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笑談千古

    三國時期,群雄並起,逐鹿天下,最終司馬家脫穎而出,一統三國,而司馬家能夠統一天下,司馬懿在其中功不可沒。但其實司馬懿在曹操生前是不受待見的,不但不被曹操重用,反而常常受到曹操的壓制,連司馬懿提出的計謀也很少採納,就因為對司馬懿的偏見,曹操因此也失去了最後統一天下的機會!

    經過赤壁大敗之後,曹操也只能退居北方休養生息,天下三分之勢逐漸明朗,司馬懿開始跟隨侍奉在曹操左右,參謀軍機。在公元215年,曹操再次有了一個統一天下的機會,但曹操沒能把握,那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在公元215年,劉備與孫權正在為爭奪江陵大打出手,曹操也在此時攻伐漢中,司馬懿進言說:“蜀地人心未附,而劉備正與江東在爭奪江陵,這不正是一個大破劉備的大好時機嗎?”司馬懿認為,如果此時陳兵漢中,蜀地必定會震動不安,再派精兵威逼,蜀兵一定會士氣大跌,從而不戰自潰。如果控制了巴蜀,那拿下江東也指日可待了,趁此時機,朝廷應該儘早做出決斷,如果放棄了這個機會,等劉備回師就很難攻取了。

    對於司馬懿的進言,曹操卻說:“已經得到了隴右,還想再得到蜀地,簡直是是人心不足蛇吞象。”所以曹操沒有采納司馬懿的良策,等日後曹操兵敗漢中,也喪失了統一天下的最後機會。如果曹操很採納司馬懿的良言,三國曆史或將將會改變。我們都知道曹操對人才一向比較尊重的,對好的計謀一般都會虛心接受,他自己也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那麼他為什麼不肯採納司馬懿的進言呢?那就要從曹操對司馬懿的態度來分析,曹操是不信任司馬懿的,即利用他的才能又處處防備監視著他的一舉一動,曹操為什麼會對司馬懿是這種態度?曹操一向都很尊重人才的,那就要從司馬懿本身來說起。

    司馬懿字仲達,其少有大志,聰明而又有大略,不僅博聞強記,還勤修儒學,生於亂世的司馬懿從少年時就心憂天下。曹操聽說他的才名之後,就派人徵召他到朝廷做官,可司馬懿看到到漢室衰微,天下未定,並不想在曹操手下任職,和父親司馬防順應時勢,以及兄長的力爭上游不同,青年時期的司馬懿恪守儒學禮教,比較看重君臣名分,對漢室還保留著一定忠心,內心很不屑曹操挾持天子的行為,但他深知曹操是一個心狠手辣之人,父兄在曹營任職,也是迫不得已,只是為了保全司馬家族的無奈之舉!

    司馬懿見東漢朝廷已經被曹操控制,加上曹操是閹官之後,對曹操很看不起,所以根本不想出來當官,為了推脫曹操的徵召,司馬懿就裝病,說自己起居困難,不能行走。曹操當時已控制了東漢朝廷,又威震天下,權勢滔天,走上了人生巔峰,正是志得意滿時,只是徵召你一個小小的司馬懿,就找各種藉口推脫,你想曹操的心情能好嗎?以曹操的胸襟,不可能因為這件小事就一直針對司馬懿,這跟司馬懿在曹操手下任職期間出工不出力也有很大的關係。

    司馬懿迫不得已最後還是到了曹操手下任職,因為看不起曹操,在任職期間,司馬懿也是出工不出力。在曹操眾子中,他最喜歡的是曹衝,曹操就想讓司馬懿當曹衝的老師,但司馬懿婉言拒絕了。曹操當時已經是漢朝的丞相,大有一統天下之勢,對司馬懿多次拒絕他的要求是很不滿的。你想曹操作為老闆,司馬懿這個員工在職期間出工不出力,不但不聽話,還看不起自己,曹操能對司馬懿感到滿意才怪。

    曹操這個人是很多疑的,對別人是充滿不信任感,連睡覺都要拿著寶劍。他發現司馬懿有豪雄壯志,又有狼顧之相,心裡很忌憚。曹操對司馬懿充滿猜忌,一直在暗暗監視著他的一舉一動,只讓他擁有參與軍機議事之權,但又不讓他掌握實權。就是因為曹操對司馬懿這種充滿戒備,一直在打壓司馬懿的行為,在征伐漢中時才沒有採納司馬懿的良策。同時也有可能是他自尊心作怪,,他想向司馬懿證明,沒有他司馬懿,他曹操也是能一統天下的,就因為這種奇怪的心理,才讓他喪失了最後統一天下的機會,從而抱憾終生。

  • 2 # 公明淏

    一點都沒有了。

    《三國志•吳主傳》”瑜、普為左右督,各領萬人,與備俱近,遇於赤壁,大破曹公軍。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備、瑜等復追至南郡。曹公遂北還,留曹仁、徐晃於江陵,使樂進守襄陽。”這一段告訴我們,曹操的部隊因為飢餓、疾病一大半人都死了,這是建安13年。接下來就是合肥之戰,張熹救合肥;建安14年,周瑜功下南郡;十五年,分豫章為鄱陽郡;分長沙為漢昌郡。以魯肅為太守,屯陸口;十六年,權徙治秣陵。第二年,城石頭,改秣陵為建業。聞曹公將來侵,作濡須塢。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須,權與相拒月餘。曹公望權軍,嘆其齊肅,乃退。初,曹公恐江濱郡縣為權所略,徵令內移。民轉相驚,自廬江、九江、蘄春、廣陵戶十餘萬皆東渡江。江西遂虛,合肥以南惟有皖城。十九年五月,權徵皖城。閏月,克之。獲廬江太守朱光及參軍董和,男女數萬口。是歲劉備定蜀。

    孫權勢如破竹,既定江南諸郡,順勢北伐,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曹操被打得處於守勢,且顧此失彼。再看看劉備這一路:建安16年入蜀,19年夏,雒城破,進圍成都數十日,璋出降。蜀中殷盛豐樂,先主置領酒大饗士卒,取蜀城中金銀分賜將士,還其谷帛。23年,先主率諸將進兵漢中,分遣將軍吳蘭、雷銅等入成都,皆為曹公軍所沒。先主次於陽平關,與淵、合等相拒。建安23年七月,魏王操練士兵,然後西征劉備,九月,到了長安。十月,宛城守將侯音等人反叛,擒獲南陽太守,搶劫官吏和百姓,據守宛城。當初,曹仁征討關羽,駐紮在樊城,當月派曹仁包圍了宛城。建安24年(219)正月,曹仁破城,侯音被斬首。夏侯淵與劉備在陽平開戰,被劉備斬首。三月,魏王從長安出兵經過斜谷,派出先頭部隊扼守險要之處向漢中進軍。劉備倚仗險要地勢頑抗。曹公揚兵大出,於漢水被敵將趙雲所拒。五月,魏王回師長安。

    建安24年10月,魏王從洛陽發兵南征關羽,大軍還未到,徐晃向關羽進攻,並將他打敗,關羽逃走,曹仁被解圍。魏王在摩陂駐下。這是安慰曹操的唯一一場勝仗!建安25年(220)正月,魏王到洛陽。孫權打敗關羽並將他斬首,獻上了他的首級。正月23日,魏王在洛陽去世,終年66歲。

    從以上的記載來看,曹操是一點機會都沒有了,正處於上升期的孫權、劉備得智囊們怎麼還會給曹操任何機會?再說,此時由於一致對外,孫權、劉備內部問題也很少,反而,曹操內部問題非常複雜嚴重,叛亂、失火、水災無不影響曹操的軍事計劃,逼迫曹操要遷都,這樣的處境還要統一天下嗎!

    一點都沒有了。

  • 3 # 四川達州人

    赤壁之戰後曹操已經沒有統一機會了。

    曹操在赤壁損失的不是實力,主力步騎兵幾乎沒有多少傷亡。但損失的是南征的勇氣。

    反之,孫劉得到的不僅是荊州的地盤,還獲得了正面懟曹操的勇氣。

    最關鍵的是,孫權劉備混得了戰勝曹操的巨大名聲,一批原本不服曹操但不敢反抗的世家看到了希望,很多人彙集到劉備手下。這才是赤壁之戰的真正影響。

  • 4 # 一斗書生說歷史

    赤壁之戰後,曹操還有一次統一中國的機會。曹操打敗張魯、攻取漢中後,司馬懿、劉曄等勸曹操一鼓作氣進攻西蜀劉備,曹操卻以“何必得隴望蜀”回答,很快自己返回鄴城(主要是處理反叛和接班人的事務),只留下夏侯淵負責對蜀戰事。

    張魯丟失漢中,使蜀漢直接面對曹魏的威脅,著實讓西蜀大驚失色,史書記載,“魏武后克平張魯,蜀中一日數十驚,劉備雖斬之而不能止”。如果曹操繼續進攻,攜新勝之威,很難說劉備能抵擋的住。

    曹操沒有乘勢進攻西蜀,大大減輕了劉備的壓力,也給了劉備更多的準備時間。最後,劉備軍在定軍山殺死夏侯淵,徹底把曹魏勢力趕出漢中,進一步鞏固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到這時,曹操真的再也沒可能統一全國了。

  • 5 # 有魔氣歷史

    赤壁之戰後,曹操沒能再度南下荊州、策動統一天下之事,而且也不存在機會一統天下了。至於原因有很多!

    首先,孫權和劉備取得了荊州大部分的地盤,並且憑藉赤壁戰勝的餘威,一掃戰前戰戰兢兢之色,有了正面懟曹操的心氣。曹操在戰爭中的主力步騎兵幾乎沒有傷亡,但一鼓作氣南並天下的雄心已然喪失。

    其次是當時的曹操面臨的首要問題已經不再是統一天下了,隨著年歲的增長,他需要開始為身後之事策劃了。同時也需要考慮自己和漢獻帝之間的關係究竟如何處理,曹操打下的偌大家業是用來匡扶漢室還是留給自己的子孫後代,這都是赤壁大戰之後,亟待解決的問題。

    由於赤壁之戰時,曹操已經54歲了,在那個時代已經算是高齡。從個人感情和後續歷史走向來看,曹操是更想要將基業留給子孫的。然而將世子之位傳給誰,這麼做身邊的謀臣武將是否會同意。諸如此類,曹操需要考慮的問題太多了。

    最後,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在於,隨著年歲的增長,一代梟雄曹操的雄心壯志也隨之消散了不少。由於曹操酷愛文學,擅長詩賦,因此人們可以透過曹操不同時期所著詩詞中,看出他整個人生不同時期的心路歷程。

    早年會盟諸侯,討伐董卓之時,曹操曾在其詩作《蒿里行》中,開篇寫道:“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字裡行間的殺伐果敢,氣息濃郁,頗有大丈夫建功報國的遠大理想。

    官渡之戰,擊潰袁紹集團,而後又相繼剪除袁氏兄弟在河北的殘餘勢力,最終統一北方之後,曹操寫道:“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幾句《觀滄海》裡的詩句,以日月星辰、浩瀚海洋拿來比擬,氣勢磅礴、堪稱詩中霸王。

    然而正當赤壁大戰前夕,曹操與周瑜統帥的東吳大軍對壘之時,在長江之畔、月光之下釃酒臨江時,抒寫出來的卻是:“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此蒼涼之情,充斥著《短歌行》整個篇幅。

    可以說,青壯年時期的曹操和晚年的曹操,至少從心境上截然不同。不論是處事心態還是進取精神,都大相徑庭。早年間的曹操雖然多疑,但衝勁十足、豪氣沖天。到了晚年的曹操,多了幾份安逸與豁達,卻也少了些許銳氣。

    曾經的曹操,以匡扶漢室為己任,連年征伐、衣不卸甲。然而隨著事業的發展,以及赤壁之戰後對已有事業的珍視,曹操在進擊漢中之後,竟拒絕了司馬懿、劉曄等人的勸諫,以“何必得隴望蜀”為理由,放棄了一鼓作氣進攻蜀中劉備的機會。當時的曹操年事已高,需要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朝廷中樞,放在權力歸屬的問題上,再無力專事征伐了。

    公元219年,劉備軍隊在定軍山殺死夏侯淵,徹底將曹操勢力擠出了漢中,三國鼎立之勢由此形成。

    次年關羽北進,險些迫使曹操做出遷都之舉。雖然最終東吳呂蒙白衣渡江,從背後偷襲關羽的荊州地盤,解除了曹操危機,但曹操同樣於這一年去世。

    年輕時的曹操,期翼著能創下一番曠世功勳;年紀大了之後,再也經不住歲月的蹉跎,只要能穩穩當當的給後輩留下一片基業,就心滿意足了。這不正是大多數人,一輩子的心路歷程嗎!

  • 6 # 北斗星3557

    赤壁大戰以後,曹操元氣大傷,83萬人馬,路過,華容道之後,所剩無幾,綜合國力大傷,沒有能力統一天下,他需要恢復,幾年時間,可是曹操遇上,聰明軍事家,政治家,有經天緯地之才的諸葛亮,是他的勁敵,再說江東的孫權,靠著長江,獨特的優勢,在江東,以利為三世,根深蒂固,雖然兵馬少,可是東吳,上下齊心,將士用命的,曹操在想工打,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的恢復元氣,帶等天時,再慢慢圖之,所以說,三國,成事在天,謀事在人,曹操作為政治家,詩人,軍事家,大敗於赤壁之戰,你也給他留下一生,經驗教訓,嬌者必敗,用兵之道,謝謝大家

  • 7 # 農夫說歷史

    赤壁之戰可謂是曹操的分水嶺,之前可以用所向披靡來評價,可是在孫權與劉備結盟後,眾多的謀士武將上下一心,終於把昔日的曹操給打的四處逃散,不是在華容道關羽念舊放他一馬,估計得交代在華容道了,可是曹操畢竟是曹操,他不僅全身而退,還有了後來的三足鼎立,三分天下互相牽制的局面,那麼曹操在赤壁之戰慘敗後,還有一統天下的機會嗎?筆者認為是有這個機會的。首先,是地盤。當時東吳和西蜀之所以結盟,不是各自的勢力範圍比曹操雄厚,相反他們兩家加在一起才有了與曹操一戰的底氣,曹操在官渡之戰後迅速掃平北方的割據政權,其地盤雖然丟失了部分,但是其家底還是在那邊的,而且在曹操的統轄下,其勢力地盤內的經濟肯定要比西蜀和東吳來得繁華,而且人口也要比前兩者要多,曹操帳下的武將眾多,再組織一次各個擊破的戰爭還是有資源依靠的。其次,看對手。彼時能與曹操叫囂的非東吳和西蜀莫屬,雖然他們兩家在赤壁之戰時結成了聯盟,但是在戰場上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這不在分享戰爭果實時就產生了嫌隙,荊州是劉備“借”東吳的,人家上門討債多少次,可是劉備每次都以自己的地盤太小,需要根據地,東吳當時也不好說什麼,可是劉備奪下益州和漢中後,還是這樣的說辭,東吳自然不會答應,於是就撕破臉,結果劉備折了關羽,劉備也是被東吳殺其二弟徹底激怒,發兵與之一戰,曹操此時如果採用拉攏之策,說一些諸如關將軍和曹某人關係不錯,今天被東吳所殺,自己氣不過,也來個“助攻”,東吳可能就要涼涼了,等東吳被滅,西蜀被滅還會遠嗎?最後,看眼光。曹操識人用人都很有一套,他手下的謀臣武將都像打了雞血似的,個個是那麼忠心一片,在赤壁之戰之後西川謀士覺得自己輔佐的主子非仁君,想把他主動獻給曹操,可能是戰敗後的曹操過於謹慎,在晾了前來投奔的長松多日後,張松轉投了劉備,倘若曹操接待了張松,相信憑藉曹操的識人眼光與對局勢分析後,得到了西川的兵馬錢糧,還有劉備什麼事,一邊休養生息一邊頻繁侵擾劉備地盤,步步蠶食,等徹底擠掉劉備勢力,在吸取赤壁之戰的傳統教訓,逐漸重視水軍的演習,再加上謀士的各種計謀,曹操還是有極大的可能奪得最後的勝利。

  • 8 # 一梭煙雨江湖行

    赤壁之戰後,曹操至少還有三次統一全國的機會,都與巴蜀有關。

    第一次是赤壁之戰後劉璋心腹張松拜見曹操時。如果曹操拿出當年赤腳見許攸的忽悠能力,很容易讓張松對曹操輸誠。曹操明明可以用幾乎溫言再天子名義的官爵俘獲張松,卻因為話不投機導致張松轉而被劉備忽悠,勸劉備取益州。

    第二次是劉備與劉璋大戰時。劉備與劉璋撕破臉時相持了一年多,曹操竟然不能迅速出兵漢中然後過來攪局,坐視劉備擊敗劉璋奪取益州西川。曹操此時即使再忙,應該讓嫡長子曹丕坐鎮鄴城,既是培養接班人,也是滕出手來一鼓作氣奪取漢中進軍西川。

    第三次是奪取漢中後。此時無論是司馬懿還是劉曄都建議曹操趁機奪取西川,劉備當時都很著急,殺了不少人才鎮住場面。曹操此時就應該坐鎮鄴城,留下曹丕為監軍,司馬懿、劉曄為軍師,夏侯淵為主帥,指揮徵西大軍繼續進攻。如果曹操大膽一點,乾脆讓司馬懿為虎賁校尉行鎮西將軍,帶領大軍西征,這也是後來司馬昭做法。司馬懿此時第一次用兵,當然謹小慎微。司馬懿比鍾會聰明,更不會謀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雞精是怎麼做出來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