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理工男讀歷史

    我的回答是:安史之亂還是會發生的。

    這個問題還要分成兩個可能性來考慮,一是李隆基直接死掉了,由太子李亨繼位;二是李隆基不死但當上了太上皇。

    李隆基死了,安史之亂還會發生,但烈度和危害性會小很多。

    提前十年就是天寶五載,安祿山已經是平盧、范陽兩鎮節度使,掌握兵力總數量12.89萬;

    楊國忠剛剛是個八品的監察御史,沒了李隆基,楊國忠應該是沒機會掌握大權並接替李林甫成為宰相了,這人可以忽略不計了;

    而當時獨掌朝政的是宰相李林甫,是太子李亨的主要反對者。當年李林甫與武惠妃合謀,弄掉了原來的太子,準備推武惠妃的親生兒子壽王李瑁當太子,但李隆基最後立了李亨為太子,雙方已經有了舊仇。

    按歷史記載,天寶五載,是李林甫準備弄掉李亨的關鍵一年。從正月開始,李林甫就連續利用李亨的兩任妻子的事情發動攻擊,當時楊國忠只是李林甫手下衝鋒陷陣的小卒子之一。而李亨頗有壯士斷腕的決心,全面進行防守,先後與兩任妻子離婚,對依附他的勢力也毫不關心,把自己的命運完全交給李隆基決定;李林甫大興冤獄五六年一直到他死去,牽連了數百家,把李亨外圍掃蕩一空,而李亨也是在萬般驚險的情況下勉強保住了太子位置。

    既然題目設定是天寶五載李亨繼位當了皇帝,而且李隆基死了,那麼,李林甫還將繼續在正月發起第一輪攻勢,而李亨的繼位,讓後續歷史的發展發生一定的變化。

    李亨繼位後,自然要對李林甫進行清算,新仇舊恨加起來,貶官下獄是輕的,應該是不死不休。只是繼位初期,為了朝政平穩,對當朝宰相下毒手也要有些顧慮,一般來說是會做些準備工作的。而李林甫有兩種選擇:

    李林甫的第一種選擇是束手就擒,任憑李亨處置。按唐朝前期的政治風氣,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或者李亨繼位後首先調兵入長安保護好自己,李林甫來不及採取其他措施,只能成為第二個長孫無忌,李亨得以獨掌大權。

    但李亨並非一個有能力的皇帝,之後他將毫不掩飾對安祿山的厭惡,或者調安祿山進京另行任用,或者找茬殺掉安祿山。安祿山知道進京後必死無疑,他可不是束手就擒的人,直接起兵反叛是必然。但畢竟安祿山準備時間尚短,實力積累也不夠,很難再像真實的歷史上一樣禍亂半個中原,大唐盛世將會持續,吐蕃也不可能在大唐佔那麼大的便宜;

    李林甫的第二種選擇是奮起反擊,把李亨弄下臺。如果李亨動作慢給李林甫留下足夠時間的話,這種可能性會變大。(別說這種可能性不存在,突然碰到這樣一個問題我都愣了愣,更別說李亨和李林甫了,所有人都出乎意料。)李林甫為了自保,就會勾結其他勢力,以李隆基是李亨害死的理由發動兵變。這裡唯一的選擇還是安祿山,一方面安祿山手中掌握的軍隊數量足夠多,並且有足夠的戰馬可以迅速趕到長安;另一方面李林甫是看著安祿山成長起來的,對安祿山的升職有過幫助,是李林甫一定程度上能夠控制的力量。

    天寶五載,大唐領軍最多的將領是名將王忠嗣,當時任河東、朔方、河西、隴右四鎮節度使,掌管26.77萬兵馬,佔整個大唐野戰軍一半以上,是忠於李亨的勢力。並且王忠嗣看安祿山不順眼,曾上書說安祿山必反。實際上朝中不少人認為安祿山不可靠,包括名相張九齡在開元二十四年就說過“亂幽州者,必此胡也”,那時就想殺了安祿山,但被李隆基阻止。

    也正因為此,李林甫和安祿山兩個不甘心等死的人自然會成為政治上的盟友,共同反對李亨以保護自己。有了李林甫的智力,加上安祿山的武裝,初期有可能會佔先手,比如數千精騎潛行到長安,李林甫做內應開城門,再佔領皇宮殺掉李亨。雖然成功的機會不是很大,但只要有足夠的時間做準備,還是值得一搏的,總比坐而待斃要強。當然,李林甫那時已經當了十幾年的宰相,也可能在中央禁軍中有能夠掌控的勢力,但畢竟邊境軍隊實戰經驗豐富、戰鬥力更強,而且安祿山這種胡人下手狠辣,效果會好一些。

    但同樣,李亨只要挺過第一輪攻擊,王忠嗣率領的唐軍將全面壓制李林甫、安祿山的反叛,郭子儀等人那時也在軍中,平叛戰爭會比較順利。

    如果李隆基不死,提前十年當上了太上皇,安史之亂的爆發不會有任何改變。

    既然李隆基不死,那麼他絕對不會放棄權力,和後世的乾隆一樣,這與歷史上實際發生的沒有任何區別。李隆基仍然會寵愛楊貴妃、重用楊國忠、信任安祿山;楊國忠繼續當他的權臣,繼續與安祿山不對付;安祿山仍然有足夠的時間做準備,並繼續在某個時刻以誅殺楊國忠為名起兵造反。

    當然,這種情況下,繼位的唐肅宗李亨多少也有些自主權,能在防範安祿山造反方面做一些準備工作,但畢竟李亨能力有限,還要一直擔心老爹會不會突然廢了自己,將還是和當太子時一樣,以迎合李隆基為第一要務。因此這些準備工作的效果應該是非常有限,安史之亂的爆發和後果幾乎不會有什麼改變。

    把安祿山長時間放在那麼一個位置,安祿山必反無疑。而時間越早,安祿山準備越不充分,造成的危害也就越小。如果唐王朝已經做好充分準備,十萬大軍包圍范陽,安祿山也有可能不反。

    總之,其他任何一個皇帝都不會像李隆基那麼愚蠢放任安祿山勢力做大,其他任何一個皇帝也都會把平衡各種勢力作為基本執政手段。而哪怕不為別的,只是為了保護這些將領也該這樣做,這是不給這些人留下犯錯誤的機會。

  • 2 # 獵奇好聞

    你這是典型的馬後炮,你知道你十年後會發生什麼事情嗎。再看歷史,太平盛世有哪個皇帝讓位的,哪個不是當到壽終正寢,而且唐玄宗又是個有能力的皇帝,身體健壯。

  • 3 # 歷史哈哈哈鏡

    一定還會發生,而且危害更甚。理由有二:

    1.安史之亂髮生的根本性原因是制度性的缺陷導致的,唐代藩鎮節度使的權力之大,幾乎形成了諸侯割據的局面,唐代中後期沒有哪個皇帝有能力可以遏制這種形勢,因此安史之亂的爆發是必然的。

    2.玄宗對於安史之亂的爆發有極大的責任,但他仍然是一位英明睿智的帝王,正是因為他的威信才使得安史之亂沒有更早的爆發,正是因為他的凝聚力才為反攻聚集了人氣和力量。反觀繼任者肅宗李亨,他的才能和乃父相比差距實多,如果玄宗早傳位於李亨,李亨一定難以駕馭當時的天下局面,唐朝社稷就危險了。

  • 4 # 一笑滄海

    引發安史之亂的直接責任,肯定是唐明皇李隆基的用人失誤。

    唐朝中期後面臨的主要問題至少有:

    一,河北藩鎮手握強兵,財政人事等完全獨立,公然結盟對抗朝廷。

    二,為應對河北藩鎮,不得已同樣設立一批親朝廷藩鎮應對,但日久坐大,逐漸變成“聽調不聽宣”的桀驁軍閥。

    三,唐廷主要直屬武力-神策軍逐漸被宦官集團控制,逐漸坐大。

    四,外敵趁機入侵,南詔,吐蕃等屢屢來犯。

    五,由於喪失了大量地盤後發生財政與糧食危機,甚至京師都一度斷糧。所以,提前十年傳位給他兒子依然是避免不了的。

  • 5 # 米南德王問道

    安史之亂是遲早都要發生的事情,不管在位的皇帝是誰?或者皇帝周圍的人又換成了誰,都只是在改變爆發時間而非爆發結果。倒是唐朝的勝利本身,有著一定的僥倖。而叛軍一邊的完全失敗有著偶然性。

    歷史上,很多人將安史之亂歸結於唐玄宗的昏庸、楊貴妃的過度受寵和楊國忠的胡亂弄政。但這些因素都不過是次要性質的,對於事情本身的趨勢發展是沒有太多幹擾。這些因素的變數,僅僅是安史之亂爆發的時間,並直接影響那些經歷安史之亂的君臣。

    可以毫不客氣的說,安史之亂是無可避免的事情。這是唐朝的起源與當時處境所共同決定的。以安祿山為代表的北方番將,尤其是來自昭武九姓的中亞粟特集團,從北朝開始就在中原軍隊中佔有很大比重。到了唐朝建立,許多粟特人在經商之餘,還在內地的軍政中擔任軍官。只不過在安史之亂前的很長時間裡,他們所佔比例還算有限。

    在唐玄宗的時代,由於唐軍從北周-隋朝時遺留的軍事資源被消耗殆盡,非常需要補充新鮮血液來加強作戰水平。尤其是經歷了武則天時期的重大混亂後,過去的府兵體制被完全摧毀。唐朝也借用自己源自北北韓卑的經驗,開始進一步倚重外族戰力。這個傳統在武則天之前就已經十分流行,到唐玄宗時代則有點井噴式發展。

    安祿山和史思明,以及麾下的眾多叛軍。不是中亞的粟特人後裔,就是來自草原各地的突厥系歸化人。哪怕是內地軍官,長期身處這樣的軍隊環境,本身也屬於其的一份子。他們本身就是唐朝倚重的戰力來源,並因為中亞世界的形式變化而被迫在東方尋找新的家園。所以,安祿山的叛亂本身,就是中亞的昭武九姓嘗試在東亞地區建國的一次爆炸性嘗試。

    既然叛亂是不可避免的事情,那麼皇帝是不是唐玄宗、宰相是不是楊國忠、後宮裡有幾個楊貴妃,對於事情的發作又會有什麼影響呢?何況,但安祿山叛亂的訊息傳來,習慣於聽西域音樂、喝西域美酒的唐朝統治者,最容易想到的幫手是哪些呢?是哥舒翰這樣出生與安祿山類同的番將!

    但唐朝發現自己手裡的突厥人哥舒翰和高句麗人高仙芝都用完的時候,他們就會嘗試從更遠的地方,招募更多新鮮血液加入。比如龜茲和于闐兩個西域小國君主,就親自帶兵到河西走廊以東參戰。之後還有來自昭武九姓本土的粟特人和南方的吐火羅人趕來。至於其他主力,則有回鶻人這樣的新突厥系勢力。而曾經與大唐兵戎相見的吐蕃和阿拉伯帝國,也出動了規模有限的部隊。正是他們作為唐軍的主要反擊兵力,完成了眾多臨時徵召部隊所沒有能力承擔的反擊重任。

    從這個貫穿安史之亂前後始終的想象,你就更應該理解“安祿山現象”的必然性。這是唐朝建立時就繼承的政治邏輯與統治習慣,也是唐朝得以在數次風波中挺過來的原因。但象徵性的撥亂反正在安史之亂後展開,唐軍的戰鬥力也是更加羸弱而沒有一點觸底反彈的意思。

    到了王朝的末期,還是要老老實實的吸納新來的沙陀人。將領出徵時,往往會要求帶上數量有限的沙陀人壓陣。這便是對安史之亂必然爆發的第三次驗證!

  • 6 # 尚宮女史

    即便唐玄宗提前十年讓出了皇位,安史之亂仍舊是會發生。實際上,安史之亂的爆發是歷史的必然,刨去名字不談,這次叛亂的實質就是軍鎮節度使擁兵自重進而起兵反叛,這已經和誰來做皇帝沒有什麼關係了。

    天寶初年甚至是開元末年的時候,節度使制度已經是相當的成熟。帝國的兵權集中在少數職業軍人手中,這本是為了及時的對抗夷狄,但是另一方面,這又是相當危險的,擁兵自重的結果就是邊鎮內高度自治,軍隊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皇帝能控制的。中央要加強皇權,而地方擁兵自重,衝突在所難免,不是安祿山反也會有另一個節度使反,無論叛亂在多長時間內以及多大程度上被平定,之後的藩鎮都會成為大唐的隱患,成為制約帝國的一股強大勢力。

    但是倘若唐玄宗提前十年傳位給兒子,還是會有很多事情發生改變。當然假設這種事是不存在的,倘若真存在,也是會生出無數的變數,而我們做假設,只能是建立在一定條件之上的假設,自圓其說而已。在四姑娘寫出一二可能之前先說一下題目設定的這個時間點即746年,這一年的關鍵詞就是宰相李林甫和太子李亨的鬥爭。

    這一年李亨很慘,他被李林甫整的僅僅能自保而已。河西和隴右節度使皇甫惟明的進京拉開了李林甫針對太子的一系列鬥爭,首先是太子妃韋氏的孃家被牽扯到案件中,李亨脫身不得遂上書與韋氏離婚,以證明自己絕不姑息親屬犯法的決心。不過李亨雖然從韋堅一案中脫身,但是李林甫卻並沒有罷手,還是將韋堅案擴大化,株連甚廣。這是年初引出的案件,而到了年底,李亨的良娣杜氏的孃家也被牽進一樁圖讖案中,李亨再次與杜良娣離婚。

    可以說這一年,太子李亨是做太子以來最肉疼的一年,不僅保不住自己的女人,勢力也折了大半。但是這一年同樣還有一個人會成為關鍵人物,他就是領四鎮節度使的王忠嗣,這個李亨的舊友統領帝國一半以上的邊鎮兵力,是最強悍的存在,即便是安祿山也不敢與之爭鋒。

    接下來就來看看唐玄宗提前十年讓位可能出現的一二種情形。

    第一種假設唐玄宗在病重之際下令傳位給太子李亨。至於李亨能不能成功上位就看他的造化了,畢竟還有一個宰相李林甫存在。無非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李亨成功上位,一種李林甫扶立壽王李瑁上位。

    倘若李亨成功上位,那麼李林甫很可能就遭到清算,被排擠出朝廷之外。按照李亨的性格,他很可能在會讓宦官干政,這樣的話,即便他的堅定支持者王忠嗣在邊鎮握有大量的兵力,其他的節度使不敢造反,但是宦官和王忠嗣之間必然是不可能共存的,而王忠嗣久在邊鎮,不及宦官日夜圍在李亨身邊,李亨會不會對王忠嗣產生排擠可想而知。王忠嗣很可能還是會被奪了兵權,別的節度使(比如安祿山)為了自保還是會起兵反抗朝廷。

    倘若李林甫扶立壽王李瑁上位,李亨的結局不會太好,連帶著李亨的舊友王忠嗣也會被李林甫排擠出去。而且李瑁很可能繼續讓楊貴妃留在宮中,畢竟兩人曾經是正兒八經的夫妻。李林甫去世後,楊國忠還是會成為帝國最有權勢之人。很可能安史之亂會提前發生,因為與唐玄宗相比,李瑁更缺乏威望以及治理國家的能力。

    第二種假設就是唐玄宗想拿出更多的時間來陪伴好不容易得到的楊貴妃,於是將皇位提前傳給了太子李亨,然後自己做了太上皇帝,對,他做了太上皇帝,而不同於一般的太上皇。因為唐玄宗這個人對權勢可不是一般的看重,他年輕時數次發動政變,又在做皇帝的時候不停地打壓兩個太子,而在後來唐玄宗被逼成了太上皇之後,還試圖將自己的人插進朝廷中去,試圖和唐肅宗爭權。這樣的一個人怎麼可能會放棄權力呢?

    唐睿宗那樣一個懦弱又不爭的皇帝,還在第一次退位給李隆基的時候掌握著朝中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免權以及重大刑事案件的處決權,並且五日一上朝。唐玄宗退位之後手中握住的權力只會比唐睿宗多,登上皇位的唐肅宗手中能有的權力很可能也就和太子監國的時候差不多,但其面臨的局勢卻是殘酷的。畢竟在唐玄宗掌權的時候,李林甫依舊會是宰相,而且,李林甫會更加想讓唐肅宗退位,那麼皇后韋氏和杜良娣的孃家依舊還是李林甫會關注的焦點。

    那麼同樣可能會有兩種結果,要麼李林甫扳倒唐肅宗,唐玄宗廢黜唐肅宗,或者自己重新做皇帝,或者再扶立另一個皇子(不可能是李瑁)來做皇帝,其結果沒有什麼差別,反正掌權的都是唐玄宗,楊貴妃依舊受寵,楊國忠依舊會成為宰相,安史之亂依舊會發生。

    要麼唐肅宗僥倖贏了李林甫,並尋找到合適的心腹能臣,將李林甫排擠出去,逼著唐玄宗真正退位也說不定,馬嵬兵變就有李亨的身影。到時候,唐玄宗就會被軟禁起來。而唐肅宗會信任宦官,宦官與武將之間還是存在著鬥爭,安史之亂仍舊會發生。

    所以,無論如何,在當是的環境下,安史之亂是註定會發生的,只是可能不是這個名字,發生的時間不一樣,持續的時間、波及的範圍、造成的影響可能會略有不同,但本質不會改變。

    當然以上只是四姑娘的假設,當不得真,歷史已經發生,假設並不存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買房的最佳時期到了嗎?剛需現在應該上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