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豬熊V娛樂
-
2 # 海南銳創環保科技
諸葛亮從劉備三顧茅廬開始,直到病死五丈原。期間為蜀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如果再給諸葛亮50年時間他能一統天下嗎?
首先,諸葛亮的政治舞臺資源不足。諸葛亮所效力的是蜀國,這個以現在四川為根據地的地方。雖說蜀國可以說是物產豐富的魚米之鄉。但是在封建社會,衡量社會生產力的重要標準就是人口。那麼蜀國的人口處於什麼水平呢?當時蜀國的人口只有魏國的1/8,只有吳國的1/4。人口基數是軍隊、人才、物資的基礎。從這就能看出,當時的蜀國實力是三國中最弱的一個。
其次,蜀國領導集團的瓦解。劉備不得不說是一個很會用人的人。無論是在任用武將還是文官方面都看的很準。這也是蜀國前期逐步長大的重要條件。但是在劉備去世後,劉禪即為。雖說對諸葛亮言聽計從,但是在對其他官員的把控力上還是遠遠不夠的。畢竟諸葛亮不能把控朝政,蜀國的發展就停滯不前。國家生產力水平得不到提升,這是諸葛亮未能統一三國的重要原因。
在次,名將的流失。蜀國的前期有張飛、關羽、黃忠、馬超等名震天下的武將。但是張飛和關羽的陣亡使得蜀國軍隊實力大大削弱。馬超黃忠畢竟年紀也大了,肯定會力不從心。大家也都知道魏延本是武力超群的武將,但是諸葛亮在去世之前就預見魏延可能會叛變。魏延早飯被殺,也更大大削弱了蜀國實力。
最後,後方不穩定。諸葛亮不得不提防北方曹操的同時分散一定的兵力和物資去平定南方。處於全域性考慮,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七擒孟獲評定南中。孟獲雖然嘴巴上降服於蜀國,但是山高皇帝遠。除了每年定期上供物資以外,在沒有做出任何能幫助蜀國的事情。反而,蜀國不得不加強南方的防務,時時刻刻提防著這個“口是心非”的歸順者。
-
3 # 使用者4380949093417
諸葛亮為什麼沒有統一全國?個人認為原因如下:一、西蜀國家疆域太小,人口太少,綜合國力不行。諸葛亮統一全國目標太大,任務太艱鉅,曹魏是明面上的敵人,孫吳是潛在的敵人。二、地理條件限制。西蜀易守難攻,同樣也不易於出擊,向東進攻路途遙遠回頭難,向北進攻山路崎嶇運輸難。三、敵國內部出現大問題的時候,才是消滅它的最佳時機,而諸葛亮出兵的時候,魏吳兩國都比較穩定,一無天災,二無人禍,以弱國越險渡難攻打強國,客觀上不存在取勝的條件。四、遭遇勁敵。司馬懿從戰場謀略方面可能稍次於諸葛亮,但他戰略眼光長遠,清楚敵對雙方的優劣短長,所以用蘑菇戰術,耗死了諸葛亮。五、西蜀內無明君,不能給諸葛亮北伐全力支援,反而時有掣肘。
-
4 # 不想耍
我個人認為主要原因在於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天意不可違才是主要原因。按照演義的描述諸葛亮確實是有經天緯地之才,奈何天不助也!其次以當時蜀國的綜合國力根本無法支撐那樣大規模和長時間戰爭,現代戰爭就可以看到任何戰爭需要綜合國力的保障和堅定的戰鬥意志必不可少。當然諸葛臣相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是我們每個人學習的榜樣以上是我個人的一點見解,謝謝!
-
5 # 盛夏一抹清涼
感謝提問。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代表的是蜀國利益,為蜀國操勞了大半輩子,而蜀國因為自己所處的地理位置、國力不足導致沒能一統三國。
蜀國地理位置不好蜀國地處西南邊境,對外交通不便,李白曾有詩言“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因此,無論是對外征討,還是外敵入侵,蜀道是他們需要征服的第一關。
蜀國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對全國的影響力有限,除了物產豐富,自給自足以外,還能對外輸出。而縱觀中國歷史,無論哪個朝代,都沒有從巴蜀這個地方發起過統一天下的戰爭。秦漢唐時從關中地區開始,逐步統一全國;元滅西夏、南宋諸國時也是從西北向東南;蜀漢的位置決定了它不太容易發起這種統一戰爭。
蜀國國力支撐不了統一戰爭有關資料顯示,三國時期,無論人口、軍事實力、經濟狀況,曹魏都是遙遙領先的。諸葛亮遵循劉備遺願,矢志北伐。
北伐之前,諸葛亮首先肅清了國內的反叛力量。然後揮師北伐,然而六次北伐均無功而返,使得蜀國空耗國力,加上劉備在世時與吳國的大戰傷到了蜀國元氣,使得蜀國無力支撐統一戰爭。
巴蜀之地計程車族不配合諸葛亮在蜀國打壓士族,發展寒門,使得蜀國士族大為不滿。因此在北伐這件事上,巴蜀計程車族明顯出工不出力,一直拖後腿。
多重原因之下,使得諸葛亮北伐沒有成功。也就沒有統一天下了。
-
6 # xiaocao449
答:因為糧草跟不上,兵馬少不夠用,所以諸葛亮草草收兵。
熟讀漢末三國曆史,諸葛亮一直是這個時代智慧的代表,提出隆中對戰略,協助劉備東聯孫吳,北拒曹操,後劉備白帝城託孤,先是執掌蜀漢大權,數次北伐,意圖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一統天下。然而諸葛亮最後並沒能一統三國,54歲那年病逝五丈原了。
諸葛亮在執掌蜀漢大權之後,軍事上,先是南征平定南方叛亂,穩定了內部,政治是上,安撫百姓、遵守禮制、約束官員、慎用權利,對人開誠佈公、胸懷坦誠。在經濟上,休士勸農,開拓農田、興修水利。基本上恢復到了蜀漢昔日夷陵慘敗前的實力。這個時候的諸葛亮,麾下還有趙雲、魏延、吳壹、馬忠,張翼等一群忠心的武將扶持,讓諸葛亮從228年春至234年冬,進行了長達七年間北伐戰爭。
歷史上諸葛亮所效力的蜀漢並非像《三國演義》所描寫的那般強勢。蜀漢全盛之時的人口約一百萬左右,而當263年蜀亡之時,已經只有約九十萬出頭。而同樣的此時,曹魏的人口約為蜀漢的八倍,東吳的人口也是蜀漢的四倍。
人口就是兵源,從可徵之兵來看,魏國光是徵兵的數量就幾乎是蜀漢總人口數。這樣的差距實在過大了。
南中地區給蜀漢帶來的不是稅收,反而是更多的消耗
可以看到,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北伐之前最優先做的就是平定南中。作為當時蜀漢的南方屏障,其實是蜀漢背後真正的火藥桶。
所以諸葛亮不得不“六月渡瀘,深入不毛之地。”七擒孟獲,平定南中,孟獲雖然心服,但蜀漢國力並沒有從中獲得什麼提高,南中j得得得物業費33993獨立王國,再加上歷史條件的限制,蜀漢也沒有拿出什麼有效的措施來發展南中,除了每年賜其以豐厚的物資外,還不得不加強邊防,防其生變。
因為蜀道難,交通不便,導致各種軍隊行軍,糧草運輸都不能及時,從而耽誤耽誤戰機,諸葛亮數次北伐失敗基本都是吃了交通不便這方面的虧。我們先來看看諸葛亮數次北伐的情況,228年,第一次北伐,是諸葛亮準備最充分,而且屬於偷襲,設疑兵於斜谷,自己率大軍攻祁山,史書《三國志 諸葛亮傳》記載:關中響震。但是,張郃大破馬謖於街亭,漢中援兵支援亮只好返回漢中。第二北伐,史書《三國志 諸葛亮傳》記載:糧盡而還。第三次北伐,史書《三國志 諸葛亮傳》記載:遂平二郡。第四次北伐,史書《三國志 諸葛亮傳》記載:糧盡退軍。到了第五次北伐,諸葛亮準備屯田,解決糧食問題,但是諸葛亮病逝了。
由此可見,蜀道難成為制約諸葛亮北伐的最致命的的弱點。交通不便,還是想了不少辦法,比如費盡心血研製木牛流馬,以保障蜀軍糧草的及時,但是這還是杯水車薪。益州地勢本來就險峻,易守難攻,面對司馬懿的這樣的對手,深知諸葛亮耗不起,諸葛亮曾主動求戰,以求突破,還是無可奈何。諸葛亮到死都沒有實現,一統天下根本原因,說白了,還是交通不便,導致諸葛亮沒出兵規模小,而且糧草不濟,導致草草收兵。
-
7 # 樓石山人
我認為諸葛亮為什麼沒能統一三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個人原因:諸葛亮雖然學富五車。但其實本質上他是以內政為主,軍事為輔的一個政治家,而且諸葛亮有一個很大的毛病,他喜歡事必躬親,不大相信其他同僚的能力,捨不得放權。作為一個內政人員,諸葛亮絕對是優秀的,依法治國,開荒安民,以蜀中特產蜀錦來提高蜀漢的財政收入等等,為蜀漢政權的國力提升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作為一軍統帥,在軍事才能上,諸葛亮就差龐統和法正不是一條街的距離了,甚至可以說,在某些方面,他還不如一直駐守漢中前線和魏軍對峙的魏延。諸葛亮六出祁山,基本來回就那兩條正道,從沒有想過在周邊另尋一條小道作為奇兵。他的這個習慣已經被曹魏的老對手曹真和司馬懿幾個人摸的一清二楚了,所以他們一防一個準,每次出祁山,蜀漢軍都得拼軍力才能獲得勝利,這其實對地狹人少的蜀漢很不利。“諸葛一生唯謹慎,”後人的這個評語還真是入骨三分。
2,蜀國的問題:劉邦之所以能戰勝項羽,建立四百年大漢政權,其實靠的是韓信的“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閃電戰般的奪下了八百里秦川,差不多以老秦國的故土來作為征戰天下的資本,可以說,沒有八百里秦川的土地和民眾,僅靠漢中一地,蕭何再有能耐,也沒辦法支撐漢楚之爭的敗家子劉邦。而諸葛亮三分天下的基礎是劉備佔有荊,益兩州,則劉備陣營在三雄之爭中進可攻,退可守。在關羽丟掉荊州後,再加蜀吳的夷陵一戰,蜀漢實際上已經傷筋動骨了。戰後的蜀漢政權僅益州一地,儘管地肥,民眾也不少(畢竟在漢末事情,益州一地受到戰爭的影響不大,關中很多的難民都是逃到漢中和蜀中的),諸葛亮如果只是維持局面,那偏安西南一隅還是可以做到的。但如果以一州之地的國力和民力,來征戰天下,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不要說伐魏,連東吳都耗不過。
3,朝廷原因:諸葛亮在蜀漢朝廷可以說大權獨攬,在相信他的人眼裡,這不是問題,比如趙雲,蔣琬等人,但在一些有能力也有野心的人眼裡,諸葛亮是阻礙他們進步的最大障礙。雖然說搬不倒,但設點阻礙應該不是大問題,何況諸葛每次出祁山都沒什麼大的建樹,這就是送給這些人的活靶子。後主還有黃皓的內宦在進些讒言,後主再相信諸葛亮,免不得有時候也會心裡打鼓(何況諸葛亮在管教後主時也不見得很客氣)。
4,對手原因:諸葛亮六出祁山的那幾年,魏國前有英明果斷的曹睿為帝,魏國國內政治清明,和東吳邊境前有張遼,後又曹休,確保淮南前線平安,他只要認真對付蜀漢就可以了。曹睿死後,又是諸葛亮的老對手司馬懿掌控魏國軍權,司馬懿剛好可以藉助諸葛亮的軍隊來清除一些異己分子,如張郃,程武等人,所以諸葛亮前期都會取得一些勝利,而等司馬懿帶領的魏國精銳真正發力,諸葛亮的蜀漢軍也就只能退回漢中自保了。
所以,綜上所述,諸葛亮在三國時期是不可能統一三國的。
回覆列表
個人看來諸葛亮真的是一個特別有能力的人了,如果誰能夠得諸葛亮,那麼按理說這個人以後的發展也不會太差。
可是最奇怪的一件事情就是為什麼他這麼的有能力,有才華,最後卻沒有能夠統一三國,他是一個出身特別好的人,而且他有一個非常廣的人脈,所以說對於他的發展也是非常好的。所以他一直輔佐劉備,雖然說劉備那個時候一定要去伐吳最後讓蜀國受到了很大的損害,諸葛卻依然想要北伐,而且他一直在努力的去恢復這個國家的元氣,直到後來他們國家恢復過來之後,他就決定去北伐了。
可是最後的結局我們也都很清楚,他失敗了,並且一直到他去世的時候都沒有能夠成功,而且國家最後還發展的特別不好。可是為什麼像他這麼有能力的人北伐還是失敗呢?
第一個原因就是蜀國他們本身的硬體條件就不夠。在一開始的時候他就已經想好了所有計劃,而且把什麼人幹什麼事都想好了,所以說他一直在等一個機會。但是,卻發生了一件特別不好的事情,就是因為關羽。據諸葛亮出山前的“隆中對”中所計劃,要劉備一統天下,必需先佔有荊州,作為發展的根據地,再攻佔西川一帶,到時分兵兩路夾擊,一路從荊州一路從西川,可以說是當時統一天下的好的可行性方案,而且當時的天下是北方已被曹操統一,江東被孫權佔有,而劉備還沒根據,乘下可以圖取的就只有荊州劉表和西川劉章、東川張魯。最終諸葛亮把這些地方都幫劉備佔領了,可以說已故經實現了他統一天下的基礎。但非常可惜的是這種良好的基礎被關羽毀滅了,由於關羽不用諸葛亮“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的戰略,大意失荊州。荊州一失,劉備的地盤失地去了大約一小半,最重要的是沒有了荊州,諸葛亮兩路夾擊的戰略無法實行,能進攻中原的路只有一條,而且蜀道艱難,魏國只要用一良將多放些兵固守就行了,後來諸葛亮多次北伐都失敗,就是因為師馬懿用固守戰略,任你諸葛亮多計謀,也飛不過去。所以關羽失荊州是諸不能統一天下的最大因素。
第二個原因劉備。一個將帥能否成就大業,和他輔助的最高決策者個人是有很大關聯的,在三國的決策者中(曹操、劉備、孫權),劉備可以說是在文稻武略方面最差(當然收買人心還是很可以的)。根據諸葛亮的戰略,要先佔有荊州,諸葛亮等人多次出計叫他佔有,但他都沒有采用,結果被曹操佔有了,諸葛亮是很艱難的從曹操手裡奪下荊州;這就浪費了很多時間和機會,對統一天下多多少少是有影響的。後來攻佔西川,情況也差不多,劉備沒有采用手下人的計謀,婦人之仁,結果一個和諸葛亮齊名的副軍師戰死了,死了不少兵,也浪費了很多時間。當劉備佔有兩川和荊州時,已經用了很多時間,這時另兩個對手也發展了,經過多年的經營,這兩國的人民對興復漢朝已經沒興趣了,老百姓有了飯吃,才不管他是不是漢朝當權呢,可以說這就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政治基礎。劉備給諸葛亮統一天下計劃的另毀滅性破壞是,關羽死後,劉備自己東征,結果失敗而回,給諸葛亮留下的爛攤子是這樣的:蜀國的精兵已經不多了,外部環境是兩個國家虎視著,蜀國南部少數民族擾亂,南方几個郡還叛亂了;內部是人心荒亂,劉禪這個什麼都不會的人當了皇帝。這種情況別說一統天下,能保住本國就很難了,幸好諸葛亮文稻武略,外交上把東吳穩定了,北方也擋住了,國內也發展了,並且透過南征擊滅了南方的叛亂,少數民族也臣服了。但是這段間魏國和東吳也發展了,這就使得統一天下更難了。
再有就是客觀現實條件因素(比如劉禪的無能)也使得當時蜀國要統一天下基本上是不可能了。我們縱觀歷史,能統一天下的主要有兩種情況,第1種情況是一個皇朝已經失去了民心,有人起義,天下大亂,這時一個人物能得救人於水火,得了民心,加上良臣勇將的輔助統一天下;第二種情況是天下分為幾國,當其中一國衰弱或當權者無能時,另強大的一國趁機消滅它統一中國。漢高祖劉邦時,是前一種情況,當時天下分被各大大小小的王分割,劉邦在一群英雄的幫助下統一中國,漢光武帝統一天下時,是因為王莽無道,人心思漢,而當時的綠林、赤眉起義軍只是一時代表了人們的不滿,並沒有得到人心的號召,所在漢光武帝能興復漢室。而劉備的情況卻沒這麼好,東漢末年當權者無道,漢朝劉氏政權已失人心,劉備個人雖然比較得人心,但對於興復漢室已沒多大作用。而且蜀漢是個小國,魏國和東吳都比較強,這就使得劉備即沒有上述第一種情況的優勢,也沒月第二種情況的優勢。
不是諸葛亮實力不強。確實是因為諸多歷史遺留問題,註定諸葛亮不可能統一三國。畢竟一個諸葛亮帶不動三個臭皮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