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華德孝文化
-
2 # 旭哥哥1314520
勾踐嘗糞:公元前494年,越敗於吳,被迫向吳請和,越王勾踐成為吳王夫差臣僕。為了麻痺夫差,勾踐裝得十分恭順,臥薪嚐膽。有一次,夫差得病,勾踐親嘗夫差的糞便,以判斷病情的輕重。勾踐這種做法,贏得了夫差的信任,最終將其釋放回越國,勾踐得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最後滅掉了吳國。
弘霸品液:《新唐書·酷吏傳·郭弘霸》記載:武則天時,郭弘霸以諂諛貪酷得為監察御史。一日御史中丞魏元忠患病,郭弘霸去探病,正值元忠大便,郭霸急以手取便液嘗之,喜道:“大夫糞幹則可憂,今苦,無傷也。”元忠因此極厭其人,遇人輒言其事,郭弘霸銜恨不已。郭弘霸後來成為佞悻酷吏,傾陷大臣不遺餘力,報復魏公幾致於死地。
鄧通吮癰:西漢時,漢文帝曾經做了一個怪夢,夢見自己怎麼努力也登不上天。正著急時,一美少年助了他一臂之力,順利登了上天。經查詢到鄧通,認為他是夢中少年,為文帝所寵幸,有十餘次賞賜大量金錢,官至上大夫。有善相者說鄧通“當貧餓死。”文帝說:“能使鄧通富的在我,怎能說他會貧?”於是賜他嚴道銅山,准許自行鑄錢,由是鄧氏錢布天下。文帝曾病癰,他常為文帝吸吮患處。太子劉啟問病,文帝要他吸吮,劉啟面有難色。後來聽說鄧通這樣做過,十分慚愧,由是心恨鄧通。及太子劉啟嗣位為景帝,有告發鄧通出塞外鑄錢,景帝就籍沒他全部家產。鄧通以致身無分文,寄食他家而死。
曹商舐痔:《莊子》中的一個寓言,宋國有個叫曹商的人,為宋王出使秦國。在前往秦國時,得到宋王贈與的數輛車子;又百般討好秦王,秦王又賜車一百乘。曹商回宋後,見了莊子炫耀說:“你身居偏僻狹窄里巷,貧困到自己編織麻鞋,脖頸乾癟面色飢黃;不象我出使大國隨從車輛達到百乘之多,這是我過人之處。”莊子說:“聽說秦王有病召請屬下的醫生,破出膿瘡潰散癤子的人可獲車一乘,舔治痔瘡的人可獲車五乘,凡是療治的部位越是低下,所獲車輛越多。你給秦王舔了多少次痔,怎麼得到這這麼多車輛?你走開吧!”
拍馬須細更須爭,何懼茅廁臭十分。
昔時勾踐親嘗糞,弘霸品液一脈承。
鄧通吮癰親勝子,曹商舐痔傳到今。
怕醜從來難成事,得逞更需厚顏人。
-
3 # 物理求生指南
大宋經過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光義兩個朝代,就到了宋真宗趙恆年間。宋太祖趙匡胤無疑是很厲害的開國皇帝,已經為大宋打下了半壁江山,可惜去世早了一點,等宋太宗趙光義即位後,也有太祖鋒芒,次年親征太原,滅了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後兩次攻遼,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都遭到失敗,後一次徵遼時還被遼軍打得丟盔棄甲,帶傷逃回汴京。宋真宗於公元998年即位,當時他已經30歲,正當壯年。宋真宗登基前曾被封為韓王、襄王和壽王,是宋太宗的第三位兒子,於997年立為太子,第二年宋太宗就去世了,真宗在宰相呂端的支援下名正言順即位皇帝,是北宋的第三位皇帝。
雖然宋真宗即位,呂端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宋太宗立宋真宗趙恆為太子,卻是蔻準的功勞。
當年太宗以宰相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南征北戰,立下了大宋的江山,可謂不易。太宗年邁時,因為徵遼時受了箭傷,又得了腳病,正為選皇儲煩惱,就將正在青州做知州的寇準喚回京城,準備重新起用他。寇準回京後,太宗首先讓寇準看自己的腳病,然後責備他‘你怎麼現在才來看朕’?但寇準卻表現出一貫耿直的性格,答道:‘皇上不下詔,我怎麼敢來京城。’如果擅闖京城,就是殺頭之罪。太宗心中甚是不悅,這不是給太宗難堪嗎?但沒有怪罪,就問寇準:你看我幾個兒子中,哪位可以承繼大統?太宗將這樣大的事問寇準,可見對寇準的信任。寇準沒有直接回答太宗的話,而是向太宗提出,選皇儲時應避免問三種人,一是女人,也就是那些后妃們;二是中官,也就是宮中宦官;三是近臣。所謂近臣,就是那些專門拍馬屁的官員。寇準說,陛下是在為全天下選儲君,不應問那些只為自己著想的小人。這真是至理名言啊,後來太宗就選中了襄王,就是真宗皇上,太宗於是調襄王做東京府尹,改封壽王,立為皇太子。所以宋真宗皇上剛登基時,對寇準很器重,並讓他做了宰相。
寇準做宰相時,直言敢諫,常惹真宗不高興。宋與遼澶州大戰時,也是寇準硬逼著真宗上前線,親臨城頭指揮戰鬥,雖然事後宋軍打退了遼國進攻,並與遼國簽訂了“澶淵之盟”,從此兩國和平相處,但真宗也被嚇得不輕。
有一年,宋真宗一時高興,賜大臣們於東京潘湖邊御宴,所有朝中大臣皆去。席間,眾官談笑風生,推懷把盞。寇準堂堂一宰相,卻依然衣寇不整,長袍之下竟露出白褲一大截,喝得高興處,還將靴子也脫了,人說寇準不拘小節,由此可見一斑。寇準喝完一懷酒後,又去喝桌上羊肉湯,不想他的鬍鬚掉到湯裡,待他抬起頭時,白鬚上皆沾滿羊肉沫,眾官見狀,皆哈哈大笑。參知政事丁謂趕忙站起,用布巾為寇相揩拂鬚上之湯。事畢,寇相笑道:丁大人,你也是朝中重臣,你的職責難道只是為你的上司拂鬚嗎?寇準言下之意,道丁謂只知拍馬,奉迎上司。當時丁謂被寇準奚落,面紅耳赤,滿面羞愧,卻又做聲不得。可是這一下把丁謂得罪了,寇準一句話,惹了大禍。
不出一月,寇準即被罷相。王欽若與丁謂向真宗屢進讒言,將“澶州之盟”用來攻擊寇準,王欽若與丁謂向真宗道:當年澶州大戰是寇準不安好心,不顧皇上安危,故意讓皇上親征。我大宋勝遼後,寇相又與遼國訂了城下之盟,戰勝國還要連年向遼國納貢,真是大宋恥辱,為百姓非議。此二人真是厚顏無恥,遼國攻打澶州,逼近開封時,明明是王欽若與丁謂畏敵如虎,不敢應戰,還建議真宗遷都四川,如今還倒打一耙,惡人先告狀,諂害忠良。王欽若這個是臨江軍新喻人,素與寇準不合,因他狀貌短小,頸上長有一棵大疣,朝中百官暗地裡稱他為癭相。王欽若為人奸邪險偽,善迎合帝意,與丁謂、林特、陳彭年、劉承珪交結,時人謂之五鬼,他們幾人為許多官員所懼,深怕得罪而降罪於自己。
真宗見他們提起澶州之戰,心中不免後怕,那次大戰,就是寇準硬逼著他而去,說是御駕親征,以壯軍威,實卻有被挾迫之感。契丹人那麼厲害,從北京一下子打到澶州,如果未勝,後果真不堪設想。但那時實際情況是,澶州大戰勝遼之後,寇準與楊六郎等主戰派,要求繼續北伐,收復幽雲十六州,但真宗、王欽若早已打好見好就收的算盤,硬是不肯下命令再戰,竟與遼國達成和議,訂了“澶淵之盟”,並破了戰勝國向敗戰國納貢的先例,宋朝因此錯過了收復幽雲(北京)十六州的良機,極至後患無窮,過後兩國如有紛爭,遼國必向宋朝漫天要價。
澶淵之盟
邊關守將十分氣憤,認為“澶州之盟”是大宋朝的奇恥大辱,真宗為此下了多道命令不得出擊,從此暗地裡,真宗落下個不抵抗皇帝綽號。如今王欽若重提舊事,正說中真宗痛處,但王、丁將過失推到寇準頭上,倒正中真宗下懷,真宗早就想找個背鍋的,就不念其功,反惡其直,一道詔令下來,謂寇準剛恢自用,致澶州之盟大宋蒙羞,敦不可忍,將寇準遠貶雷州(今廣東雷州半島)。真宗秋後算賬,也不容寇準分辨,丁謂就命李昭和帶李元和葉芝春前去監視寇準離京,目睹一代名相,落如此下場,慘然離京,不勝唏噓。寇準至死未曾回過東京。(注:天聖元年(公元1023年),閏九月初七日,寇準死於雷州,終年62歲。寇準死後,其夫人宋氏,乃宋太祖開寶皇后的妹妹。宋氏入宮見劉太后,請求朝廷撥款搬運寇準靈樞。結果宰相王欽若所拔款項僅夠運到宋氏住地洛陽。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寇準去世11年後,仁宗為他平反昭雪,歸葬今臨渭區官第。)
-
4 # 啊哈哈哈影視
“ 溜鬚”,宋真宗時,有位大臣叫丁渭,善於察言觀色,逢迎獻媚,頗得皇帝賞識,於是被封為副宰相。當時的宰相是寇準,當然高丁渭一個官階,丁渭就將獻媚之功對寇準施展。有一次,二人在一次吃飯時,寇準的鬍鬚上沾了一些飯粒,丁渭趕忙卑恭的湊上前去,伸出手輕輕的為寇準溜鬍鬚,還肉麻的大讚寇準的鬍鬚多麼漂亮,寇準大笑道:“怎麼?難道世間還有替人溜鬚的宰相嗎?”自此,丁渭成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溜鬚宰相。“溜鬚”一詞就有了獻媚新意。"
“拍馬”原來是北方少數民族的一種禮節。他們在路上相遇時,便下馬閒談,互相拍拍馬的屁股,說一句“馬養的真壯實啊”僅此而已。類似朋友見面拍下肩膀,握手寒暄。後來演變成“拍馬”說奉承恭維話。顯赫們騎在馬上,奴才替主子拍馬,盡顯出服侍周到的獻媚本色,與“溜鬚”有異曲同工之效,這才合成了“溜鬚拍馬”。
-
5 # 農言h
〃溜鬚",宋直宗時,有位大臣叫丁渭善於察言觀色,逢迎獻媚,頗得"皇帝賞識,於是被封為副宰相。當時的宰相是寇準,丁渭就將獻媚之功對寇淮施展。有一次二人在吃飯時,寇準的鬍鬚上沾了一些飯粒,丁渭趕忙卑恭地湊上去,伸手輕輕地為他溜鬍鬚,還肉麻的大讚寇準鬍鬚多麼漂亮,寇準大笑`道:怎麼,難道世上還有替人溜鬚的宰柤嗎?"自此丁胃成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溜鬚宰相。〃溜鬚"就有獻媚的新意。〃拍馬"原是北方少數民族的一種禮節。人們在路上相遇時,便下馬閒談,互相拍拍馬屁股,說一句:馬養的真壯實啊,僅此而已。類似朋友見面拍書肩膀,握手寒暄,後來演變成〃拍馬"說奉承恭維話。顯赫要人騎在馬上,奴才替主子拍馬,盡顯出服侍周到的獻媚本色。與〃溜鬚"有異曲同工之效,這就是〃溜鬚拍馬"的由來。
-
6 # 國學大觀園
溜鬚“溜鬚”一詞,難見於“辭典”、“辭海”,而於宋史中則有丁謂溜鬚的記載。丁謂在宋真宗時即在中央政府的監察、財政部門擔任領導職務,他夥同王欽若大營道觀,屢上祥異,以迎合帝意,不久升任副宰相,即參知政事。時宰相是寇準,丁謂對之畢恭畢敬,唯寇準之言是聽。
某日,中央政府開辦公會議,宰相、副宰相等在一起用工作餐,湯汙寇準的鬍鬚,丁謂起而為之揩拂,即溜其須,寇準笑曰:“參政,國之大臣,乃為長官拂鬚耶?”說得丁謂既羞又惱,從此對寇準懷恨在心,這大概就是“溜鬚”的由來。拍馬至於“馬”不是用來吹的,是用來“拍”的--“拍馬”蒙古是馬上得天下的民族,所以元朝的官員大多是武將出身,下級對上司最好的讚美,就是誇他的馬好。
一方面是蒙古人對馬鍾愛有加,另一方面馬也是他權力、身份、地位的象徵,因此誇他的馬就等於是誇他。下級見到了上司,往往要對上司的馬誇讚幾句,一邊拍著上司的馬背一邊用盡天下最美的詞誇讚這匹馬,什麼“膘肥體壯”,什麼“鬃長毛亮”,什麼“追風趕月”,什麼“踏雪無痕”……總之是要把上司的馬誇成是寶馬良駒。後來,人們就把對上司的奉承稱為“拍馬”。這是因為誇讚的話是不一樣的,而拍馬的動作是一樣的。很少騎馬的漢人,用自由的想象把“拍馬”逐漸演繹成了“拍馬屁”,就足見是外行了,既不符合邏輯也沒有事實依據。拍馬,只能拍馬的腰,或是肚子或是背,如果拍了馬的屁股,就是給馬一個“開路”的訊號,馬就會向前走了。馬走了,馬的主人當然也要走了,所以“拍馬屁股”就等於攆上司走,您說,哪一個下級敢拍上司馬的屁股?拍馬到了現在,就是“拍汽車”。
要奉承你的上司,你就在他下車或是上車的時候,拍拍他的車說:“首長的車真棒,流線型乳白色,又有氣派又夠時尚!”他聽了一高興,興許就提你個一級半級的。
-
7 # 超凡博弈
溜鬚
“溜鬚”一詞,宋史中則有丁謂溜鬚的記載。丁謂夥同王欽若大營道觀,屢上祥異,以迎合帝意,不久升任副宰相,即參知政事。當時的宰相是寇準,丁謂對之畢恭畢敬,唯寇準之言是聽。
一天開辦公會議,宰相、副宰相等在一起用工作餐,湯汙寇準的鬍鬚,丁謂起而為之揩拂,即溜其須。寇準笑曰:“參政,國之大臣,乃為長官拂鬚耶?”說得丁謂既羞又惱,從此對寇準懷恨在心,這大概就是“溜鬚”的由來吧。
拍馬
“拍馬”,蒙古是馬上得天下的民族,所以元朝的官員大多是武將出身,下級對上司最好的讚美,就是誇他的馬好。一方面是蒙古人對馬鍾愛有加,另一方面馬也是他權力、身份、地位的象徵,因此誇他的馬就等於是誇他。
下級見到了上司,往往要對上司的馬誇讚幾句,什麼“膘肥體壯”,什麼“鬃長毛亮”,什麼“追風趕月”,什麼“踏雪無痕”等等。總之是要把上司的馬誇成是寶馬良駒。後來,人們就把對上司的奉承稱為“拍馬”。
很少騎馬的漢人,用自由的想象把“拍馬”逐漸演繹成了“拍馬屁”。
回覆列表
拍馬:拍馬屁。比喻討好奉承。
“溜鬚拍馬”這個詞是用來形容對他人阿諛逢迎,對他人不切實際甚至虛妄地誇大、“讚揚”,以博取對方好感。很明顯,這是一個貶義詞。其實,這個詞原是由意思相同的兩個詞所構成——“溜鬚”與“拍馬”。
“溜鬚”與“拍馬”二詞,一個出現於中國中原地區,一個出現於中國北方遊牧地區,由於“志同道合”,所以“和親”,組成了“一個家庭”。
溜鬚
“溜鬚”源於古代中原。宋朝寇準有一門生叫丁謂。一次二人共同進餐,寇準的鬍鬚上不小心沾上一個飯粒,丁謂瞧見忙上前將其從寇準的鬍鬚上小心順下並將老師的鬍鬚梳理整齊,極盡奴媚之像,旁人看了大打噴嚏,後來稱丁謂這種行為是“溜鬚”。
《宋史》中另一種說法:丁謂在宋真宗時即在中央政府的監察、財政部門擔任領導職務,他夥同王欽若大營道觀,屢上祥異,以迎合帝意,不久升任參知政事,即副宰相。時宰相是寇準,丁謂對之畢恭畢敬,唯寇準之言是聽。 某日,中央政府開辦公會議,宰相、副宰相等在一起用工作餐,湯汙寇準的鬍鬚,丁謂起而為之揩拂,即溜其須,寇準笑曰:“參政,國之大臣,乃為長官拂鬚耶?”說得丁謂既羞又惱,從此對寇準懷恨在心,這大概就是“溜鬚”的由來。
拍馬
至於“馬”不是用來吹的,是用來“拍”的--“拍馬” 。該詞源於中國北方養馬的遊牧地區。
蒙古是馬上得天下的民族,所以元朝的官員大多是武將出身,下級對上司最好的讚美,就是誇他的馬好。一方面是蒙古人對馬鍾愛有加,另一方面馬也是他權力、身份、地位的象徵,因此誇他的馬就等於是誇他。
下級見到了上司,往往要對上司的馬誇讚幾句,一邊拍著上司的馬背一邊用盡天下最美的詞誇讚這匹馬,什麼“膘肥體壯”,什麼“鬃長毛亮”,什麼“追風趕月”,什麼“踏雪無痕”……總之是要把上司的馬誇成是寶馬良駒。後來,人們就把對上司的奉承稱為“拍馬”。這是因為誇讚的話是不一樣的,而拍馬的動作是一樣的。
很少騎馬的漢人,用自由的想象把“拍馬”逐漸演繹成了“拍馬屁”,就足見是外行了,既不符合邏輯也沒有事實依據。
拍馬,只能拍馬的腰,或是肚子或是背,如果拍了馬的屁股,就是給馬一個“開路”的訊號,馬就會向前走了。馬走了,馬的主人當然也要走了,所以“拍馬屁股”就等於攆上司走,您說,哪一個下級敢拍上司馬的屁股?
拍馬到了現在,就是“拍汽車”。要奉承你的上司,你就在他下車或是上車的時候,拍拍他的車說:“首長的車真棒,流線型乳白色,又有氣派又夠時尚!”他聽了一高興,興許就提你個一級半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