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基因解碼線上

    每個人都有好壞兩個方面,我們既有優點,也有惹人反感的一面。認識自我讓我們每個人都實事求是地審視自己,發現自己的優勢,並找出自己的缺點,這是持續不斷的自我發現、自我探險的過程,是心靈走向成熟必須經歷的過程。

    小貝告訴媽媽自己在幼兒園表現很好,樂於助人。可是做遊戲的時候小朋友們都不願意和自己一組。媽媽非常生氣的來到幼兒園質問老師,為什麼孩子們欺負小貝卻不加以制止。老師瞭解到情況帶小貝媽媽來到小貝所在班級的活動課,小被媽媽發現小貝在做遊戲的時候只顧自己表現而沒有幫助同組的小朋友。這下可急壞了媽媽,以為孩子學會了說謊。其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只是還沒有清楚的認識自我。

    孩子的認識自我是不是天生的呢?

    (一) 基因的影響

    科學研究發現,在孩子自我認知測試中,同年齡的小朋友,有的表現非常好。甚至詢問家長後,發現並沒有人進行刻意的引導和訓練。

    透過基因與認識自我相關性的研究發現,這些孩子可以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優勢。

    (二) 環境因素

    家庭和學校對孩子的教育,後天的培養和引導,對於認識自我的能力也是有一定的影響的。

    佳學基因兒童認識自我基因檢測

    佳學基因幫助家長從基因角度瞭解孩子在認識自我方面的天生條件,瞭解到孩子的個體情況,家長才能夠及時採取相應的措施,正確有效的引導和訓練孩子。

    佳學基因為孩子定製個性化指導方案,對於自我認知能力強的孩子,可以在生活中給與孩子更大的自我選擇空間。從小培養它獨立自主的能力。

    對於自我認知能力不足的孩子,可有助家長多關注孩子的自我認知能力的培養,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多做正面的引導和訓練。

  • 2 # 燕南月

    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家長必須克服自我中心傾向。把孩子視同為一個平等的人,與他們平等的對話,這才是真正培養孩子的好方法。

    中國的傳統一直是把父母視為天,孩子從屬於父母的一個角色。但是這樣的以父母為自我中心的現象,對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因為孩子首先是一個人,一個獨立的個體。只有孩子當做一個獨立個體的時候,我們才能把民主,尊重,自由等現代社會所具有的東西教給孩子,才能讓孩子在與人的平等對話中去學會尊重別人,尊重自己,這才是教育的最重要的起點。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發現每一個孩子他的成長背後一定有相似的父母。父母教育的態度,教育的意識對孩子的成長是有深遠影響的。父母為中心的教育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

    以孩子為本,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去解決問題。這樣的教育才是孩子需要的教育。也是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家庭教育。

    父母成為父母的時候沒有經過培訓,那麼父母的自我修煉與自我學習就是必然的過程。孩子學會成長,家長學會教育孩子,這才是真正的家庭教育所需要的。

    祝每一個孩子幸福成長,願每一個父母隨著孩子的成長而成長。

  • 3 # 繪本講師妖媽

    我是五歲孩子的寶媽,克服“自我中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的,不過,如果能避免以下三種情況,就能較好的具備以孩子為本位,用“同理心”撫育孩子。

    1:沒做好準備的父母

    對孩子真心實意的關愛,有一個前提,那就是父母首先從內心認同自己的新角色,無論從心理上還是生理上都做好接納孩子到來的準備。

    意外懷孕或者完全沒有育兒方法和理念儲備的父母,更有可能認為“生了孩子就是爸媽”,以“我認為”的方式來養育孩子。

    有些媽媽為了身材恢復,拒絕母乳餵養,或者把精力放在減肥上,對孩子做不到“親喂”和“抱持”,在孩子嬰兒期沒能夠給予足夠的關愛。

    2:從不學習的父母

    做父母養育孩子,其實是需要不斷學習甚至終身學習的,學習的最大好處是,孩子每到一個關鍵時期,能得到關鍵養育,無論孩子發生什麼樣的狀況,父母都能做到“心中有數”。

    這段時間,網傳一個新聞,孩子沒考上重戰神中學,他的對學霸父母認為都是王者的錯,影響了孩子。其實,高學歷的人不一定會做家長,只有當一個人具備了育兒的知識、技巧和方法,才有可能成為“合格家長”。

    只有好好學習的父母,方能養育出天天向上的孩子。

    3:不在場父母

    孩子成長中,尤其是童年期,需要父母高質的、經常性的陪伴,而很多父母因為工作原因,要麼把孩子扔給老人,要麼請保姆,重視工作忽視孩子。

    3歲前,父母儘可能親自帶孩子,讓孩子在人生初期就能打好安全感和信任感的基石。父親不要缺位,把育兒主場留給母親一人,母愛和父愛對孩子同等重要。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言傳身教對孩子有著重大影響,家庭教育的本質並不是父母去教育孩子,而是父母和孩子親密生活,共同成長。

  • 4 # 睿心媽媽

    在孩子的培養過程中,父母喜歡站在制高點指揮孩子做這樣做那樣。其實這就是父母自我中心的傾向,完全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見辦。這種做法遇到孩子的期叛逆期的時候,就會產生問題。那麼我們在培養孩子過程中,應該如何克服自我中心傾向呢?

    第一,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孩子也有自己的內心想法,這時候我們作為家長,當孩子提出一些意見的時候,我們應該冷靜的聽一聽孩子是什麼想法,瞭解孩子的內心活動。不要一聽說孩子的想法與自己的要求不一致,又訓斥打罵,那可不好。

    第二,學會與孩子平等對話。當孩子提出問題的時候,我們作為家長的應該問問孩子,你是什麼想法?為什麼你會是這樣想法?如果孩子說的對,我們可以尊重孩子的想法,如果孩子說的不對,我們可以建議孩子應該怎麼做。千萬不能高高在上,直接對孩子說,你是錯的,你必須照著我這樣辦。這樣會讓孩子把自己敞開心扉重新關閉。

    第三,作為家長,應該做學習型的家長,不要做自然性的家長。不要以為我結了婚,生了孩子,我就是爸爸,我就是媽媽了,你要尊重我,你要聽從我的指揮,這就是純粹的自我控制中心的表現。真正的優秀的家長應該在不斷的學習當中提升自己,弄懂如何做一個優秀的家長。

    願你培養出一個優秀Sunny的孩子。

  • 5 # 育兒階梯

    其實,父母有時候並非想刻意凸顯出“自我中心”的傾向,但在言語行動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就會表現出來,有時候還會有強制孩子的行為。當然,這都是能夠理解的,畢竟,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更加出色,各方面更勝一籌,但實際操作層面總會有出入。

    首先,我們需要時刻提醒自己站穩立場。不要總是想著將自己的意願強加到孩子身上,他們也是獨立個體,過多限制孩子的後果可能是導致他們做事情更加畏首畏尾、不知所措;

    然後,多關注孩子的成長,不要急於點評。當孩子表現出自我成長的意識時,父母不要著急說教,而要多觀察孩子的成長狀態,適時進行引導,避免孩子按照父母強加的意願成長,如此他們的成長就缺失了自由的味道;

    最後,多與孩子談心交流,聽取他們的看法。有時候,我們之所以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看待親子關係,大概因為我們不瞭解孩子的成長現狀,沒有及時走入他們的內心世界。只有多傾聽、多回應,才能全方位地解讀孩子的自白,聽到他們與眾不同的心聲。

  • 6 # 千小鈺

    從心理學上講,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父母被稱為“自戀型父母”,他們的主要行為表現就是以近乎佔有的方式來對待小孩。

    美國心理學家拉普波特說過,自戀型的父母對小孩行為的要求,是基於他們視子女為他們的延伸。於是要求孩子按他們的方式生活,這樣才能滿足他們的情感需要。

    小孩常被要求扮演他們的角色,學習好,有特長,只不過是為了滿足他們的競爭心理,讓自己有面子罷了。

    如何克服呢?

    首先父母要學會不要再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延伸或者附屬品,而是要當成一個個體去尊重,去面對,不理解。

    其次,要停止利用權威,學會愛護孩子。有學者曾對小猴子做過實驗,給它們兩組所謂父母,一組只提供吃的,一組和它們玩耍。結果發現,小猴子只有餓了才去找有吃的那一組。這說明陪伴的重要性。

    所以要學會尊重孩子,給他們單純的疼愛和真誠的讚賞的回憶,只有這樣,才能提升孩子的幸福指數。

    最後,就是不要再把自己的夢想強加到孩子身上了,不要把孩子當成滿足自己競爭和好面子的工具。

    可憐天下父母心,試問有哪個父母不愛孩子呢?可以牽孩子的手,但千萬不要抓緊他,這才是為人父母之道。

    很喜歡劉墉寫給他女兒的一句話,“我不確定將來那個男人會不會疼你,但至少先讓我這個男人先來疼你吧。”

    孩子將來早晚是要去競爭,去社會上歷練的,至少要讓他們覺得家是溫暖的後盾,累了可以休息,無助時可以依靠,而不是逼迫他們的地方!
  • 7 # 喵子

    在孩子的培養過程中的”父母自我中心”,是指父母最關心的是自己的感覺,而不是孩子的發展。自以為中心的父母,可能會把孩子的任何正常的克服困難的過程都看成“受委屈”,因此,孩子還沒難受,父母們卻先難受了。

    那麼父母們如何克服育兒時的“自我中心”傾向呢?

    做“學習型”的父母。我個人認為沒有人天生會育兒、天生能充當好父母角色、明白家庭職責所在的。只有透過學習,充分了解、學習並尊重孩子各個階段的生理、心理、行為特點,才能做到客觀的對待孩子的世界。

    在這裡推薦準備做父母和已經做父母的人,閱讀下成人“學前教育”專業的自學考試書籍,比如《學前心理學》、《學前生理衛生》等專業書籍。

    2、做“反思型”的父母。古人尚且“常省吾身,每日三省”,那我們也應當常常自我反省自己的行為有沒有不得當之處。

    比如,我們的原生家庭是怎樣的,在原生家庭裡幸福嗎?自幼受到過怎樣的對待,快樂嗎?自己分析下自己的童年,有沒有影響到成年後的性格,又有哪些原因,促成了自己現在對待孩子的方式。

    3、尊重“孩子與自己的獨立性”,明白接受自己的優點,方能更好的接受自己的缺點的父母,“愛”自己身上的優點,也“愛”自己身上的缺點。

    只有接受得了自己的不完美,才能接受這個不完美的世界,方能在與孩子的交往中做到“共情”,讓孩子感受到尊重與交流的愉快。

    也只有接受了自己的不完美,才能尊重“孩子”成長的規律,接受孩子的一些想法與觀點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4、做“不越界”的父母。

    在人際交往中有”邊界感”的為人父母者,不會因為自己是長輩,對孩子或“大包大攬”、或“嚴防死守”、或“牢固控制”,能營造民主寬鬆的家庭成長環境,培養孩子開放的性格。

    祝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都能成長為一個全新的自己。祝孩子成長健康、幸福、快樂!

  • 8 # 朵媽是大王

    分享自己的真實體會,教育孩子不要過度堅持自我,要以孩子的方式去思考!

    首先我們來捫心自問,自己是不是這樣的父母。愛比較,愛貼標籤,不徵求孩子的意見,打著“我這是為你好”的標籤,就大張旗鼓的行駛父母的權利。

    朵朵已經上了幼兒園,但是拉粑粑習慣還不好,因此我們開始糾正她的某些習慣,她尤其反感在廁所拉粑粑。

    她習慣了兜個尿不溼站著拉。真難想象,站著拉大便,把臉憋的緋紅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為了培養她的如廁習慣,我們真是沒少花心思,先用尿不溼誘導,看她滿臉通紅,用力差不多後,趕緊逮去馬桶上坐著,但不是每次逮住都有效果,於是造成了現在便秘的現象。

    如果不是想著養好習慣上幼兒園,我們也不得如此著急訓練。一著急,就偏離了育兒的宗旨,用大人的固執去對待孩子,想當然的以為自己的固執一定能成功。

    在和小孩的這場較量中,成人的倔強絕對達不到預想的效果,相反只會讓孩子更加倔強,叛逆,遇事不好商量,講道理不願意接受,繼而養成暴脾氣。

    無論何時,請不要拿你的倔強去挑戰孩子,你若如此,他們肯定更甚。換種讓孩子更容易接受的方式,以退為進,有時孩子根本就具備辨別是非的能力。

    就像朵朵,每次在尿不溼上拉粑粑後,她都會告訴我,今天不合格。追問哪裡不合格,她會說拉粑粑不合格,還會強調拉粑粑應該到廁所。

    誠然,我要教會她生存的基本技能,但也要教會她為人處世的道理。她現在已意識到自己在尿不溼上拉粑粑不對,她正在努力的改正,如果這時我還一味的倔強,可想而知會有怎樣的後果。

    END

    朵媽陪你玩轉帶孩子、職場、婚姻、生活,成為人生的大王。

  • 9 # 優秀琪琦

    從小我們大人有意識培養孩子不要自私!在吃好的東西或新玩具時,要有意提醒孩子,留一些給姐姐或弟弟,和姐姐弟弟一起玩!和孩子們一起玩時,大人有意識提醒孩子要分享和別人一起玩,孩子就養成了習慣,原來東西是分享的,和別人一起玩是快樂的!孩子也會理解了!

  • 10 # 寸丹心leo

    關於這個話題,我自己覺得其實對父母來說挺難的,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培養孩子都會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我這樣做,都是為了你……”,這樣其實會給孩子增加壓力。我想到了下邊的幾點,和父母們共勉,一起越來越好。

    1.能放手的就放手

    培養孩子過程中,其實是陪伴的過程,也是慢慢退出的過程,我們會發現孩子一天天長大,自己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強烈。我們其實要做就是慢慢的學會放手,放開手,孩子學會走路,放開手,他去了幼兒園,放開手,他有了自的小朋友和小秘密,但是這些都是孩子長大的表現。我們一定要告訴自己能放手就放手,而不是一直都需要陪伴左右,只要讓孩子知道,我們相信他們就好。

    2.站在孩子的立場考慮

    “你怎麼不好好吃飯?”

    “你為什麼不寫作業?”

    “我這麼做,都是因為你啊”

    大家想想是不是或多或少聽到過,或者說過有些相似的話呢。

    其實,這就是站在我們自己的立場去發問,是在以自己為中心。這樣肯定會出現問題,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學會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去考慮問題,可以換成下邊的說法。

    “飯的味道真好,能告訴我你為什麼不喜歡吃嗎?”

    “作業還沒有寫完,是不是遇到了什麼問題?”

    “媽媽/爸爸知道你很懂事,希望你能理解我們”

    蹲下來和孩子平等的對話。

    3.考慮孩子的感受,請他自己選擇

    需要孩子做決定,做選擇時,一定不要代勞,要考慮孩子的感受,說清楚利弊,清楚道理,最後其他自己選擇,當然這一點要看孩子目前的階段,他是否具備選擇的能力,如果有就尊重孩子的選擇。

    每個人都會容易以自我為中心,這是必然的,但是在培養孩子的道路上,我們一定要把握好自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纖維假髮如何保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