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夜暴富兒孫滿堂

    就算能過河,又能怎麼樣?不如一了百了。

    垓下戰敗,項羽拋棄十萬部眾,選精兵突圍。他自己都明白大勢已去,後人哪兒那麼多遐想。

    以江東會稽郡一郡之地對抗全國,項羽沒那麼不知深淺。一個會稽郡能撐多久?何況會稽郡不是他的基本盤(他的基本盤在彭城),當初他跟著叔父項梁帶著八千會稽子弟北上創業,這些人不是戰死就是被他拋棄在了垓下,自己還能指望會稽郡的父老支援他?他身邊的親族,重臣接二連三的反叛,真的是眾叛親離了。

    劉邦開出了千金,封萬戶侯的賞格。看看史記記載項羽自殺後,漢軍因搶奪項羽屍首,而引起的慘烈的內鬥,項羽最終被分屍五個大塊兒,就明白他根本不可能善終了。

  • 2 # 梨叔說史

    一、項羽的性格決定的

    項羽武力非凡,力能槓鼎,表面上很雄霸,但是,他的心理實則是一個小孩子。他那麼優秀地表現自己,就是想證明自己很強。他也確實做到了,他是那個時代非常邁的人。但是霸主之業,打來的快,失去的也快。項羽一生從來沒有受到過挫折,一旦遇到挫折,他就傷心的不得了。先是垓下被圍,楚軍被殺的大敗,一心軍心渙散。其實軍心渙散的不只楚軍的將士,還有項羽。他從來沒有過這樣大的挫折,而且是如此的慘敗。這次敗仗對他的打擊非常大。他的軍事信心,是建立在武力之上的,一旦武力不能給他帶來勝利,他就會失望到底。

    二、虞姬的死,對項羽的刺激非常大

    如果垓下的慘敗,給了項羽最大的刺激,那麼虞姬的死,就是一把催命劍。他最心愛的女人虞姬,一定也從垓下之戰中感受到了霸王項羽的英雄沒路。她以為自己成了項羽的累贅,卻不知道她是項羽的救命稻草。如果她鼓勵項羽,重拾信心,項羽的鬥志一定會昂揚起來。但是,在項羽最需要鼓勵,最需要來自女人的溫暖時,虞姬用自己的死,給他潑了一盆冷水。虞姬相比呂雉,簡直就是一個愚蠢的女人。她不知道自己對項羽來說,是多麼重要。虞姬死了,項羽最後的信心也沒了。

    三、項羽一味崇尚武力,不得人心

    項羽從來沒有明白過人心的重要性,他只知道殺戮。他的格局實在太小,只對楚民有好感,其他國的百姓,在他眼中只是草芥。因此,他坑殺了二十萬秦兵,向全天下證明自己是一個不次於秦始皇的暴君。他如願以償了,但是百姓不答應了。百姓不需要這樣一個殘暴的人來當他們的君主。他應該在逃亡的途中,明白了人心的向背,比他武力更要強大的多。只是他明白得太晚了,也太遲了。

  • 3 # 神都的潁川君

    這個問題只能站在項羽的角度去分析。

    從性格上來分析,項羽一直都是一個很自負的人,他到死他都沒承認自己敗了,是天要亡他。畢竟項羽一生基本沒打過什麼敗仗,項羽之所以輸給劉邦是輸在政治上。項羽在政治上比著劉邦還是很幼稚的。他接受不了自己從一個西楚霸王淪為一個流寇。

    項羽是個重情重義的人,項羽自幼是跟著項梁長大的,項梁死了,連虞姬也死了,可以說在項羽身邊已經沒有親近的人了。一個人活著感覺沒意思,即便能東山再起又如何,身邊已經沒有人能和他共享這花花世界了。

    昔日的八千子弟兵也都死了,他回到江東感覺對不起那裡的父老鄉親。

    還有就是回到江東就一定能東山再起嗎?以當時的形勢來看,天下以大半部分都歸了劉邦,即便渡江回到江東,劉邦的追兵也很快都會追到。可以說不會給項羽時間去發展壯大,劉邦只有除了項羽之後才回班師會朝。

    所以就算項羽回到江東,也是連累父老鄉親跟著自己一起受死,那又何必呢。他是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啊,就算死,也要死的體面啊。沒有人可以殺他除了他自己。

    綜上所述啊,項羽其實已經失去了鬥志和繼續活下去的勇氣,死對他來說是一種解脫,也是最後的結束方式。

    以上純屬個人淺見,不正之處還請給我指正。

  • 4 # 月夜讀春秋

    從性格上說,項羽剛愎自用,自己的數十萬軍隊已經敗亡,經過這樣的打擊,已經振作不起來了,況且跟隨項羽出江東的數十名江東子弟,都已經陣亡,項羽也無顏面對江東父老。

    即使暫時逃往江東,劉邦的數十萬大軍也會在頃刻間抵達江東圍剿項羽,項羽也不可能自己一個人一下子招募數十萬軍隊跟劉邦和眾諸侯抗衡。

    項羽最初起家是承襲他的叔父項梁,謀略上有亞父,武有季布、龍駒等猛將,現在這些他都失去了,項羽再牛逼也不可能一個人獨攬狂瀾,時間也不允許他這麼做,劉邦數十萬大軍緊跟著他一個人。

  • 5 # 可樂冰氣泡

    關於項羽選擇自刎,也是有很多推測的,但總體還是缺乏科學的決論,接下來我就針對這一問題來說一說自己的一些看法。

    首先,我覺得項羽選擇自刎,這與他的性格有一定關係,項羽作為一員大將,自己戰敗,這是他不肯過江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感覺自己沒有臉面去見自己的江東父老,在60日記的死對於項羽的打擊是非常大的心理的打擊,在加上自己戰場上的實力導致對生活無望。香港雖然是一個大將,但是他對於自己這兩方面的經歷是無法接受的。

    其次,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下雨不可能過將來主要原因是自己已經沒有機會了,大家也都知道當時的局勢,對於像你來說是非常嚴峻的這樣一個國家的機會,是非常小的,往前走一步都是有危險的,所以在項羽看完自己逃跑似的被人追殺,不如自己英勇自刎。當然無論是第1種意見還是第2種意見,這都是一種揣測。對於這些說法都是缺乏科學依據的,希望大家瞭解就可以。

    關於這一問題的介紹就先到這裡了,希望大家對於這些問題有很多的瞭解,希望大家能夠以此為結尾。

  • 6 # 酷酷的軍

    項羽他的死,有兩種完全不同的看法:一種是南宋詩人李清照,他在吳江寫道:“生是人的英雄,死是鬼的英雄。”到目前為止,項羽一直拒絕渡河。對項羽寧為斷玉,不作高度評價和讚揚的英雄精神;一個是晚唐詩人杜牧,他在《吳江亭上》中寫道:“軍事的勝敗是不會發生在任何時候的。”江東的孩子更有才華,復出默默無聞。幾千年來,這兩個不同的概念一直在不斷延伸,那麼項羽為什麼選擇自殺而不是渡河呢? 據最早的記載,項羽自殺是因為他沒有臉見江東的父老鄉親,據項羽的史書記載,楚漢戰爭中項羽被劉邦打敗後,項羽率領八百人來到吳江邊。這時,吳江亭長勸項羽儘快渡河,以便恢復和報仇。而帶著孩子們的八千江東渡河而過,現在也沒有人了,縱使江東的父親和哥哥憐憫我和國王,我怎麼面對也看不出來!即使那不說,單獨是不值得的心!”然後他拿起劍自殺了。這種說法出自太師王司馬遷之手。這是一個接近項羽之死的時刻,並被描述得非常激烈。因此,它被廣泛傳播。 在這一觀點中,虞姬之死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據史料記載,項羽在被漢朝軍隊圍困。晚上,項羽聽到到處都是楚國的歌聲,非常吃驚,便起來喝酒。在項祥祥的控制下,他在漢軍的控制下掙來掙去,朱珠不死兮而是怎麼死兮,餘兮奈若何?歌數闕,美與它。據陸家嘴的《楚漢春秋》記載,在漢初,虞姬在悲慟中抽出劍來,翩翩起舞。大王氣得魂不附體,賤妾如何聊生。”唱歌,割破自己的喉嚨。項羽是一個競爭力,受人尊敬的人,他最喜歡的 “孩子們分散”當項羽的殘兵敗將逃到烏江銀行感到羞愧,沒有臉去看他的長輩,所以選擇。 另一種說法是項羽自殺是為了結束戰爭,消除戰爭造成的痛苦。據史料記載,在楚漢戰爭中,劉邦和項羽陷入了僵局。項羽對劉邦說:“世界上的匈奴人已經足夠大了,可以向漢王挑戰,決一死戰了。”這意味著項羽想要在兩個人之間進行一場決鬥,已停止世界各地普通人的痛苦。項羽帶著殘廢的軍隊來到吳江時,他想過了吳江,一定會捲土重來,再打一場楚漢戰爭,給人民帶來更大的災難。因此,他選擇犧牲自己的生命來結束多年的屠殺,回到一個和平的世界。 但這一論點有太多的猜測,與項羽好鬥、野蠻的本性不相符。項羽曾經殺死20萬秦軍士兵,燒燬阿凡宮三個月。他是一個非常殘暴的人,不太可能為了不讓人民受苦而自殺。他之所以叫劉邦單槍匹馬作戰,決勝負,很可能是出於計謀,因為項羽的個人能力,打敗劉邦易如反掌,但劉邦並沒有落入圈套。當失敗逃到項羽吳江、冷漠、緊張,難免心中深深打動,現場恢復他窮,整個世界都會喜歡自己的死亡結束戰爭的想法也有可能,但這是最好的香了,放下我的臉當自我安慰,像項羽自殺的主要原因是錯誤的。 還有一種說法是項羽不想渡河,但是沒有機會渡河。馮忌用著名學者在他的文章“項羽在烏江死去測試”,詳細闡述了,《史記》和《漢書》“楚春秋”對項羽之死的描述,指出“歷史記錄”的全文項羽的死亡,除了項羽的傳記的草圖,有“王東渡烏江,烏江船保持”涉及到烏江在兩個地方,其餘的都沒有地方讓項羽去吳江自殺了。相反,它明確地提到項羽“死在東城”,“讓騎手給項羽注射,殺死他”。他還透過《國地誌》、《江表專》等章節對地理位置進行了考察。經過實地調查和考證,項羽確實是在東城被殺的,即今天的安徽省定遠縣,距吳江120公里。對於項羽《今志》中與吳江有關的兩種說法,馮唐認為司馬遷敘述有誤,造成了誤傳。 這種觀點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援,紀政山先生根據《史記》、《漢書》中的《灌輸傳》,認為項羽不在吳江“自盡”,而是在決定遠東城市“殺身之禍”。項羽驚慌失措地包圍了,率領八百人馬逃到河東。江南是受項羽影響的地區,項羽在這裡發跡發跡。即使在楚漢戰爭後期,橫山武瑞王和臨江公威王仍然聽從項羽的命令。特別是南楚臨江王公對項羽忠心耿耿,他就可以重整旗鼓,捲土重來,再次打敗劉邦。因此,項羽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要渡過吳江,但當他逃到東城時,卻被漢朝軍隊包圍了。在混戰中,他被殺死,而吳江離東城還有120公里。因此,項羽沒有機會過河,也沒有自殺。 然而,這一觀點也充滿了猜測和猜想,這遭到了許多學者的反對。據《太平宇宙記》等資料記載,漢代東城縣是江淮兩河之間的一個大縣域。從現在定源東南上游的潭河地區,橫跨江淮流域,包括西南部的楚縣、肥肥的東東縣、西南部的胡椒粉縣,直到今天沿河與吳江縣接壤。晉泰康六年在東城縣界建立了獨立的吳江縣。張學成在《周之志不志演變史》中指出:“秦是九江縣的溧陽,東城的吳江亭……”金泰康元年屬懷縣,歷年屬陽朔,東城為吳江亭。也就是說,在楚漢戰爭時期,東城是一個幅員遼闊的行政區域,吳江被納入東城縣。因此司馬遷認為“東城之死”與“吳江之死”並不矛盾,而是用描述性的方法來避免意義的重複。 項羽就是這樣死在吳江的。司馬遷生活在楚漢戰爭後大約70年。他有很多第一手資料,他的治學非常嚴謹。項羽不肯渡河自殺。這真是一場性格的悲劇。傲慢、霸道、霸道和缺乏堅忍是他失敗的主要原因。雖然他的死顯得慷慨豪邁,而且為後人反覆歌唱,令人嘆息!

  • 7 # 中分披肩長髮油膩男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 ...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虞姬死而子弟散”,項羽在自殺之前,曾經嘆息道,他沒有臉面見父老鄉親,有時,無聲勝有聲,他早已想到自己的命運結局,如果他真的渡江回到家鄉,那麼,以劉邦睚眥必報的性格必然也會派兵窮追不捨,到時候,必然會連累他人。他不想讓父老鄉親再經歷戰爭之苦,思前想後,只有他死了,才能結束這一切,才能保全鄉親們。

  • 8 # 我是小妖怪

    小妖怪認為,項羽之所以會自殺有幾個原因。

    1,虞姬死了,從頭到尾陪伴著項羽得那個阿虞不在了,所以活著就沒意思了,正所謂哀莫大於心死,心死了,人也就不想活了。

    2,原文中,項羽說,無言面見江東父老。起於微末之際,名門之後,帶領八百江東兒郎打下諾大江山,結果因為自己的狂妄等等原因葬送了大好江山,所以為了自己臉面,一死百了。

    3,自尊心強,想我項羽好歹乃一代西楚霸王,我幹啥苟且偷生,我都能把秦國江山給打到了,卻敗在你劉邦一個賴皮之手,就算我逃走了,活下去,也麼啥意思呀,你想呀,家裡的雞怎麼想,鵝怎麼想,江東父老怎麼想,想來想去,越想越窩囊,乾脆自殺算了!

    4,再說,楚國大部隊已經被打光了,就算項羽活了下來,他把江東兒郎再召集起來,能召集多少,當初之所以滅了秦國,是因為外有諸侯幫忙牽制,內有秦二世不得人心,秦朝官員橫徵暴斂,所以打敗了秦國。現在想從頭再來,漢朝也是亂世之中起來的,更得民心,劉邦手下謀臣良將數不勝數,怎麼會允許劉邦犯這樣的錯誤。其次,民眾需求一個和平的國家,不會支援項羽東山再起。

  • 9 # 小信鴿兒

    在《百家講壇之漢代風雲人物》裡面易教授講到了項羽自刎烏江的幾個原因。

    1.項羽有著心懷天下蒼生安寧的念頭。其實這個是項羽自刎烏江的主要原因之一,項羽的祖父項燕,叔父項梁都慘死於秦軍手中,所以項羽對秦朝是恨之入骨。但是推翻秦朝之後,劉邦有著稱霸的野心,天下蒼生百姓是否安寧劉邦此時是不會理會顧及的;可項羽在最後被劉邦十面埋伏之時,卻想著自己一死,楚漢相爭就此結束,從此天下太平,百姓不用再受戰亂之苦。

    2.項羽自尊心強,愧對江東父老。當初項羽從江東起義時候,跟隨他的相親父老幾十人,一起打拼滅掉秦朝,項羽更是成為各路諸侯王的霸主。當項羽準備渡江時候,卻隻身一人,船伕勸告項羽回到江東東山再起。可項羽此時覺得自己愧對江東父老的信任,跟隨他的江東子弟全都戰死,他項羽豈能獨活,甚至回江東再起兵?所以,項羽最後寧願自刎烏江也不肯回去見江東父老。

    3.項羽失去了摯愛虞姬,已心灰意冷。項羽被包圍在垓下,此時項羽不是召集軍將士研究如何突圍,而是和虞姬歌舞道別。在項羽的心裡,虞姬遠比這些千萬將士的性命重要。《垓下歌》也唱出了項羽內心的愛恨情仇,愛美人遠愛過江山。項羽怕虞姬落到劉邦手裡,固虞姬一死,項羽也喪失了自己的靈魂。

    總的來說,項羽作為一個英雄人物,他具有對愛情的忠貞也講究情義。可是作為一個軍隊的統領,他太剛愎自用,太過自信,他是個將才絕非帥才。

  • 10 # 九州史冊

    項羽的信心已被摧垮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軍事將領之一,歷來都有“王不過霸,將不過李”的說法,項羽自起起兵以來,歷經大小戰役七十餘次,所當者破,尤其是鉅鹿之戰和彭城之戰堪稱項羽軍事生涯中最得意的一筆。

    然而在垓下之戰中,項羽遇到了起兵以來第一次完全的失敗,楚軍被斬殺甚多,項羽落入漢軍的重重包圍,夜半四周響起楚國的歌曲,以至於項羽以為楚國難道都陷落了。看不到希望的項羽深夜帶領800餘人突出重圍,開始拼命逃亡。垓下之戰的失敗,可以說摧垮了項羽意志的防線。

    東渡烏江已經意義不大

    項羽跑到烏江,面對烏江亭長的船卻拒絕了,他想起跟隨他出徵的幾千男兒,如今只剩下他自己回來,覺得對不起江東父老,更重要的是,項羽對前景感到渺茫。

    垓下一戰,楚軍精銳盡失,劉邦率領幾十萬大軍跟在項羽身後,趕盡殺絕是不可避免的事。垓下之戰前,眼見項羽已無回天之力,像大司馬周殷等人即行反叛,給項羽很大打擊。即使項羽渡過烏江,又怎麼能在短時間內徵召出足以和劉邦對抗的大軍呢!項羽心灰意冷之下,又不願做漢軍的俘虜,只得選擇自殺。

  • 11 # 明月未明

    “力拔山兮氣蓋世”一句道出了西楚霸王項羽的氣概,隨後就自刎與烏江。這就是歷史的真相嗎?為此我為大家整理出項羽為何選擇自刎的三個原因。

    一、戰爭給百姓帶來了太多的災難,項羽想盡快結束戰爭,還天下一個太平,還死去將士們的一個交代,但劉邦多次避而不戰,儘可能拖延戰時。終於有一天,項羽兵敗站在烏江邊,想起自起兵以來,死傷無數,不忍民眾在持續這樣的傷亡,於是放棄渡江選擇自殺,以結束戰亂。(我們認知的真相是,項羽兵敗,無顏面對江東父老,於是自刎烏江。疑點:既然無顏面對江東父老,為何要領八百騎兵殺出重圍,直奔烏江。其目標明確,渡江,休養生息,望日後東山再起。但歷史確是自殺了呢?)

    二、據野史記載,項羽領八百騎從垓下突圍,渡江,回家重振旗鼓。韓信料到以項羽的神勇,漢軍必不能阻止其回江東。於是心生一計,派人在烏江渡口的山崖上用蜂蜜寫上“楚霸王項羽死於此。”螞蟻就會來採食蜂蜜排列開就出現了這幾個字。項羽到了烏江看到以後,心想天要亡我,我不得不亡,於是烏江自刎。由於這個說法缺少證據,就被荒廢。

    三、有人認為項羽並不是死在烏江,而是在距烏江120公里處的定遠東城搏殺而死。這一想法根據《史記》《漢書》《楚漢春秋》而得出的。因為歷史是勝利者書寫得,所以會有多少誇大或者貶低。

  • 12 # 路遙lgy

    謝謝邀請!至今思項羽,不肯回江東!項羽兵敗於垓下!四面楚歌聲,項羽唱起悲壯的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一連唱了幾遍,留下了眼淚!虞姬悲傷欲絕也和道,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虞姬唱完,竟然拔劍自刎了!項羽痛不欲生埋了虞姬! 項羽帶著二十六人只往南跑去,到了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恰巧烏江亭長有一小船停在江邊!亭長勸項羽馬上過江說,江東雖小,可還有一千多里土地,幾十萬人口,大王過了江,還可以在那裡稱王!項羽苦笑道,我在會稽郡起兵後,帶了八千子弟渡江。到今天他們沒有一個能回去,只有我一個人回到江東。即使江東父老同情我,立我位王,我有什麼臉再見他們呢?項羽把烏騅馬送給亭長!帶領二十六人又衝殺了一陣!最後只剩自己一人在烏江自刎而亡!項羽不回江東,流下了千年的古諺語————無顏見江東父老!

  • 13 # 星瀚燦爛633

    大家都願相信史記的報告文學式的訴說,都願相信歷代名家因史記而做的詩詞歌賦;項王真的英雄而又有謀略並有所謂范增這樣的高士輔佐,為何兵敗,為何數萬將士不顧而匆匆逃命,難道真是劉邦小人,天不佑項?在歷史的字裡行間裡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司馬遷用他的春秋筆法抬高項羽辱罵劉邦,以洩私憤,難道不是嗎?同時貶損秦始皇以示劉氏江山正統。項羽其實就是一個被史記捧紅的名人,就像當今演藝圈的小鮮肉。可以看看程步著的《真項羽》,細心體會。

  • 14 # 史努比行走歷史

    一則、高傲之人,感覺回去丟臉。二則、大勢已去,無才可用,無將可點。三則、“江東子弟”代表著楚國舊貴族勢力早已和項羽離心離德。四則、閩越侵佔長江中下游,回到江東也是案板上的肉。前有劉邦後有閩越。

  • 15 # 歷史笑春風

    時來江山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項羽本沒有想去江東,至於說選擇烏江自刎也是隨機的。

    項羽與劉邦打了幾年仗,已經山窮水盡。人力物力財力全都耗盡。手下的將領死的死,降的降,眾叛親離。在這種情況下,項羽還是與劉邦硬抗,直到垓下之戰,才被徹底打垮。

    項羽一直是走順風路的,這種人在順境時叱吒風雲,不可一世。可到了逆境,就束手無策,灰心喪氣。

    於是當戰場剛打了敗仗,加上四面楚歌,項羽就失去了勝利的信心。虞姬看出了這一點,為了激勵項羽的鬥志,也為了不成為項羽的累贅,虞姬以自殺明志。

    可反倒適得其反,項羽更陷入了失敗的情緒不可自拔。最後項羽衝出重圍,他也不知道該往哪裡去,只是想脫離那個悲慘的環境,好好靜一靜。

    在路上,被自己的子民指路指進沼澤地,身邊的人越來越少,項羽也越來越看清了形勢。過了江東又能夠怎樣?

    江東區區一隅之地,如何能夠抵禦整個天下。回江東只能給父老帶來災難。天下之大,已經沒了項羽的存身之地。所以項羽一死了之。

    項羽不承認自己打仗不行,把一切歸於天命。對自己的失敗至死不悟。

  • 16 # 芸煙一縷

    自古成敗論英雄,項羽在與劉邦的競爭中雖失敗了,但他仍是後世的英雄。杜牧曾寫道: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世人為他不肯過江東感到惋惜,如果他捲土重來歷史是否會改寫?是非功過留給後人評說,他不肯過江東的原因我認為有3點。

    1、哀莫大於心死:此生摯愛虞姬已死,這對於他打擊較大,心如刀割,心灰意冷。另一方面過了烏江之後,就算能招兵買馬又能怎樣呢?他為霸王時,尚不能戰勝勢弱的劉邦,更何況新招的散兵遊擊之士;項羽在軍事上精通兵法,也知出奇制勝的道理,但即便是破釜沉舟也要有足夠的能力才行。他深刻的知道自己如果逃了,也不可能再度集結起像當年那般英勇的軍隊了。

    2、心中有愧:項羽最開始從江東帶八千子弟兵,此時逃至烏江邊時,只剩下一人,心生羞愧,無顏面對江東父老。

    3、疑心過重:項羽是個多疑的人,他連自己的部下都提防著,更何況陌生人,他不信任老者,擔心被他謀害,與其背上逃兵的標籤,他寧願光榮死去。

    個人認為以上3點是他不肯過江東的主要原因,無論出於何種原因,歷史都不會重演;只嘆英雄氣短,悲劇收場。

  • 17 # 超級真菌

    項羽,純貴族。

    他爺爺是名聲,響噹噹的大將軍,項燕。

    項燕臨死前,說了一句話。

    沒想到,一語成讖,秦國後來真被楚國滅了。

    雖然有些戲劇性,但有時我們不得不相信,人言可畏,人心可畏。

    人言,人心,是一種力量。

    誰能控制這種力量,就能創造奇蹟。無疑,項羽就是其中之一。

    就像喜鵲天生就會築巢一樣,項羽天生也具備凡人不具備的,某種特殊能力。

    項羽很小的時候,他的叔父項梁,教他讀書,識字,練劍。

    項羽的態度很堅決,就是不學。

    項梁帶著小項羽,東奔西走,東躲西藏,學這學那,換來的卻是,項羽冷冰冰的拒絕。

    項梁很生氣。

    然而,項羽卻堅定的說:我要學萬人敵的本領。項梁喜出望外,對侄子的未來,充滿了希望。

    六國被滅,秦國開張大吉。

    人的氣場不同。

    國家的氣場也不盡相同。

    強大的秦國,自然氣場威力十足,攝人心魄。

    秦始皇,喜歡到處巡遊。

    黑壓壓的軍隊,一眼望不到頭的車隊。

    恰巧項梁帶著項羽路過此地。

    老百姓嚇得頭都不敢抬。

    項羽卻說:彼可取而代之。

    有些人在吹牛,但他只會吹牛。

    有些人能吹牛,是因為地上沒有恐龍。

    短短的幾年。

    秦國被項羽帶領的軍隊,揍得哭爹喊娘。

    就連名將章邯,也被項羽收拾的,服服帖帖。

    劉邦趁機,先入了咸陽。

    種種跡象表明,劉,想賴著不走,享清福。

    劉邦也一土包子進城的主兒,沒見過什麼大世面。

    好懸沒誤了大事。

    後來,眾人好說歹說,劉邦開了竅,改了。

    但項羽很生氣,對他很不滿,揚言要滅了他。

    吐唾沫成釘兒的主,不好惹。

    劉邦心裡,直打顫。

    雖然,後來的鴻門宴,兩人的矛盾有了緩和,但樑子算是結下了。

    項羽也是,小心眼兒,獨對劉邦照顧有加。

    分封諸侯的時候,專挑耗子不拉屎的地方,強送給人家劉邦。

    樑子板又厚了一層。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愛罵人的劉邦,受了項羽兩次欺負,不敢呲牙。

    吃虧是福。

    其實,這句話,只能算對了一半。

    你劉邦不吃虧,項羽就得吃了你。

    懂得適時的低頭,是大智慧。

    劉邦不是什麼君子。

    當然,報仇也用不上等十年。

    很快,積蓄力量的劉邦,捲土重來,對項羽的老巢彭城,下了狠手。

    確切的說,是項羽的家人下手。

    項羽,此時正在齊地打仗,分不開身。

    齊華人,也是有個性。

    寧死不屈,還和項羽玩兒,游擊戰。

    弄得項羽焦頭爛額,心情很是低落。

    後來,項羽接到了老巢被偷襲訊息,心情可想而知。

    再後來,項羽帶領快速突襲部隊,對劉邦聯軍下了死手。

    結果,差點要了,劉邦的老命。

    好在劉邦,心態好,沒太往心裡去。

    最終,劉邦與韓信合力,滅了項羽。

    其實,我們一談到漢史的時候,就會不由自主的想到三個人。

    劉邦,項羽,韓信。

    他們三個人,都是百年難遇的人才,他們性格迥異,才華迥異。

    很多人喜歡項羽,自然是喜歡他身上,蓋世的氣魄。

    戰無不勝,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概,正是許多男孩子幻想著,要成為的人。

    古往今來,項羽的粉絲很多。

    清代李清照的一首詩: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雖然滿身英雄氣魄的項羽在反秦、楚漢相爭的過程中,嗜殺的這種做法令人齒冷,但時至今日項羽仍然是很多人心中英雄的代名詞。

    此中原因,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但我想,這也許是項羽身上,閃耀著一種無法言喻的精神的緣故吧!

    24歲的項羽,在一個叫會稽的地方即將踏上命運的征途,去開啟他波瀾壯闊的一生。

    30歲的項羽,在一個叫垓下的地方,結束了自己年青的生命。

    儘管短暫,卻異常耀眼。

    項羽身上,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項羽身上,男兒氣概,值得我們學習。

    最後…

    願,學生們,做一個有:劉邦的智慧,韓信的學識,項羽的魄力,那樣的一個人。

  • 18 # 聊以自娛2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項羽,西楚霸王(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楚國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秦末名將,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 (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代表人物,身高八尺,力能舉鼎。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強的武將之一,古人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起義,項梁陣亡後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在鉅鹿之戰擊破章邯、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秦亡後稱西楚霸王,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而後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進攻項羽,項羽與其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期間雖然屢屢大破劉邦,但項羽始終無法有固定的後方補給,糧草殆盡,又猜疑亞父范增等,最後反被劉邦所滅。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今安徽靈壁南),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邊自刎而死。

    項羽年輕時志向遠大,相傳雙眼各有兩個相疊瞳孔,與舜一樣是是重瞳,據說是聖人異相。項羽少年時,項梁教他讀書,但學了沒多久就不想學了,項梁又教他學劍,沒多久又不願學了,項梁因此特別生氣。項羽說:“讀書識字只能記住個人名,學劍只能和一個人對敵,要學就學萬人敵”。項梁於是又教項羽學習兵法,項羽非常高興,但只學了個大概,不肯深入學習。項羽才氣過人,力大無窮,吳中子弟,都非常怕他。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浙江錢塘江渡船時,項羽見秦始皇車馬儀仗威風凜凜,脫口說了一句:“秦始皇是可以取而代之的”。項梁趕忙捂住項羽的嘴,說:“不要胡說,否則會招來災禍的”。 項梁內心認為項羽志氣很大,從此對他青眼有加、另眼相看。

    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六月,陳勝被殺,項梁召集部下議事,居巢人范增前來告訴項梁,如果不立楚國後人而自立,一定不會長久。於是項梁聽取范增的意見,在民間找到楚懷王之孫熊心,復立為楚懷王。項梁自號武信君。秦二世元年(前209年)9月,項羽與叔父項梁殺會稽守殷通,舉吳中兵反秦,響應陳勝吳廣起義。得精兵八千人,項梁自立為會稽太守,項羽為裨將,管理所佔領下屬各縣。秦將章邯圍攻齊國相國田榮,項梁率軍救援。在東阿(今山東省聊城屬縣)城下,擊敗了章邯。章邯往西逃跑,項梁則乘勝追擊,在雍丘交戰中斬殺秦將李由。後因輕敵,在定陶之戰中被秦將章邯打敗,項梁戰死。

    章邯殺敗項梁後,認為楚兵不足為患,便引軍北渡黃河,大破趙國。趙王歇急忙向楚懷王求救。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楚懷王以宋義為上將軍,封項羽為魯公,為次將,范增作謀士為末將,率兵五萬救趙。宋義率軍行至安陽,停留四十六日,不肯進軍。項羽說:“秦軍圍趙於鉅鹿,危在旦夕,我等應快速渡河,與趙兵內外夾攻,必可大敗秦軍”。宋義不肯發兵,在軍中飲酒作樂。說什麼:“還是等秦軍和趙軍決戰以後再說吧!上陣跟敵人交戰,我或許比不上你;要說坐在帳篷裡出個計策,你就比我差遠了”。當時天氣寒冷,又下大雨,士卒又冷又餓。項羽見狀,非常生氣,拔劍將宋義殺了。項羽提著宋義的頭對大家說:“宋義準備與齊聯合謀反,楚懷王暗令我將其處死了”。諸將因為畏懼項羽,不敢抗拒,推舉項羽暫為上將軍。楚懷王得知後就任命項羽為上將軍。並將黥布(英布)、蒲將軍兩支楚軍也劃歸項羽指揮。

    項羽命令英布、蒲將軍率領兩萬士卒渡河,多次進攻章邯給王離軍隊輸送糧食的甬道。雖收效不大,但減輕了項羽渡過河的壓力。項羽就勢率領著全部人馬渡過黃河,破釜沉舟,每人只帶了三天干糧,以示不勝則死的決心。楚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奔鉅鹿,擊敗章邯部保護甬道的秦軍,斷絕王離部的糧道,包圍了王離軍隊。項羽身先士卒,衝鋒陷陣。其決心和勇氣對將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楚軍士氣振奮,以一當十,越戰越勇。九戰九捷,終於打退了章邯,活捉了王離,殺死了秦將蘇角。秦軍將士有舉火自焚的,有作戰被殺的,也有戰敗逃走的,圍困鉅鹿的秦軍就這樣土崩瓦解了。

    項羽在此戰中破釜沉舟,確立了他在各路義軍中領導地位。鉅鹿之戰是秦末農民大起義走向最後勝利的關鍵性一戰,它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之一,為徹底埋葬秦王朝的統治奠定了基礎。

    鉅鹿之戰後,項羽乘勝追擊,秦軍節節敗退,軍無鬥志,章邯見大勢已去,率秦軍20萬投降了項羽。項羽卻在西進新安城(今河南澠池),暗使英布將這20萬降軍坑殺了。劉邦見秦軍主力被項羽牽制,趁機佔領咸陽。項羽大為不滿,派黥布攻下函谷關(今河南三門峽靈寶)。項羽在鴻門(今陝西臨潼東北)宴請劉邦。當時,項羽軍40萬,劉邦軍不足10萬。劉邦自知不敵項羽,採納張良之計,拉攏項羽的叔父項伯,親自到鴻門請罪。楚軍謀士范增暗示項羽殺掉劉邦,項羽優柔寡斷,劉邦乘機逃脫了。後人說鴻門宴項羽養虎為患!項羽依靠強大實力,引兵咸陽,“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 有人勸他說:“關中這塊地方,有山河為屏障,四方都有要塞,土地肥沃,可以建都成就霸業”。但項王看到秦朝宮室都被火燒得殘破不堪,又思念家鄉只想回去,就說:“富貴不回故鄉,就象穿了錦繡衣裳而在黑夜中行走,別人誰知道呢” ?那個勸項王的人說:“人說楚華人象是獼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這樣”。項王聽見這話,就把那個人扔進鍋裡煮死了。

    秦王子嬰元年(前206),項羽尊懷王為義帝,分封諸侯,自立為西楚霸王,佔據梁、楚地9郡,以彭城為都。封劉邦等為王,因分封不公,引起大家不滿,田榮、陳餘、彭越等相繼舉兵反楚。劉邦趁隙東進,平定三秦,進逼西楚,於是爆發了歷時4年多的楚漢相爭。那些在分封中沒有得到滿足的諸侯見不是項羽對手,明的暗的倒向了劉邦,迫使項羽在政治上日益孤立。項羽雖說作戰驍勇,但卻不善於用人,以至在政治上屢屢失策。

    公元前205年四月,楚漢爭霸發生了著名的“彭城之戰”。 劉邦遭到了起兵以來的最大的敗績,楚軍在項羽堅毅果敢的指揮下,僅用半天時間,就以3萬之師殲滅了劉邦主力56萬之眾。置劉邦陷入“發關中老弱未傅悉詣滎陽”的危機境地,創造了古代戰爭中速決戰的典範,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劉邦彭城大敗後,退守滎陽。劉邦提出割滎陽以東歸楚,雙方講和的建議,被項羽拒絕。不久,項羽率楚軍急攻滎陽,漢軍糧絕,形勢危急。劉邦出西門逃回關中,留周苛等堅守滎陽,成皋被楚軍攻佔。這時,彭越軍渡過睢水,威脅楚都彭城,迫使項羽東擊彭越。此後,項羽四處樹敵,楚軍由強轉弱。

    公元前202年十月,灌嬰引兵進佔彭城,攻下楚地許多地區。淮南王英布佔領九江後,進攻城父(今安徽渦陽東)。劉邦也由固陵(今河南準陽西北)東進,形勢對楚極為不利,項羽被迫向東南撤退至垓下(今安徽靈壁東南),與愛妻虞姬永訣,此時楚軍尚有約十萬人。公元前202年臘月,韓信、彭越、英布、劉邦後在垓下將項羽重重包圍。楚軍糧草全無,夜間漢軍高唱楚歌,楚軍以為漢軍佔領了楚地,士氣重創。項羽不愧為西楚霸王,眼見大勢已去,乘夜率領八百精銳騎兵突破重圍南逃。天明以後,漢軍才得知項羽突圍、引兵東向,灌嬰率5000騎兵追擊。項羽渡過淮水,僅剩百餘騎相隨,行至陰陵(今安徽定遠西北)因受田父欺騙迷路,被漢軍追及,項羽奮戰至東城(今安徽定遠東南),僅剩下二十八騎。項羽再次殺開一條血路,向南逃至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浦)邊,項羽完全可以逃回楚地,但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令從騎皆下馬,以短兵器與漢兵搏殺,項羽一人殺漢軍數百人,自己身亦受十餘處創傷,最後自刎而死,時年31歲。

    漢王劉邦以魯公規格禮葬項羽於谷城(今山東泰安東平舊縣三村)。項羽政治上的失敗,導致軍事上的失敗。但他是一位當之無愧的英雄。李清照有詩為證:“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就是對項羽的肯定!

  • 19 # ZXP宗小胖

    其實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項羽和項梁少年時,看見秦始皇到會稽遊玩,就對項梁說“秦始皇是可以被取代的”。而且項梁曾教項羽讀書練劍,項羽就對項梁說“讀書識字只能記住個人名,學劍只能和一個人對敵,要學就學萬人敵。”可見項羽少有大志。

    項羽自揚名起,可以稱作一路高歌,短短八年經過鉅鹿之戰、彭城之戰最後項羽和劉邦在鴻溝定下鴻溝和議中分天下。

    最後和劉邦垓下之戰,項羽大敗,最後退到烏江邊上,遇見烏江亭長,亭長勸項羽可以回到江東以圖東山再起,但項羽覺得無顏面對江東父老為理由拒絕,並把自己坐下馬寶馬賜予亭長。隨後,項羽步戰,一口氣殺了漢兵幾百人,自己也受了十幾處的傷。而後揮刀自刎。

    不得不說這才是項羽,無論對誰一生無懼,最後雖然敗了,但是也是一個響噹噹的漢子。

  • 20 # 汔可小休

    項羽是個好面子的人,江東子弟跟著他出來打天下結果一個都沒能回去,項羽就算不死回到老家也會被江東老少爺們的口水淹死!實在無顏再見江東父老,想想還是算了吧一了百了好歹留個好名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石榴樹春季怎麼防病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