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念念混剪

    音樂家的傳記電影,似乎總是脫離不了主角的傷心故事。雷·查爾斯的《靈魂歌王》、約翰尼·卡什的《與歌同行》、漢克·威廉姆斯的《我看到了光》、「皇后合唱團」主唱佛萊迪·摩克瑞的《波西米亞狂想曲》、「歡樂分隊」樂團主唱伊恩·柯蒂斯的《控制Control》、「海灘男孩」主唱布萊恩·威爾遜的《愛與慈悲》全都逃不了來自家庭、感情、憂鬱症、毒品、酒癮或經紀人的種種問題,差別僅在於能否有個好的晚年、或者找到救贖。

    《火箭人》的主角、暱稱「強叔」的英國歌手艾爾頓·約翰雖然成就非凡,是全球知名的暢銷音樂家與慈善家,被女王授勳為爵士,現已與同志伴侶結婚並有兩個孩子,但他過去也曾面臨類似的痛苦與挫折,因此《火箭人》同樣包含許多標準劇情:孤獨不被愛的童年生活、掩飾不住的才華、只想利用他的眾人、藥物毒品酒精等墮落行為、失而復得的榮耀或救贖等等。但導演德克斯特·弗萊徹選擇使用奇幻音樂劇的表達手法走進主角的內心世界令本片與眾不同,在這奇想般的絢爛內省之旅中,艾爾頓·約翰所創作的歌曲與真實經歷互相搭配,藝術與現實的邊界逐漸模糊,約翰的人生故事成為一出精彩的歌舞大秀。

    序幕已經預示《火箭人》要走出不同的味道。90 年代,已步入中年的艾爾頓·約翰(塔倫·埃哲頓飾演)穿戴好浮誇的舞臺裝,推開大門彷彿要走上舞臺表演,結果竟是去參加戒毒聚會。

    這反差直接點破主題,很多時候,人們都渴望有張成名的門票,推開一道門就可以名利雙收恣意享受,但很多成功音樂家最後推開的,卻是如艾爾頓·約翰面對的這扇灰暗之門,走進戒毒所,或是走上更悲慘、墮落的道路。用戒毒聚會開場,代表著主題不是約翰的功成名就,而是失敗與悔恨,以及對救贖的渴望。此刻艾爾頓·約翰的衣著色調宛如橘紅火焰,有亮晶晶的裝飾,心型的翅膀,頭飾上還有兩支角,像是舞臺版的華麗魔鬼,代表他個人所有火熱的、燃燒不盡的心魔,以及對愛的渴望。這樣的服裝很吸引目光,但讓他連坐下都很不方便、也遮蔽了真面目。之後,隨著艾爾頓·約翰一段段將他的痛苦娓娓道來,那些衣著與裝飾也一件件被取下,最終換上舒適的浴袍,觀眾漸漸看到他誠實面對自己。

    艾爾頓·約翰還是菜鳥時,某位樂手給他的建議成為本片關鍵:「你得先抹滅原本的你,才能成為自己想成為的那個人」。這是很糟的建議,然而年輕又充滿不安全感的艾爾頓·約翰決定朝這方向努力。本名雷金納德·肯尼思·德懷特的他是個天性害羞的男孩,原生家庭令他相當不快樂,父親嚴厲無情母親渴望自由人生、厭倦被孩子拖累,只有外婆是唯一倚靠。在音樂天分被人看見之後,雷金納德·肯尼思·德懷特找到出口,他化身為艾爾頓·約翰,穿上華麗炫目的服裝,展露無比燦爛的笑容,炫耀神乎其技的琴藝與創作力,用音樂找到一大群支援他的人。

    但他仍沒獲得自己想要的那種愛。與他長期合作的作詞家貝爾尼·陶賓(傑米·貝爾飾演)提醒他創作的初衷,也是音樂生涯中最支援、最瞭解他的人,但陶賓給不了愛情,也看不下去艾爾頓·約翰的自我放棄;與約翰先是戀人、後是恐怖冤家與噩夢的經紀人約翰·裡德(理查德·麥登飾演)則讓他嚐到全心付出、卻被棄如敝屣的苦澀滋味。

    然而對他傷害最大的,莫過於母親希拉·艾琳(布萊絲·達拉斯·霍華德演)。不管換了形象改了名的艾爾頓·約翰飛得多高多遠,永遠不滿意的母親總是提醒著他來自何處,希拉在他出櫃時說的「我希望你明白你選擇了一個孤獨的人生,你永遠不會被好好地愛著」更是叫人心寒。畢竟就算全世界都不會好好愛著他,母親也該是唯一願意無條件愛他的人,希拉卻對兒子說出那樣的話,不僅對兒子的性傾向表達負面看法,還表明了自己確實不會愛他。這些經歷造成艾爾頓·約翰的自我厭惡以及缺乏安全感,完全孤立的他很老套地墜入了毒品、酒精的深谷,在青澀孤單的雷金納德·肯尼思·德懷特與大眾形象艾爾頓·約翰兩個角色之間完全迷失自我,越來越憤怒,越來越失控。

    最後,在戒毒聚會中,他與過去的那位小男孩雷金納德·肯尼思·德懷特擁抱,這一幕用視覺實現了「擁抱心中的小男孩」以及「人需要的愛可以來自於自己」,此刻更成熟的他學會與過去的傷害和平共處,修補內心的殘缺,這才領悟在錯誤的人身上找尋愛與肯定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原來以前浪費太多時間為不重要的人事物生氣。這些內涵,令《火箭人》不只是純粹「把金曲收錄得越多越好」的「點唱機音樂劇」(Jukebox Musical)。

    艾爾頓·約翰的作品,歌詞創作主要由貝爾尼·陶賓負責,因此詞的內容反映的是陶賓創作當下的心境,而非約翰的。於是《火箭人》選擇不考慮歌曲寫就的背景與時間,將曲子與艾爾頓·約翰的生命經歷彈性搭配,並透過富巧思的畫面構圖、人物動作編排,令歌曲產生新鮮的意味與感受。例如〈Tiny Dancer〉由艾爾頓·約翰在派對上孤單踱步的角度唱出,變得憂鬱寂寞;〈Rocketman〉在他面臨低潮與自殺念頭時,詮釋出揮之不去的絕望感;〈I Want Love〉從單純一位男子對愛情的渴望之歌,變成艾爾頓·約翰家人們各自的困頓生活與乾枯情感;陶賓用來諷刺70 年代音樂產業的〈Bennie and the Jets〉,在《火箭人》中搭配各種無所禁忌的行為逐漸墜落至沮喪情緒的深淵;呼喊著想回歸原本簡單生活的〈Goodbye Yellow Brick Road〉,最終成為了自我賦權之歌

    處理得最精彩的兩首歌,非〈Your Song〉與〈Crocodile Rock〉莫屬。〈Your Song〉出現在強與陶賓窩在艾爾頓·約翰家中創作的時候,陶賓寫好歌詞要去盥洗,另一邊艾爾頓·約翰立刻坐上鋼琴椅譜出曲調,一切渾然天成,外婆與媽媽抬起頭來眼神滿是驚喜與讚歎,創作詞曲的兩位相視微笑,這段未來將持續一生的深厚友誼盡在不言中。

    演唱〈Crocodile Rock〉的背景,則是70 年代艾爾頓·約翰初次前往美國,在洛杉磯夜店Troubadour 登場表演之時,只見群眾反映走向高潮的當下,一切變成慢動作,緩緩呈現艾爾頓·約翰雙手壓在琴鍵上、雙腳向後躍起的動作,此時觀眾一起往上跳躍,慢動作鏡頭造成像是失去重力的漂浮感,彷彿音樂真的把他與聽眾帶到某個超自然的世界,所有規則不再適用、任何世俗煩惱都不再有意義。搖滾歌曲的現場表演常常比錄音室的版本更令人感動與激動,就是因為這種彷彿進入異次元的感覺,《火箭人》捕捉得相當透徹。

    當然,這樣的電影沒有多才多藝又演技夠格的主角是絕對撐不起來的。英國帥氣小生塔倫·埃哲頓先前與《火箭人》導演德克斯特·弗萊徹合作過《飛鷹艾迪》,埃哲頓外表乍看之下與約翰不甚相似,但在觀賞過程中,我常常忘記自己並非在看約翰本人,這除了歸功於妝發造型的幫助外,更因為埃哲頓確實掌握到約翰的精髓、氣質與能量,不是純粹模仿,在那些浮誇的服裝、頭飾與太陽眼鏡背後,觀眾仍看得見艾爾頓·約翰一直想隱藏的雷金納德·肯尼思·德懷特,以及悲傷、孤獨、倍感恥辱的內在。埃哲頓並挑戰用自己的聲音詮釋強叔的金曲,即使聲音不太像,但非常有味道,也讓歌舞畫面的情緒更為真實自然。

    成名的音樂家是很矛盾的物種,他們心思細膩、容易有強烈的感觸,其實不適合擺在高壓、眾人窺探的環境裡,但每當他們的才華被注意,就難免得被近距離觀看,周圍還常有想圖利的鯊魚環伺。在龐大壓力下,天妒英才的悲劇故事經常可見。《火箭人》讓觀眾進入約翰的腦袋,觀看他的困境與感受,從劇情走向看得出來,身為製片、籌劃本片多年的艾爾頓·約翰,給了編劇與導演不少空間去呈現他生命中的黑暗面,這樣坦然的態度特別令我感動,他已大步跨過種種低潮與難關,破解成名的詛咒,逃過悲劇音樂家的命運,接受每一面的自己,因此能夠抬頭挺胸面對過去、侃侃而談。

    《火箭人》電影結尾的重頭戲不是座無虛席、反應熱烈的演唱會,而是戒毒聚會上的原諒與和解,至於約翰之後的種種成功(例如替電影《獅子王》撰寫所有歌曲、在黛妃喪禮上表演〈Candle in The Wind〉)則未提及,最終只拿幾個字帶到他目前的幸福狀態。從這點看來,我想他已經獲得真正的愛與快樂,人生別無所求,不再需要證明什麼了。

  • 2 # 不胖的半卷

    《波西米亞狂想曲》《一個明星的誕生》《火箭人》,你如何欣賞這些影片?

    你該如何欣賞這種影片?事先了解下該電影拍攝的主角,再聽聽他們出名的歌。留下一個大概的印象就可以愉快的觀看影片了。

    半知半解反而更適合欣賞該類傳記片。

  • 3 # 影經劇典

    主要是要平衡好紀實與藝術的比例,以及準確還原人物心路歷程的變遷。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儘可能展現影片主角作為巨星的藝術魅力啦。

  • 4 # 迷茫的阿誠

    1.《波西米亞狂想曲》

    (Bohemian Rhapsody)用一支傳奇樂隊最知名的曲目作為電影標題,為我們講述了這支著名樂隊傳奇主唱的精彩人生。

    雖然這並非一部忠於史實的傳記電影,不過電影中很多地方几乎完美重現了當年的情景。可能對於皇后樂隊的忠實歌迷來說,部分時間節點的改變讓他們覺得無法接受,但是僅從電影情節角度來考慮的話,這些改編更利於電影情節的推動。

    電影從許多角度重現與詮釋弗雷迪·默丘裡,雖然過去我也聽過許多皇后樂隊的歌,但是直到看完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之後,我才真正地認識這位渾然天成的藝術家,他不只天生對音樂敏感,對於文字、影象、造型、表演等等,也都有自成一格的天分與自信。

    如果不認真考究弗雷迪·默丘裡的人生境遇,只是單純地把這部電影當成是個20世紀傳奇人物的“故事”,這部電影也是有可看性的。

    2.《一個明星的誕生》

    講述的是搖滾歌手傑克遜,童年不幸,酗酒,耳朵逐漸喪失聽力。種種問題都註定毀掉他的音樂事業,幸運的是他遇到來懷才不遇的女孩艾莉,兩人相愛,一起巡演,用他的餘暉滋艾莉,於是一個明星誕生了。艾莉的成就很快超越了傑克遜,這讓傑克遜更加迷失,他掙扎過,最後還是為了艾莉不被拖累而毀滅了自己,只留下一首寫給艾莉的歌。

    如果是圍繞音樂,或許電影應該去呈現更多,傑克遜在痛苦選擇中與音樂的關係,最終創作出一首給艾莉的歌。其實這樣出來的情節,傑克遜對艾莉的愛反而會比現在的電影更強烈。所以,這部電影的後半部分完全執著於兩人的愛情,實際上是創作角度的錯誤選擇,很可惜。

    最值得詬病的地方在於――說是一位明星的誕生,而整部電影,是一個明星悲劇的一生。

    3.《火箭人》

    電影劇情講述音樂家艾爾頓·約翰的一生。

    這部電影並非寫實手法的傳記劇情片,而是有點意識流的音樂歌舞劇,每個橋段都必然會搭配一首Elton的知名歌曲,有時候陰鬱不安,有時候狂想奇幻。除了主角以外,其他配角也會加入歌曲的演唱,場景也不是固定的。

    影片從艾爾頓·約翰小時候說起,他是個音樂神童,當艾爾頓遇見詞人伯尼之後,他的演唱事業開始萌芽,二人一拍即合。不同於其他人創作歌曲——先譜曲,後填詞的順序,他們總是倒著來,每次都是伯尼先寫好歌詞,艾爾頓任由這些歌詞刺激自己的靈感,繼而作曲最後成為一首歌。幾次演唱會後,成為了超級巨星事必然的結果。

    故事的轉折點就是主人公情感問題。缺愛,這兩個字始終伴隨著艾爾頓,是他心中最深的痛,從童年到成年、到成名、到迷失,身價千萬、風魔全球也無法令他內心安寧。巨星與普通人一樣,需要親情、友情、愛情,這三種情感對於他來說都不完整的,呈現出不同程度的缺失。

    艾爾頓他自殘、他掙扎、他迷失、他墮落,最後還是活了過來,因為他終於能夠直面那個心理殘缺的自己,重新振作起來。所以說艾爾頓比皇后樂隊的主唱要幸運,因為他還有第二次機會重獲新生。

  • 5 # 心靈的隔閡2

    1.《波西米亞狂想曲》

    (Bohemian Rhapsody)用一支傳奇樂隊最知名的曲目作為電影標題,為我們講述了這支著名樂隊傳奇主唱的精彩人生。

    雖然這並非一部忠於史實的傳記電影,不過電影中很多地方几乎完美重現了當年的情景。可能對於皇后樂隊的忠實歌迷來說,部分時間節點的改變讓他們覺得無法接受,但是僅從電影情節角度來考慮的話,這些改編更利於電影情節的推動。

    電影從許多角度重現與詮釋弗雷迪·默丘裡,雖然過去我也聽過許多皇后樂隊的歌,但是直到看完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之後,我才真正地認識這位渾然天成的藝術家,他不只天生對音樂敏感,對於文字、影象、造型、表演等等,也都有自成一格的天分與自信。

    如果不認真考究弗雷迪·默丘裡的人生境遇,只是單純地把這部電影當成是個20世紀傳奇人物的“故事”,這部電影也是有可看性的。

    2.《一個明星的誕生》

    講述的是搖滾歌手傑克遜,童年不幸,酗酒,耳朵逐漸喪失聽力。種種問題都註定毀掉他的音樂事業,幸運的是他遇到來懷才不遇的女孩艾莉,兩人相愛,一起巡演,用他的餘暉滋艾莉,於是一個明星誕生了。艾莉的成就很快超越了傑克遜,這讓傑克遜更加迷失,他掙扎過,最後還是為了艾莉不被拖累而毀滅了自己,只留下一首寫給艾莉的歌。

    如果是圍繞音樂,或許電影應該去呈現更多,傑克遜在痛苦選擇中與音樂的關係,最終創作出一首給艾莉的歌。其實這樣出來的情節,傑克遜對艾莉的愛反而會比現在的電影更強烈。所以,這部電影的後半部分完全執著於兩人的愛情,實際上是創作角度的錯誤選擇,很可惜。

    最值得詬病的地方在於――說是一位明星的誕生,而整部電影,是一個明星悲劇的一生。

    3.《火箭人》

    電影劇情講述音樂家艾爾頓·約翰的一生。

    這部電影並非寫實手法的傳記劇情片,而是有點意識流的音樂歌舞劇,每個橋段都必然會搭配一首Elton的知名歌曲,有時候陰鬱不安,有時候狂想奇幻。除了主角以外,其他配角也會加入歌曲的演唱,場景也不是固定的。

    影片從艾爾頓·約翰小時候說起,他是個音樂神童,當艾爾頓遇見詞人伯尼之後,他的演唱事業開始萌芽,二人一拍即合。不同於其他人創作歌曲——先譜曲,後填詞的順序,他們總是倒著來,每次都是伯尼先寫好歌詞,艾爾頓任由這些歌詞刺激自己的靈感,繼而作曲最後成為一首歌。幾次演唱會後,成為了超級巨星事必然的結果。

    故事的轉折點就是主人公情感問題。缺愛,這兩個字始終伴隨著艾爾頓,是他心中最深的痛,從童年到成年、到成名、到迷失,身價千萬、風魔全球也無法令他內心安寧。巨星與普通人一樣,需要親情、友情、愛情,這三種情感對於他來說都不完整的,呈現出不同程度的缺失。

    艾爾頓他自殘、他掙扎、他迷失、他墮落,最後還是活了過來,因為他終於能夠直面那個心理殘缺的自己,重新振作起來。所以說艾爾頓比皇后樂隊的主唱要幸運,因為他還有第二次機會重獲新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防止聯結器的互感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