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璀璨哇

    傅淦是當代史學家傅斯年的祖父。

    也是書法家,樂於好施,在清朝同治十二年拔貢之後不在努力了,也可說是淡泊名利。

    講義氣,喜歡旅遊.擅長武藝,詩經,醫術。

    這個人還是很有才華的。

    晚年主要就是教導孫(傅斯年)了。

  • 2 # 司馬長史

    王五原名王正誼,清末著名武術家,是雙刀李鳳崗的徒弟,在李鳳崗眾多徒弟中排行第五,一把大刀玩得非常好,因此被人們稱為大刀王五。

    傅淦是一個比較全能的人,精通醫術,擅長武藝,博通經史,小時候就在當地很出名,在同治十二年得拔貢,現在知道他的人比較少,但是提到他的孫子,大家肯定都知道,他孫子是近代著名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專家傅斯年,在傅淦的教育下,傅斯年在十一歲的時候就講《十三經》(十三部儒家經典)讀完了。

    傅淦這個人成就最大的是書法,並不以武術見長,他淡泊名義,得拔貢之後便不再參加科舉,到處遊山玩水,過著無拘無束的生活,他為人耿直、仗義,遇到不幸的人,他都會幫助,雖然自己也比較貧苦,但他仍然保持著一顆善良的心,1922年,傅淦以78歲的高齡與世長辭。

    傅淦並沒有打敗王五,王五是京師的人,傅淦雖然會武術,但他並不是武術圈的人,他在各地遊玩,並不像王五等人在本地弘揚武術,在各種小人書上,打敗王五的人有李書文、李景林、霍元甲等,但是真實性就不得而知了。

    大刀王五是一個非常仗義的人,具有家國情懷,雖然沒有讀過多少書,但是他支援維新變法,希望民富國強,對於那些欺負華人的洋人,王五也是非常痛恨。

    王五依靠做鏢師起家,然後自己開辦鏢局,王五鏢局的生意從山海關一直做到江蘇淮安,由於王五為人仗義、收費合理,很快就成了行業裡的佼佼者。

    甲午戰敗後,華人氣憤不已,泱泱華夏居然被一島國打敗,御史安維俊上疏請求改革弊端,懲治誤國者,卻被清廷革職戍邊,王五得知訊息後義憤填膺,主動擔負護送安維俊的責任。

    王五與維新人士譚嗣同關係非常鐵,二人以兄弟相稱,譚嗣同被害之後,王五多次組織人員進行暗殺活動,但是每次都以失敗告終。

    義和團活動興起之後,王五加入義和團,1900年10月25日,王五被八國聯軍槍殺,人頭被掛在城門上,他的家人不敢去取人頭,天津的霍元甲隻身趕往京城,趁著夜色將王五的人頭取下,之後將其安葬。

    王五最出名的就是那把大刀,據說後來被鍊鋼了。

  • 3 # 小小嬴政

    清末武林高手大刀王五知名度很高,甚至在九十年代還專門拍攝了同名電視劇,而與他亦師亦友的傅淦就遜色了不止一籌了。

    傅淦身上有兩個標籤,一個是清代書法家,另一個是當代史學家傅斯年的爺爺。很顯然,他是一個文科生,那他怎麼和武術圈的王五發生了關係呢?

    文科生傅淦與大刀王武切磋,誰厲害?

    可誰說文科生就不能練武了呢?傅淦自小就非常的聰明,四書五經對她來說,簡直就是小菜一碟。

    在學有餘力的情況下,他涉獵廣泛寫了一手漂亮的毛筆字同時還通醫術。最喜愛的健身運動就是打打拳練練武,沒想到最終玩票玩成了大師。

    ▲:中間為傅淦

    在封建時代講究學而優則仕,作為狀元后人的傅淦自然也免不了這個俗套得下科場博取功名。同治12年,他考取了拔貢。

    拔貢是清朝選舉人才進入國子監的一種手段,從乾隆時期形成了每12年開考一次的考試製度。

    國子監相當於現在的北大加上清華,是全國最牛的學校,沒有之一。

    每一屆拔貢從每府學選二名,州、縣學各一名,由各省學政從生員中考選,保送入京,這個錄取比例可比天下第一考司法考試可要低的多了,能夠考取拔貢,傅淦可說是才華橫溢。

    按照一般邏輯,傅淦依靠拔貢這個出身,加上狀元后人,順治爺康熙爺兩代帝師的子孫這個身份,可以在晚清官場中混的風生水起,高官得做駿馬得騎。

    可是傅淦不是一般的人,人考取拔貢,只是對家族盡義務而已,他志不在官場。他像一隻鴻雁追求的是自由自在的翱翔!

    作為一個富二代,他開始了一場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在旅行中,他增長的見聞開拓了視野,同時也對武術有了更深的認識。

    光緒年間,他聽說四九城有一號人物叫做王五,武功挺好的,於是便動了想去會一會的念頭。

    義薄雲天

    王武是一個真正的大俠,不僅武藝出眾,還是一個熱血的愛國青年,他看透了清朝的腐敗,堅決支援好友譚嗣同的維新事業。

    維新失敗後,王武甚至計劃去救援譚嗣同,只可惜勢單力薄,沒有成功。最終王五被慈禧太后出賣,腦袋被清廷掛在了城門樓子上,可悲可嘆!

    他的好友大名鼎鼎的霍元甲上演了一出隻身闖京城,巧奪英雄人頭的傳奇。王五就是這麼一個義薄雲天的英雄。

    在當時王五還只是一個鏢師,傅淦假裝成一個踢館的,成功吸引了王五的注意。於是兩個人就比劃了起來!

    雙方先各執器械對練了起來,連著兩場王五都敗下陣來,第三場,大家索性徒手摔跤,算上前兩場王五來了一個三連敗!王五算是見識了傅淦的真功夫,二話不說便拜傅淦為師。

    傅淦也不端架子,指點起了王五,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說服了王五改練了雙刀!這才有大刀王五的名號。

    這個故事是不是很傳奇?然而個人認為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待考證。

    如此高光的時刻,肯定會有記載,然而查了傅淦的百度百科,沒有發現有這方面的記載,搜遍全網,也只看到傅淦家鄉的網站有這個故事的記載,這就讓我產生了疑問。

    傅淦精通四書五經,又是杏林高手,又是武林高手,如此跨界的牛人真的存在嗎?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一個讀書人,精通書法這在古代是很正常的,然而成為武林高手,這個跨度就有些太大了。

    尤其是他到了30歲,剛剛考取拔貢,這說明在30歲之前四書五經的學習佔據了他人生的大部分時間。

    在這個學習力最強的時候,武學可能只是作為強身健體的一種手段進行學習的,他不可能系統的深入學習。

    其實,他真正接觸到武學精髓的是在他的旅途之中,隨著他不斷的旅行,他的人生閱歷的累積,他交往了許多武學大家,見識了許多武林“絕學”。

    之後,憑藉著他的超高的悟性,對於如何進招、如何拆招以及招法如何改進有了自己獨特的見解。

    可能他的武藝並不出眾,但他對武術的理解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就像天龍八部裡的王語嫣一樣。

    然後在巧合之下,他認識了王五,與之成為了好友,並且點撥下王五,這讓王五獲益匪淺,才有了王五拜師的傳說。

    而傅淦是一個為了朋友兩肋插刀的人,即便他身上只有十塊錢,當朋友需要幫助的時候,他可以把這十塊錢毫不猶豫的全部借給朋友,正因為他如此仗義,這麼豪爽,他很快就從富翁變成了負翁,只能靠教書和寫字來賺一點錢養活自己全家。即便如此,他從未改變,從未後悔。

    傅淦的個性對於少年傅斯年也有了很大的影響:才高八斗、混不吝、仗義疏財,完完全全就是一個翻版的傅淦,傅淦泉下有知也該含笑九泉了吧。 

  • 4 # 無色無味176703489

    晚清沒落在什麼地方?還搞不請楚原因嗎!馬嗄爾尼到清乾隆的中國訪問,他給英皇和議會的報告裡說明:清政府的政治制度落後腐朽,而且科學技術工業水平與歐洲比落後了三百年。大刀王五,大刀王六也沒有用,這種和世界的差距到今天華人依舊在彌補追趕。乾隆蔑視的淫巧之技,讓他的後代子孫吃盡了苦頭至到王朝傾覆,奉行豢養奴才的聖人之道的科舉制度遲滯人們的覺醒,閉關鎖國的政策依舊做著天朝上國的美夢。一把大刀,長槍武狀元已經阻擋了堅船利炮的轟擊,區區一兩萬人的八國聯軍把數十萬驍勇不可一世的八旗軍打的落花流水。在先進的火器面前靠蠻力的冷兵器時代悵然落幕,血肉之軀已無法阻擋面對敵人槍械射出的火光,被乾隆嘲笑的淫巧之技,讓華人踏踏實實鑽研到了今天,從盲目自大閉關鎖國到了今天華人的學習能力讓洋人害怕開始封鎖我們。大刀可以揮舞強壯我們的軀體,科技工業才是國家強大的根本。大刀王五們不過是歷史長河中一點浪花,不足掛齒。

  • 5 # 秉燭讀春秋

    傅淦(gan)(1844~1922)是清代的書法家,工詩書畫,精通醫術。

    令人想不到的是,他還是一位像南宋詩人辛棄疾一樣能文能武的人。據說清末第一武林高手大刀王五曾敗在他的手下。

    <傅淦劇照>

    當初看到這個問題時,我覺得是有人為傅淦吹牛,要知道大刀王五是和霍元甲、黃飛鴻、溥儀的第一保鏢霍殿閣等人齊名的大俠,從來沒聽說有傅淦這位武林高手。

    傅淦是否真有功夫我們不得而知,不過他的孫子,中國著名的史學家傅斯年曾在回憶錄中記述過這件事。

    <傅斯年>

    接下來傅斯年記述了祖父打敗大刀王五這件事:祖父曾在北京結識了王五,王五是一名鏢師,當時使一對雙鉤。

    王五多次和祖父交手,均敗下陣來,遂拜祖父為師。祖父勸王五改用大刀,於是王五棄雙鉤,打造了一把精鋼大刀,這以後才有了大刀王五之名。

    <大刀王五劇照>

    傅斯年9歲喪父,16歲時到天津讀中學。祖父就成了他的課外老師。祖父的輔導奠定了傅斯年堅實的史學知識基礎。

    我覺得這是爺爺在閒談時給孫子講的一件往事。這件事是真的嗎?

    傅淦和大刀王五是同齡人,如果二人在年輕時切磋武藝,王五一時失手也有可能,傅淦提出讓王五用大刀這件事有可能存在。如果說王五拜其為師我就有點不信了,王五從來沒提過有傅淦這個師傅。

    王五在十幾歲時拜本地(滄州)著名的善使雙刀的武師李鳳崗為師。師滿後,跟隨師傅押鏢行走江湖。

    有了一點積蓄後,33歲的王五在朋友的幫助下,到北京開了一家源順鏢局,就在這當兒,遇到了傅淦。於是有了傅斯年記述祖父和王五交手敗下陣的故事。

    <大刀王五劇照>

    王五棄雙鉤用大刀的事確實有,現代武俠小說向愷然(筆名平江不肖生)生前撰寫的《中國武術史話》第三回:關東俠大名動京師,山西董單槍伏王五。第四回:王子斌發奮拜師,譚嗣同從容就義”有詳細的記述。

    書中章節第三回、第四回說的是王五拜山西董為師的故事。書中描寫王五開鏢局時,有一天他的鏢局來了一位面如病鬼的老頭,說要和王五比劃比劃。

    王五起初不屑一顧,可老頭卻說,“你用你的雙鉤,我用一根竹竿就能打敗你,王五差點氣樂了。”

    王五漫不經心和老頭交手,誰知道一交手王五可慘了,王五被打的毫無還手之力,老頭的竹竿神出鬼沒,就好比一杆長槍上下飛舞,王五眼花繚亂只好敗下陣來。

    <大刀王五劇照>

    老頭看出王五心中不服,提出和王五比試拳腳,王五想憑藉身高馬的優勢戰勝老頭,結果被老頭用一隻手打敗。王五這次徹底服了,於是俯身拜山西董為師。

    然後老頭說,我不白打你,我的目的是告訴你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不要自以為是,把你招收的徒弟趕緊解散,練武之人就怕樹大招風。

    老頭接著說:“你不要用雙鉤了,你看哪個英雄好漢用這小玩意?你用大刀吧,我傳你大刀刀法”,王五虛心接受,馬上遣散重徒弟,潛心跟隨山西董學習刀法,之後大刀王五之名滿譽天下。

  • 6 # 小鎮月明

    據說大刀王五的確是敗在了當時頗具文采的傅淦手中,不過這傅淦的人生標籤在當時來看好像只是個比較出名的文人而已,當他三拳兩腳便將頗具武藝得大刀王五打敗之際,的確是引來了當時人們的好奇。

    事後,大刀王五便對傅淦的武藝十分敬佩,於是乎,堂堂七尺男兒的王五作出了一個又令人詫異的舉動——下跪拜師,王五絲毫沒有在乎周圍人的看法,這一拜服,傅淦對之也沒有半點兒刁難,便欣然接受了王五的拜師。經此一役,傅淦在當時人眼中的形象便就更加豐滿了。另外再提一點:王五之後“大刀王五”的稱號也是由師父傅淦而得來的,這又從何說起呢?因為王五在拜傅淦為師之前,曾使用的是雙鉤,但是經過傅淦的一番建議後,王五改雙鉤為大刀,而且武藝漸進,久而久之,世人便以“大刀王五”稱呼之。

    我們如果以現代人的角度去對傅淦進行評價的話,那麼傅淦確實是可以稱得上為清代的“高富帥”了。我們來看看清朝奇人傅淦的生平:傅淦最以“清代書法家”而享譽盛名,他從小便文思敏捷,也可以說是文氣沖天。傅淦算是個典型的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之人,除此之外,傅淦尤為擅長醫術,時常以醫術“行於世,治於病”。

    透過大刀王五的事例,我們又可從中得知,傅淦是位極為擅長武藝之人。我們大家也許對傅淦有些陌生,但是想必大家對傅斯年有所瞭解吧!傅斯年是中國當代著名史學家,他的另一層身份便是傅淦的親孫子。那麼我們透過以下幾個事例來對傅淦進行簡單的評價:

    其一:武藝高強,但卻不恃強凌弱

    透過以上傅淦與大刀王五的打鬥以及收授徒弟可見,傅淦雖然有不世武功,但絕非是恃強凌弱之輩,而且對於敗者王五也沒有絲毫言語甚至是肢體上的凌辱,反倒是點到為止,對於王五的拜服求師而言,傅淦也是毫不猶豫便欣然接受。

    其二:頗具能力但卻不受拘束

    上面提到了傅淦的生平,能書會畫、擅長醫術、書法一絕並且武藝高超,如此全方位牛掰的大咖簡直就是當時的超一流人才,當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傅淦考取了拔貢之後,卻不像其他人一樣貪戀仕途。傅淦絲毫沒有在乎當不當官,他一心決絕官場,到處遊山玩水,根本不拿當官當回事兒。

    其三:身無分文但卻不吝嗇至極

    因為傅淦對於官場、家財絲毫不懂得貪戀,於是久而久之,傅淦便落得個貧窮至極的下場,早已喪失了之前榮華富貴、紈絝子弟的資本了。此時家境貧寒的傅淦只得依賣書畫來維持家庭生活。當他的學生贈予他部分錢財之時,傅淦卻因為鄰居沒錢嫁女而將學生贈予他的一併贈予鄰居,好助他一臂之力,將女兒嫁予出去。傅淦的晚年生活的確是極其貧困,但是就是居於如此情況之下,傅淦還是一貫保持了他樂善好施的品質。

  • 7 # 小小飛2015

    聽父親講,祖上代代相傳:朱元璋與沈萬三,一個想將天下,一個想將所有身家,跪求送給祖上,祖上趕著牛耙田,面露不肖,連眼尾都不看他們一眼。打敗一個王五算乜✘,昨天他哥王四經我一腳蹬反在地

  • 8 # 心如海369

    老漢早就說過:

    誰的徒子徒孫牛逼,誰的祖師爺的武功就是第一!

    在當時那個年代,誰是天下武功第一?董海川?孫祿堂?楊露禪?大刀王五?還是杜心武?

    付淦,真還沒聽說過!

    真正的武功高手,從來沒說過自己天下第一!

    哈哈哈哈哈,都是後來人,徒子徒孫們相互吹自己的祖師爺而已!

    不知老漢說的對不對!

    多嘴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猶豫,糾結,我家陽臺用推拉門好還是摺疊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