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武漢房哥Vlog
-
2 # 拾悅道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人們在生活中自己照料自己的行為能力。學習方法為寓教於樂,讓孩子識得自理的方法。在思想上使孩子樹立生活自理意識。
我的理解就是很多事情,孩子到了一定的能力可以開始學習自己去完成的能力。比如吃飯,穿衣,刷牙,睡覺。到以後的 洗衣服,洗碗,搞衛生,都是要學會的。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家長都非常重視孩子的智力教育,望子成龍心切,卻往往忽視了孩子的自主生活能力的培養,父母什麼家務也不讓孩子幹,甚至上了小學的孩子的吃飯、穿衣還由家長包辦。結果造成孩子對父母、家庭、環境的過度依賴,有些小學生連基本的生活處理能力也沒有,成為家庭中所謂的“小皇帝”。
首先,我們要引導他去看別人的優點。一旦孩子懂得欣賞別人的優點之後,他自然會看到自己需要加強哪些部分,漸漸地,他會發現其實他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棒,孩子將學會謙虛,也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如此一來,他就會了解到“帶著熱忱做有興趣的事,才是最重要的”,並淡化輸贏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輸不起的孩子,一般來說,都是失敗經驗較少的孩子,所以家長應該儘量讓他參與各種比賽,最好是稍微困難一點的,讓他知道外面的世界競爭激烈,甚至提供一些困難度較高的活動,讓他體會失敗的經驗。
當孩子感受到挫折,家長要陪著他分析失敗的原因,究竟是練習不夠?還是對手太強?或是其他不可抗力的因素?讓他從一次次的經驗中,發現除了自己之外,還有很多人是值得學習的物件。
第二:要重新教育這些孩子,父母必須具備一個很重要的觀念——當孩子做錯事情,一定要讓他知道錯在哪裡,下次要怎麼改進,並給予適當的處罰。
有些家長害怕孩子哭鬧,不想跟孩子發生摩擦,反正孩子要求的禮物也不貴,就輕易答應他的要求。雖然這麼做可以讓家長與孩子都獲得短暫的安寧,但是長此以往,反而會讓他沒有是非對錯的觀念。
當孩子隨便發脾氣的時候,家長必須多花一點時間,理解他發脾氣的原因,並正確地開導他,告訴他怎樣才是正確的處理方法。如果孩子不理會,那麼不管他怎麼哭、怎麼鬧,家長都不要理他,讓他知道哭鬧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第三:如果孩子是被忽略的型別,請多給他鼓勵,並且關心、關注他的表現。
這裡所指的鼓勵,並不是毫無目的的誇讚,像是“你好棒!”、“你進步真大哦!”這些誇獎方式,有時候會讓孩子覺得父母只是在敷衍。而且,孩子也不知道可以朝哪個方向進步,建議家長在誇孩子之前,先仔細看一下孩子的作品或是聽聽孩子的描述,並且多問他問題,像是“我覺得你這樣畫很棒,你怎麼會想到這樣畫?”、“你會主動去拿湯匙,我覺得你實在是太貼心了!”這樣的誇讚方式,孩子也會覺得真的被鼓勵,而願意用心表現。
如果孩子屬於被安排慣了的那種,請爸媽給他多一些空間,讓他做自己想做的事。因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家長不應該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看孩子需要什麼。
當孩子表現得不如預期,我們可以問他:“你覺得今天表現得如何?”先聽他自己的說法,然後再把你的想法告訴他。請爸媽先挑孩子的優點描述,說完之後,再具體地針對缺點給他建議。
第四:爸媽要先建立“捨得放手”的心態,也就是說,父母要改變自己隨手幫孩子解決問題的習慣,放手讓孩子去做。一開始,孩子可能還不熟悉,家長可以從旁提醒他,或一步一步地教導孩子完成一件事,然後再慢慢增加困難度,讓孩子勇於面對挑戰。
不過,爸媽千萬別怕孩子辛苦,又前去幫忙,這樣會造成反效果。因此,父母可以選擇一些較不具危險性的事情,讓他去處理。
第五:多讓孩子瞭解一些需要被幫助的物件,例如週末假日,爸媽可以安排機會,帶孩子去孤兒院、老人院,或是幫助偏遠地區的孩子。同時,父母也要檢視自己的生活,是否做到節約、愛惜資源,給孩子做好榜樣。還可以用故事書,讓他了解資源的可貴,學習愛惜資源。
除了觀念的建立之外,讓孩子掌控自己的生活費用,也是一種不錯的方式。爸媽可以培養孩子記賬的習慣,每買一樣東西、吃一頓飯等消費,都讓孩子把金額記錄下來,即使是在家裡吃飯,也提供他一個定額,像是在家吃一頓飯五十元,水果五十元,一整天在家的電費、水費是多少等。大一點的孩子,父母還可以請他幫忙做家事,賺取這些費用。
第六:孩子發脾氣時,父母可以先忽略他當下的要求,相反,要先安撫他的情緒,等孩子的情緒穩定下來,父母才有辦法與他進行更深入的溝通與討論。讓孩子穩定情緒的方法,像是“你先不要生氣,去洗個臉、喝杯水”,或者“你這樣邊哭邊說,媽媽聽不懂,媽媽知道你很難過,等你不哭了,我可以幫助你。”以類似的語言安撫他,或是利用他喜歡的人、事、物轉移他的注意力。
面對孩子的哭鬧和發脾氣時,父母必須溫和且堅定,讓孩子清楚地瞭解,發脾氣於事無補。等孩子情緒穩定下來,讓他針對問題,把事情描述一下,並引導他說出生氣的原因。一般來說,孩子抒發完情緒,就會停止哭泣了。只要方法正確,下次如果再發生讓他生氣的事,他就會回想起之前的處理方式,並嘗試解決。多練習幾次,孩子一定可以逐漸改善。
第七:父母不要一直強迫他展現自己,反而要建立他的自信以及安全感。如果他有好的表現,就給予他鼓勵,強化孩子的信心。
在孩子面前,父母可以用讚賞的話增強孩子的信心,其他家人或親朋好友也要配合,即使孩子只是取得了小小的成績,也要將事情放大。除此之外,也可以利用家人聚會的時間,讓他在大家面前表演一個跟主題相關的節目。因為家庭聚會時,在座的都是孩子熟悉的人,他比較不會害怕或緊張。有幾次這樣的經驗之後,孩子慢慢就會發現,在別人面前講話並不是那麼困難的事。
當孩子與其他人互動越多時,他就越不害怕展現自己,並且對環境越來越有安全感。假如父母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接納他人,而沒有解決他內心的疑慮及擔憂,這不但沒有教育效果,而且還會弄巧成拙!
與大家共勉。
-
3 # 凡夫非俗子
越是不要做、不要記得的事情,卻往往越會做,越會回想,這其實就是心理學中的“白熊效應 ”,又叫“反彈效應”。
有時候不是孩子不聽話,可能是他的腦袋還不能夠完全按照指令來。當聽到禁止的命令,大腦會做兩件事,第一步,建構出一個畫面。比如要求不要想象一隻白色的熊,我們大腦中首先會出現白熊的形象。第二步,才是否定。我們會在心裡對自己說,不要想那隻熊,不要想那隻熊…….如此反覆的心理暗示,我們可能會花很大力氣,才能完成整個指令。
但對於孩子,一瞬間完成這兩件事情有點不容易,他們往往在大腦中自動過濾掉了“不要”、“別”這些否定的詞,只進行第一步。
越說“不要亂跑”,孩子可能跑得越歡;
越說“不能吃冰淇淋”,孩子偏偏越要吃;
越說“彆扭水龍頭”,孩子的小手可能越想碰碰水龍頭開關......
所以你的屢屢禁止,其實有時候對孩子反倒是一種深深的誘惑!
再加上有的父母從早到晚對孩子發出的命令太多,“趕緊起床,不能再睡了”、“不要總看電視”、“不要挑食”、“不準脫衣服,別感冒了”、”該睡覺了,不能玩太晚”……慢慢的,孩子只會覺得自己的父母愛嘮叨,愛管人,你禁令的效應在孩子那會大打折扣。
孩子打人或者搶別人的東西,常常並非出於惡意,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限,遇到問題或矛盾,不知道怎麼解決,也有可能僅僅覺得好玩,或者想引起別人的注意。
簡單粗暴地喝止孩子,強迫孩子道歉,都不是讓孩子改正錯誤最好的方式。對於孩子打人、搶東西的行為,首先,我們在表示理解的基礎上,平靜、堅定地給予制止。然後,一定要告訴孩子遇到類似的事情,怎樣處理才是正確的。“打人不對,我們不滿別人的做法,可以用嘴講出來”、“搶東西不對,我們想玩別人的玩具,必須先徵求別人的同意”,你看這樣有始有終,有態度有方法的教育方式,才能深入到孩子內心,成為他為人處世的行為準則。關於以上我的精彩的分享是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與看法,都是我個人的想法與觀點,在這裡同時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於分享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在這裡,發自內心真誠的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
-
4 # 笨笨生活
孩子的脾氣不好,有很大程度是因為家長的教育方法不同而引起的,家長應當先檢討自己,在批評孩子前現象向海的優點,多鼓勵孩子,然後再要求孩子去做你想要他做的事情,不要責備孩子,這樣孩子就很容易放棄自己。
一般來說,孩子發脾氣,肯定有原因,找到原因。不一定是孩子錯哦。即使在我們看來是孩子不好,那麼也是先和孩子產生“同感”,體會他的痛苦,告訴他爸爸媽媽理解他的感情,然後再談為什麼媽媽不能同意他的決定,或者做適當地讓步,這樣孩子會比較好接受。這種“同感不同意”的態度,在現實中有很好的可操作性、可行性和效果。而且,你一旦願意和孩子產生同感,孩子也常常會和你產生同感,學會分享你的快樂,分擔你的痛苦。
對孩子要多鼓勵,好孩子是誇出來的!
儘量多給孩子以鼓勵,儘量多誇他,越是誇她好,她就越能夠自己約束自己,這樣她的脾氣就會好起來!
一般3歲左右的孩子開始有獨立的願望,並萌生自我意識。他們不願事事受父母的管束,對父母的包辦或擺佈產生反感。當大人不滿足他們的要求時,他們就會把內心的不滿毫無保留地發洩出來。另外,孩子只不過剛剛具備了一些初步的簡單的生活知識和生活經驗,對借大世界個發生的形形色色的事情還不能理解,他們要獨立,卻又做不好,這種情況下,他們會因為達不到目的而發脾氣。
孩子不善於用語言表達,有些事情他們還說不清,因而在大人堅持要他做不願做的事,或大人堅持不能允諾他們的要求時,他們就會用發脾氣來宣洩其壓抑的情緒。
人小脾氣大的孩子,除了脾氣倔之外,還有點“小聰明”。他們能摸透大人的心理,也掌握了一套規律:只要先撒嬌,再磨纏,最後向大人發一通脾氣鬧一番,什麼目的都能達到。
孩子發脾氣、耍賴,原是作為要挾大人的手段,並不希望太過火。可是,脾氣一發,過分的興奮就像決堤的洪水,奔騰呼嘯,理智喪失,任憑情緒左右,只顧撒野,一點餘地不留。過後,雖然願望達到了,但對自己發脾氣時的那種諸如以頭撞牆、摔壞心愛的玩具的行為卻也感到後悔,甚至內疚。同時,嚐到了對自己行為的無可奈何的滋味,也體驗到自己的無能為力,於是,他們會感到自卑和痛苦。
因此,對大發脾氣的兒童,家長應堅持兩個原則:
一是絕對不要斥責或體罰孩子。
二是緊緊拖住孩子,不要讓孩子撒野毀物和自毀。
第一個原則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斥責等於火上加油,適得其反。特別是家長火冒三丈、怒不可遏的樣子,等於是孩子發脾氣的“榜樣”。須知,柔能克剛,而剛卻克不了了柔。
第二個原則的著眼點,在於用骨肉之情和善良的願望,幫助孩子控制難以自制的情緒,讓他一動不動地呆上5分鐘,爆發的情緒就會平息下來。
待孩子發過脾氣過後,應同孩子談心,教育孩子認識發脾氣的危害,學會以理智駕馭感情。平時,對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應主動地給予滿足,不合理的要求堅決不能滿足,怎麼撒野也不行,讓孩子明白:凡事必須講道理,無理寸步難行。
對人小脾氣大的孩子,父母教育的口徑必須一致,切忌南轅北轍;教育務必堅持,堅持一段時間,情況就會好轉。
孩子病後常會“長脾氣”。家長今後應該注意,即使孩子病中也不要無原則遷就。在孩子哭鬧的時候大人堅持原則很有必要,但不能讓孩子一直哭鬧,大人孩子都受不了,要及時轉移他的注意力。這麼小的孩子,在他大哭大鬧的最高峰過去後,帶他看看外面的車、小動物等東西,讓他恢復情緒。
家長對孩子的要求要做真確的分析,該滿足的正當需求應給予充分滿足,對不適合的需求則要講清道理。在孩子情緒波動聽不進話的時候,要給些時間讓他冷靜下來,然後再講清道理。千萬不要在對孩子願望不瞭解的情況下,自己先發火,更不要將自己的願望強加給孩子,造成孩子的對抗情緒。希望初為父母者多尊重孩子,多理解孩子,多與孩子溝通,少用家長的權威。
-
5 # 生如夏花35660
其實孩子自理能力差,脾氣還暴躁,這時作為父母真還要在自己身上找問題:一、你是否太嬌慣孩子,沒有給孩子獨立的機會?二、孩子作分內事,你要多表揚鼓勵,及時肯定,讓孩子有成功的喜悅。三、對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要長期關注,不能半途而廢。
-
6 # 佳佳ai0402
孩子自理能力差。沒有哪個人出生就會所有事情的,都是在成長的過程中慢慢學習的。孩子的脾氣暴躁,要靠家長教育引導。
回覆列表
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重點應抓好以下幾點:
(1)使孩子樹立生活自理意識。這是從思想上培養孩子生活自理的起點。要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首先必須使孩子樹立一種自理意識,讓他懂得,自己的事情必須自己做,讓他人代勞是不光彩的。有了這種自理意識,才能促使孩子自覺行動起來。
(2)要信任孩子,不要過多幹涉。人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從不會到會的過程,孩子更是如此。孩子剛開始做事,難免不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如動作慢,弄髒、碰壞東西等,這是應該容許的。在碰到這些事情時,家長一不要急躁,不能看孩子幹得慢自己就伸手代勞;二不要指責,不能因為孩子損壞了東西而訓斥孩子。例如,孩子第一次洗衣服,可能洗不淨,或者深淺色不分,放在一起染上了顏色。這也無需家長大驚小怪,事後告訴他注意就是了。否則就會限制他自理能力的發展。
(3)注意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來培養。孩子處在不同階段,對其自理能力的要求應有所不同。在孩子三四歲時,主要是讓孩子學會自己穿脫衣服和鞋襪,洗手帕等自我服務性勞動;五六歲時,要讓孩子學做些家務活,如掃地、澆花、洗碗等;七八歲或再大一些,可讓他洗衣、做飯、拖地或幹一些力所能及的其他活。
例如,父母不在家,來了客人怎麼辦?你和爸爸媽媽一同上街,走散了怎麼辦?看到發生火災怎麼辦?這些問題生活中都會碰到。相關: 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 怎樣培養小學生自理能力 怎麼提高小班寶寶生活自理能力 正確培養兒童的生活自理能力 培養自理能力要抓緊關鍵期 孩子最喜歡的六種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