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國學講師王澤仁
-
2 # 郭胖胖198
韓信點兵,多多益善,足夠看出這個人的野心是有多大,劉邦初期,項羽未滅,當時的劉邦不可以缺少韓信,所以處處隱忍,以至於越來越“忘我”,軍事謀略是無人能及,但是缺少足夠的政治謀略。
-
3 # 春雨會來李述義
韓信死主要是功高蓋主。容易遭人忌猜。為了江山永固,就要兔死狗烹。加上韓信較張良比缺少政治智慧,不會明哲保身,只有一步步走向被殺的路。
-
4 # 狼主1970
人無早謀,臨危必亂。兵者詭道,亦屬危途。
初高祖胸懷天下,以神異之殊,詐欺愚民,收撫眾心,馭士海內,當無猜忌;韓信苦心孤詣,習兵好陣,攬江山之形勝,自成孤勢,豈有反心?
高祖欲王天下,招賢納士,從善如流,其志早顯;韓獨具神兵,無所展施。幾索平臺,以逞己欲,心志未諧。
信決兵如神,臨政似痴,闇弱也!偏惑於浮聽,邀封假王,遂生挾主之嫌,其死定於此也!
王起殺心,信猶不知魘盛,功高主震,封賞失措,更滋怨心,不死何由。
高祖日衰,信猶富春秋,以信之能,雖無反形,已伏後世擁立之禍。此高祖必殺之於生前,豈能誅之於身後。
信但能解兵,不諳時政。知食於人而不絕其灶,小豎仁心,怎敵分羹之高祖。
呂后無罪加誅,而高祖竊喜,何耶?蓋因欲除之久矣!
功高素著者,行為陽動;巧佞工諂者,行好陰伐。陰伐陽動,王者制衡之術也。
白骨功成勢已微
紅塵索命富貴催
一身若得名成去
五湖煙水必生輝
王侯相易桑梓路
胯下猶記錦衣回
三餐難忘漂母意
九重猜忌牝雉危
-
5 # 手機使用者60429491149
在楚河漢界的戰場上韓信一生傳奇,戰功無數,戰必勝,攻必克,為劉邦稱帝,建立漢朝立下了不世之功,,那麼他為仟麼被劉邦殺了呢,他又是怎樣一步一步走向死亡向呢?
韓信的功勞太大,軍功顯赫,雖然是個軍事天才,但他一點也不/懂得人情世故。劉邦問韓信,說他領兵多少合適,韓信說劉邦能領十萬軍馬,劉邦又問韓信能領多少軍馬,韓信說再多點也沒關係。從這我們可以看出韓信確實不會說話,難免讓劉邦設有其它想法。
韓信的個人性格決定了他的悲劇。漢四年(公元前203年),韓信平定齊國後,內心開始膨脹起來了,早在項羽與劉邦對恃期間,劉邦面對強大的項羽焦頭爛額,而韓信卻在山東按兵不動,還派人修書給劉邦要求封其為"假齊王",起初劉邦勃然大怒,但最後在張良的暗示之下改口說:做什麼假齊王,我封你做真齊王。"利用劉邦危機時刻威脅劉邦,一向有仇必報的劉邦一定是記憶憂新。
漢朝建立之後,有一次,韓信路過樊噲的家門口,樊噲跑到大門口跪迎韓信,韓信居然沒有一點拒絕的意識,樊噲和劉邦是連襟,私下裡見劉邦都不用跪的。韓信接受樊噲這樣的大禮能不引起劉邦的猜忌。而且韓倍對樊噲很不屑。
在劉邦打敗項羽,全力搜捕項羽的殘餘勢力時,韓信竟鬼使神差偷偷收留項羽手下大將鍾離昧,這給了劉邦殺韓信的理由,這是裡通外國,還是圖謀造反,於是將韓信捕至洛陽,經大夫田肯勸說,才暫緩下手,
韓信功高震主,名聲太響,威望如日中天,劉邦自然起疑心和忌殫,同時,韓信不拘小節,驕傲任性,是劉邦的一塊心病,時時惑到潛在的威脅。
劉邦在世的時候,韓信是不會謀反的,可劉邦死後,劉邦的兒子又那麼軟弱,如果抵擋不住這些功臣,那劉家的江山就危險了,所以劉邦是一定要殺掉韓信的。
-
6 # 獨家影院
1.韓信的出道時又蕭河月下追韓信,非劉邦一開始就賞識的人才,登臺拜將授予大將軍迫於無奈。
2.在討伐6國殘餘時,逼迫劉邦授予齊王,心中極其不悅。
3,在征討齊王的時候;先是派了酈食其去意圖說服齊王歸順,然後同時也下令韓信去武力解決齊王。最後導致酈食其被殺,然後過錯算在韓信的頭上有些牽強。
4.垓下之戰時讓劉邦心存戒備,之後不久奪取韓信兵權。
5.韓信是軍事天才,做人庸才,品行不加,韓信得罪小人,有人想報仇。
6.至始至終劉邦都不是很信任韓信,非他沛縣劉家幫。
我隨便在引擎上搜索的,大致就這麼幾條。而且基本上每條都有解釋,我就不多贅述。可我讀完所有的解釋,心裡的疑問還是沒有得到解答。我也就試著換一個角度看待這件事。
我大概上小學的時候就看到過一句話,人與人之間相處;就像銀行一樣。有存有取,如果取大於存,那麼這段關係就很難保證。
讀史的時候,我認為有一點很重要。如果分析歷史的某一件事,這件事大家都感興趣,都想試圖還原歷史真相的大事件。比如,秦始皇第五次大巡遊,在比如秦始皇的皇后之類的。那麼我們一定不要把史書裡幾個人的對話,當成左右這件事的重要因素。因為可信度太低,小的時候我們在班級玩過一個小遊戲,老師悄悄告訴第一排第一個同學一句話,然後一個接一個的小聲傳下去;等到最後一個人的時候,大聲的喊出來,結果往往出乎我們的意料,和老師說的完全不同。這還只是一個班級,那麼我們現在所討論的事情,中間有多少張口;恐怕很難想象。
首先是如何存的。
先從劉邦的大風歌看:“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這歌是劉邦殺完和自己征戰多年的“猛士”,然後在酒桌上唱出來的。其實我覺得很諷刺,很淒涼。我們不要忘了一點,劉邦是個酒鬼,在沒有反秦的時候;就在家鄉和一群混混天天喝酒,還帶著兄弟去大嫂家混飯。和我們年輕的時候大致都差不多。酒桌也要算是兩人關係的一種“存”
除了酒桌上,兩人的存;還在相互欣賞中體現。韓信起先並不得志,過程就不贅述了。只有到了劉邦這裡,因為蕭何的慧眼識人;才得以在歷史中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而且反過來看,倘若沒有韓信的南鄭北伐,劉邦不會那麼順利的就打敗項羽;成敗很難定論。劉邦陣營能拿出來和項羽擺開陣勢打一場的,只有韓信一人而已!雖說張良讀過《太公兵法》,但縱觀一生,他不會打仗,別說和項羽韓信比;章邯都強他一大截。
兩人可謂是,一個求賢若渴;一個要施展抱負。特別是在韓信的角度來說;以至於韓信本可以三足鼎立;但念及劉邦的知遇之恩,任憑蒯彤,武涉把嘴皮磨破,也絕對不反。
兩人之間並沒有太多存的地方了,剩下的也只有平時說話裡的哥們義氣。有的人總拿韓信不是沛縣一起出來為由,說韓信不可靠。這完全是斷章取義。我認為兩人沒有到推心置腹的地步,因為發生的事太少。比如,韓信能再關鍵的時候捨命救劉邦一次。或者像夏侯嬰一樣,為劉邦去受點苦。他們之間發生的事。劉邦永遠不會用哥們的眼睛去看韓信,只用君臣的眼光去看。要知道,君主看待臣子;無非就兩條。1,這個人有能力幫我,但是不可控制;不重用。2這個人能力一般,但是可控制,重用。所以:時也,命也。
那麼兩人之間如果“索取”的。1,在討伐6國殘餘時,逼迫劉邦授予齊王,心中極其不悅。2,征討齊國的時候,害死了酈食其。3垓下之戰開始的時候,韓信和彭越不願意出兵,封了王之後,才果斷出兵。
大致就這三條,我不打算過多的討論韓信的索取,因為我覺得這不是關鍵。不妨我們換個情景來思考一下。假如某一天聚會上,認識了一個朋友(不是異性),你們相處還不錯,一起打遊戲,喝酒談天說地。一個月以後,他說經濟困難找你週轉一下,你借給了他兩個月工資。說好一個月還錢;但並沒有按時還錢。那麼問題來了,你們直接還會像以前那樣相處的開心麼?我想絕對不會了吧,即便是你天天的喊他出來喝酒,每次都是你結賬。他也會避著你。原因很簡單,愧疚。
那麼劉邦是怎樣“索取”的?第一次,也是最暴露他內心的一次。劉邦糾集五十六萬軍隊,在彭城準備和項羽決一雌雄;項羽用三萬軍隊大敗劉邦,淹死十多萬;殺了十多萬。劉邦退守滎陽。紀信捨命求主,劉邦狼狽逃走。這時候劉邦已經沒什麼兵了,只好去找韓信。那麼具體是怎麼做的就值得品味了。
漢三年六月,劉邦和夏侯嬰兩個人從敖倉北門逃走,連夜渡過黃河,入夜錢趕到修武。第二天一大早趁著韓信和張耳沒睡醒的時候,冒充傳令官趁機奪走韓信的符印。沒有符印就沒有兵權。這相當於什麼?就是明擺著我不信任你,甚至還有一些畏懼的味道。我認為這一刻,劉邦就單方面的認為;“銀行”徹底虧空。也就是說從這開始,劉邦就應該會想著防範韓信了。我們處理沒一件事,都會用到一種心理“換位思考”,劉邦肯定也會;如果這事換成劉邦被莫名其妙的奪了兵權;劉邦會不記仇麼?顯然不會!那麼,劉邦會把自己性命寄託於韓信的忠厚仁慈麼?顯然也不會!
有了第一次,就不怕有第二次。垓下之戰時讓劉邦心存戒備,之後不久奪取韓信兵權。等到劉邦大局已定,坐穩了王位。韓信就是魚肉,任憑宰割。
我對自己的觀點很是相信,以至於我看後來的韓信兩次謀反;一點也不信。倘若第一次是真的,劉邦就帶幾個隨從就抓到韓信了?要是韓信真的就反了呢?劉邦要是落入韓信的手裡,大漢可還會在?劉邦敢帶幾個人就去,說明心裡有把握;他深知帶兵打仗遠不如韓信,絕不會冒險。第二次就更不足信,帶領囚徒造反?你憑什麼?囚徒為何會信你?就算有信你的,你有鎧甲麼?你有軍糧麼?你有戰馬麼?你有攻城武器麼?韓信傻麼?我認為一點也不傻。
當然有一種情況,我前面所有的話都是白說。假如不是劉邦要殺韓信,要是呂后想殺呢?這種情況肯定是存在的。韓信對於呂后威脅不大,畢竟已經被砍掉翅膀的雄鷹,飛不了。但在外有兵的彭越,英布。殺了韓信只是引子,製造一種,狡兔死走狗烹的假象;正好劉邦帶兵在外面,一塊除掉;為自己兒子劉瑩當穩皇帝鋪路。這樣做其實風險極其大,要知道那個時候戚夫人正是得寵;劉邦整天研究換太子呢!要是走錯一步,殺錯韓信,太子之位肯定沒了。但那是呂后,不可常理推論。
回覆列表
楚漢戰爭第四年,劉邦與項羽滎陽對峙,雙方進入戰略相持階段,相互耗損,精疲力盡。此時的韓信,分兵一路,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定魏、破代、滅趙,降燕、平齊。兵鋒所指,無人能敵。隨著戰功的擴大,韓信的風頭甚至蓋過了他的領導劉邦,威望一時無兩。身處如此地位,韓信也擔心自己功高蓋主,命運難測。心裡對劉邦沒底,不知領導對自己到底信任到什麼程度,遂給劉邦寫了一封信,做個試探,內容大概如下:
啟稟漢王(劉邦此時為漢王),齊國我已攻克下來了,但齊國這個國家呢,您是知道的,詐偽多變,反覆無常。南邊又緊鄰強大的楚國,如果不立一個臨時的齊王來鎮守,局勢難以穩定。要不這樣,在下先暫時代理一段日子,做個假齊王。等領導您有合適的人選了,我立馬退位讓賢。望示下!
劉邦收到這封信時,正在開會,商討如何應對項羽兵圍之策。一看信的內容,氣不打一處來,火冒三丈,心想:好你個韓信,忘恩負義的東西!我在這邊拖住了楚軍的主力,精疲力盡,派你去收拾一片江山,你倒好!現如今吃香的、喝辣的,名聲響亮,就不顧我的死活了。天下未定,就開始要挾我,要名要權要地位,有你這麼做人的嗎?你也不想想,當年要不是我登壇拜將,封你為大將軍,命你統帥三軍,你有現在的威風嗎?劉邦越想越生氣,忍無可忍,大罵道:“我被困於此,日夜盼你能來助我一臂之力,而你竟要自立為王!”
劉邦的第一謀臣張良,第二謀臣陳平,恰好坐在他的左右兩邊,見領導如此動怒,兩人不約而同的,在桌子底下,暗中踩了劉邦一腳。劉邦可是隻老狐狸,典型的變色龍,當下即明白,剛才的話不應該說,傳出去被韓信知道,這傢伙估計要造反自立,甚至於投靠項羽,後果不堪設想。但話已說出去,覆水難收,一般人鑄成大錯,估計難以挽回了,可劉邦畢竟不是一般人,打小在市井街頭混大的,油滑的很,當即又罵道:“大丈夫平定國家,要當就當真齊王,何必要做個假齊王呢!”當即派張良前往齊國,冊封韓信為齊王,並順便徵調韓信的兵馬到自己這裡來,對抗項羽。
經此一事,劉邦算是穩定了韓信,使他一直揹負道德壓力,始終猶豫不決,不敢背叛自己。韓信寫這封信,確實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但從這件事之後,劉邦知道,韓信和自己不是一條心,對他心存芥蒂,始終心裡不痛快,如同被針扎一下,時時隱隱作痛,拔不出來。礙著形勢,劉邦沒法,只能暫時供著韓信,所以當主要敵人項羽被消滅後,韓信的命運就可想而知了。
韓信此人也是相當清高的。建國後,劉邦封他楚王,讓他坐鎮楚地。韓信才能卓絕,國士無雙,又手握重兵,封地廣闊,劉邦對他始終不放心,夜夜不眠,擔心他造反自立。後聽從陳平之謀,以天子巡狩為名,也就是以總統視察地方政府的名義,在韓信覲見時,立即將其逮捕,押回長安,降爵為侯。所以司馬遷在寫韓信傳記的時候,寫的是:《淮陰侯列傳》。
劉邦在首都給韓信修了座淮陰侯府,相當於將韓信監視在自己的眼皮底下。韓信成日悶悶不樂,日夜怨望,稱病不朝,並羞與其他開國功臣為伍,認為自己與他們同一級別,簡直就是一種恥辱。他曾去過一次樊噲家,樊噲大喜過望,受寵若驚,跪拜迎送,對韓信相當敬重,口口聲聲稱自己為臣子,稱韓信為大王,對於韓信能夠光臨寒舍,乃是莫大的榮幸。樊噲何許人也!他既是劉邦的妹夫,也是劉邦的守護神。在鴻門宴上,就連威震天下的項羽,都罕見的誇他為壯士!可見,韓信在武將們的心目中,他就是一位戰神,永遠高高在上。可哪想,即使樊噲如此敬重韓信,出門時,韓信卻仰天大笑、自我解嘲道:“想不到,我韓信竟然會淪落到與樊噲這樣的人為伍了!”其清高如此。
劉邦即使將韓信囚禁在長安,心裡還是有點怕他的。遂時不時駕臨韓信家,找他聊聊天,看看他每天都在忙些什麼,想些什麼。一日,劉邦與韓信喝酒,兩人暢談諸位將領的長短優劣,能力大小。聊得正酣時,劉邦話鋒一轉,問韓通道:“韓大將軍,你認為朕能統率多少兵馬?”韓信回道:“陛下,恕臣直言,您別生氣,依在下看來,您最多能統率10萬兵馬,不能再多了。”劉邦聽後,倒不生氣,畢竟自己經常打敗戰,統兵並非自己的所長,10萬兵都有點高估自己了。於是又問道:“那麼你呢?”韓信正兒八經的回道:“我嘛,多多益善!沒有上限,陛下給我多少,我就能帶多少。”劉邦聽後,哈哈大笑,舉杯道:“韓大將軍既然如此了得,為何還是被我輕而易舉的捉拿了呢?”韓信淡定的回道:“陛下,這個很簡單,因為您不是帶兵之人,您可是馭將之人啊!再說了,陛下乃是天子,您的勝利,那是上天的旨意,非人力所能改變啊!”此時的韓信,估計囚禁久了,也思考過自己為何落入如此處境,似有所悟,開始懂得稍微收斂了,但為時已晚。
沒多久,代國丞相陳豨造反,劉邦出征平叛。呂后坐鎮長安,有人上告韓信謀反,呂后遂聯合蕭何,誆騙韓信進宮。蕭何可是韓信的大恩人,當年就是他月下追韓信,在劉邦面前誇讚其為‘國士無雙’,並用全家人頭擔保,力薦韓信為大將軍,韓信才得以大展宏圖的。因此當蕭何邀請自己進宮時,韓信並無懷疑,結果剛一進宮,呂后不管三七二十一,立即將其斬於長樂鍾室。這就是成語‘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