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馬火蟻
-
2 # 演易人生事
林父是林黛玉的父親,名叫林如海。早前娶了賈母的女兒,兩人生下一男一女,過著幸福的生活。只可惜男孩在3歲便離開了人世,從此只留下黛玉一人在跟前盡孝。林如海是揚州巡鹽御史,這在當時可是一個肥差,想必掙了不少銀子,後來身患重病離開了人世。黛玉便在賈璉的陪同下回老家為父親發喪,可之後黛玉在賈府一系列的體現都體現出了她沒錢的狀態。所以,很多人都在想,林父留下的家產去哪了?有的人說,這筆錢被同行的賈璉帶回了賈府,用來修建了省親大觀園,畢竟當時賈璉說了一句:“這會子要再發兩三百萬的財就好了”。還有人說,林父為官清廉,兩袖清風,並沒有留下什麼家底,所以在死後也沒給黛玉留下什麼錢。 2.秦可卿到底是不是廢太子女兒? 秦可卿的身份,一直是大家爭議的話題。有人曾為此做過考證,得出秦可卿的身份是不簡單的,是廢太子的女兒,是一個出身高貴的女子,只是為了躲避眼線,才出了宮,當起了“棄嬰。可原文中說道,秦可卿只是一個被抱養回來的嬰兒,可這樣一個沒有出身的女兒又怎麼能嫁入賈府?死後享受如此高貴的待遇?這便足以說明秦可卿那不一般的出身。可不管怎麼說,都是一個無法被大家肯定的說法,要是秦可卿真的是廢太子的女兒,公公賈珍又怎麼敢如此作亂?所以,秦可卿的身份一直是個謎。
在紅樓夢裡還有很多故事情節是有爭議和探討。
還有我們都知道紅樓夢的作者不是曹雪芹一個人寫完的,後面的作者在曹雪芹死後又續寫了,很多人就爭議後面寫的故事結局是曹雪芹先生真正想要的嗎?紅樓夢最後悲慘的結局,是作者的初衷嗎?小編自己感覺,如果不是這個故事結局,換成別的結局,最後也會以大觀園的失敗和落寞收尾。以上個人觀點,有爭議的可以留言討論。
-
3 # 穿越的黑貓警長
歷史上著名的辯論故事太多了。特別是在春秋時期,群雄並起,禮崩樂壞,諸子詰難,人們思想勃發,相互爭鳴。
著名的辯論主要有:
❤王霸之辯:在社會處於激烈動盪與變革之中,中國走向統一的大趨勢已成為必然,怎樣實現由亂到治、由分裂到統一?是實行王道還是霸道?學者展開了大爭論。代表人物分別是儒家大師孟子和法家代表韓非。
❤義利之辯:這是稷下學宮中百家爭鳴的一個很普遍的辯題。孟子繼承了孔子“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思想,把義和利絕對對立起來,認為追求利必然損害義,為了保拿義,要“捨生而取義”,“二者不可得兼”。荀子則衝破儒家義利觀的藩籬,在義利關係問題上的認識與社會現實聯絡在一起。他認為;“義與利,人之所兩有也。”
❤天人之辯:天與人,或說天道與人道,是中國哲學史上一對古老而又極其重要的範疇。天人之辯,首先要回答天是什麼,然後再回答天與人的關係如何。 孟子認為,天是人事的最高主宰,天命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性。荀子關於天人關係的認識與孟子大相徑庭,他基於對天人關係的唯物主義認識,提出了“明於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人性善惡之辯 關於人性的善惡之辯,主要有三種代表性看法。這就是孟子的性善論、告子的性無善無不善論、荀子的性惡論。
春秋時期百家爭鳴的內容還很多,如攻伐寢兵之辯、名實之辯、世界本原之辯、白馬非馬的之辯等等。
-
4 # 懶小哥
你們都有說的了,那我也來講幾個!
歷史上惹爭論的大戰有很多,後人說起來,大都是精彩紛呈。但有些大戰卻稍微有些不一樣,那就是除了精彩度之外,也廣受人們的爭議!比如說,這仗該怎麼打?這樣做或那樣做可不可行?誰誰誰就不該怎樣怎樣,諸如之類,往往正反兩方爭論的是熱火朝天!
下面就來盤點4場,大傢伙看看,到底哪個觀點說的對!
一、長平之戰
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時間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圍殲戰,整個戰爭過程,各種鬥智鬥勇,政治手段齊上陣,精彩程度自是不必多說,但其中也有非常多的爭議點。
第一:趙括軍事能力到底如何?算不算得上“紙上談兵”的主?是因為對方主帥是白起才大敗,還是因為自己根本實戰能力不行才大敗?
第二:趙國究竟能不能拖得過秦國?秦國當時的綜合實力確實比趙國稍強,但真的拖下去,趙國一定會先拖垮嗎?
第三:如果廉頗不被換掉,用什麼計策,才有可能戰勝秦國?
當然,還有其他爭論的焦點,而其中最具爭議的,就是第一條,趙括到底軍事能力如何?
二、垓下之戰
正面硬剛上,沒人是項羽的對手;合理用兵統帥上,沒人是韓信的對手!作為楚漢最後一場決戰,項羽的兵敗,沒太多爭議,頂多人會覺得可惜而已,但在垓下之戰的末尾,卻有一個爭討不休的話題:
項羽到底該不該自刎?如果他過江東了,能不能洗心革面,招兵買馬,重新奪得天下?
有意思的是,細究這一爭論的背後,卻有個文學大家在推波助瀾:“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三、諸葛亮第一次北伐
三國的蜀漢,北伐打了很多場,但要說到爭論最多的,當屬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大將魏延提的一場謀劃——“子午谷奇謀”。
魏延提出,自己親率5千精兵,從子午谷,過秦嶺,迅速拿下長安和潼關,如此北伐之計定成!然而,諸葛亮卻認為此招太險,遂不採用。
千百年過去,後人每提及此,總會出現兩種不同的聲音,一種是贊成魏延的做法,覺得此計有極大的可能能成;一種是反對此計,理由和諸葛亮的差不多,並且列舉種種地形進行反駁。
子午谷奇謀到底能不能實現?以後的以後,都是一個未解之謎了!到底諸葛亮做的對,還是魏延做的對?
四、岳飛北伐
準確的來說,應該是岳飛最後一次北伐。當時宋軍每戰每捷,金兀朮無奈,正想放棄開封,逃往河北。然而,岳飛卻遭到宋高宗12道金牌召回,氣的岳飛憤惋泣下:“十年之力,廢於一旦!”
政治上的事不多講,單單從軍事角度,這次北伐也給後人留下了十足的爭論點,那就是如果朝廷給予支援,岳飛到底能不能直搗黃龍,滅掉金國?
按當時的情形,要想滅掉金國,得先收復失地,對於這一點,絕大多數人都沒什麼異議,可要是滅掉金國,有些人看法就不同了。首先是戰線拉長,後勤補給不一定能跟得上;再者金國身處北方,天寒地凍,對岳飛沒有優勢,再加上地形等等限制,岳飛真不一定能滅了金國。
最後說一下,很多人說,歷史不容假設!這話沒錯!但是,也別太過於鑽牛角尖,如果歷史一點都不容假設,那我們就不必思考,也不能思考,那、我們讀史還幹什麼呢?
1:秦王被荊軻刺,侍衛為何不去救?侍衛: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救
2:為什麼說王安石人品很好?幾件事就可看出!第三項很多人做不到!
3;古代有普通話嗎?那時的人們都怎麼交流的?別把古人想的這麼笨!
-
5 # 無需
完璧歸趙
公元前283年,趙惠文王時,趙國得到楚國的和氏璧。秦昭王聽說這件事,派人送趙都給趙王一封信,說願意用十五座城給趙國,請求換取和氏璧。趙王跟大將軍廉頗及許多大臣商量:想把這塊寶玉給秦國,又怕得不到秦國的城,白白受欺騙;想不給吧,又擔心秦兵打過來。主意拿不定,想找個可以派遣去回覆秦國的人,又找不到。
宦官頭目繆賢說:"我的門客藺相如可以出使。"趙王問:"您根據什麼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繆賢回答說:"我曾經犯有罪過,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國去。我的門客藺相如阻攔我說:"您憑什麼知道燕王就會收留您?"" ""我告訴他,我曾跟隨大王與燕王在邊境相會,燕王私下握著我的手說"願意交這個朋友",憑這個知道他會收留我,所以打算去他那裡。藺相如對我說:""如今趙國強,燕國弱,您又受趙王寵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結交。現在您竟從趙國逃奔到燕國,燕王害怕趙國,這種形勢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會把您捆綁起來送回趙國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質上請罪,就能僥倖得到趙王赦免"。我聽從了他的意見,幸而大王赦免了我。我私下認為藺相如是個勇士,有智謀,應該是可以出使的。"
於是趙王召見藺相如,問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換我的璧,可不可以給他?"藺相如說:"秦國強大,趙國弱小,不能不答應他的要求。"趙王說:"拿走我的璧,不給我城,怎麼辦?"藺相如說:"秦王用城換璧而趙國不答應,理虧的是趙國;趙國給秦璧而它不給趙國城,理虧的還是秦國。比較這兩種對策,寧可答應秦的請求而讓它負理虧的責任。"趙王問:"可以派誰去呢?"藺相如回答說:"大王果真找不到人,我願意捧著和氏璧出使秦國。城給了趙國,就把璧留在秦國;城池不給趙國,我保證完整無缺地把和氏璧帶回趙國。"趙王就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向西進入秦國。 秦王坐在章臺宮接見藺相如。藺相如捧著和氏璧呈獻給秦王。秦王非常高興,把和氏璧傳給妃嬪及侍從人員看,群臣都歡呼"萬歲"。藺相如看出秦王沒有把城酬報給趙國的意思,就上前說:"璧上有點毛病,請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把和氏璧交給藺相如。於是,藺相如捧著璧退了幾步站住,背靠著柱子,怒發豎立,像要把帽子頂起來。他對秦王說:"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給趙都趙王,趙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議,都說:"秦國貪婪,依仗它強大,想用空話來求和氏璧,補償給趙國的城恐怕得不到。"打算不給秦國和氏璧。但是我認為平民之間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騙,何況是大國之間的交往呢!而且因為一塊璧的緣故惹得強大的秦國不高興,不應該。於是趙王齋戒了五天,派我捧著和氏璧,在朝堂上行過叩拜禮,親自拜送了國書。這是為什麼?為的是尊重大國的威望而表示敬意。現在我來到秦國,禮節顯得十分傲慢;得到璧後又將它傳給妃嬪們看,以此來戲弄我。我看大王無意補償給趙國十五座城,所以又把它取回來。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頭現在就與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藺相如拿著那和氏璧,斜視著柱子,快要撞擊在柱子上。
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堅決請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並召喚負責的官吏察看地圖,指點著說要把從這裡到那裡的十五座城劃歸趙國。
藺相如估計秦王只不過以欺詐的手段假裝把城劃給趙國,實際不能得到,就對秦王說:"和氏璧是天下公認的寶貝,趙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獻出來。趙王送璧的時候,齋戒了五天。現在大王也應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設"九賓"的禮節,我才敢獻上和氏璧。"秦王估計這種情況,終究不能強奪,就答應齋戒五天,把藺相如安置在廣成賓館裡。 藺相如估計秦王雖然答應齋戒,也必定違背信約,不把城補償給趙國,就打發他的隨從穿著粗布衣服,懷揣那塊璧,從小道逃走,把它送回趙都。
秦王齋戒五天後,就在朝堂上設了"九賓"的禮儀,延請趙國使者藺相如。藺相如來到,對秦王說:"秦國自從秦穆公以來的二十多個國君,不曾有一個是堅守信約的。我實在怕受大王欺騙而對不起趙國,所以派人拿著璧回去,已經從小路到達趙國了。再說秦國強大而趙國弱小,大王派一個小小的使臣到趙國,趙國會立刻捧著璧送來。現在憑藉秦國的強大,先割十五座城給趙國,趙國怎麼敢留著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騙大王的罪過應該處死,我請求受湯鑊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們仔細商議這件事。"
秦王和大臣們面面相覷,發出無可奈何的苦笑聲。侍從中有的要拉藺相如離開朝堂加以處治。秦王就說:"現在殺了藺相如,終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斷絕了秦、趙的友好關係。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讓他回趙都去。難道趙王會因為一塊璧的緣故而欺騙秦國嗎?"終於在朝廷上接見藺相如,完成接見的禮節,送他回趙都去了。
藺相如回國以後,趙王認為他是個賢能的大夫,出使到諸侯國家能不受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
此後秦國沒有給趙國城池,趙國也到底沒有把和氏璧給秦國。
-
6 # 暗香芣苡
歷史上有關於莊子辯論的故事,《莊子秋水》中有一篇很有名的莊子與惠子在濠水橋上的辯論。
莊子和朋友惠施在濠水的一座橋樑上散步。
莊子看著水裡的鰷魚說:“鰷魚在水裡悠然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
惠子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呢?”
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
惠子說:“我不是你,本來就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兒的快樂,也是完全可以斷定的。”
莊子說:“請回到我們開頭的話題。你說:‘你哪裡知道魚的快樂’等等,就是已經知道了我知道魚的快樂而問我,我是在濠水河邊上知道的。”
-
7 # 有趣的故事
戰國時期思想家列子創作的《兩小兒辯日》就很出名,記述了兩個孩子在爭辯太陽距離我們人類地球遠近的問題,即便是偉大的思想家孔子也難作決斷。所以說知識永遠是無窮的,而學習也是無止境。不管是現在或將來還是過去,大家都要奉行實事求是,敢於承認自己學識不足的精神,遵循古代人民敢於探求客觀真理,並能獨立思考,大膽質疑的精神人類社會就不斷取得進步
-
8 # 一德書院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
莊子曰:“鯈(tiáo)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之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莊子和朋友惠施出遊,在濠水的一座橋樑上交談。
莊子看著水裡的鰷魚躍出說:“鰷魚悠然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
惠子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呢?”
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
惠子說:“我不是你,本來就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兒的快樂,也是完全可以斷定的。”
莊子說:“請回到我們開頭的話題。你說:‘你哪裡知道魚的快樂’等等,就是已經知道了我知道魚躍出水面的快樂而問我,我是在濠水橋上知道的。”(我站的位置比魚高)
回覆列表
莊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橋上游玩。莊子說:“魚在河水中游的多麼悠閒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呀!”惠子說:“你又不是魚,哪裡知道魚是快樂的呢?”莊子說:“你又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是快樂的呢?”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這是可以完全確定的。”莊子說:“請你迴歸最開始的設定,你說"你哪裡知道魚快樂"這句話,就說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來問我是從哪裡知道的。在我告訴你,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惠子好辯,重分析,對於事物有一種尋根究底的認知態度,重在知識的探討;莊子智辯,重觀賞,對外界的認識,帶有欣賞的態度,將主觀的情意發揮到外物上而產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說惠子帶有邏輯家的個性,那麼莊子則具有藝術家的風貌。本文讀後使人會心一笑而沉思良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