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虎頭山看客

    一.歷史上各個朝代削藩都是為了中央集權,二.因為吳三桂的實力最強,勢力最大對朝廷的威脅最大。

    三藩之亂是清朝初期三個藩鎮王發起的反清事件。三藩是指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1673年(康熙十二年)春,康熙皇帝作出撤藩的決定。吳三桂首先於這年11月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將矛頭指向朝廷。吳三桂軍由雲、貴而開進湖南,幾乎佔據湖南全省。進而佔據四川,四川官員紛紛投降。此後,吳三桂在湖南沿江佈置防禦工事,不再向北發展,康熙帝抓住機會調整戰略、安排兵力。他首先堅決打擊吳三桂,而對其他的反叛者卻實行招撫,透過分化力量而孤立吳三桂。在耿精忠、尚之信歸順清廷之後,吳三桂於1678年(康熙十七年)在衡州稱帝,立國號周,建元昭武,大封諸將。其實這時的吳三桂已到了窮途末路。他積鬱而死後,將所謂的“帝位”傳給孫子吳世璠。1681年(康熙二十年)冬,清軍進入雲南省城昆明,吳世璠自殺,歷時8年的三藩之亂被平定。對於清廷來說,這是確立穩定的中央集權統治的標誌

  • 2 # 上將軍潘鳳

    我是歷史小明王

    當年滿清能成功入關大漢奸吳三桂那是立了大功的,如果不是他賣國開啟山海關,憑藉滿清那幾萬八旗軍是無論如何也不全部進入中國的,而有了吳三桂這等惡賊的助陣導致神州淪陷,黎民百姓從此成了亡國奴。

    削藩從一開始就是要註定的,異族統治不可能容忍掌握軍權的漢人,當年的三王漢奸 吳三桂 尚可喜 耿精忠 屬吳三桂勢力最強,西南基本是掌控在他的手裡,一直拖到康熙年間解決是早上滿清的江山一直沒坐穩,如今時候已到兔死狗烹,所以不管吳三桂最後造反與否都是逃不過這一劫的。

    吳三桂得知康熙意圖後起兵造反,口號竟然是反清復明,這等逆賊幫助滿清入關推翻南明,自己又充當馬前卒一路南下勒死南明最後的皇帝,如今改頭換面又要恢復明朝,這是何等的厚顏無恥之人才能做到的,名不正則言不順,所以吳三桂的失敗是必然的,只是可惜讓滿清鑽了空子白撿了江山。吳三桂是歷史的罪人民族的敗類,這等奸邪小人應該如同秦檜一般永世不得翻身。

  • 3 # 關好走過的門

    藩王,是封建王朝影響國家長治久安的最大威脅。因為藩王掌管著封地的軍政大權。一旦做大,是朝廷的心腹大患。這就是必須被除掉的根本原因。

    吳三桂,原是明朝負責山海關防禦的一個下級軍官。這個時候的他純粹只是個軍人。然而,隨著地位的慢慢上升,已然成為總督袁崇煥手下一員得力的悍將。這個時候的吳三桂已經不再那麼單純,開始有了想法,因為他有軍功,如果再升一步的話,那可就能取代袁崇煥了。隨著袁崇煥被崇禎皇帝處死,他的確取代了他曾經敬愛的袁總督。從這一刻起,他已經不在是一個軍人了,陰謀家更適合他。而這個時候,明朝馬上就覆滅了。當時大明已經內憂外患,積重難返,再沒有能力對付李自成了。困局已入,解不了,就成了死局。李自成攻陷北京,大明王朝結束。而這個時候的中國,有三股勢力,李自成和清軍,另外就是這個吳三桂。李自成和多爾袞都知道吳三桂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他在守著山海關。他投降誰,誰就有可能坐擁天下。結果,他投降給了多爾袞。致使清軍輕易入關進而和李自成決戰。這個時候吳三桂表現得極為賣力,吳三桂靠著他的關寧鐵騎起家,現在他卻拿著關寧鐵騎充當清軍的馬前卒,進而幫助多爾袞擊敗李自成。由於吳三桂的“功勞”,被多爾袞封為入關以後第一個異性王爺。封王以後,多爾袞立馬命令他繼續向南追擊,剿滅明朝的殘餘勢力。一路追到了雲南,自此,吳三桂正式成為土皇帝,節制雲貴所有軍政大權。

    直到康熙年間,清庭因為不堪巨大的財政壓力,削藩被提上議程。因為吳三桂是受了清庭的命令去鎮守雲南,朝廷每年給吳三桂提供的錢糧甚巨。眼睜睜的看著國家的財政收入大部分都給了吳三桂,再這樣下去就主客易位,康熙才不得已下令削藩。

    三藩之所以有一部分人只知道平西王吳三桂,而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和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實力則遠不如吳三桂,三藩之禍只在吳三桂,如果解決了吳三桂,那麼另外兩個藩王不足為慮。因為這才導致只知吳三桂,其他兩位藩王不那麼為人所知。

  • 4 # 冬良

    康熙削三藩的原因在於,帝位傳到他的時候,國家日趨穩定,無論從農業還是經濟發展都進入一個相對平穩的時期,而他要進行的下一步的改革和發展中,就是要進行中央集權,以利用有限的時間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興制。

    一是康熙個人的厭惡。新上任的領導,最厭煩和想清除三種人,其中之一就是功勞太大的人,甚至是事業的建立人,如果他自以為還不自知,那就更讓新領導厭惡,這些人對他太好,他感覺是應該的,對他一點不好,他就要拿功勞說事,成為壓在領導心裡的一塊石頭,對於想要幹一番事業的康熙來說,是必須除之的人,包括鰲拜,也包括吳三桂。

    二是清楚擁兵自重的地方勢力。掌握大量軍隊和糧草,甚至有紙幣特權,這在想要中央集權和雄心壯志的康熙來說,是不能容忍的。歷史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在建朝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功臣良將杯酒釋兵權,也是這個原因。所以康熙確實是要清除這些地方勢力的,目的就是去除其兵權,消除隱患。

    三是對吳三桂個人不放心。歷史上叛徒從來沒有好下場,敢於叛變自己國家、家庭、親人的人,敵人也不會相信你,因為你可能隨時再叛變。另外,吳三桂是漢族,不是滿族,康熙很難讓一個外族人成為清朝的軍權大臣,實在是養虎為患,需要在合適的時機清除,為後世子孫解除後患。

    其他兩藩一是沒有吳三桂那麼出名,二是被招降,沒有興起巨大的反抗浪潮。

  • 5 # 集論社

    三藩,也就是三個地方藩王。清朝初年,朝廷將明末降將並且立有大功者分封在一些南方省份鎮守一方:

    吳三桂封平西王,鎮守雲南,兼轄貴州

    尚可喜封平南王,鎮守廣東

    耿仲明封靖南王,死後,其子耿繼茂襲封,鎮守福建,後傳位其子耿精忠。

    這三個藩王都是赫赫有名,當然大家印象中對吳三桂更熟悉,不但因為論實力吳三桂最強,和陳圓圓的故事也把他的知名度和傳說向前推了一大步。

    至於康熙為什麼要削三藩,因為這些藩王實力已經超出了讓朝廷安心的底線,如果放任不管,他們就會越來越強,儼然是三個小朝廷。尤其是吳三桂,無論是軍隊數量還是錢財都是越來越多,以雲南為根據地。成為尾大不掉的最大威脅。

    何況此時的清朝雖然已入主中原,但畢竟時間不久,康熙也只是入關的第二位皇帝。所以很多明朝遺老包括漢人都對吳三桂造反時打著的“反清復明”積極迴應。戰爭前期一度有消滅清庭的架勢。只是此時吳三桂走了一步臭棋,自立為帝。本來支援他的人都對他心生厭惡,因為吳三桂當年為了自己的地位,親自弄死了南明永曆帝,現在又反過來自己做皇帝,還打著“反清復明”。吳三桂可以說在滿人和漢人眼裡都是叛徒的存在。

    當然最關鍵的還是皇權制度下不能有威脅皇權的勢力存在。哪怕是同姓家族。這是最最核心的原因。

    放眼中國歷史,成為藩王者多半都不得好死。劉邦開創大漢天下,分封各路諸侯王,但是不久就一個個清理掉了,不說韓信是三傑之一,功勞震天,也免不了被猜忌而慘死的下場。就是盧綰,和劉邦可以說是發小。打天下時也是親密無間。最後天下安定,盧綰這個燕王也沒逃脫被清理的下場,雖然結局沒韓信那麼慘。朱棣也是燕王,他算是比較有本事的,遭到皇權的打壓,他反抗成功了。但是其他藩王依然是悲慘收場。

    可見帝制時代下,皇權是不可侵犯且敏感的。很多時候不在於是否忠心,皇帝這個位子容易讓人敏感且神經質。因為太害怕失去權利。不一定說就所有人貪戀權利,而是失去權利意味著同時失去了性命和家族的前途。很多人爭權不全是為了權利,只是為了不想被殺而已。

    因此表再多的忠心不如自降實力讓皇帝放心。只要你有了威脅皇權的實力,即使你忠心耿耿,也免不了被收拾的結局,就算皇帝知道對方忠心,在心理上還是說服不了自己不去制裁對方,為了皇權穩固,寧可錯殺也不能留著。這是皇權制度的軟肋所在,歷朝歷代再厲害的皇帝都沒辦法改變。除非放權改革。但這個不可能。

    而皇權制度恰恰又是一人獨大,眼裡容不得沙子。所以一旦被猜忌,只有兩個結果,要麼主動削弱自己,要麼造反拼一把。而一般情況下主動削弱自己就是找死,雖然不一定會死,但一定被軟禁監視,生不如死。

    而很多時候皇帝殺這些勢力強大的藩王也是為了家族和後代有個安穩的局面,這些功高震主勢力強大的就必然要收拾掉為後來繼承者鋪路。

  • 6 # 神都布衣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任何一個想有所作為的帝王,都不會允許在自己的治下,有地方割據勢力的存在!何況是清王朝最有名的雄主——康熙大帝呢?不管是因為三藩擁兵自重,不聽號令;還是出於對三藩為前明叛將的猜忌之心;乃或三藩開支巨大,財政不堪重負,總之,削藩是早晚的事!

    至於為什麼做為三藩之一的吳三桂最為出名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吳三桂的功勞最大。正是因為他,清兵才能順利進入山海關,他為清王朝擊敗李自成,奪取全國政權,立下了首功。之後他還幫助清王朝剿滅南明殘餘勢力,並立下了汗馬功勞!

    其次,吳三桂叛亂的影響最大。清王朝對付吳三桂花費的時間最長,財力物力也消耗最大!

    最後,吳三桂的緋聞最有名。衝冠一怒為紅顏!關於吳三桂和名妓陳圓圓的故事,大家可能都聽說過吧。雖然真相未必如此,但造成的傳播效應卻非他人所能比的!

  • 7 # 翊翊浩浩尉尉

    三藩指清初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位藩王所轄藩鎮。清朝初年,由於清朝統治者力量尚不足以直接控制南方各省,因此將漢人降將有功者分封管理在一些南方省份:吳三桂封平西王,鎮守雲南,兼轄貴州;尚可喜封平南王,鎮守廣東;耿仲明封靖南王,死後,其子耿繼茂襲封,鎮守福建。上述三方勢力合稱三藩。三藩在所鎮守的省份權力甚大,遠超過當地地方官員,並可掌控當地軍隊、稅賦等。

    三藩的建立和其勢力的養成,是清廷利用明朝降將平定及鎮守南方的結果。清廷入關之後,因為八旗兵力不足,為了對付農民起義軍和南明小朝廷的反抗,不得不依靠明朝的降官降將充當前驅,從事招撫及武力鎮壓。在明朝 降將中,以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吳三桂四人替清朝出力最大,所以均受封為王。他們所率領的軍隊成為八旗以外的重要力量,在滿清入關後為其效盡犬馬之勞。經過二十年的鬥爭,堅決抗清的農民軍失敗了,南明的腐朽政權也垮臺了。這時清廷把八旗基本力量放置在北方,以保衛京師及駐防各重要城池,而南方就暫讓給吳三桂等去鎮守。吳三桂駐雲南,尚可喜駐廣東,耿精忠(耿仲明之孫)駐福建,這樣便形成了三藩。三藩之外,還有一個孔有德。但是孔有德在同農民軍李定國作戰時失敗自殺於桂林,其子也被李定國所殺,所以無人襲封,僅有一女孔四貞嫁給孫延齡,清廷即以孫延齡為將軍代領其眾,駐守桂林。

    原因:

    三藩各擁重兵,久據數省。平南、靖南二藩各有兵力十五佐領,綠營兵各六七千,丁口各兩萬;平西王所屬兵力五十三佐領,綠營兵一萬二千,丁口數萬。吳三桂功高兵強,四方精兵猛將多歸其部下。清廷又擢升其部將王輔臣為陝西提督,李本深為貴州提督,吳之茂為四川總兵,馬寶、王屏藩、王緒等十人為雲南總兵。三藩勢力幾及全國之半。

    吳三桂初鎮雲貴,清廷曾准予便宜行事,雲、貴督撫全受他節制,所除授文武官員,號稱“西選”,“西選”之官幾遍各地。當時有“西選之官遍天下”之說。 順治十七年,雲南省俸餉九百餘萬,加以粵閩二藩運餉,年需兩千餘萬。鄰近諸省挽輸不足,則補給於江南,致使清朝財賦半耗費於三藩。 吳三桂自恃勢重,益驕縱,踞明桂王五華山舊宮為藩府,增崇侈麗,盡據明黔國公沐氏舊莊七百頃為藩莊,圈佔民田,迫令“照業主例納租”,並“勒平民為餘丁”,“不從則誣指為逃人”。又借疏河修城,廣徵關市,榷鹽井,開礦鼓鑄,壟斷其利,所鑄錢,時稱“西錢”。吳三桂專制雲南十餘年,“日練兵馬,利器械”, 暗存硝磺等禁物。通使達賴喇嘛,互市茶馬,蒙古之馬由西藏入雲南每年數千匹。他遍佈私人於水陸要衝,各省提鎮多有心腹。部下將士多李自成、張獻忠餘部,勇健善鬥。其子吳應熊為額駙,朝政鉅細,可以旦夕密報。於是,吳三桂自以為根蒂日固不可拔,朝廷終究不會從他手中奪去雲貴。

    耿精忠襲封王爵後,縱令屬下奪農商之業,“以稅斂暴於閩”,縱使其部下“苛派伕役,勒索銀米”。又廣集宵小之徒,因讖緯有“天子分身火耳”之謠,妄稱“火耳者,耿也。天下有故,據八閩以圖進取,可以得志”。

    尚可喜在廣東令其部屬私充鹽商,又私市私稅。廣州為對外通商口岸,“每歲所獲銀兩不下數百萬”。尚可喜對清廷比較效忠,但年老多病,將兵事交其子之信。尚之信素性桀驁,橫暴日甚,招納奸宄,布為爪牙,罔利恣行,官民怨恨。又酗酒嗜殺,常在其父面前持刃相擬,所為所行,日益不法。至此,三藩各據一方,互通聲氣,廣佈黨羽,實際上已成為割據勢力。

    1673年十一月,吳三桂在雲南發動叛亂,提出反清復明,並於次年派將率軍進攻湖南,攻陷常德、長沙、嶽州、澧州、衡州等地。他又派人四出散佈檄文,聲討清朝。廣西將軍孫延齡、四川巡撫羅森等許多地方大員紛紛反清。接著,福建耿精忠亦反。在短短數月之內,滇、黔、湘、桂、閩、川六省丟失,一時間清帝國危在旦夕。隨後,陝西提督王輔臣、廣東尚之信等也相繼反叛,叛亂擴大到廣東、江西和陝西、甘肅等省。

    康熙帝對策是堅決打擊吳三桂,決不給予妥協講和的機會;而對其他的叛變者則大開招撫之門,以此來分化叛軍,削弱吳三桂的羽翼,從而孤立吳三桂。在這個方針之下,康熙帝把湖南作為軍事進攻的重點,命勒爾錦等統領大軍至荊州、武昌,正面抵住吳三桂,並進擊湖南,又命嶽樂由江西赴長沙,以夾攻湖南。此外,康熙帝又放手重用漢將漢兵作戰。

    康熙十五年(1676年),陝西王輔臣和福建耿精忠在清軍進攻下,先後投降。廣東的尚之信也於康熙十六年(1677年)投降。陝、閩、粵以及江西都先後平定。吳三桂侷促於湖南一隅之地,外援日削,而清軍已由江西進圍長沙,其失敗之勢已成。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吳三桂在衡州稱帝,國號周,大封諸將。未幾即憂憤成疾,於八月病死。吳三桂死後,其部將迎立其孫吳世璠繼位,退居雲貴。此後,清軍先後收復湖南、廣西和四川。

    康熙二十一年(1681年)冬,清軍攻破昆明,吳世璠自殺。

    三藩之亂的平定,清除了地方割據勢力,避免了一次國家大分裂,有利於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鞏固和發展。同時中央集權制力量得到加強,提高了抗禦外敵的能力。

    在三藩中,吳三桂勢力最大,兵馬糧草也最足,而且吳三桂早就想趕走滿清軍隊自當皇帝,所以也最有準備。在吳三桂治理的雲南、貴州一帶,有自己的稅收、貨幣,甚至任用人選,朝廷的兵、吏兩部也不得過問。在加上吳三桂和陳圓圓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衝冠一怒為紅顏,所以大家只知道吳三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道教的三天六天之爭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