崔慧景因擁兵自重而造反。叛軍圍困了京城,士族官僚紛紛投身叛軍門下,只有江淹稱病不出。崔慧景失敗後,眾人對江淹的明智佩服得五體投地。後來蕭衍又率兵起事,士族們有了前車之鑑,人人安之如素,而江淹卻脫掉原來的官服,投奔蕭衍去了。蕭衍獲勝稱帝,是為梁高祖武皇帝。江郎獲得梁武帝重用,官至尚書左丞,權傾朝野。就在這一靜一動之間,江郎顯現了過人的政治智慧和聰明才智。由此可見,江郎並未才盡,而是他的才情轉換了方向。
有趣的是,迄今為止,也沒有人覺得“江郎才盡”是誤讀了歷史。
功成於文章,名成於才盡。江淹用自己的方式為後人上了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