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評史說人

    中國近代史是從何時開始的,1840年的鴉片戰爭,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此拉開了近代史的序幕,這只是一個概念,戰爭一爆發,滿清王朝成為任人宰割羔羊,而真正的崩潰是在1895年,甲午戰爭,清朝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到了19世紀中期,清王朝陸續在兩次鴉片戰爭中戰敗英法列強,均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此階段對清朝的國力、國權損害還上有些限度的,1864年經歷了太平天國運動、1874年日本對臺灣島的侵略,1878年平定新疆叛亂,1884年的中法戰爭,等等事件也顯示出清王朝的權威,基本主宰東南亞的強權,此階段英法等國屬第一梯隊強國,清朝可算是第二梯隊吧,然而到了1895年的甲午海戰,徹底打破了清朝的勢力,各國列強完全喪失了對清王朝最後一絲敬畏,也開始了肆無忌憚侵略、瓜分狂潮,日、俄、英、法4大列強最為激烈,清政府只能靠外交詭計在各國之間尋求平衡自保,這極大激化了中外民族矛盾,為“義和團”事件爆發埋下了伏筆,同時中華民族受到了空前絕後的動盪,新的東西風起雲湧,清政府國內的權威日益下降,廣大的有識之士已經準備另謀道路拯救中國,黑暗過後,光明終將來臨,歷史車輪勢如破竹,誰也阻擋不住,豈是危危可及的清政府控制得了,從此開啟了新時代中國的步伐

  • 2 # 胖哥的美好生活

    1840年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始,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其實,這時的清朝並沒有完全喪失主權。而兩次鴉片戰爭簽訂的一系列條約對清朝的主權損害比較清的,而經過兩次鴉片戰爭清政府開始進行近代化改革“洋務運動”並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一度成為亞洲最強大的國家。

    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後,清朝戰敗給日本割地賠款喪權辱國。其他帝國主義列強們看到了清朝的無能,並開始了對中國肆無忌憚的侵略瓜分。緊接著就是八國聯軍侵華,自此清王朝徹底的淪為了洋人的朝廷,任人宰割!

    所以說,1895年才是大清朝真正崩潰的開始!

  • 3 # 跆拳道張飛

    個人覺得鴉片戰爭是個導火線吧,然後到後面往後推那個肯定是所有的問題越來越多。包括政府的腐敗以及其他國家對中國官員的感染腐敗。以及後面很多人對政府不抱有希望。最重要的一點是,後面華人的思想越來越前衛,越來越逃離封建的統治。

  • 4 # 小潘縱史

    1840列強剛剛與中國停戰,到1895這段時間,清政府的半殖民地程度並不是特別特別深,相對來說統治較為穩定。而《馬關條約》的簽訂是一個很大的轉折點,不僅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更是讓列強看透了中國虛弱的本質。於是各國爭相劃分勢力範圍,在中國設立工廠,輸出資本。中國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從經濟上來看,前幾年清政府的財政並不會出現赤字,但偏偏遇見了馬關的賠款,1896年又出現了波及全國的自然災害,此後更加入不敷出。

    軍事上我們知道,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南洋水師戰力不足,海防完全暴露在列強面前。

    外交上,俄國收了錢又得了東北的好處,開始將東北變成自己家;日本加緊侵入北韓。

    在海外,孫文建立同盟會後,於1895年發動了第一次起義-廣州起義。

    可以看到,這次戰爭帶來的影響波及各個方面,極大動搖了清政府統治的根基。

    本來就算這樣,改革也還能救活它。但是偏偏變法被扼殺,清政府失去了最後一次透過改良來維持統治的機會。後面又來了八國聯軍,讓國家和人民陷入痛不欲生的境地。單單加稅去交賠款一事,就發生了多起起義。事實上從1900年開始,全國每年大大小小的起義達1000次左右。也因為這次戰爭,搞出了個“東南互保”,地方敢和中央叫板了。這時,就是慈禧想要控制地方也覺得力不從心,只能尋找利益平衡把他們勉強控制住。俄國開始入侵東北,結果便是摧毀了清政府在東北的基層組織。連“龍興之地”的統治都不穩定了,清政府基層統治崩潰了。

    所以,1895年條約的簽訂是一個連鎖反應。再加上清政府後面某些決策失誤,最終走向了崩潰的境地。

  • 5 # 子月寒陽

    被遠方強盜偷了點財物或傷了點皮肉,自認倒黴,無傷大雅。而被徒孫暴打,傷筋動骨,丟人現眼。

    1840年以來的一鴉、二鴉甚至中法,大清傷權失地,但不傷國本,甚至只是皮毛。幾千萬兩白銀,就算打發強盜了。一百萬平方公里苦寒之地,就當舍給附庸蠻夷了。在國內,外華人仍不敢小視大清,既便在中國,赫德成為大清官吏模範,稅務衙門成為文明機關。去國外,李鴻章出訪,規格視同總統。經過同治中興,只十餘年,國家又欣欣向榮。大清帝國甚至被視為列強之一。

    但甲午不一樣了,小個子打翻了大胖子,舉世譁然,大清形象一落千丈,於是不再有國家把大清當回事兒,掀起瓜分中國狂潮。徒子孫羞辱了教師爺,舉國憤恨,朝廷地位一潰千里,改良革命風起雲湧。之前也曾有過造反,而且還很起勁,如太平天國運動,但其失敗歸根結底還是民心並不支援。但甲午之後,不行了,別說老百姓,既便官吏內部也開始動搖。庚子之變成為壓垮大清的最後一根稻草。興中會、同盟會只是一些留洋學生,力量遠不如太平天國,卻能僅憑几次暗殺爆炸和一次武昌起義便可威懾南中國,而作為大清未來的袁世凱也對大清選擇了放棄。

    所以,大清的危機自1860年起,它顯示了大清的虛胖,百萬正規軍一無所用,只能依靠民兵。但大清的死亡自1895年起,它顯示了大清的無用,對外戰爭無往不敗,對內控制民心全失。於是,輕鬆一推,大廈將傾。

  • 6 # 羅小東812

    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強大的日本把華人的虛弱打的淋漓盡致,應該說也打醒了華人。日本知道了中國的真實實力,不再懼怕中國了。就好像山中的猴子,終於等到了老虎年老力衰的那一天。在這之前,老虎雖老,餘威尚存,在這之後,老虎變貓,人儘可欺。

    中國從此踏入萬劫不復之路。這方面清政府要付很大的責任。一個這麼大的國家,被治理成一個大草包,別人不來打你才怪!清政府就是耗子扛槍窩裡橫。在弱肉強食的世界裡,有一個人畜無害的大肥肉,別人誰都會來咬一口。

    說實話在中國的封建社會歷史上,少數民族統治國家,我是可以接受的。畢竟大家都是華人。但是把國家治理的一塌糊塗,民不聊生,就不是好政府。清政府治下的中國,一路走跌,無力止損,最終淪為東亞病夫,華人受盡凌辱。百十年來,每每翻閱這段歷史,回想中華民族的苦難,難以不落匹夫之淚!

    以史為鏡,中國的崩潰是暫時的,只要走對了路,強大是必然的。擊敗我們的,只有我們自己。道路千萬條,選擇很重要。要強大,要保護自己,我們一旦看準了方向,就不要動搖。

  • 7 # o上知天文o

    客觀的說,19世紀80年代清王朝的國際地位還是蠻高的,主要以下三個事件促使:

    其一:1876年-1878年,左宗棠收復新疆。

    其二:1882年-1884年,鎮壓北韓兵變,駐軍漢城。

    其三:1883年-1885年,清法戰爭,清軍獲勝。

    隨著清法戰爭,清軍的勝利,清王朝的國際地位達到極高。

    要知道,清政府在兩次鴉片戰爭裡輸給的是當時世界第一強國英國和世界第二強國法國。面對世界排名前二的選手合力一擊,清政府打不過是正常的。當時全世界都沒國家能接得住招。比如沙俄在克里米亞戰爭期間,不也是被英法聯軍揍得一地雞毛?

    這就好比現在美國要揍印度,印度打不過美國是很正常的。不能說印度打不過美國,就否認它是南亞第一大國吧?

    所以,1895年甲午戰爭之前的清朝是遠東的第一大國,沒有任何毛病。畢竟中國的人口體量擺在那裡。

    總結:甲午戰爭之前的清朝是區域強國,這是沒有爭議的。清朝在甲午戰爭後,從區域強國滑落到被魚肉之國,這也是讓很多國家都沒有想到的。包括日本在內,都沒有想到看似強大的清朝會如此不堪一擊。

  • 8 # 歷史茶坊

    簡單來說,用打架作為比喻,第一次鴉片戰爭是牛刀小試,未盡全力;第二次鴉片戰爭使出了必殺技卻仍未取勝;中法戰爭互有勝負,算是平局;中日甲午戰爭,清朝在刻意修煉多年之後使出了吃奶的力氣卻反被一向視為蕞爾小國的日本打得滿地找牙、一敗塗地。

    各場戰役之影響

    1840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清朝軍隊使用中世紀的長矛加大刀,必然抵擋不住擁有火槍火炮的英國軍隊,是一場不對等條件下的區域性戰爭。然而當時君臣上下卻依然沉浸在天朝大國的美夢之中未能甦醒,戰爭的結局也就可想而知。一句話概括,就是在沒有作好充分準備的情況下打得一場糊塗杖。客觀來說,清朝在此戰中並未使出全力,因而戰爭結果並沒有引起重視,道光帝和眾多大臣只是把它當做對付夷人的權宜之計。1856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朝使出看家本領,派僧格林沁統領3萬騎兵部隊在八里橋對陣8千英法聯軍,戰役結果是英法聯軍用陣亡5人,受傷46人的細微代價給清朝統治者上了一堂極其珍貴的軍事教育課程。清朝為此付出了皇帝出逃、圓明園遭焚燬、丟失150餘萬平方公里國土的慘重代價,朝野上下終於認識到洋人的厲害之處,從而興起“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

    1883年的中法戰爭,雙方互有勝負,法國在前期屢屢得手,但在後期卻接連失利,應該算做平局。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清朝經過三十多年的洋務運動,擁有亞洲第一、世界第九的北洋水師,拼盡全力向日本蕞爾小國宣戰,卻遭遇前所未有的慘敗,水師全軍覆沒,龍興之地被佔,無論海上、還是陸地全都一敗塗地。甲午戰爭的失敗發人深省,華人終於開始醒悟,富國強兵的基礎是改變制度,只有改變君主專制的政體,才能像日本一樣在短短20多年時間中逐步強大起來,跨入世界先進國家的行列。

    甲午之後

    戰敗後簽訂《馬關條約》,清朝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島,賠款2億兩白銀,使財政赤字進一步擴大,加深了半殖民化程序。雖然在俄、英、法等國的干涉下,日本放棄了遼東半島的權益,卻追加了三千萬兩白銀的“贖費”。甲午戰爭的失敗,使西方列強看透了清王朝外強中乾的本質,刺激了他們瓜分中國的野心。《馬關條約》簽訂後,入京應試的1300多名舉子在康有為、梁啟超的領導下發動“公車上書”,提出拒和、遷都、練兵、變法四項主張,促使維新派從此登上了歷史舞臺。此後的戊戌變法、清末新政都源自甲午戰敗所帶來的深遠影響。中國由天朝大國淪為劣等民族,被恥笑為“東亞病夫”,在各國租界甚至有商店打出“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侮辱性標語。

    1895年10月,孫中山在廣州發動起義,因訊息洩露而失敗。革命學說從此甚囂塵上,吸引了大批中華兒女奮勇加入,他們組織起義,暗殺高官,令朝廷官吏惶恐不安,政府威信受到嚴峻挑戰。1900年庚子之亂,東南各省督撫締結互保協定,拒不服從清廷詔令,是清政府威信嚴重下降的有力佐證。政府沒有權威,封疆大吏自然拒不聽命,各行其事,於是在武昌起義成功後,各省紛紛宣佈獨立,清王朝也隨之土崩瓦解。1895年的甲午戰爭失敗對華人影響深遠,是清王朝真正崩潰的開始。之前的兩次鴉片戰爭和中法戰爭雖然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範圍和深度有限,而且在意識形態上,是跟並不瞭解底細的英法兩國間的戰爭,輸了也挺正常。

    可甲午戰爭是中日之間的戰爭,從隋唐時期開始,日本蕞爾小國就一直被中國踩在腳下,明萬曆年間還在北韓將豐臣秀吉趕回老家。明治維新後不過短短27年時間,原本龜縮在小島上的日本竟然能戰勝龐然大物般的中國,這讓華人從混沌中清醒過來,如若再不改變,亡國指日可見,清王朝也在這場失敗中一步步走向滅亡。

  • 9 # 新知傳習閣

    從明朝中後期,中國開始慢慢落後於世界潮流。1840年的鴉片戰爭不過是中國全面落後的一個導火索和證明罷了,在乾隆執政的時候,英帝國曾派出一個龐大的代表團,希望和中國能夠平等的經商。但在傲慢的乾隆眼裡,天朝上國什麼都不缺,平等經商連想都不要想,做你的春秋大夢去了。

    1840年,忍無可忍的英帝國用堅船利炮叩開了中國的大門。傲慢的道光皇帝為了反對英華人的侵略,把清政府最好的軍官和士兵全都派上去了。但在這場雙方的實力根本就不對稱的比賽上,清政府輸得非常乾脆。這時的清政府才發現天朝上國不僅不是無所不能,而基本上是什麼都不能。

    以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和李鴻章為首的洋務派開始師夷長技以制夷,他們根本就沒有意識到清政府的落後是制度的落後,而不單純是科學技術和裝備的落後。

    在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之前,在清政府的眼裡,小小的日本,長期以來是中國的屬國。兩國如果真的開戰,根本就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把日本打一個落花流水。畢竟當時的北洋水師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六,這都是用真金白銀砸出來的。

    但最終的結果卻讓所有的人都大跌眼鏡,龐大的大清帝國就像是笨拙的驢一樣,最終輸給了小老虎日本。天天在鼓吹“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那波人徹底被打臉了,痛定思痛的清政府開始向日本派遣留學生。

    但清政府沒有想到的是,派遣的這些留學生大部分都成了革命黨,這些革命黨變成了清政府的掘墓人。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清政府的落後實質上是制度上的落後,單純搞洋務運動是沒有辦法讓中國崛起的。

    在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前,儘管中國在戰爭中輸給了英國,但這時的清帝國依然是亞洲大陸上的強國,西方列強還不敢光明正大的來瓜分中國。

    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後,西方列強都看清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掀起了一波瓜分中國的狂潮。剛崛起沒有多少年的德華人佔領了中國的青島,貪婪的俄羅斯開始向中國的東北擴張,法華人也開始在西南邊境蠢蠢欲動,英華人開始從印度打西藏的主意。

    近現代中國的悲劇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了,曾經向中國學習了近千年的日本,搖身一變變成了中國的老師。在東亞的政治格局下,中日雙方發生了逆轉,日本在此後的50年都佔據了主導地位,到後來甚至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

    也就是說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徹底脫掉了清政府的內褲,把清政府的落後和無能徹底暴露在西方列強的視線中。在弱肉強食的大環境中,清政府基本上只能任人宰割。

    當時的清政府就走到了一個比較尷尬的地步,那就是“不改革是等死,改革是找死”。清政府的崩潰也讓中國的知識分子開始向西方各國進行全面的學習,大量西方的著作被引進,當然只有貴族和知識階層才能看得到。

    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康有為和梁啟超發起了維新變法運動,孫中山剪掉了自己的辮子成為了革命黨。在清政府遮遮掩掩的立憲運動中,辛亥革命的槍聲敲響了晚清政府的喪鐘。

    中國近現代中國的重大轉折,基本上都和1895年有關。正是這一年的中日甲午戰爭讓中國中國社會開始把目光投向西方,放棄了儒家思想興國的夢幻。

    也正是這些沉痛的打擊,起到了多難興邦的作用,讓中國的知識分子迅速覺醒了起來,並且開始行動起來。1895年並不是清政府的最低谷,但可以肯定的是從這時起,英勇的中華兒女開始進行了各種試驗,目標都是為了中國的崛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戰美國如果沒有參戰提供援助,盟軍能打敗德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