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漫漫史話

    1 2 3 4 5 6 7 8 9

    請找出上面最大的一個數?很簡單是9

    請找出上面最特別的一個數字?那選擇就比較多了

    1、老大很好判斷,誰是老大,大家都知道。但是賢明很難判斷。

    2、 以前的人壽命很短,他沒有時間等到一個賢明的兒子出世來接班。

    3、老大的年齡當然最大,處世最長,見識最多,最成熟,通常對是非曲直的判斷能力是最強的,不容易被大臣和宦官左右。而且長子與大臣的結交通常也最好,培植的黨羽通常也最多,接班後權力比較穩固。如果立幼的話,容易出現政局動盪。

  • 2 # 葉飄刀

    因為長易定,而賢能判

    你說得不錯,一個賢明的君主很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一個國家的君主交接的平滑過渡,要是每次交接,都發生流血事件,兄弟父子相殘,那麼這個國家必然出現極為不穩定的狀態。

    傳長與傳賢的相比,就是長可以清楚的判斷。

    也就是誰都能清楚的知道誰為長(當然實際是嫡長子,並非一定是最大的那個)

    但賢就很難判斷了,何謂賢,做到什麼程度才是賢,誰比誰更賢如何判定?

    宋徽宗,有著極高的文學藝術修養,在古代的一般評價方式來看,他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才子,但這就是賢嗎?後世評價宋徽宗做什麼都好,就是做不好皇帝。

    在說說楊廣,攻滅陳國,在隋朝統一的過程中屢立功勳,這是賢嗎?將隋朝交給楊廣是什麼下場大家也知道了。

    所以賢的標準很難確定,而且根據各人的立場不同,那麼認為賢的標準不同。

    這樣一來,誰更賢就有爭議,皇位的繼承就會出現問題,紛爭不斷,而傳長則標準明確不存在這些問題。

  • 3 # 馬齋雜談

    其實這種傳長不傳賢的制度由來已久,這種制度起源於夏朝,發展於商朝展、,到了周朝才完備,這就是影響後世封建王朝的重要制度-宗法制。宗法制是父系社會逐漸演化而成,這也是原始社會氏族社會的一種革新。宗法制是透過血緣關係的親疏程度來分配權力和家庭財產的一種制度。一般來說,這種制度在貴族和王族中表現的特別明顯。有助於王室貴族分封權利,有利於加固國家的統治和社會的安定。宗法制是中國由奴隸社會走向封建王朝的重要表現。宗法制有利於建立世襲制的統治,同時讓國家和宗族合二為一,讓宗法等級和正值等級劃等號,加強了世家大族對國家的統治。

    這種制度在西周用的可謂是淋漓盡致,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分大宗和小宗,周王自封為周天子,為天下大宗,周天子的其他兒子分封土地,成為小宗,嫡長子繼承周天子的位置,成為天下大宗。

    分封的諸侯對天子來說是小宗,但是諸侯在自己的領地內又是大宗諸侯對天子,諸侯的其他兒子又被分封為士大夫,士大夫相對於諸侯來說又是小宗,但是士大夫在自己的領地內又是大宗,就這樣層層分封下去,因此宗族的嫡長子不僅擁有絕對的繼承權,同時對其他的小宗具有領導權。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掉商朝,定都鎬京。周王朝的王位明確規定只傳長子,而且是“傳嫡不傳庶,傳長不傳賢”。

    所以古代封建王朝““傳嫡不傳庶,傳長不傳賢”的原因很簡單,是為了鞏固封建王朝的統治。

  • 4 # 行話歷史

    首先糾正您一下,中國古代也不一直都是傳長不傳賢,比如清朝後期就不是嫡長子繼承製。我們所熟知的雍正就不是嫡長子。

    那麼咱們回到這個問題本身,傳賢制度是有一定問題的。

    1,賢這個標準怎麼定

    賢,賢明,有才能,會治理國家。可是這個標準怎麼來定?賢不是一個非常明確,非常量化的一個指標,那麼這個賢到底是誰說了算?按照常理來說,這個具體的好壞應該是由皇帝來進行確定,也只有他有這個權威性。

    可是這是會摻雜相當多的其他因素的,皇帝不會沒有私心,就常人來說,誰最像自己,一般就會喜歡誰,皇上也一樣。這樣與其說是按照賢能來選人,不如說按照皇上個人意願。

    另外操作難度也太大。想看是否賢能,則必須皇子們都有事做,不可避免的有朝中大臣牽涉其中,具體的效果又牽涉到其他人的能力,太難。

    2,勢必導致爭鬥

    沒有了嫡長子繼承製,靠一個虛無縹緲的賢能來進行定奪。那麼每朝每代就都會發生九龍奪位的事件,因為沒有一個人擁有其他人不擁有的合法性。

    那麼態勢就會大亂。太子們就會紛紛的參與到黨爭之中。到時候繼承人就會成為一個王朝最大的動盪,這是所有人都不願意看到的。

    雍正時期。僅僅因為乾隆兩廢兩立太子,就讓阿哥們打的天翻地覆。後來也是發明了秘密立儲制度,才把這個問題給解決掉。

    所以還真的有其合理性!

  • 5 # 提子泡茶

    長的標準再清楚不過了,而賢的標準卻很模糊。

    而且“賢”是可以裝出來的,想想王莽篡位之前,楊廣沒繼位時。

  • 6 # 西山講歷史

    在古代封建社會,最高權力的傳承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稍有不慎就會造成全國動盪,所以關於誰來繼承皇位一直不只是皇帝自己的事,是整個國家的大事。

    如何選擇繼承人,歷史上嘗試過各種辦法,後來發現只有靠血統和排位來選定繼承人是穩定的。這就是為什麼明朝昏君輩出,但是憑藉文官集團的忠誠和權力傳遞制度的穩定,讓明朝延續了兩百多年。

    一個人是否賢明是很難量化的一件事,但是一個人是不是嫡長子這個很容易確定。

    李世民敢於當街殺掉自己的兄弟,逼自己的老爹退位,這樣的人從哪個角度來說都不能讓當時的人說他賢明,但是李世民確實是個不錯的皇帝。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康熙時期九子奪嫡,當時朝野上下都說八王爺是賢明的,因為八王會做人,經常給清廷上那些王公大臣們好處,所以能籠絡住他們的人心,讓大家在康熙面前說他的好話。

    八爺賢明嗎?也許八爺的賢明就是體現在他會籠絡人心,但是對於一個帝國未來的統治者,很明顯八爺的做法是不合格的。任何一個合格的皇帝都應該明白老百姓才是國家的根本,作為一個合格的統治者,要學會限制那些王公大臣,而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可是八爺的做法讓他未來登基以後,只會放縱王公大臣去禍害老百姓,這樣就會動搖滿清的國本,這一切老而彌堅的康熙都看在眼裡,所以大家都交口稱讚的八賢王最後也沒有登上皇位。

    所以所謂的賢明是一個很難量化評價的事,即然這樣,不如把標準定死,就選長子。這樣也能保證權力在交接的時候,能交到年長人的手裡,防止出現小孩皇帝,讓外人篡權。

    中國古代權力傳承的任何變動,都是用大量的鮮血和人頭堆出來的,不是簡單拍腦袋想出來的。

  • 7 # 哇哦歷史

    首先,賢不賢的,評定太個人化,誤差很大。

    其次,很多時候,一二三四阿哥水平差不多,誰也不比誰賢。

    第三,賢不賢的,存在很大變數,今天很賢,明天可以不賢。

    假如人類發明了鑑別賢愚的機器的話,就可以放心大膽的“傳賢不傳長”了。然而,根本不存在這樣的高科技。全靠人的判斷,所以全然不行。要麼條件不允許,要麼判斷誤差太大。我們細細道來。

    皇帝存在資訊誤區,無法百分百判斷賢和不肖。

    就算是聖主,也存在資訊不對稱,他對兒子們的瞭解,就和公司老闆對每個員工的瞭解一樣,是做不到細緻入微的。

    我們可能誤認為,老子還不瞭解兒子?是的,皇帝跟兒子們的接觸時間很有限,他可能連太子太傅和兒子見的面時間多都沒有,畢竟聖主還要日理萬機。

    何況兒子又那麼多,聖主抽出時間後,大家輪著見,也需要週期,十天半個月見一次,就和我們現在讓孩子去寄宿制學校一樣,如何徹底瞭解?所以,沒有按照立長規矩,卻能找到合適接班人的,我們更要佩服聖主的高瞻遠矚、知人能力之高深。

    至於平庸之主,甚至是昏庸之主,更是沒那份功夫考慮這事。

    皇子們也是人,大家基本是半斤八兩。

    其實人和人差不多,千里馬不常有,伯樂不常有,千古一帝更不常有。我們正在十三億人裡邊都選不出一個國家男子足球隊,幾十個皇子中選一個未來的明君,更是難上加難。

    大家水平相當,實力相抵,想從賢和不賢的角度區別,是不太可能的。當然也存在有的人很有能力,但是他爹覺得他就是個搬磚的料,你有什麼辦法。

    賢與不賢,由於人在變,因而變數太大。

    從不賢變到賢的,歷史上也有,但只有楚莊王一個,三年不鳴,一鳴驚人。

    但從看似賢,變到不賢的,那就多了,為了同一把椅子,大家都爭做影帝。就算誰真賢,皇帝也要擔心這傢伙全是演的。

    曹植髮現了曹丕和大臣相通,並且用箱子抬著大臣出去。曹植向老爸舉報,結果下一次,曹丕將計就計,沒裝人而是裝了東西。這樣的演技把亂世奸雄的曹操都騙過了,後來曹丕藉助老大地位,成功掌權。我們也無法假設,如果是曹植上位,歷史會不會有不同的結局。

    鑑於以上原因,老大繼承,這叫“天倫”,是天然的順序,沒道理不遵守。

    這麼做叫做“順天”,不這麼做就叫“逆天”。逆天而為,這是亡國之君才幹的事。老大永遠是老大,老天讓他先生出來,就是要讓他早點接受培訓和教育,做一個合格的接班人。

    但是如果老大沒本事呢?放心,就算是君主集權的古代,也真不是皇帝一個人說了算。朝廷大臣如果真的對君王只會唯唯諾諾,那還要他們幹嗎,皇帝一個人管理國家就是了。

    其實,明朝的內閣也好,清朝的輔政大臣也好,都是輔佐皇帝的中樞機構,即使皇太子平庸無奇,只要這些輔政大臣在,管理就不會有大問題。當然,集權帝制下的這種“制度”,受皇帝本身的影響太大,但也好歹是一種制度,只要在皇帝不亂政的前提下,還是可以好好的延續皇祚的。

  • 8 # 七彩飛揚說歷史

    這個問題,就是中國皇位的“嫡長子制度”。我們都知道,古代中國是一夫多妻制,男人都是三房四妾,皇帝也是三宮六院。中國古代皇帝的皇位的“嫡長子制度”,就是皇位只傳給大老婆的第一個兒子,就是輩分最大的長子。那麼,為什麼皇帝在皇位繼承上,都是傳給長子不傳給有賢惠的兒子呢?現在就開始分析。

    為了保證皇家血脈的正統

    嫡長子制度中只傳王位給長子,是來源於西周。在西周的上古時代,皇帝都主張繼承皇位只能傳給皇家血脈,也就是龍脈的傳承。但是,血緣有遠近關係之區別。因此,古代皇帝都是根據血緣的遠近親疏來確定子嗣中誰能繼承皇家的龍脈。

    古代皇帝實施皇位的世襲制,遵循是立皇后的長子,也就是大老婆生的第一個兒子為儲君。皇帝第一個兒子為長子,也就是代表與父親皇帝的血脈最相近。至於嫡長子是否有賢能,這不在考察範圍之內。如果沒有嫡長子,也就是皇后生不了兒子,就選擇地位最高的庶妻的大兒子,就是妃子的大兒子為最佳皇位繼承人。

    所以,傳皇位給嫡長子,這是皇帝為了保障血緣關係純正,皇家血脈能夠綿綿流長的策略。同時,立皇后的長子為皇位的儲君,能避免後宮中其他女子依仗著自己生了兒子就為非作歹,弄亂後宮,是一個穩定後宮的上策。

    選擇嫡長子可以維護國家的穩定,避免內鬥

    皇室統治的國家,最混亂時候就是政治權力交替的時候。由於皇位是一個國家最高統治權的象徵,在皇位交替的時候,會出現新舊勢力的交鋒,最容易出現禍起蕭牆的內亂。

    歷史上,也有大臣提出皇位應該傳給有賢明的兒子,能更好治理國家。但是,這一種做法也損害了嫡子尊貴的身份象徵,很多人都提出反對意見。嫡長子繼承製雖然不公平,但是避免內鬥出現。如果皇位只是傳給賢明的人,實施立賢制。但是,賢明又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那麼每個皇子必然有繼承皇位的機會和權利,自然每個皇子都會培植扶持自己的力量,更容易引起內鬥。如清朝康熙晚年的九子奪嫡,九個皇子中都有扶持的政治力量,只要某一方失衡就會出現逼宮,引起朝廷官員的內鬥。一旦立了一個皇子為繼承人,自然就由其他皇子起著貪婪之心,暗自扶持勢力設下圈套廢掉這個太子,這樣使朝廷政務更亂。如果規定嫡長子是皇位的繼承人,其他皇子是不能起著非分之想,無疑從源頭上避免了皇子為皇位內鬥現象出現。

    因此,皇位傳給嫡長子,也是為了避免王朝權力交接時候出現內鬥,這一種內鬥引起叛亂,當內戰的出現,就會消耗國家的實力,使國家陷入支離破碎的狀態中。這一種情況在中國古代皇位繼承上是經常發生的,歐洲國家王室也由於王位繼承上也發生給戰爭。可以總結,嫡長子繼承皇位,也是一種出於國家穩定需要。

    嫡長子繼承皇位,名正言順

    一個國家實施嫡長子繼承製,這個嫡長子一出生就註定是未來的皇帝和國君,自然也能逐漸培育支援他的力量。而且,舊國君為了讓嫡長子能夠更好治理國家,也會教他學習處理政務,給嫡長子受良好的教育,扶持支援嫡長子的力量。這樣,在良好教育環境和有扶持他力量的背景下,這個嫡長子只要不是傻子,都會成為一個能把國家治理好的國君。

    而且,嫡長子是皇后的大兒子,皇后在封建王朝中都是母儀天下,也是皇帝精心挑選出來的。無論在相貌、才華、家庭出身、背景上都是勝過其他普通女子。再加上皇后也有著強大外戚的支援,太子也由此有著母親外戚家的背景,在有穩定的人脈下,繼承皇位也是理所當然的。

    退一步來說,選嫡長子也是代表一個國家外戚勢力的利益。因為,嫡長子的背後是皇后的政治力量支援,皇帝為了國家穩定和治理國家,也會按照強大勢力的要求選擇嫡長子,在皇位權力交替時候也不會有政治混亂局面的發生。可以總結,嫡長子繼承皇位,也是一種名正言順的繼承方式。

    嫡長子制其實很難實現

    當然,每一種制度的存在,都有自己的缺陷。嫡長子繼承製的最大缺陷,就是以出身來決定皇子的皇位繼承權,放棄了對君主德與才方面的考察。

    實施上,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嫡子能夠繼承皇位現象也不多。根據有關學者統計,秦漢兩朝一共出了二十八個皇帝,嫡出的僅僅是三人,東漢皇帝則全部為庶出。在宋代十八個皇帝中,只有三個人嫡出。明朝十六個皇帝中,只有五個皇帝逝嫡出。這是因為嫡長子繼承製,很可能由於外戚專權或者宦官把握朝政,使皇位流落其他庶子上。同時,也可能有其他庶子起著非分之心,如唐太宗的“玄武門事變”,把嫡長子的皇位搶走。

    我們也可從歷朝歷代皇帝繼承製度中,觀看中國封建王朝皇位繼承製的演變。如漢朝是嫡長子制度,唐朝是嫡子制度,明朝是長子制度,清朝是皇帝秘匣制度。所以,嫡長子繼承製度在中國古代皇位繼承,是很難實現的。

    本文筆者是歷史文化愛好者,渴望與喜歡歷史文化的朋友探討問題,在寫作道路上共同成長共同進步,有興趣請點“關注”。

  • 9 # yuyan

    農耕社會需要安居,定居下來。需要家庭家族宗族關係穩定,居住在一起才能進行春種秋收。

    農耕是體力勞動,男子有體力上的優勢,農活要依靠男子來完成,男子在家裡就有了話語權。

    家裡有幾個男孩的,分家時要留下長子將來贍養年邁的父母。

    農耕民族的文化在宮廷裡體現在傳長不傳賢。

    賢的概念沒有界定標準,是勤勞為賢還是能言善辯為賢。

    繼承權力意味著擁有財產和支配權。

    在以血源關係為紐帶,以家族為基本單位的社會里,不會把關乎生存和溫飽的財產和糧食的支配權交給外人,不會把傳承家業的責任交給外人,只會傳給身邊的長子。

    王位的繼承也是同理。權力的行使關係到王朝的發展和存亡,為了防止權力交接時發生幾個兒子的爭奪,明確規定不論長子能力如何,權力都只傳給長子。

    明確王權的傳承方式就是為了避免因為爭奪王位繼承權引發動亂,動搖統治。試想底下人拉幫結派都推出各派的“賢人”作為王位繼承人,這個“賢人”是由全民普選還是由老王摸鬮決定。對繼承權的爭奪必定引發大亂。

    傳給長子的制度是為了權力的平穩過渡。

    西周的周幽王就是想把王位改傳給小老婆的兒子,帶著小兒子去打殺長子。長子躲在外公的申國,申國搬救兵滅了西周的王,這些戎狄救兵進了都城不想走了,繼承王位的長子只得遷都到洛邑。這是公元前770年,這個長子就是周平王。東周由此開始直至秦統一天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歷史中杜甫、蒲松齡、李時珍等“落榜生”?是否嫉恨隋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