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嘉辰歐洲遊

    第一是教育問題,現在的學校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教材有多少介紹習俗和歷史傳統的? 再加上在全國中小城市的基礎教育的教師有幾個真正打心眼不崇洋媚外的?

    第二是社會問題。 年輕人社會壓力太大,整個社會進去低慾望時期,年輕人除了工作壓力就是生活壓力。再加上整個社會導向就是外國的月亮圓,小年輕男女有幾個不想著過洋節的,整個社會風氣如此,還能怎麼辦?

    哪怕用到我們自己身上,我們一兩個人也解決不了這個大環境的問題,等民族意識慢慢覺醒了,文化自信越來越強了,特別是青少年的興趣愛好越來越偏向於中國自己文化的時候,我們自己的傳統才終會回來。 希望政府在宏觀教育層面有意識的加上傳統文化教育,讓我們不忘本不忘根。

  • 2 # 鹹魚也要掙扎一下

    問題看起來像是懷古傷今,我卻覺得大可不必。民俗,傳統禮儀裡有很多糟粕,沒必要把垃圾當傳家寶。

    以前老人走了要大擺宴席,生前不盡孝,死後也不讓人安靜地走。以前還有童養媳。還有典妻制,靠出租老婆來獲得收入。以前女人不能上桌吃飯,或只能吃男人們吃剩下的。以前還有浸豬籠,不用司法審判,光憑宗族長老就能決定生死。以前過年還得上山拜墳,燒香放鞭炮,山燒了也沒墳墓重要。

    這些難道我們還得保留下來嗎?懷舊人人都有,但也請記住,過去的未必都是好的。以前人過的日子未必適合現在的人過。

    年味越來越淡了?淡就淡吧,不過也不是不行。單單要在過年才回家關心父母嗎?回家了不會一直玩手機,飯菜都等著父母做嗎?平時電話都不會打,過年談家庭歡聚,能別那麼虛偽嗎?

  • 3 # A講究原著

    我認為兩大原因:第一是社會大環境造成,一切以經濟為第一,有人上班,有人困難,有人嫌貧曖富,有人嫌麻煩,很少得到尊老愛幼,道德修養,知識素質方面教育。第二:資訊時代,受國際國內和所有外界風俗衝擊,和很多媒體的不良視聽所感染,使得思想靈魂的大扭轉造成。

  • 4 # LJ791111

    社會不停的變革與發展,人們生活質量與生活方式也發生了改變。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大人孩子盼著過年吃頓好的,穿身新衣服,一過年自然是歡歡喜喜,現在誰還指著靠過年改善生活?

    以前春節一大家子圍著電視看春晚,現在有幾個人看?以前過年一大家子幾十口人,現在計生搞得哪家能超過十口人?

    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現在人們都有自己的工作,生活節奏快,與家人共處時間少了,甚至有些企業或特殊行業,過年也不放假。

    有些地方政府迫於環保壓力,禁止燃放煙花爆竹,也沖淡了過年的氣氛。

    傳統節日是五千年文化沉澱形成,雖然春節年味變淡,那也是華人最重要的節日。

  • 5 # 行者墨慧

    嚴格來說不是年味淡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更新出了新一代過年的風俗,站在歷史的角度來講,早期的節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終追遠,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年”的概念,來自於上古曆法,古人根據天地執行規律來確定四季迴圈的起點和終點,“年”成為一年四季的時間總稱,上古時代的原始信仰是年形成的重要因素,而春節歲首祭祀演變來的,上古時代人們以一年農事結束在新一年開端的歲首,舉行祭祀活動報天地眾神,祖先的恩德,祈求豐年,相信各位都在電視上見過古代祭祀情形,但是嚴格來說電視上展示的也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祭祀情形卻還是渺茫難曉,而流傳到現如今呢?嶺南部分地區沿承有在新年初一拜歲的習俗,但是!!!比起真正的祭祀活動那也只算是蛛絲馬跡罷了。

    今年是改革40開週年,可以說無論是在農業還是軍事領域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人們對於“豐收”這個概念也已經逐漸淡化了,想的更多的是怎麼去努力工作去賺更多的錢,努力工作完全是取決於自己,早已不是那個“靠天吃飯”的時代,所以一些禮儀不斷地消失也屬於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聽到很多人說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很多糟粕存在,可是不知道那些人想沒想過:“存在即合理”我們可以把它理解成為:現在我們所指的“糟粕”可能已經不符合現如今時代發展需求了,但是在“糟粕”流行的時候也是古人們崇敬的東西,到了現在也只能退出歷史舞臺罷了,不要說得那麼難聽,還有,時代在改變,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啊,任何一件事物的消亡定會出現一些事物來站出來代替,比如說:以往小時候過年長輩是要包紅包的,現在呢???資訊時代的產物代替了傳統方式而已,怎麼說年味少了呢?小時候拜年要磕頭,現在那種儀式雖然少了,但是這並不影響我們對長輩們以及先人們的崇敬不是嗎?守住你內心本有的情懷去適應時代發展,還需要在乎那些儀式感嗎?

  • 6 # 重點241

    是啊,這春節,這年味的確與過去大不一樣了:由於社會發展太快、人們生活水平提高,老百姓錢包鼓鼓的…。交通、通訊、高科技的發展、人口大遷徙,網購大盛行,微付、支付寶、臉付、閃付…,商品大流通、大物流…等大背景下,各國、各地、各家的春節五花八門、讓人眼花繚亂:外華人把春節過成了中國節!城裡人把春節過成了去鄉村遊!農村把春節當成了旅遊旺季!農民工春節返鄉忙團圓,小夥子春節忙相親,小姑娘揣著手機忙網購,老闆們準備紅包發發發!打工仔回鄉唱起了家鄉戲,女老闆回村選上了村書記,鄰村股份公司這幾天要分紅了(聽說現金拉回了幾大車)…,你說這年過的是啥年?是啥味?華人過的是幸福年!快樂年!富裕年!自豪年!驕傲年!豐富多彩味道年!

  • 7 # 天途通極

    現在年味確實變淡了,沒有八、九十年代那樣紅紅火火過大年的熱鬧景象。那時過年,人們是從心裡往外高興,全家人聚在一起吃熱氣騰騰的餃子和年糕,小孩子們蹦蹦跳跳放鞭炮,家家戶戶充滿了過年的喜氣和笑聲。現在則不同了,有的人厭倦過年,有的人恐懼過年,甚至於有的人過年不僅沒有過年之喜,心情反而鬱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1、外出打工者厭倦過年。每到過年,春運相對緊張,有時一票難求,甚至有許多站票,千里迢迢回趟家,有的甚至大年初一還沒到家,到家了已經疲憊不堪。想到三天年過後還要急急忙忙的往回返,心情自然無法高興起來,過節幾天只為解除疲勞。

    2、年輕人恐懼過年。現在年輕人壓力非常大,票子、房子、婚姻無時無刻不在折磨他們。過年需要花錢,辦年貨、孝敬父母的和小孩子們的紅包等,對收入不高的年輕人來說,確實是一筆數目不小的鈔票。大齡青年還沒有成家的,春節期間長輩們肯定會勞叨他(她)的婚姻問題。想到節後房貸壓力,想到回家過年時還是孑然一身,心裡對過年自然而然的就會產生一種恐懼感。所以,也就沒有了過年的高興心情。

    3、50後、60後春節一半高興一半鬱悶。50後和60後只有一個孩子,結婚後,小倆口春節去誰家過?去的那家父母高興,沒去的老兩口自己在家過年,心情自然無法高興起來,有的小倆口甚至為去誰家過年而產生意見分歧,有的折中一點是今年去他家,明年去她家。但無論怎麼打算都不能顧全各方的熱鬧和高興。所以,現在過春節對多數人來說是例行公事,好象是一件不得不完成的任務,這種心情使年味逐漸的淡了下來。

  • 8 # 聽月禪風

    ‘小孩兒,小孩兒,你別急,過了臘八就是年……’耳熟能詳的歌謠還在繼續傳唱,那‘年味兒‘卻少了幾分!

    記得小的時候,一過臘八,村裡就熱鬧起來,殺年豬,趕大集,掃房子,備年貨……家家戶戶都在為‘過年’忙碌著,雖說那時忙點累點,但是你看到的卻是一張張歡喜的笑臉,感到的永遠是藏不住的快樂。

    如今‘過年’,沒有了昔日的忙碌,也少了曾經的‘味道’,或許有些人認為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但是我卻難以苟同。

    ‘過年兒’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是經過數千年民間習俗和文化底蘊慢慢融合而來,早已深入到了每一個華夏兒女的血脈中,這份深情非一朝一夕所能改變,因此,如何讓‘過年兒’不再繼續淡下去才是關鍵之事!

    首先,傳統習俗不能變,如拜年,祈福…‘拜年’並不是有些人所說的遺風陋俗,而體現更多的是對長輩的尊重,尤其是長期在外工作的子女,利用年假回來給長輩拜個年,心裡暖和的除了父母,還有我們自己!

    再者,讓‘年味兒’豐富起來,放鞭炮,貼福字,扭秧歌…給過年添了喜慶的氣氛,可是隨著安全意識,環保意識的加強,燃放鞭炮在有些地方被禁止,讓很多人覺得‘年味兒’淡了,其實並非如此,過年兒,還有更多的樂趣,‘扭秧歌,’就是不錯的選擇,既鍛鍊身體,又愉悅心情!

    並不是 ‘年味兒’淡了,只不過是我們的心裡少了一份對年的渴望!正是這份‘渴望’才有了那麼多快樂,那麼多記憶!

  • 9 # 天山北麓的老鐵

    @春天 、是呵、這裡描述的也就是中國古代文人夢寐以求的"世外桃源"陶淵明所寫的"桃花源記"裡的情景、無拘無束、自由自在、這種舒心愜意的山野生活。如今這城內人住著這高樓大廈箱籠式房子、到處擁擠噪雜、這區卡門禁令人心塞抑鬱、諸人都行色匆匆、更無幾人好顏色、那些年的歌兒唱道:"歸來吧!浪跡天涯的遊子"是呵我也在思念那鄉間的生活、念想兒時在那大樟樹底下和夥伴們捉蜻蜓、聽、知了、唱歌、一起爬樹掏鳥窩!是喲!好好想想、這貧困與富足並不見得與人的精神滿足有多大的相干、就說這過年吧、如今生活是夠富足了吧、可這年味是越來越淡了、這紅火熱情沒了、象是人人都麻木懵懂、過不過年好象都無所謂、要知道這除夕春節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凝聚的根基呀!君不見麼!北上廣那成千上萬的農民工摩托大軍、長途拔涉幾千公里回家過年、這世界有那個國家和民族有如此壯觀的迴歸、歌曰:萬里長城永不倒!中華民族能有今日、不就是有這不朽的文化魅力與永固的民族傳承麼!這話兒說得好喔、有錢沒錢回家過、剛才微信與我多年前在獨山子打過工的同鄉、打了影片電話:老鄉說:今年家鄉很冷、烤火的火塘一直燒著、掛在火塘上的過年臘肉燻的金紅、今年的臘肉好香呀!老鄉喊道:丁丁回家過年啊、我心想、是該回家了。一丁丁2018年2月8日中午

  • 10 # 小米31107562

    主要是以前昐著過年才有的物質條件現在平時都可以滿足了,記得60年代過年,大戶指五人以上再多也不管了每戶五斤魚,小戶指五人以下,每戶三斤魚,平時青菜不管人多人少,每戶每天二毛錢。什麼東西都要憑票供應,糧票,油票,布票,糖票,現在說60年代夜不閉戶,實際上開了門也沒有東西可以偷的。現在天天像以前過年一樣,萊埸裡要啥有啥,還有那麼多大賣場,盒馬生鮮不用出門隨叫隨到,以前過年的聚餐現在節時節日平時有機會都可以,年味的東西網上平時樣樣都有,全國各地土特產任你挑,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它供不出的家鄉土特產。平時都能上口的年味,難怪覺得沒年味了,不稀罕了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孕晚期運動,對孕婦和胎兒有什麼好處,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