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濮陽巨龍
-
2 # 文化自然講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是文武之爭。
這個故事為什麼會被歷代文人一再稱頌,進而變成重要案例?
它旨在(只在)提醒一點:你們武將,最終得向我們文臣低頭。
-------------------------------------
在我眼中,「將相和」三個字是笑話。
一、
澠池會盟前,廉頗守國,向國王建議,三十日趙惠文王若不能順利歸國,或出了事故,或是成敵華人質,或是被殺,……總之,廉頗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要立馬「立太子」。
「爸爸在外為國奔走,兒子在後方自立為王」的事,中國史上發生可不止一次吧?
每次的下場為何?
「史記」:
其後秦伐趙,拔石城。明年復攻趙,殺二萬人。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王為好,會於西河外澠池。趙王畏秦,欲毋行。
廉頗藺相如計曰:「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趙王遂行。相如從。
廉頗送至境,與王訣曰:「王行,度道里會遇之禮畢,還,不過三十日。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王許之。遂與秦王會澠池。
二、
結果會盟完了,惠文王無事歸國,藺相如「因功」成了上大夫。
廉頗當然要「作姿態」生氣一下。
鬼才知道,這種「揚藺壓廉」的論功行賞,是不是惠文王在拍打自己?
惠文王不可能對廉頗沒有反感(你不管老子死活,三十天一到,就要立我兒子呀!)
原來「上卿」這個職位,是廉頗早得到的(趙惠文王16年)。
澠池會盟完,成了藺相如的(趙惠文王19年,沒細查時間)。
我不知道趙國的「上卿」是不是隻有一個?
但歷代文字都明確指說,藺相如從此居於廉頗之上。
ok,一個簡單的問題來了,換你是廉頗,你會咋想?你該咋辦?
三、
在我眼中,廉頗是心機深重之人,作如此幼稚的舉措(喲,藺相如官比我大,所以,老子跟他見面,再也不打招呼),就是不合常理。廉頗當時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條,辭官回家吃自己,另一條,他要想在宮廷繼續待下去,他就得讓趙惠文王順氣,別再拿自己發火。
任何不符人情世故,不合常理的行事,其背後,一定有慎密的思考。
我堅信,包括後來的「負荊請罪」,都是演大戲,演給趙惠文王看。
四、
將相和?……別傻了。
我只看到了廉頗服了「藺尊廉賤」的態勢,向國王輸誠。
要把廉頗這種人精,真當作白痴?看了藺相如升官,得了眼紅病?
因為不爽有人爬到自己頭上,所以顛痴瘋狂,放浪舉止?
拜託,那是小孩子才會乾的事,好嗎?
看廉頗的生平你就會知道,最後他還是棄國(趙悼襄王時期)跑了。
投奔魏,又投奔楚。(想過沒有?當年他要真對藺相如升官有心結,一樣可以棄國。)
此人可不止是戰場上有赫赫功名,勝仗無數的名將,他在平時,更是生存專家。
五、
多舉一個例證。
為了讓「將相和」這個故事立足,老書中都把廉頗寫成老朽不堪,藺相如寫成年輕有為。
其實呢,廉頗比藺相如多活了十多年。
而且呢,廉頗死的時候,距離「將相和」故事,還晚上將近 40 年之久。
發生「將相和」故事時,廉頗正是壯年,最多四十出頭(說不定四十未滿)。
為什麼老書裡都要在讀者心中製造這種「老少」「文武」對比?
想過沒有?
-
-
3 # 少白招財貓
我覺得藺相如忍讓廉頗的真正目的是相互依存,唇亡齒寒的關係,如果沒有廉頗的出戰,藺相如的計劃就會全部落空,計劃沒有完成,打不了勝仗,結果自己的下場就會悲慘,因為他需要廉頗來達成自己的目標,目標沒打成說不準自己的性命也難保,所以為了保命只能忍讓廉頗,謝謝
-
4 # 紅塵佛客
藺相如一再忍讓廉頗,不是因害怕廉頗,而是因為趙國的強大離不開藺相如和廉頗的團結一心,有他和廉頗在,秦人才不敢加害趙國。
-
5 # 遊逛歷史村
在那個時代,有謀者規劃全域性,有力者逐鹿疆場,可以說是各擅勝場。但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缺一不可。文臣武將不能相扶相依,就很難在那個時代保身衛國。深知這個道理,從小處來說,就能平步青雲,扶搖而上;從大處來說,就能安邦定國,經緯天下。而藺相如就是那個時代少有的頭腦清晰的人。可以說,藺相如具有謀臣的智謀,大將的風範和情懷。在當時的情況下,危急萬分,但藺相如卻也看了出來,此時正是他大有作為顯名立萬的時刻。與廉頗相爭於朝廷,就要失敗於疆場,甚至國破家亡。而主動示弱,個人後退一步,不但可得廉頗的忠義之力,更能讓國家前進一步。
-
6 # 郵箱裡的貓
將相和這個故事很多人都知道,講述的是趙國大將軍廉頗因不滿澠池會後藺相如位列自己之上而出言不遜侮辱藺相如,藺相如之後卻處處躲避廉頗,原來藺相如擔心趙國內部將相不和給秦國可乘之機,廉頗知道緣由後負荊請罪,將相交好,傳為美談。
其實此時藺相如位列上卿,在廉頗之上,是沒有必要忍讓廉頗的,為什麼呢?
1. 自然是藺相如大度,心懷趙國,放棄個人恩怨而處處以國家為先,他遇到的也恰恰是廉頗,廉頗雖然心高氣傲,但也是一心為趙國,才能有後來的將相和,平天下;
2. 也有藺相如廉頗自身的考慮,雖然兩個人功勞很大,職位並不算很高。當時的趙國還是很看重出身的,封君封侯才算進了上層圈子。相比趙奢、趙括、樂毅等這些很早就封君的人,即使為趙國立下汗馬功勞的廉頗、藺相如卻要難上很多。
而藺相如只是趙國宦官繆賢的舍人,政治生涯就更為艱難,藺相如想要功成名就,光靠自己一張嘴還不夠,得有一個幫他破局,而這個人恰好就是廉頗,所以兩個處境一樣又都是有才幹的人聯手創造最大的價值。
不管原因怎樣,兩人攜手確實是利大於弊的,一個驍勇善戰,一個權謀機變,為自己的仕途走上了一個高峰,也為趙國生存發展立下了不朽的貢獻。
-
7 # 瀾石記
廉頗和藺相如是有故事的人,他們是成語“完璧歸趙”和“負荊請罪”的典故人物,還促成了京劇名篇《將相和》,傳唱至今,為後人所景仰。要說藺相如原諒廉頗的真實目的,還是顧全大局,這是主要因素,也是他被人稱道的地方。
藺相如是門客出身,被宦官令繆賢推薦給趙王,派他出使秦國。藺相如閃亮登場,面對秦王要詐許城池、強奪趙國所得和氏璧的局面,他以過人的膽識和智慧,確保和氏璧“完璧歸趙”,自己也安然無恙,回國後就被拜為上大夫。而後,在秦王與趙王的“澠池會”上,藺相如大顯身手,既維護了趙國的尊嚴,又讓趙王安全歸趙。因為藺相如在外交上再次立下大功,趙王拜他為上卿,排位在廉頗的之上,這也是廉頗對他不滿的原因。
廉頗何許人也,那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和白起、王翦、李牧齊名,當然這是後人封的。廉頗能征善戰,多次打敗秦軍,戰功卓著。他看藺相如就是一個說客,單憑一張嘴皮子就做了相國,官職還比我高,就感到非常恥辱。他放出話來,我遇見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
廉頗沒想到藺相如對他避而不戰,上朝時經常稱病不去,以免和廉頗有排位之爭。一次,藺相如外出,迎面看見廉頗,他立刻調轉車頭避開了。藺相如的門客不幹了,問他是不是怕廉頗。藺相如卻說,廉將軍和秦王比如何,秦王那麼強勢,我都敢斥責他,難道我會怕廉將軍嗎?我考慮的是強秦之所以不敢進犯趙國,是因為我們兩人的存在,如果兩虎相爭必有一傷。所以我要以國家大局為重,把個人恩怨放在一邊。廉頗聽說了藺相如的這番話,慚愧至極,就到藺相如門前負荊請罪,對藺相如說,我是個粗人,沒想到您這樣寬宏大量。於是將相和,兩人結為生死之交。
可以說,將相和是保護趙國的堅強屏障,一旦沒有這一屏障,趙國的就危機了。秦國和趙國在長平大戰時,廉頗開始是統帥,藺相如已病危。廉頗和秦軍對壘,打了敗仗後就堅守不出。趙王不滿,想讓趙括取代廉頗。藺相如竭力勸趙王說:趙括只會紙上談兵,不會應變的。但趙王沒有采納,派趙括領兵出戰,被秦國名將白起打敗,四十萬趙軍被活埋,趙國就此衰落了。
後來,藺相如病逝,廉頗重新領軍,被封為信平君兼相國。而後,新任趙王聽信奸臣郭開的話,撤了廉頗的職,讓樂乘代替他。這次沒有“將相和”了,廉頗衝動地攻打樂乘 ,然後出走魏國了。再後來,趙王國難思良將,想起了廉頗,想再用他,就派人去見廉頗。面對趙國的使者,廉頗非常高興,為了表現自己的良好狀態,當場吃了一斗米和10斤肉,還披掛上馬溜了一圈。誰知使者被奸臣郭開收買了,回來對趙王說廉將軍雖然年事已高,但飯量不錯,就是和我在一起吃飯這功夫,“傾之三遺矢矣”,意思是廉頗一頓飯時間去了三趟廁所。“一飯三遺矢”就這樣坑了廉頗,趙王一看廉頗確實老了,就打消了重新任用他的念頭。廉頗最後到楚國為將,病死在那裡。宋代詞人、抗金將領辛棄疾曾有這樣的詞句“憑誰問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抒發了自己報國無門的情懷。
-
8 # beifeng0001
很簡單啊,首先,單挑藺相如肯定不是廉頗對手,分分鐘就被秒了,其次,群毆廉頗以大將軍的威風,肯定會有不少跟班,收拾藺相如是手到擒來,綜上所述,實力決定了藺相如只能服軟!
-
9 # 濤聲依舊2718
藺相如和廉頗是趙國的兩個重臣,一個主內,足智多謀;一個對外,勇冠三軍。如果將相失和,虎狼之秦國就會乘虛而入。
廉頗作為老資格的武將,能夠掛帥印統領三軍,是腦袋別在褲腰上,一步步從士兵到元帥,幾十年打拼出來的。藺相如靠“完壁歸趙”“繩池會”等外交活動,不辱使命,趙王慧眼識才,破格由門客升為上卿,一戰成名,火箭速度。列廉頗之前,當然不服氣。想見面羞辱蘭相如。
廉頗只想圖口舌之快洩憤,心中極不平衡。而藺相如呢,見之則“退避三舍",不給老廉機會。藺相如度量大如海,廉頗小肚雞腸,當藺相如把自己的想法真情告白:秦國之所以不敢染指趙國,是因為我和廉頗的原因。此話傳到廉頗耳中,廉頗羞愧難當,自愧弗如,“負荊請罪”,“將相和”。強秦始終不敢輕舉妄動。後來藺相如病故,秦兵壓境,趙王聽信讒言,把廉頗換掉,換上“紙上談兵”的趙括,長平一戰,全軍覆沒,秦將白起坑趙卒四十萬,從此趙國元氣大傷,不久亡國。
藺相如之所以與廉頗和為貴,主要是相忍為國。“苟利國家生以死,豈因禍福避趨之。”
-
10 # 花落春在
趙國本是戰國初年三分晉國的權臣之一建立的侯國,與齊楚等古老的國家不在一個檔次,但趙武靈王銳意進取,變法圖強,推行胡服騎射的治國方略,國力逐漸變得強大,一躍位列戰國七雄之中,成為戰國後期唯一能與強秦抗衡的國家。趙惠文王時期,國力已大不如前,秦國實行“遠交近攻”的“連橫”政策,趙國首當其衝,備受侵擾。幸而在軍事上依賴名將廉頗、趙奢力撐局面,秦國並不敢過於輕視趙國。因此,廉頗在趙國位高譽滿,被倚為國之長誠,官拜上卿,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趙惠文王十六年,趙王得到了楚國的傳世國寶和氏璧,秦王馬上就得到了訊息,稱願以十五座城池交換。在秦強趙弱的現實面前,趙國君臣審時度勢,清楚地知道秦國不過是在玩政治詐騙術而已。誰能代表趙國出使秦國,名不見經傳的藺相如這匹黑馬被推到了外交舞臺的前面,儘管受到了眾人的青睞,但大多數人卻對他出使的結果並不抱太大的期望。大出人們意外的是,藺相如在出使秦國之時運用高超的政治外交智慧,有禮有節地智鬥秦王,不辱使命,完壁歸趙,書寫了一段歷史傳奇。
由於藺相如的出色表現,受到了趙王的重用,趙國的政治格局發生了微妙的變化,藺相如與廉頗成為一文一武的國家重臣。不久,不甘心失敗的秦王又心生一計,提出秦趙兩國君王在澠池相會,欲伺機羞辱趙國君臣。藺相如成竹在胸,在宴會中舌生風雷,折衝樽俎,再一次挫敗了秦王的囂張氣焰,有力地維護了趙國的尊嚴。回國之後,論功行賞,藺相如後來居上,地位超越了廉頗。一味逞強的廉頗心理失衡,揚言要羞辱相如。相如以國家大局為重,不願將相失和,發生內訌,讓虎視耽耽的秦國有可乘之機。可是,他手下的一名門客卻不以為然,提出質疑。藺相如以現身說法拿秦王和廉頗對比,說明忍讓並不等同於畏懼的道理,讓門客茅塞頓開,對其人品、胸懷更加佩服。
身經百戰,屢建功勳的老將廉頗向來目中無人,然而,當聽說藺相如與門客之間的對話之後深受震撼,對自己的自私和狹獈感到無地自容。於是向藺相如負荊請罪,藺相如推心置腹,肝膽相照,二人成為刎頸之交。
負荊請罪與將相和是古代忠君愛國的典範,特別是葡相如以國家為先、忍辱負重的愛國情懷與氣度寬闊的君子風範深刻地影響了後世的知識分子,千百年來被人津津樂道。
。
回覆列表
因為兩人是趙國的中流砥柱,兩強相爭必有一傷,這樣就會使秦國得利,所以藺相如躲避廉頗是知大體,顧全大局,以國家為重,俗話說的:宰相肚裡能撐船。 藺相如原話:“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讎也。”
品質:深明大義、知大體,顧全大局,以國家為重。
我們從藺相如身上學習什麼:
首先,藺相如的大智大勇令人敬佩。
當主人繆賢被燕王“私握”其手錶示“願結友”的表面現象迷惑時,藺相如洞若觀火,剖陳形勢,指明出路,終使主人免罪。這是藺相如智慧過人之處。趙惠文王召見相如,徵詢如何應對秦王以十五城請易趙國之璧的請求時,藺相如權衡利弊,一語中的,並勇敢擔起出使虎狼之秦的重任,其忠勇可嘉。在秦廷上,藺相如不畏強暴,歷數秦王險惡,顯示趙國的禮數和姿態,並以“持璧睨柱”的勇武最終迫使秦王讓步。而在“澠池之會”上,藺相如更以其大無畏的勇毅,與秦王及群臣針鋒相對、鬥智鬥勇,為趙王贏得了尊嚴。
智勇為梟鳥之雙翼,缺一亦不能奮飛,藺相如外交出使,不辱使命,靠的是“智”“勇”二端。
其次,藺相如身上之寬容大度與先國家後私仇的高風亮節令人感佩。
藺相如兩次出使,維護了國家尊嚴,為趙王贏得了地位,因而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這使武將出身、“以勇氣聞於諸侯”的廉頗憤憤不平。他向人發惡言,“我見相如,必辱之”,而藺相如卻表現出了超凡的忍讓與寬容,他稱病不朝,望廉頗而避匿,以致讓舍人深感不解和羞恥。藺相如的一番話“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令舍人頓悟,讓廉頗慚愧。廉頗“負荊請罪”,終使將相和歡,成為千古美談。
寬容有時比“凌厲”更具力量,外交上的“凌厲”可以讓人贏得尊嚴,而在內部的管理和關係上,寬容往往更有感染力。至於先人後己、先公後私、先國後家更已成為我們的民族文化精神。
第三,我們還看到了藺相如身上的自信和堅定。
藺相如看問題看得透,而且充滿自信。在與人的交往與對話中,他不猶豫,不吞吐,歷陳事理,條分縷析,語言堅定,一語破的。這種自信與堅定正是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良好品質,也是我們應該培養的基本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