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后街與你談天說地
-
2 # 華西里2
我一生喜歡哲理性文章,因此,我主要寫作一些人生感悟的格言。為此,我曾獲得了中國詩詞文化研究院終身副院長稱號。
-
3 # 鹿鹿哥
寫不出小說是不是看的小說還不夠?
問的好!給很多人問了,因為很多想寫小說的人,都在找原因,這是其中一條疑問。那如果一定要答案,我的觀點是寫不出小說不一定是小說看得還不夠多!
第二,我們寫小說,講故事,肯定有目的、目標,要說明什麼問題,表達什麼思想,讀者透過你的小說能夠感知到你給予的感動也好,感受也好,鼓勵也好,決心也好,讀者願望看下去願意去發現你表達的更多的東西,那麼你的小說是成功的,與看其他人小說關係不大!
第三,我們寫小說,雖然說是講故事,講你已經構思好的故事,但是更多的細節感動是在寫的過程中,不經意發現湧現,更多的會感動自己,覺得自己就是你小說中的某個人物,有你想表達的東西,有你想做的事!你說與看別人的小說,好像沒有多大的聯絡!
第四,我們寫小說如果是為了出名掙錢,一鳴驚人,那麼希望很渺茫,寫小說的初衷就有問題,沒有要表達的衝動,為說而說故事,為寫而寫小說,怎麼能夠寫出感動別人引人入勝的東西出來,是不是這個道理呢!
所以我們想寫小說,講講故事,就要觀察生活觀察各種事物各種人,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到你足夠到那天不說出你發現的故事難受,不表達你的感受你是寢食難安,那麼你的小說會很順利寫出來寫的很好!
當然,要想寫小說,寫好小說,不看別人的小說也是不現實,看了別人的小說也一定有益處!可以學習別人的寫作風格,感受別人小說的佈局,分析別人小說人物的設定,那麼對於你寫小說肯定會有幫助!
祝想寫小說的你,想寫小說的大家,都能寫出讀者喜歡市場需求銷量冠軍的小說!
-
4 # 魯源
寫不出小說是不是看的小說還不夠?我的回答是:寫不出小說與看的小說多少沒有直接關係。閱讀的小說多了,只能是對自己的創作有一定的輔助作用。但是,要想寫出好的小說,主要還是要多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思考人生。
首先,好的小說不是作者培訓班和讀小說作品裡產生的。我們許多人認為,作家是透過學習班培養出來的。有的感嘆,自己沒有上過專門的大學也沒有經過專業的培訓,閱讀的小說也少,所以寫不出像樣的東西,併為此時常感到非常苦惱。
其實作家從來就很少由中文系培養出來的,也不是以閱讀小說的多少來衡量的,而是在寫作實踐的感悟和歷練中鍛煉出來的。縱觀中外,許多知名的大作家起初的學歷並不高,閱讀的並不多,為什麼他們後來能夠寫出鴻篇鉅著,一個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生活的實踐。文學,是一種高尚的事業,是我們崇高的實踐過程。
其次,閱讀小說多少與能否創作出好的作品沒有直接關係。我的老鄉鄧友梅先生,本來就是一箇舊社會鄉村農民的後代,貧窮農村的孩子吃不上、喝不上,更沒有錢去讀書。他14歲走上革命的道路時,一個字也不認識。因為他不認字也沒有力氣,就被安排在部隊的宣傳隊,承擔的工作就是給宣傳隊搬運一些比較輕巧的東西,很重的器械他也搬不動。起初,他在宣傳隊只負責打呱噠板,宣傳隊員在部隊行軍途中或休息時,有的唱歌,有的說快板書,他就只能用力的跟著節奏“啪嗒”“啪嗒”的打呱噠板。全國解放後,鄧友梅先生被送進了識字班學習漢字,他認識一些字後就開始寫東西,當時也沒有想到後來要當作家,最初寫的東西很簡單,就是憑著記憶把行軍途中宣傳隊員的說唱詞,用文字整理記錄下來。慢慢的日積月累和堅持寫作,最終他成為受人敬重的知名大作家,他的作品暢銷國內外,許多文稿被編譯成外文版享譽世界。鄧友梅先生的成功,重要的一點就是會觀察生活,小說的來源必須是生活。
再是,閱讀小說只能說是對寫作小說有所幫助,但不是絕對的因素。一個好的作品,只能是在獲得生活素材後,巧妙的利用各種思維活動來完成。要在生活的基礎上,放縱自己的想象、聯想和夢想,去編織那些美好的夢幻般的真實和實踐,讓他變成我們文字中的另一種生命樣態,另一種社會現實,另一種社會風景,另一種社會實踐,滋潤著無數沮喪、暗淡的心靈和生命。閱讀只能說是文學的一個實踐活動,閱讀不光是一種需要,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喜歡讀書的人,才是懂得生活的人,所以古人才有了“得好友來如對月,有奇書讀勝看花”的感慨。所以,閱讀小說特別是閱讀過一些好作品的人,才會有別樣的收穫,閱讀只能是文學的實踐之一,而不是唯一。閱讀可以開啟我們的眼界,讓我們經歷了、感受到了、明白了,曉得了,懂得了,除了我們所經歷的人生之外的各種各樣的人生樣態和其它的經歷,對於認識生活、瞭解生活有所幫助。至於有的作家說“至於讀書對我的寫作有什麼幫助,我想說的是,如果我不讀書,我什麼都不是。”這隻能說閱讀在文學寫作實踐中的力量所在!而不是說,閱讀小說多了才能寫出好的小說。
-
5 # 文化一家人
這個問題,好象不能一概而論。如果寫不出小說是因為看的小說不夠,照此推論,看小說多就能寫出小說了?分明不太可能——寫小說若是那麼容易,豈不人人都成了小說家!
因此,寫不出小說,並不是因為看的小說不夠。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寫不出小說呢?
一、沒有感覺
寫小說是需要感覺的,落筆之前起碼要打好腹稿,對自己要寫什麼東西做到心中有數,感覺心裡有了譜才能動筆。陳忠實老師在寫《白鹿原》之前,光是準備工作就做了兩年,查資料,做筆記,謀篇佈局,開頭結尾,僅開頭“白嘉軒後來引以豪壯的是一生裡娶過七房女人”這一句話,就斟酌推敲了許久。過去有一段時間,文壇評論界反對“主題先行”。我對此一直抱有懷疑態度。沒有主題就冒然動筆,連自己要告訴讀者點什麼都不知道,豈不是信馬由韁,信口開河,後果恐怕不妙!
二、沒有語言
是指沒有自己的語言。小說是靠語言完成的,這語言只能是自己獨有,形成自己的語言風格,並且要貫穿始終。魯迅的語言像投槍匕首,直逼人心,讀著讓你感到隱隱作痛。趙樹理的語言像農村大叔和你聊天,讓你覺得是坐在自家炕頭上嗑著瓜籽,喝著茶水,嘮著閒話,越嘮越有趣。老舍的語言分明是京腔京韻,不知不覺讓你覺著自己也成了京城人。小說是讓人讀的,沒有自己的語言風格,只能是人云亦去,會把讀者讀睡著的。
三、沒有故事
我始終固執的認為,小說就是講故事,靠故事來吸引讀者。上世紀八十年代出現過意識流風潮,寫小說完全靠主人公的意識向前推進,牽著讀者鼻子跟著他的意識走,淡化了情節、對話。那時候三天兩頭冒出個“主義”,搞得也挺熱鬧,可惜沒熱鬧多久,就消聲匿跡了。目前偶爾也有作家想改變自己原有的模式,不時弄個新寫法,其實也是借鑑國外大家的路子,讓國內讀者眼前一亮。只是作為普通讀者讀小說,不是讀專業論文。歸根到底還是要看故事能否吸引人。故事不吸引人,誰還能讀得下去呀!
四、沒有人物
文學是人學。這是早已定論的事。無論故事怎麼熱鬧,還是靠人物來支撐。讀者最後記住的是人物,不是故事情節。塑造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是小說的最後宗旨。那些膾炙人口的故事情節,哪一個不是人物在挑大樑?孫悟空,賈寶玉,諸葛亮,宋江,是他們在演繹著四大名著。當然這是古典名著,不是一般作者能塑造出來的。可我們現在談的是小說,總不能拿低檔次的東西來參照吧?有沒有典型人物是一回事,人物塑造得成功與否是另一回事。前者是態度問題,是前提。後者是水平問題,是能力。能力可以逐步提高。但沒有前提,則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五、沒有靈魂
靈魂其實就是主題。一篇小說,不管是長篇中篇還是短篇,終歸要告訴讀者一定的東西。當讀者讀後放下書,不激動,不感慨,沒有產生共鳴,沒有撥動讀者的心絃。只不過是看了場熱鬧,有的連熱鬧都沒有,完全是作者在自言自語自作多情。這無疑是失敗的作品。說是垃圾太難聽,可不是垃圾又是什麼?忘了是哪位名人曾說過:浪費別人的時間,等於圖財害命!話說得有點刻薄,也不無道理。所以才有這個說法:想給讀者一滴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想讓讀者感動,首先要自己感動。
瞎掰了這些,恐要被貽笑大方。好在臉皮厚,不然哪敢胡說。
-
6 # 遇見安苒
寫不出小說跟看小說的數量有一定的關係,但是並不是直接關係。因為除了閱讀大量的小說,還需要寫作者具備一些其它的能力。
第一,閱讀其它題材文章的能力。寫小說不僅是需要閱讀小說,還需要閱讀其它的文章,只有大量、廣泛的閱讀,閱讀各個領域的文章,詩詞、散文、美文、故事,閱讀專業的寫作書籍等,才能在長期的閱讀訓練中找到寫小說的感覺,也會慢慢的有感悟的能力,寫出來的小說才會題材豐富,有感染力。
第二,洞察生活的能力。所有的文學作品都是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當你想寫一部小說的時候,你卻總是苦於故事不夠新穎,文章並不生動。這是因為你缺乏了對生活的洞察和體驗能力,只有在生活中經歷過一些喜怒哀樂的事情,時刻能觀察人們的生活狀態和內心情感變化,你寫出來的文章才會是活的,才會有真實感,才能讓人真正的願意去閱讀。
任何時候,寫作的基礎都建立在實際的生活中,生活給予我們靈感,才讓我們會寫作,兩者相輔相成,並不矛盾。
第三,長期練習寫的能力。想寫好一部小說,並不是空想就可以的,需要紮紮實實的打基礎,把寫作練習當成是長期性的一項訓練。沒事的時候就寫,寫完再改,改完再寫。任何一個作家筆下能一筆喝成的文章都會很少甚至沒有,大作家都是經過長期的練習寫,之後再改,才讓自己的文章很出彩,這也是寫好文章的第一大奧秘。
所以說,寫不好小說並不僅僅是因為看小說不夠,而是要多方面的去刻意練習,才會最終收穫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
7 # 奔跑的桂圓
寫好一本小說,除了平時閱讀的積累之外,找對方法也是至關重要的。
如果動筆寫小說卡文或者感覺無法控制劇情走向的時候,我推薦一本書《故事策略》。
這本書是在2013年出版的,作者是Eric Edson。
《故事策略》內容介紹中有這樣一句話:不管你是剛開始寫故事還是你已經有了一些劇本或小說的創作經歷,這本書都將為你提供一個建立有力的電影故事的全新方法,這將使讀者、代理人、製片人和觀眾都為之入迷。
此書的初衷是為電影創作服務的,電影劇本就是由許多個環環相扣副本組合而成的,但是網文又何嘗不是! 所有網文主角從開始冒險到最終完成目標,期間也是必須要經歷各種挑戰副本的。
《故事策略》一共有四部分:夯實基礎、建立你的人物、建立故事結構、英雄目標序列的力量, 一共分為了14 個小章節。
先不講前三個部分,我們直接看第四部分:英雄目標序列的力量。
它是書中的核心理論也是最牛叉之處!它包含了23個故事副本,可以說是創造一切電影劇本的模板! 它把能吸引讀者的要素一一列舉了出來,只要稍加以組合就可以變成新的故事和劇情,我們只要套用這種模式就能寫出常規的網路爽文。 當然,生搬硬套寫出來的故事會稍顯僵硬。所以我們需要另外三個部分,我們創造主角的生活環境、奮鬥方向、遇到的人和事、劇情的走向等等,都可以在裡面找到參考。
仔細讀完《故事策略》,理解每一章的內容,我相信會對你的寫作有很大的幫助。
-
8 # 鄒澤江
數學題做得多,遇到類似的題目你更會做,但能不能給別人出題就是另外一回事。小說看得多,能掌握一定的情節模式、語言風格、寫作手法等技巧,對自己寫小說肯定是有一定幫助的。但完全不等於看多了小說就一定能寫小說,就像很多人有豐富的生活經歷,也仍然寫不出什麼像樣點的東西。
要寫出(像點樣子的)小說有以下幾點要求:
1.有基本的理論功底。知道小說的三要素:角色形象,故事情節,環境描寫。知道小說寫作當中要用到的最基本的手法:敘述,描寫,議論,說明。敘述有手法,也有視角。手法有順序、倒敘、插敘……敘述手法和視角往往會影響小說的風格。剛開始寫小說的菜鳥,最好老老實實用順敘,用第一人稱或者第三人稱。參考閱讀小說:《麥田裡的守望者》。
2.獲得素材並整合素材。素材來源於自己的親身經歷(自己完全參與的,自己生活中聽到別人講述的),報刊雜誌媒體上的新聞事件,歷史古籍裡的材料,一個夢境,一個設問……都能成為素材的來源。不要太迷信靈感這個東西,小說是最講求內在邏輯的一種文體。角色的性格決定他的行為,行為構成事件,人物之間和事件之間都有內在的因果。因果越能自圓其說,你的小說越嚴密完整。最近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聞染和兩名狼衛帶了儺戲的面具準備混入內城,守衛僅僅因為聞染的幾句求情就放過了對兩名狼衛的追查,這在邏輯上是絕對說不過去的,也是劇的硬傷。但如果不這樣設定,後面的戲份就無法進行。但我們在寫小說的時候,要儘量讓每一處邏輯都能成立。
3.一定要架構好大綱,最好越詳盡越好。長篇小說是一次漫長的旅程,而大綱如同“導航圖’。你中間可以看看岔路的風景,但大方向一定不能跑偏。如果你覺得一定要開發新的路線,那就意味著你需要調整大綱。——這部分參考我另外一篇問答。
4.坐得住,能自律。大綱完成後,就相當於小說的骨架和設計圖建構好了,剩下的你就要準備做一個辛苦的“碼子民工”,能持續不斷地碼字。有新的想法即時紀錄新增,寫初稿的時候不要帶太多批判,儘可能一口氣寫下去。寫完初稿再化身為編輯,修改重大情節漏洞字句錯誤和語病。之後再化身為“美工”,將章節分得更加合理,字句使用更加精彩生動的替代。
如果能做到以上四點,根據自己的素材和偏好,找一本自己喜歡的名著佳作當範例來參考,當然對更好地完成小說是有很大幫助的。比如你要寫黑幫題材,看看《教父》。寫恩怨報還的傳奇,看看《基督山伯爵》。寫魔幻現實,看看《百年孤獨》。想寫得很有腔調和風格,擅長諷刺的毛姆,奇詭豔譎的李碧華……這些對小說的完成和最佳化都會很有幫助。
-
9 # 天涯孤客5555
沒有經歷寫什麼?沒有刻骨銘心的感受寫什麼?沒有深厚的修為寫什麼?
今天的作品為什麼如此低俗,猶如流氓寫小說,粗俗低劣不堪入目。
-
10 # 白米48
寫小說是需要生活積累,字詞的積累,典故出處的積累,也就是知識的積累,心胸開闊,即境界的提升,積累種種合成自我。小說要不要看呢?當然要看,那些優秀的作品,它的構思巧妙,立意高遠,佈局合理,筆觸細膩……是我們要借鑑的。
回覆列表
你能說寫小說的人都看了很多小說。文學創作的源泉是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只要你有生活,感悟生活,你就會對生活有很多思考,很多想法。你就會不由自主的想把它記錄下來,說出來。時間長了。你的作品就出來了。你的小說就出來了。這是一種感悟,一種衝動。一種靈感,一種創作。水到渠成。所以說也不是人人都能成為作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