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六段演講
-
2 # 亦書亦影
一個人的知識體系是一點一點累積起來的,由點到線,由線及面,最後在自己的頭腦中形成自己的知識樹,也就是個人的知識體系。
知識體系是由很多個不同的方面連線起來的,就好比一個樹杈連線到另一個樹杈一樣。很多人有專業的知識體系,比如我自己原來的遙感專業。但很多的遙感知識是和其他學科有交叉的,例如遙感學科常常利用地物的不同光譜特徵來探礦,這就是典型的遙感和地質學的交叉。
實際上,任何一個知識點都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和其他的知識交叉存在。就好比數學,單獨拿出來是一個學科,但是他又可以應用到其他不同的專業領域,如計算、測量等工作都用到了數學的知識。
我想,除了專業知識外,每個人還應該擴充自己的知識面,形成自己獨有的知識樹。日常生活中最常用到的知識比如閱讀、寫作、思維、溝通、演講、情商、時間管理、健身、繪畫……等等,都可以作為自己的突破口。透過不斷的學習和擴充,形成知識體系。在這裡給幾點建議:
一、學會主題閱讀
主題閱讀顧名思義,就是按照自己選定的主題去選書,去閱讀。比如我自己最近一個階段在做閱讀類的主題閱讀,於是我在閱讀類的書籍中挑選閱讀的經典的書籍,如《如何閱讀一本書》、《越讀者》、《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高效能閱讀》……等等,在一個領域閱讀七八本左右,基本就能夠掌握這個領域的主要內容了。
二、根據閱讀心得梳理自己的知識框架
根據主題閱讀的內容,梳理自己的知識框架。比如對閱讀而言,為什麼要閱讀、閱讀什麼樣的書、怎樣閱讀、怎樣養成閱讀的習慣、不同型別的書如何閱讀、……等等,將自己從書中讀到的內容,轉化成自己的語言,輸出到自己列出的框架中,就形成了自己的知識框架。
這裡一定要注意,知識框架,不僅僅是個形式。“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想在腦子裡的不如自己寫出來的更真實,更有效。所以,最好用思維導圖梳理自己的知識框架。
三、融匯貫通
在閱讀的過程中,你會不斷的發現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將這些感興趣的內容當成自己需要閱讀的另外一個主題,再次進行主題閱讀。
閱讀的過程中會發現不同的事情之間存在著一些聯絡,對同一個事物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見解,而這就擴充了自己的知識樹。最後將擴充的內容填充到自己已有的知識樹上,不斷的改進和完善,壯大自己的知識樹。
四、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樹
當自己的興趣領域發生變化時,也要經常關注一些自己以前關注的領域,閱讀相關領域的新書,汲取新鮮的內容和知識,更新自己的知識樹。
知識不是一層不變的,而是不斷的更新和更替的。
回覆列表
1. 糾正“以知識的收集為中心”的學習觀念
2. 糾正“囫圇吞棗、不求甚解”的學習方法
二.談談建立知識體系的一般方法
1. 明確知識體系的主題和用途
2. 找到獲取知識的途徑
3. 知識的整理與分類
4. 知識的輸出與運用
5.把握學術動態,更新知識體系
三.如何構建文史類的知識體系?
1.思路一:從傳統文學史入手,搭構框架,形成體系
2.思路二:從你喜歡的作者入手,按圖索驥,遵循軌跡
3.思路三:從你喜歡的類別入手,循序漸進,逐漸深入
4.思路四:從你的“共鳴點”入手,劍走偏鋒,另闢蹊徑
四.總結
正文開始(篇幅較長)一.糾正個人知識管理的兩個誤區1. 糾正“以知識的收集為中心”的學習觀念網際網路時代,資訊大爆炸,不僅在資訊數量多得可怕,而且其更新速度也是快得嚇人。
如果一個人還按照傳統的觀念去收集知識,企圖在數量上建立博大精深的知識體系,那幾乎是天方夜譚的事,因為你永遠也不可能僅憑一己之力做到這一點。
誠如《莊子·養生主》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其意思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窮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的知識,就會搞得精疲力竭。
而所謂的面面俱到、博大精深的知識體系也絕非個人力量就能完成的,這應當是整個人類的目的。
倘若還是“以知識的收集為中心”建立知識體系,那你能消化吸收的知識在採集總量中只佔極小比例,最終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做了許多無用功。
所以我們首先要糾正的,就是這種“以知識的收集為中心”的學習觀念。
2. 糾正“囫圇吞棗、不求甚解”的學習方法可能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經歷,有的時候我們看書學習不仔細,自以為已經弄懂的知識,一到真實運用時就傻眼了,很多知識一看就懂,一做就錯,學的時候囫圇吞棗,用的時候一臉懵逼。
這裡面其實暗含了一個很有意思的邏輯,那就是“我懂了”與“我會用”其實是兩個概念,很多時候我們都會高估自己實際運用的能力,做什麼事都喜歡求大求全,自以為積累的各門類的知識越完整越好、越“成套”越好……殊不知這樣建立起來的知識體系往往看似高大全,實則都是“紙老虎”,經不起實戰的考驗。
因此,我們在建立知識體系的過程中,最忌諱無目的、無方向、無重點的學習, 要時刻銘記自己的目的,調整自己閱讀的內容和思考的方向,糾正常見的“囫圇吞棗、不求甚解”的學習方法。
我們在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時,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一個理念是——
應當以自己的應用場景去架構自己的知識世界。所謂的“應用場景”,其實理解起來很簡單,就是我們掌握知識也好,建立體系也罷,其根本目的還是為了學以致用,你完全可以依據自己的專業或者工作建立一套高實用性的知識體系,讓你可以隨時能從中提取資訊,並且運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學習中。
二.談談建立知識體系的一般方法糾正完個人知識管理的兩個誤區,說完建立知識體系的核心理念,接下來我將在第二部分談一談建立知識體系的一般方法,這套方法是從宏觀的角度來說的,具有普遍適用性,大家可以從中汲取對自己有益的部分進行實踐。
這套方法大體分為五個步驟,其具體內容如下:
1. 明確知識體系的主題和用途簡而言之,在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之前,你務必要明確自己體系的主題和目標,提醒自己“我的知識體系是什麼,它的用途是什麼,我又為什麼要建立它?”
只有搞清楚自己知識體系的方向,找到自己最願意學習的部分,並且能讓自己更加專業的知識,你才有足夠的動力去堅持。
比如,你是一名學法律的學生,你需要的“知識體系”就是“與法律相關的內容”,用途就是利用這個“體系”提供法律服務的必要知識,你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未來的工作做好準備。假如你在讀書或者學習期間看到一些刑事案件,後面連結到古代刑法的演變是合理的,如果再扯到《金瓶梅》乃至古代色情文化就沒必要了,因為《金瓶梅》中雖然含有一些古代刑法,但是相對於你的“體系”而言則是無效資訊。
明確知識體系的主題和用途可以幫助你迅速理清脈絡,剔除無效資訊,不必再在無關的內容上浪費自己寶貴的時間。
2. 找到獲取知識的途徑明確“知識體系”的主題和內容後, 接下來就是找到獲取知識的途徑和方法,我們不但要學會理清脈絡,更要學會篩選知識。
常見的獲取知識的途徑有:
① 書本:
② 課堂:
這裡的課堂既包括現實中的上課,也包括網路影片課程,像網易雲課堂、中國MOOC等網站都是你獲取知識的有效途徑。
網際網路時代,網路已然成為我們生活的必須品,只有你好好利用網路,其實能找到適合你“知識體系”的內容,這是你主動學習的一大“法寶”。
④ 隨時留心生活的點滴:
3. 知識的整理與分類這一點是一般“知識體系”建立的重中之重,也是實施起來最難的部分。
有了前面所說的主題和途徑,你就可以按照邏輯和層次,分出儘量詳細的專案類別了,這期間你既可以用手寫筆記的形式整理,也可以利用網路管理資源,像有道雲筆記、印象筆記、為知筆記、evernote等筆記類軟體進行整合,專門建立一些“筆記本”,用你的“知識專案”來命名,然後把你的知識點(文字、圖片、其他媒體)按照名稱,作為筆記歸納進你的知識體系之中。
當然,整合的過程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你會發現最初列舉的專案一定是不完整的,沒關係,只要你繼續往知識體系裡填充,並且及時整理即可。
4. 知識的輸出與運用其實讀書也好、學習也罷,只有讀進去能表達出來,才算是真正吸收了,因為你表達的過程,就是思維加工的過程。
這時,對於體系裡的知識,你不僅懂了,而且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靈活地運用,將知識的運用做到遊刃有餘, 並且用各種方式輸出或分享給其他需要的人,這種成就感很難被替代的。
5.把握學術動態,更新知識體系一個好的“知識體系”的形成,絕對缺少不了及時有效的更新,你可以依據實際情況不斷對其進行補充,使之更加完整可靠。
更新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是,你要學會及時把握與你的“知識體系”相關的學術動態,看相關的學術期刊,關注相關的學術論文,就答主個人而言,知網、萬方、維普、讀秀是我經常看的中文資料庫,尤其是相關領域的權威刊物,裡面的文章都可以成為你擴充更新知識體系的有效來源。
三.如何構建文史類的知識體系?談完構建知識體系的一般方法,答主想在第三部分著重寫一寫“文史類知識體系”的建立。
之所以把它放到第三部分,一則是因為對於建立“知識體系”而言思維的轉變是最關鍵的,二則是因為我的這些經驗帶有過多的個人讀書學習的烙印,不可能像第二部分那樣具有普遍適用性。
而且文史類的東西偏靈活、重積累,沒有什麼公認一致的標準答案,如果貿然把它拎出來當作回答寫在這裡,可能就顯得主觀性太強了,對於文史類的內容自然也不例外,但是相比於其他科目,文學的體系其實更為靈活,文學史讀多了會有一種很直觀的感覺,你會發現所有文學形式的出現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那些唐詩宋詞明清小說以及各時期的代表作家作品的出現,你總能往上找到源頭,並由這個源點梳理出一條無比清晰的線,再由這條線添枝散葉,即自成一套體系。
所以我們也沒必要拘泥於某一種方式死死不放。
我接下來會用一定的篇幅介紹幾種構建文史類“體系”的思路,也算是對前兩個部分的補充,私貨比較多,只願能對愛讀書的你有所啟發。
思路一:從傳統文學史入手,搭構框架,形成體系這是最完整、最系統的建立“文史類體系”的思路,也是傳統中文系及相關文科專業最常用的辦法。
就像我在上面所說的那樣,所有文學形式及大家的出現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文學史可以幫助我們很快地建立起框架,我們只要依據這個框架不斷填充,讀文學史中重點闡述的作品,或者你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很快就能把最直觀的體系建立起來。
這個思路暗含了一個很有意思的邏輯,那就是以時間線為經緯,從歷史的縱向角度出發搭構框架,在這裡我推薦一本由中華書局出版的《中國歷史年表》,基本涵蓋了所有重大歷史事件及重要文學作品,開啟就像奏章一樣,脈絡十分清晰。
另外,關於中國文學史的推薦書目,限於篇幅我在這就不刻意展開寫了,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查閱下相關資料(可以參考的相關回答:想要入門文學史和文學理論作為業餘愛好,有哪些推薦的書籍? - 知乎)
思路二:從你喜歡的作者入手,按圖索驥,遵循軌跡如果你覺得上面的那種方法太麻煩,那完全可以從興趣入手,從你喜歡的作者入手,按圖索驥,遵循軌跡。
舉個例子,假如你喜歡知乎的張佳瑋,透過他的回答你可以發現他格外喜歡王小波,而你再看王小波的作品的時候發現王小波又反覆提過卡爾維諾和奧威爾,於是再挑這兩個作者的優秀作品繼續讀下去……如果你足夠細心的話,甚至可以在很多專業書中的參考資料中找到作者曾經的讀書軌跡,如此按圖索驥,從而不斷擴充你的知識面。
但是,我們在踐行這種思路的時候還需格外注意,千萬不要無目的、無方向地閱讀,要主動地總結不同作家之間的相似性,並且及時補充到前文所說的“知識體系”中。
思路三:從你喜歡的類別入手,循序漸進,逐漸深入每個人喜歡看的書不一樣,有的時候我們會對某一種文學型別情有獨鍾,詩歌、散文、小說、戲劇……每一大類都可分為若干小類,喜歡那一類別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學會循序漸進、逐漸深入。
以網路小說為例,倘若你現在喜歡看玄幻升級文,不妨從小白文轉到文藝文的路線走,開始看看像《塵緣》《歷史的塵埃》《褻瀆》《天行健》《悟空傳》《英雄志》這類在網文界相對比較文藝的經典作品再按照這條路看看金庸、古龍以及之前更早的還珠樓主的《蜀山劍俠傳》。
如果你有心,甚至可以一直把閱讀視野延伸到中國古代志怪小說系列中,像《聊齋志異》《三言二拍》《閱微草堂筆記》等都是其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你甚至可以隨著自己的興趣一路追溯到先秦諸子的作品,比如《莊子》中的諸多神話寓言。
而這個循序漸進向上深入的過程,其實也是你的“閱讀品味”逐漸提升的過程,你完全可以以此為線索把它們新增到你的“知識體系”中。
思路四:從你的“共鳴點”入手,劍走偏鋒,另闢蹊徑“共鳴點”這個概念聽起來很玄乎,但是理解起來很簡單,那就是你在讀書學習中的所謂“爽點”。
這裡說的“爽點”覆蓋面很廣,它既可以是讓你生津開胃的美食描寫,也可以是那些直擊靈魂的細節描寫,甚至那些讓你血脈噴張的小黃文,都能成為你構建文史類“知識體系”的動力源。
四.總結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最重要的是思維上的轉變,糾正“以知識的收集為中心”的學習觀念以及“囫圇吞棗、不求甚解”的學習方法,改變低效的個人知識管理模式,應當以自己的應用場景去架構自己的知識世界。
知識的輸出和運用是我們建立知識體系的最終目的,可以用“費曼技巧”等方式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 只有讀進去能表達出來,才算是真正的吸收,從而獲得難以替代的成就感。
有了體系也千萬不要墨守成規, 因為你會不斷地遇到新的資訊,必然會對原來的結構造成影響,這時候你要及時把握學術動態,更新知識體系,一定不能讓自己的大腦僵化,而是要打破原來的體系不斷對新的事物進行接受。
最後,我花了一定的篇章寫了建立文史類“知識體系”的四個思路,從文學史、作者、類別、“共鳴點”等角度出點,有目的有方向地進行學習,殊途同歸,最終搭構框架,形成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