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北極猩觀世界

    日本在二戰時國內一直有南向和北向之爭,陸軍主張北向,進攻蘇聯,和德國兩面夾擊蘇聯。海軍主張南向,先佔領東南亞,進攻南太平洋,最後擊敗美國太平洋艦隊。

    但最終是海軍佔了上風,日本走上了南向的戰略。日本1931佔領中國東北,1937年開始全面侵華戰爭,在太平洋上也與美國等西方國家衝突不斷。

    這個時候美國開始制裁日本,禁止別的國家出口石油等戰略資源給日本。我們都知道,日本是個資源貧乏的國家,沒了石油進口等於宣判了日本死刑。日本開始將目光投向東南亞,東南亞的石油和橡膠太誘人了。

    好多軍事專家在回顧日本二戰戰略時,一直批評日本戰線拉的太長,導致首尾不能相顧。但仔細分析下日本資源如此之少,必須以戰養戰,只能到處拉戰線,到處找資源。所以,日本以如此彈丸之地,完全支撐不了如此大的戰爭,不管日本什麼戰略方向,日本的戰敗是註定的。

  • 2 # 致青春小范

    二戰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戰爭,戰爭涉及全球大多數國家,而太平洋戰爭是二戰中的一部分,小小的日本怎麼膽敢發動太平洋戰爭?有是什麼樣的勇氣又再開闢新的戰場?要知道大部分的軍事力量當時被牽制在中國,在舉國進行反侵略時,日軍也被打到沒有新的戰果,雖已經沒有多餘的兵力在挑起與美軍的戰場。但還是在太平洋上憑藉著海軍的實力佔領了四分之一的太平洋。起因與二戰日軍其他戰場的戰略物資消和重要戰略物資被切斷有關,1937年,日本為了應對美方對其戰略物資石油、鋼材的禁運,苦於現有資源無法支撐其繼續侵略時,日方將目光投向了東南亞,這裡有他們能夠繼續發動侵略的資源。美、英等國為了調停戰爭,對日本實行經濟制裁,斷絕其重要戰略物資的輸入,前者提出恢復貿易的條件為撤軍。日本在發動全面戰爭與撤兵間選擇前者,並計劃奪取東南亞的殖民地。但只見日軍並未收手,於是在1941年的7月25日美方凍結日本在美資產,8月1日對“所有侵略國”實施石油禁運與經濟制裁,英國與荷蘭同時跟進。對於石油、鋼鐵、工具母機有70%從美國進口的日本來說,這政策是極為致命的,日方也不自量力的決定透過佔領東南亞來自給自足資源,不再依靠進口。

    1941年12月7日大日本帝國海軍向美國太平洋上的海軍基地珍珠港不宣而戰,同時在西太平洋對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緬甸和菲律賓等地發動攻擊。美國、英國和中華民國向日本宣戰,而與日本同盟的歐洲軸心國納粹德國與義大利亦向美國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歐亞兩大戰場合流。在戰爭初期日軍就已佔領太平洋約25%的地域,一直到中途島海戰時喪失四艘航空母艦而失去太平洋主動權。接著日軍又於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上消耗甚多戰力,而美國則重組軍隊反擊,於太平洋兩線進

  • 3 # 眾森淼

    日軍其實在二戰時期的狀況十分的尷尬,其實觀看二戰的失敗國,他們其實都是有著一個十分明顯的共性,那就是他們的體量都很小,於是就受了很大的限制。

    尷尬的情況

    無論是日本還是比較厲害的德國,其實他們最明顯的一種情況,那就是資源匱乏,所以他們在這一次的戰役中經常會做一些奇怪的事情。但是其實一想,卻發現他們往往都是有著很明顯的意圖。

    這種意圖其實就是為了爭奪資源,其實就德國來說其實並不明顯,但是日本的許多戰爭意圖其實是十分的明確的。那就是為了資源。

    當然去,德國在歐洲的情況確實要更加的艱難,因為有一個很明顯的事情,那就是無論是英國還有法國,蘇聯其實也都是不弱,而且蘇聯還很淺很大氣,其他的歐洲國家其實也沒有太多的東西,所以德國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所以德國的意圖其實往往並不會明顯的顯示在資源上。

    日本的局勢

    但是日本這裡其實不是這樣,在他周圍的國家其實都還沒有那麼的強大,所以日本對於資源的索取就十分的明顯了,而他們的很多戰略目的都是為此,比如說是東三省。

    還有二戰末期的時候,日軍的局勢越發的危險,所以他們的戰略意圖也是十分的明顯。比如說東南亞地區的石油,還有其他的資源。這對於日本的吸引力非同一般,甚至不惜於得罪美國。

  • 4 # 遊者走天下

    其實,早在1935年的時候啊,日本軍事戰略家就得出了一個結論:由於東亞地區的石油儲量並不多,所以荷屬東印度群島對日本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

    於是,到1940年的時候,日本就已經將他們的侵略範圍擴充套件到了印度支那、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地。

    但是,由此日本帝國主義就將會和當地的西方列強發生巨大的衝突。

    菲律賓在1898年成為了美國的殖民地,美國將菲律賓佔領之後,一直把他作為向亞洲大陸輻射的跳板。

    而馬來西亞和印度支那等地,分佈著英國、法國荷蘭等西方列強的殖民地,當時除了泰國都已經被這些國家瓜分完畢。

    可以說,日本向東南亞地區擴張,不可避免會和這些西方的強國發生戰爭。

    所以,當時日本海軍上將高橋認為必須要和美國等西方列強進行攤牌。

    既然這場戰爭不可避免,那麼獲得對美國等西方列強戰爭的先機,是他們取勝的重要先決條件。

    此時此刻,看到日本帝國主義在東亞地區的擴張,並且和德國、義大利等法西斯遙相呼應。

    美國、英國、荷蘭流亡政府開始試圖阻止日本帝國主義。

    日本非常需要東南亞地區的石油,而美英等國為了阻止日本帝國主義,開始決定停止向日本出售石油,甚至到最後鋼鐵、鐵礦石等都開始被禁運。

    對日本帝國主義來說這些禁運就是冒犯行為,而且當時日本超過80%的石油是從海外進口,美英等國的禁運,不僅讓日本國內的經濟陷入停頓,更是讓他的軍事實力大為減少。

    如果長此下去,日本將沒有能力在東亞地區繼續作戰。

    於是,日本帝國總部開始計劃在1941年準備和西方列強開戰。

    當然,日本帝國主義雖然狂妄,但他們也並不認為自己可以擊敗美國和英國等國家。

    日本帝國主義認為需要和西方國家來一場規模有限的戰爭,在這場戰爭中,他將獲得西太平洋地區和東南亞地區,然後建立一個防禦性的邊界和美國劃太平洋而治。

    日本計劃如果戰爭進行順利,還要吞併澳洲、紐西蘭等地將力量擴充套件到南太平洋,但並沒有認為可以侵略到美國本土。

    日本之所以有這樣的一個想法,是因為他知道,美國的軍事實力和國家綜合國力都非常的強大,想要取得對美國的全面勝利是幾乎不可能的。

    所以,日本希望透過一個有限的勝利,來取得談判上的優勢,讓美國承認日本在西太平洋地區的霸權,就像當初甲午戰爭對大清和日俄戰爭對俄羅斯一樣。

    (日本偷襲珍珠港)

    可是,日本帝國主義萬萬沒有想到,當太平洋戰爭打響的時候,美國對日本偷襲珍珠港極為震怒,整個國家的主流從反對美國政府幹預歐亞大陸的衝突,變成了全力支援美國打贏對法西斯的戰爭!!!

  • 5 # 業餘參謀長

    日本在戰前與戰爭初期都特別注意搞好與強鄰關係。包括蘇聯和美國。對蘇聯,日本至投降都木有背叛,即便因此面對希特勒德國的壓力。對美國,這個當時最大的工業強國,日本極盡討好之能事。

    受日本軍部狂妄誤導,日本對戰爭的預算基本都在1年之內。我們平時看到抗日劇中“粉碎日本帝國主義3月滅亡中國的企圖”,並非瞎編的臺詞,而是日本軍部的一個方案。結果,日本人被拖在中國長達8年,日本政府為戰爭積累的600噸黃金,只消耗了幾個月就見底了。德意日形成軸心國後,作為英國天然盟國的美國,與日本開戰遲早的事,事實上,美國很快收緊了對日本武器、鋼材和石油的出口。日本雖然對美國恨得牙癢,但是,不到萬不得已時不敢造次的。所以,開闢南部戰線,奪取菲律賓、馬來西亞、東南亞的石油、橡膠等戰略物資,是日本的首選。

  • 6 # 止戈軍是我

    二戰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軍急於南下開闢新的戰場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北進”受阻,“南進”相對容易

    根據1940年9月27日德日意三國在柏林簽訂的盟約,日本最先考慮的是“北進”,與德國一起東西夾擊蘇聯。但不論是在1938年的張鼓峰戰鬥,還是在1939年的諾門坎戰役,日本對蘇作戰均告失敗,使其“北進”的信心遭到重大打擊。另外,“北進”主要是靠陸軍作戰,而其陸軍的絕大部分深陷中國戰場,無法北上作戰。還有就是日本看到希特勒的“閃擊戰”受阻,對自己更加信心不足。而在東南亞和北太平洋區域,自己的對手並沒有這麼強大,“南進”的難度係數要小很多。

    無法快速解決中國戰場的問題,想另闢蹊徑

    我記得有一句話非常有名:“只有離開地球,才能更好地認識地球”。不知道日本法西斯是不是受到這句話的啟發。當時,日本政府認為,要徹底快速地解決中國問題,只有把其作為綜合歐亞國際大變化的一環,才有解決的希望。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日本仍決定,“為促成中國政府之屈服”,應“利用對美、英、荷作戰的間接成果”。這表明,中國堅持持久戰,日本感到無法在解決中國問題後再”南進“,這是沒有辦法的”南進“,在取得”南進“勝利後,特別是切斷援助重慶政府的國際通道,可能有利於中國問題的解決。

    “南進”是為了獲得必不可少的戰略資源

    蘇德戰爭的爆發,使日本認為北方的一切危險已經解除。而佔領南方則可能擁有自己想要的豐富資源,特別是自1941年7月26日,日本對印度支那地區進一步侵佔以後,美國凍結了日本在美的所有資產,加緊了石油禁運的步伐。當時日本每年大約需要500萬噸的石油,其中90%需要進口。如果美國徹底切斷其石油進口渠道,日本將不戰而敗。另外,日本還需要大量的橡膠、錫、鐵和鋁礬及大米,這一切南方都有。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講,資源問題促使了日本的“南進”。

    “南進”有利於控制南洋的重要戰略要地

    新加坡、馬尼拉有英美重要的海空軍基地,奪取馬來亞和菲律賓群島有利於控制西太平洋,掠奪美、英、荷在這裡的殖民地,這是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必要步驟,而且對下一步西入印度洋,佔領印度,與希特勒會師中東奠定基礎。

    以上分析了在太平洋戰爭爆前夕,日本法西斯選擇“南進”的四點原因。不管是“北進”,還是“南進”,不管是夾擊蘇聯,還是要想控制西南太平洋,還是想進軍印度洋,侵略者的下場只有一個,就是失敗。

    一家之言,敬請批評指正!

  • 7 # 軍器戰位

    二戰時期“太平洋戰爭”爆發的導火索,那就是在1941年日本挑起的珍珠港事件。此事事件,美國太平洋艦隊幾乎全部葬送在了日本手裡,也正是因為珍珠港太平洋艦隊被日本所偷襲所重創,緊接著美國公開對日宣戰,殘酷的太平洋戰爭就此爆發。

    而珍珠港事件爆發的原因,要歸咎於日本南下進攻東南亞的侵略計劃,因為那時的東南亞大多都是歐美國家的殖民地。

    那麼二戰時期,日本為何要南下進攻東南亞,從而招惹美國這麼一個戰爭猛獸呢。

    在二戰時期,日本南下擴張侵略東南亞,這真正的原因還是它的無奈之舉。說實話,別看日本無論是二戰、甲午海戰、日俄戰爭等等,都以一副所向披靡的姿態出現。不過說真的,日本那一畝三分地,對於大國來說滅了它的代價與利益不成正比罷了,要不然隨便一個強國想要滅了它,就日本那幾個小島,很可能連第1輪攻擊波都挺不住,想守都沒地方守。而在二戰時期,日本南下侵略東南亞國家的根本原因就是想要掠奪更多的戰爭資源。在那個時期,由於日本本身國土狹小、資源的匱乏,再加上在中國的大面積侵略戰爭,此時的日本國內各種戰爭資源,已經到了所剩無幾的地步。

    對於一支軍隊、乃至一個正在進行戰爭的國家來說,戰爭資源的消耗殆盡、短時間內又不能得到充足的補充,那麼等待這個國家的結果只有一個,很可能明天就步入戰敗的境地。

    所以二戰時期的日本也深知這一點,日本國內戰爭資源在中國戰場的大量消耗,也促使日本必須要儘快的擴大侵略,以尋求掠奪更多的戰略資源。

    當時日本想要擴大侵略掠奪資源的計劃一共有兩個,一個是“北上”奪取西伯利亞與高加索地區的油田。不過“北上”與蘇方軍隊打的必須是陸地戰爭,別看在中國戰場日本陸軍牛轟轟的樣子,但是對於蘇方的陸上部隊來說,日本陸軍無疑是跟“童子軍”沒什麼兩樣。再加上中國戰場已經牽制了日本大量的地面部隊,所以日本在“北上”的時候,被蘇方軍隊按在“諾門坎”地區的草地上揉虐了幾個月後,日本只能選擇撤退,從此再也不敢提“北上”兩個字。“北上”不行那麼剩下的只有“南下”了,因為如果日本南下擴大侵略,那麼實行侵略的當家主力肯定就是日本“海軍”。對於海上作戰力量來說,在二戰時期日本對它的海軍力量可是非常的自信,畢竟那時的日本海軍可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海上“大哥”。反正對於當時的日本來說,由於國內資源的消耗,它必須要儘快擴大侵略以略得更多的戰爭資源,要不就是“北上”要不就必須是“南下”。不過以當時種種情況來看,“南下”奪取東南亞,無疑是最符合當時日本軍隊的實際情況。所以在1941年,日本在進攻東南亞作為美國殖民地的菲律賓時,已經料到了美國絕對不會再隔岸觀火,肯定會遭到美國的報復性反擊。而美國在太平洋上能夠對日本實施報復反擊的,也就只有駐紮在珍珠港海軍基地的美國太平洋艦隊。所以當時日本來了個先下手為強,直接毫無徵兆的偷襲珍珠港,導致太平洋艦隊遭到重創幾乎全軍覆沒,也就此爆發了美日兩國之間的太平洋戰爭。

    釋出:牧小明

    作者 : 感謝我們生在這個和平的年代,願世界沒有戰爭。

  • 8 # 兵說

    除了我們常說的石油,橡膠等戰略資源的原因外,其實還牽扯日本陸軍和日本海軍的戰略之爭。

    眾所周知,日本陸軍和海軍不和是出了名的,其他國家的陸海空矛盾可以調和,該讓步還是會讓一下,日本就根本不可能,日本的陸海兩家是對著幹,比如陸軍有坦克,結果海軍也要有自己的坦克;海軍有航母,陸軍也乾脆自己造航母,甚至連扭螺絲的方向都不一樣。這樣的各自為政,在戰時也一樣。

    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後,日本陸軍對中國實施侵略,其風頭壓過了原本不可一世的海軍。海軍為了找回面子,把目光投向了南洋地區,首先佔領了越南。這激怒了英美,因為佔領了越南,就意味著威脅到英美的利益。於是美華人給日本來了個經濟封鎖,禁止日本人購買鋼鐵,石油,橡膠等戰略物資,同時也凍結了其在美國的所有資產,導致日本損失慘重,戰爭機器面臨無法運轉的境地。

    而南洋的印尼,馬來西亞,剛好有其急需的戰略物資,這也是海軍需要的。再加上陸軍的北進派在諾門坎被蘇聯人狠狠揍了一頓,損兵折將不說,自此之後就在決策圈子中失勢,海軍的南進派因此就趁機展開了南進戰略的部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童瑤和王凱在《大江大河》中塑造的“姐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