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親子手工小組

    這個要求並不奇怪,造物主在創造人類的時候就賦予了他自私的本性,人類社會也正是在這種我要被人喜歡被人讚揚要比別人更成功的私慾推動下而滾滾向前。

    所以,處在這個自私自利的社會,要別人都喜歡我不但不可以責怪,反倒是能使自己不斷進步的一種鞭策。

    關鍵是,沒有完美之人,那些不喜歡的我的人我該怎麼面對?

    容貌、智商都是天賦的,要改變也無能為力,對於大部分的我們都是容貌一般才智普通的平庸之人,當然不會所有的人都喜歡自己。

    那麼,喜歡自己的人就有了一個範圍,能做到親人朋友都喜歡也是萬幸了。

    告訴他一個殘酷的現實,人有七情六慾,每個人的傾向都不一樣,所以,要所有人喜歡自己是那是不可能的。

    面對一個不喜歡自己的人,首先要捫心自問,他為什麼不喜歡我,是行為是言語還是其他?我能改變迎合他嗎?

    能,最好,不能,為啥要改變自己呢?我就是我,獨一無二,自行天下,我就先喜歡我自己吧,其他再說!

  • 2 # 小明的歡樂日常vlog

    1.都是家人慣出來的毛病,首先不要什麼都依著他。還有在家庭生活中在教育的時候要讓他懂得換位思考。

    2.在生活中學會與人分享多想想別人,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多反思自己的不足之處加一改變。

    3.在平常的生活中讓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這也能讓知道生活的不容易生活的辛苦,理解別人的辛苦和多位他人考慮這樣對他改變自我為中心自私的習慣也能得到改變。

    4.改變的過程路很長,需要很大的毅力,從生活中小事做起,慢慢改變一步一步來來不能急,在生活中需要多和他溝通不能急於求成這樣反而會適得其反。

    5.首先你要以身作則,給他樹立個榜樣這樣對他有很大的幫助、需要很有耐心的交他怎麼做.多溝通多交流幫助他改變自我為中心的習慣。

    6.讓他知道自己的錯誤,每個人都會放錯放錯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錯不改、就很糟糕了

    7.多多的幫助別人,理解別人、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反思自己的缺點。

    8. 自我為中心的人都是很自私的,首先要改掉自私的習慣學會分享、

    9.學會感恩可以使自己開始去關注自己以外的事物,意識到他人的不容易,多理解多包容、在感恩中學會理解他人。

    10.什麼事總認為自己 是對得,別人是錯的聽不了別人得建議,比較獨斷專行,自己說什麼就是什麼要認識但自己的不足。多聽聽別人得意見和別人多溝通,不要自以為自己做的事都是對的。

    11.在生活中人難免都會以自己的角度看問題,難免會有自我為中心的想法多溝通多思考這樣就能改變自私自我為中心的壞習慣了。

  • 3 # 清月獨白

    我會很認真的問他:為什麼?為什麼我們大家都要喜歡你?你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值得所有人高興的東西嗎?如果讓所有人都喜歡你,你會過的很累。還不一定會取得所有人的喜歡。世上沒有十全十美,除過人民幣。每個人喜歡和厭惡的東西不盡相同。別的小朋友喜歡的你都會喜歡嗎?別人也有選擇不喜歡的權利。ok

  • 4 # 羅林linluo

    這個問題的根源有兩個:一是小時候2歲前自我意識沒有發展好;二是2-3歲時大人沒有告訴他界限,大部分都依了他。

    先來回答第一個問題,孩子的自我意識養成。

    人的發展是先了解自己,再去了解世界的。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吃拳頭先感覺到自己的手,腳,再開始翻身,爬,說話,慢慢與世界接觸,這個過程中,自我意識逐漸形成。

    孩子的自我意識大概在7-8個月的時候逐漸開始萌芽,這時候放一面鏡子,讓他看鏡子中的自己,是很好的自我意識培養方法。讓他明白自己長什麼樣,做各種動作,他會感覺自己的神奇,從而更有興趣瞭解自己。

    再是第二個問題,3歲之前要告訴孩子好壞,能做和不能做的事。

    逐漸培養了自我意識之後,孩子開始對外界感興趣,這個時候開始探索周圍的環境,開始爬,開始走路,開始想和大人說話。但是他不知道哪些是安全的,哪些是危險的,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哪些做了別人會喜歡,哪些做了別人會生氣。規則也是這個時候開始養成,如果這時能引導好,孩子將來不會出現打滾,隨意發脾氣的情況。

    樊登在節目裡說過,他的兒子從小就可以溝通,很多不相信,但我相信。因為我兒子也是這樣。從小給孩子講道理,是可以讓孩子很平靜的和周圍相處的。

    但是,如果3歲前不告訴孩子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家人什麼都依他,他很可能就會自我為中心,認為所有人都圍著他轉。超過了3歲,就開始有個小叛逆期,建立規則會有點難。

    那麼,現在已經出現這個問題,該怎麼解決?

    只有家長耐心引導,在生活中的小事開始,教孩子學會照顧別人,學會分享。

    比如,盛飯時,第一碗讓孩子端給家中長輩;或者讓孩子去關心一個小朋友或者小動物,開始向外關注別人。或者發展一項集體運動,讓他學會去照顧別人的感受。

  • 5 # 為父筆記

    當我們的寶貝從誕生開始時,他就以為,自己是一切的中心:肚子餓了,哭一聲就有甜美的乳汁送過來;褲子尿了,再哭一聲就有舒適的乾衣褲換上;只要自己哪怕露出那麼一丁點笑意,就能讓周圍的人笑得合不攏嘴……嗯,這世界真不錯,是為了我的快樂舒適而存在的。隨著孩子一點點長大,他漸漸發現,當初的觀點開始被逐漸否定:什麼?我要吃兩顆糖果你們只給吃一顆?我喜歡粉色的娃娃你們居然給個紫色的?那個小朋友憑什麼也吃你們買的巧克力……太過分了!誰才是你們的中心?!所有人都應該只喜歡我才對!!!

    按照通常的方式,我們會告訴孩子,他只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他與其他所有人並沒有什麼不同。孩子一般是不能夠接受這個事實的,他會發脾氣,會扔東西,會哭會鬧,直到沒有人再理會他(甚至還“制裁”他);於是他慢慢懂了,慢慢接受了,他還真不是宇宙的中心,再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圍著自己轉,都得喜歡自己了。

    如果孩子沒有按照通常的方式明白這個道理,那就只有一個原因——他周圍的人沒盡到義務,沒有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他們仍舊竭力給孩子創造本該失去的環境,不顧時宜地仍將孩子當做宇宙中心,甚至還要求別人也配合他們這樣做。嗯,那孩子只能繼續認為,他就是世界之主,所有人仍該圍著他轉,仍該喜歡他一個人——沒辦法啊,他就是生活在這樣的環境當中的呀。

    孩子以自我為中心是本能,大人告訴他事實是義務。破解孩子以自我為中心、“所有人都應該喜歡我”的關鍵不在孩子,而在提出問題的你。

  • 6 # 育兒小當家KING

    孩子太以自我為中心,家長首先不要考慮怎麼去破解,而要捫心自問,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孩子如此,這要從父母教育引導孩子的方式方法上進行分析。

    一、“可怕的兩歲”是孩子自我意識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

    父母都應該經歷過孩子“可怕的兩歲”。孩子在這個階段總是喜歡和父母唱反調,喜歡和父母對著幹,喜歡大哭大鬧。孩子透過這些方式是想向父母表達自己的一種需求。在這個階段,孩子開始有了“我”的概念。孩子會發現,自己透過一些行為方式(比如哭鬧,發脾氣,扔東西等)來吸引父母的關注,從而滿足自己的需求,這是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所以在這個階段,父母必須足夠重視,幫助孩子正確認識自我和提升孩子的認知水平。

    二、孩子喜歡以自我為中心,總是和父母的教育引導方式有很大的關係

    孩子是父母的掌中寶,心肝肉,得到了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懷。很多時候,孩子在家過得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不管什麼要求,父母總能第一時間滿足。孩子自己應該做的事,父母總是包辦,代辦,幫孩子跑腿,處處都以孩子為中心。長時間下去,孩子的依耐思想就會越來越嚴重,從而總是以自我為中心。

    三、以正確的方式進行教育和引導

    一般來說,愛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往往好勝心強,容易受挫,容不得別人說自己的不好。針對孩子的這些特點,父母需要掌握一個原則,那就是不要打擊孩子的積極性,讓孩子適當的進行受挫教育,讓孩子意識到自己並不是全能的,不是所有的人都應該圍著他轉,讓孩子懂得關心他人和在乎別人的感受。

    所以,孩子愛以自我為中心和父母的教育引導有很大的關係,不要一味地打擊孩子的積極性。透過受挫教育讓孩子不斷改善自己。

  • 7 # 浮塵微草

    先概述一下自我主義的危害。

    人是群居動物,說得高雅點,是具有社會屬性的高階動物。若以自我為中心,處處個人主義,領導不賞識,同事不喜歡,朋友會討厭,甚至連家人也討厭,幾乎寸步難行,可以說是人與人交際道路上的最大的絆腳石。危害之大,自不待言。既有危害,就得解決,要想解決,得明其因,方可對症下藥。那麼——

    為什麼孩子會以自我為中心?

    一、生命之初,本能使然。成長初期,孩子生理尚未成熟,自然不會考慮除自己以外的其他人的想法和感受。他們只管自己的欲求,想著自己需要什麼,且需求不滿足就會大哭。這就是典型的以自我為中心。

    二、經濟環境,客觀使然。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突飛猛進發展,人們經濟收入的翻倍增長,家庭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孩子的生存環境愈來愈優越,尤其是獨生子女流行的時代,養尊處優的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現象並不奇怪。一個孩子有可能六個大人圍著轉,一切欲求都能滿足,一切都由著這個“小祖宗”,使孩子認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長輩就應該圍著自己轉,習慣成自然,怎能不以自我為中心。

    三、溺愛放縱,主觀使然。優越的環境是形成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一大因素,但二者之間並非必然的關係。有的家庭經濟並不寬裕,但孩子卻仍會極端自私,一切以自我為中心。這就是父母的主觀——溺愛——使然了。不少父母在愛孩子方面不能保持理性,無原則、無底線,一切由著孩子,生怕孩子吃一點虧,受一點兒罪。如此在6歲之前沒有給孩子立下規矩,孩子以自我為中心就理所當然了。

    四、 教育不當,不能堅持原則。面對孩子違背原則的意願和行為,,家長知道那是不合理的,也會告訴孩子那樣做不行。然而,不能堅持,狠不下心來,只要孩子一鬧,家長就繳械投降,最終會滿足孩子的願望。長此以往,父母的不堅持成就了孩子的“堅持”:只要哭鬧到底,就沒有什麼主張是受到約束的,都會得到滿足!

    五、狹隘自私,言傳身教。有些父母本身思想狹隘,為人處事表現得較為自私,總是先考慮自己身的利益,這種典型的自我主義就會讓孩子耳濡目染,潛移默化。

    面對孩子的自我主義,父母應該如何破解?

    首先,身為父母要有正確的教育理念。父母要認識到自我主義的危害性,不僅要反思自己,給孩子做好榜樣;更要有主動教育引導孩子遠離自私的自覺意識。謹記,吃虧是福。

    其次,杜絕溺愛,轉移家庭軸心,必要時和祖父母分開居住。既然溺愛會加強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識,所以父母、祖父母、外公外婆就不能把精力全部用在孩子身上。尤其是隻有慈愛、缺失嚴厲屬性的隔代親情,更容易溺愛孩子。所以父母要有意識地轉移家庭關注點,將孩子視為一個獨立的普通人,沒有特權,和其他家庭成員地位一樣,待遇相同,讓孩子正確認識自己。

    再次,改變享受型生活,讓孩子承擔一定家務,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讓孩子承擔家務,這一方面德國和美國的家庭教育做得很好,尤其是德國,將讓孩子承擔家務上升到了法律層面,關於孩子做家務是有著明確規定的,並且把每個年齡段的家務量和內容規定的非常明確,如果家長不允許,那麼是要接受懲罰的。德國為何這樣做?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做家務能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而有了責任意識,做事就不會只考慮自己,只以自己為中心。

    其四,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孩子學會分享,且多創設這樣的機會,以改變孩子的自我主義。比如,父母給孩子買回最喜歡吃的食物,鼓勵孩子分享給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教育孩子不能吃獨食。再比如,家裡來了小朋友,讓孩子拿出自己的玩具給小朋友玩,告訴孩子,這樣去了小朋友家也能玩到小朋友的玩具。

    其五,多帶孩子到人多的地方玩,多鼓勵孩子參加集體性的活動,儘可能地給孩子創造與人接觸的機會,鼓勵孩子與他人交往,這樣能培養孩子的集體主義觀念。

    其六,引導孩子換位思考,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學會自我剋制。每當孩子做出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時,就要問問孩子是怎麼想的,自己這樣做了別人的感受好不好;讓孩子站在別人的立場再想一想,假如別人這樣做了,自己的感受好不好。如此換位思考,就能讓孩子明白自私自利是一種有損於他人利益的不道德的做法,理應堅決摒棄。

    結束語:人具有社會性,但人又是一個獨立體,為人處事時自然就會為自身利益考慮,這本無可厚非。但是利己的同時一定不能損害於他人,要學會自我剋制,抵制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的錯誤傾向,方能贏得他人的尊重,迎來人生的好人緣。

  • 8 # 馮國強老師談新早教

    首先需要明確:孩子以自我為中心,希望身邊的人喜歡自己既是合理的也是十分重要的,這對於自尊發展和心理健康非常必要。試想一下,假如孩子對於別人是否喜歡自己完全無所謂,那樣就難免極度我行我素,就很難找準自己的社會角色,從很多角度講都會是非常負面的。

    孩子之所以期望大家喜歡自己,首先是安全的需要,也是自尊發展的需要,被人喜歡可以令孩子感到放心和滿意,他們因此才能收穫積極的自我評價——我是一個可愛的有價值的孩子,不然他們就會懷疑——我是個令人討厭的孩子嗎?我很糟糕嗎?

    當然,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心理的發展,孩子應該逐漸地開始去自我中心的過程,若是長時間特別在意別人的喜歡,甚至表現強烈且“過分”,媽媽爸爸需要認真反思:恐怕孩子沒有充分感受到被人喜愛,他們是在“自救”而已。這種情況下,越是急於想要孩子丟下自我和尊重他人,就越會適得其反。

    為此,這裡提幾個具體的小建議:

    1、家人要給孩子足夠的關注,還要經常給予表揚讚賞,讓孩子體會到並且確信親人是愛他/她的,這個基礎必須夯實;

    2、引導孩子挑戰合適的遊戲任務,並且不斷積累成功經驗,讓他/她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有本事、很能幹,透過不斷提升自我評價來減低對於他人誇讚的過度需要;

    3、隨著孩子正面體驗的不斷提升,適度地幫助他/她適應和接受一些“忽略”和“批評”,但需要注意別讓孩子覺得是自己這個人不被喜歡,只是他們做的某些事不太招人待見,或者只是別人在忙於其他的人和事,把人和事區分開來是挺重要的。

    最後還要強調一下:只有孩子內心確信是被人喜愛的,他們才不會過度渴求;假如對自己很是懷疑,僅僅因為求之不得而不在意別人是否喜歡自己了,那很可能自卑的種子已經開始在心裡紮根了,切記切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胎,怎樣讓寶寶快速入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