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虞思桐說文史

    我以為,這首詩中最能體現作者情懷感受的是“盡”和“獨”兩個字。

    李白此前常來敬亭山。

    他曾經與崔侍御、宇文太守、從弟李昭等人對酒酣高樓,散發弄扁舟“時遊敬亭山,閒聽松風眠。”他用如花妙筆將宣城描繪為:“江城如畫裡,山晚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他曾經豪情勃發,懷有“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的衝動。

    但是,761年的李白已歲逾花甲,在經歷了安史之亂後的漂泊流離,蒙冤被囚禁的牢獄之災,帶罪流放的屈辱之後,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後一次來到宣城。此時,再也沒有昔日友朋如雲、迎來送往的場面,再也沒有北樓縱酒、敬亭論詩的瀟灑了。

    他兀自一人步履蹣跚地爬上敬亭山,獨坐許久,觸景生情,十分傷感孤獨。此時淒涼不由得襲上心頭,於是他情不自禁的吟下了《獨坐敬亭山》這首千古絕唱,表達了自己落寞孤苦的心情。

    對於此時此刻的李白,過去的一切都已消失殆“盡”,今非昔比。

    唯有孤“”的自己,面對蒼茫的群山和遠去的白雲。

  • 2 # 海娃國學

    原詩:“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詩前兩句寫景,後兩句觸景生情。用擬人化手法,視敬亭山為知己。“相”、“兩”二字同義重複,把詩人與敬亭山緊緊地聯在一起,抒發出詩人強烈的感情。

    所以說這首詩詩中最關健的兩個詞為:“相、兩”,堪稱詩眼。

  • 3 # 老街味道

    問題:《獨坐敬亭山》中哪兩個詞最能體現作者的情懷和感受?

    前言

    這首詩和柳宗元的江雪類似,寫的都是孤獨,只是柳宗元的是更加肅殺蕭條,而李白卻透露出一種悠閒和飄逸。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江雪》

    這首詩用一個字來體現作者的情懷和感受就是:孤(或獨),如果兩個詞就是孤(或者獨)和閒。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一、前兩句襯墊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放眼望去,鳥已飛盡,只有一篇白雲正悠悠離去。柳宗元的前兩句一樣,都是寫了“空和無”。

    這首詩中的“孤、獨”出現在第二句,用來修飾雲,其實整篇都是寫主人公的孤獨。

    盡,是外部環境的空和無;閒,雖然寫的是雲,其實作者的心境,這是一首詩中最需要注意的一個字。

    二、後兩句轉折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李白這首詩前兩句和柳宗元差不多一個意思,但是後兩句不同。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愈發沉鬱。

    而李白則先抑後揚,後兩句承接一個“閒”字,離開的雲悠閒,留下的詩人也悠閒。所以面對敬亭山會“相看兩不厭”。

    後來王安石寫山:

    終日看山不厭山,買山終待老山間。山花落盡山長在,山水空流山自閒。

    辛棄疾後來化用李白此詩,寫到: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看我應如是。同樣用擬人的手法,都是反映了逆境中的心態。《賀新郎》:

    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遊零落,只今餘幾.白髮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問何物、能令公喜.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持樽搔首東窗裡.想淵明、停雲詩就,此時風味.江左沈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回首叫、雲飛風起.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結束語

    柳宗元的孤獨與李白的孤獨不同,而柳宗元的孤獨是苦悶,李白的孤獨中有一種悠閒 。柳宗元用的是絕、滅,李白是盡、閒,這是孤獨中的平和與安靜。

    如果用兩個詞來體現,都出在第二句,就是獨和閒。

  • 4 # 書煮一鍋香

    寫在前面

    《獨坐敬亭山》是李白的詩作。這首詩作到底要表達怎樣的情懷和感受呢?詩歌裡哪些字詞能體現出來呢?要準確解決這些問題,小鍋以為還是要還原到具體的歷史語境中,才比較好理解。失去具體的歷史語境,只讀詩歌,雖然也能有所收穫,但總覺得不夠確切。

    李白為何到宣城敬亭山?

    敬亭山在宣城北十里多的地方。李白當時為什麼會來到宣城,來到敬亭山獨坐呢?這得從天寶十載(公元751年)的秋天說起。這一年秋天,幽州節度使安祿山反心已決,於是四處招攬名士。他派幕府判官何昌浩來邀請李白入幕,李白假裝答應了。為什麼說李白是假裝答應呢?李白在《留別於十一兄逖裴十三遊塞垣》寫到:“且探虎穴向沙漠,鳴鞭走馬凌黃河”。他不是真的去給安祿山當走狗,而是要“探虎穴”,探查安祿山謀反的真憑實據,然後上報朝廷。

    暮秋時分,李白在開封渡河北上,第二年(天寶十一載,公元752年)的十月到達幽州。經過探查,獲知安祿山謀反的真相後,李白逃出幽州,旋即進入長安(天寶十二載,公元753年),準備向朝廷陳述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有所建樹。然而長安城內一片天平盛世景象,無人聽李白之言,不得面見皇帝。李白預感禍亂將起,就離開了長安,來到了宣城,此時他已53歲。

    這種境遇下的李白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呢?我們身臨其境地感受一番,自然會明白。自己冒險進虎穴,探知重要情報,想進獻朝廷,有所作為,結果卻無人理會,心中豈能不怨憤鬱結?為了散心,他在宣城四處交遊,多次登上敬亭山。著名的《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就寫於這一時期。李白雖然散心,但終究卻是“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要讀《獨坐敬亭山》,先讀《君平既棄世》

    《君平既棄世(古風其十三)》與《獨坐敬亭山》寫於同一年,同寫於宣城。兩首詩參照起來讀,更能理解當時李白的心境。

    古風其十三君平既棄世,世亦棄君平。觀變窮太易,探元化群生。寂寞綴道論,空簾閉幽情。騶虞不虛來,鸑鷟有時鳴。安知天漢上,白日懸高名。海客去已久,誰人測沉冥。

    君平,即嚴君平,在成都算卦,是個神仙一樣的人物。《博物志》卷三記載了一個關於他的神奇故事。相傳有人住在海邊,每年八月都會見到一條木筏往來,時間從來不差。於是這人就坐上這條木筏,經過十個多月航行,來到了一座城市。遠遠望去,城裡邊有很多織布的婦女,還見到一個男子牽了牛在河裡喝水。這人就問他這是什麼地方,那男子就說:“您回去到蜀郡拜訪嚴君平就知道了!”後來這人去拜訪嚴君平,嚴君平就說:“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牽牛宿。”那個時間,正是這人到那裡的時候。這就是有名的“八月浮槎”。

    這首詩開頭寫“君平既棄世,世亦棄君平”,實際上是借君平之名,說自己境況:自己被世所棄,現在只能棄世而居。這裡有種被迫的味道:李白本不願棄世,無奈朝廷無人聽其忠言,只能棄世自隱。所以後來安祿山反,李白報國無門就在廬山隱居了。

    這首詩裡的嚴君平跟李白非常相似。李白才華橫溢,嚴君平也是“觀變窮太易,探元化群生”;李白名氣沖天,嚴君平也是“安知天漢上,白日懸高名”。但是這樣的一個人,現在只能做一些“寂寞綴道論,空簾閉幽情”的事情。“寂寞”二字正好點明瞭李白當時的心境。“海客去已久”,再也無人來詢問天機了,這是無敵的寂寞啊!

    但李白豈是個肯安靜隱居的人?“騶虞不虛來,鸑鷟有時鳴”這兩句洩露了他心中的秘密。騶虞是義獸,君有德才會出現。鸑鷟(yuè zhuó)即鳳凰,其鳴岐山,也是在周有賢王之時。這兩句是說聖賢之人絕不虛出,是應時而生。潛臺詞就是:我李白棄世自隱是以待賢王,賢王出世,必當相幫。所以後來永王李璘來請時,李白馬上就下了廬山。

    “盡”“只”當中是無盡的孤獨寂寞!

    《獨坐敬亭山》中哪兩個詞最能體現作者的情懷和感受?小鍋以為是“盡”和“只”兩字。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這兩句可用一個“盡”字來概括:鳥兒全飛地沒了蹤影,僅剩那麼一朵雲也悠然飄走!此時的世界裡空空蕩蕩的,孤獨寂寞在一個“盡”字之後全部冒了出來!雲的“孤獨”就是作者的孤獨,雲的“寂寞”就是作者的寂寞,這是詩人情感在外物之上的投射,但云的“閒”卻不見得是作者的“閒”,小鍋以為這“閒”更多的是故作姿態!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這兩句可用一個“只”字來概括:只有敬亭山一座,也只有李白一人!這兩句之所以讀來給人一種暖意,覺得詩人孤獨寂寞的心境得到了某種慰藉,主要是因為採用了擬人的手法。李白在看山,同時覺得山也在看自己。這是表面的功夫,真正的心境藏在那“只”字後面。詩人雖與敬亭山“相看兩不厭”,但這山卻不能真的理解他的孤獨寂寞。“只有敬亭山”,一則顯出詩人棄世自隱、歸於自然的想法,二則更顯出他無人傾訴、知音難覓的孤獨寂寞來:面對敬亭山,他只能看,卻不能言!

    結束語

    雖說“知人論世”“以意逆志”這樣的解詩方法可能顯得呆板些,但小鍋以為這更能準確理解詩歌願意,更能準確體會詩人情懷與感受!小鍋閱世尚淺,人生的豐富程度更不能與太白同日而語,憑自己的淺薄無知去推知太白當日心境,難矣!在此拋磚引玉,盼請方家指正!

  • 5 # 弄笛聽雪

    《獨坐敬亭山》是唐代著名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在一次遊敬亭山時所作,全詩如下: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自閒。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全詩以灑脫簡潔的描寫表達了李白的曠世孤獨之感,透過品讀,在全詩中最能體現作者情懷和感受的兩個詞為第三句中的“相看”,第四句中的“只有”。

    從詩意感受

    山中的群鳥都已經飛盡,孤獨的雲獨自飄來飄去,鳥兒和孤雲都遠離了我。詩人在前兩句用誇張的手法寫道獨自一人,眼看鳥兒和雲都離自己遠去的情景。其實山中的鳥不會飛盡,頭頂的雲也會飄走了再來,而李白以它們離去就不再回來的語意,表現出悠閒又孤遠的心情。

    緊接著李白寫道”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我獨坐在敬亭山,群鳥和孤雲它們都離開了我,只有敬亭山與我就像我喜歡它那般,與我對坐相看,彼此欣賞。李白用及其簡練的詞語“相看”、“只有”,將自己的孤獨和孤獨中的那份悠閒傲氣表達了出來。

    山是巍峨的,令人敬畏又讓人喜愛讚美的,李白說“只有”敬亭山與我這個孤世之人“相看”著給彼此安慰,可以說這兩個詞雖然如此簡潔通俗,但放在全詩中直接起到了昇華詩人孤獨心情的作用,將日常中沉鬱、單一的孤獨染上了曠達傲然的感情色彩。

    從李白的情感分析

    李白是中國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被譽為詩仙,其一是因為他在詩作中以浪漫主義為主、一貫以恣意灑脫的風格來表現作品抒發情感;其二則是因為李白自己的性格同樣是浪漫瀟灑的,無論順逆境遇他總會傲然曠達,飲酒作詩之時,就如他性格的底色一樣,蕭瑟沉悶的風格是不屬於他的。所以李白雖然帶著孤獨的心情獨坐於敬亭山,但是他依然是灑脫的、傲然的,那麼如何去表達這份與眾不同的孤獨呢:“只有”敬亭山與我“相看”,我們寂然無語,但卻彼此默默欣賞,任群鳥遠去,任雲捲雲舒散去那天邊。

    所以綜合以上兩點所述在《獨坐敬亭山》這首詩中,“相看”和“只有”兩詞對昇華全詩意境、準確的表達出李白悠閒曠世的孤獨,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這種作用在全詩中也是其他用詞所無法替代的。

  • 6 # 文字的二三事

    《獨坐敬亭山》由唐代詩人李白所作,此詩描寫了飛盡的眾鳥,獨去的孤雲和兩看不相厭的敬亭山,雖是寫景,但句句有情。詩詞裡的景往往因情而生,景色中常常也含有作者所寄寓的情,正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這首詩中的“孤”和“閒”最能體現作者的情懷和感受。

    《獨坐敬亭山》的全詩如下: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詩的大意是:

    眾鳥向高處飛盡,孤零零的雲獨自悠閒地飄然而去。互相注視兩不生厭,只有敬亭山。

    詩意賞析: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眾鳥飛向高空,一會兒就不見;孤單的雲獨自悠閒地飄向遠方,不緊不慢。這裡詩人將眾鳥和雲擬人化了。當時詩人在政治上遭到排擠,空有滿懷的政治抱負,卻無法得到實現,深有懷才不遇之感。現實中如此也就罷了,現在甚至於眾鳥和雲也都遠離詩人,棄詩人而去。表面上寫“孤雲獨去”,實則表達的是詩人內心的孤獨寂寥,百無聊賴。然而,雖然孤獨,但是能夠在敬亭山觀景,也是悠閒,因此詩人寫到“孤雲獨去閒”,一兩片的雲隨風飄向遠方,但是速度不緊不慢,相當悠閒。詩人身處逆境,這難得的悠閒恰符合詩人豪放不羈的性格。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這裡的敬亭山也被詩人人格化了,詩人久久地注視敬亭山,敬亭山含情脈脈地注視著詩人,兩位互相注視,互相觀賞,互不生厭。詩人寄情於景,目的是想從自然景觀而非現實中尋求慰藉,因為現實給予詩人的是沉重的打擊,大自然給予詩人的卻是釋懷和身心的放鬆。

  • 7 # 我是二小姐丫

    《獨坐敬亭山》是李白的詩作。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盡和閒二字最妙。

    此二句意象以“眾星拱月”式並置,前句中心詞“鳥”是中心意象,加上“飛”字形成一個複合意象,強化動態表現意義。

    “眾鳥”原可以讓讀者聯想到山中閒靜寧謐的場景,群鳥兒在空山中婉轉鳴啼,有個格外的逸趣,而眼前,眾鳥高飛,離人越來越遠。

    “高”顯然是起到一個拓展空間的作用,抬頭仰望,空闊的藍天上,鳥兒在遠走高飛,直至看不見!一個“盡”字,增強了此句的表現力度,可以想見李白此時的萬般惆悵。後句“雲”為中心詞,與“去”複合,默默的雲也在漸漸飄走。

    而云並非滿天白雲,原本就只是“孤雲”無伴,偏偏還悠閒地慢慢地飄離。詩人以“閒”寫出了孤雲的狀態,突出了離去的過程,讓讀者在品味孤雲離去的狀態時,感知詩人內心的不忍和無奈,迴腸蕩氣。

    “盡”“閒”兩個字,把讀者引入一個“靜”的境界:彷彿是在一群山鳥的喧鬧聲消除之後格外感到清靜;在薄雲離散之後感到特別的清幽平靜。它們都似乎有靈性,不願與詩人為伴,遠離詩人而去,只留下一個闊大茫茫的空間,詩人坐在這樣的空間之中,更顯孤獨和渺小。

    其實,山林的鳥是飛不盡的,雲也不會飄遊到天外。在詩中,眾鳥孤雲都離詩人而去,這是詩人情感外射的結果,是詩人有意創造為表現自己的孤獨情感的茫茫空間。

    這種生動形象的寫法,能給讀者以聯想:李白坐在那裡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他眼看著眾鳥、孤雲漸漸飛去,眾鳥和孤雲都離開了敬亭山,只有自己依舊坐在那裡欣賞著它,勾畫出他“獨坐”出神的形象,為下聯“相看兩不厭”作了鋪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鉛酸電池怎麼保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