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bili動漫劇場
-
2 # 小魚在三亞
這和第一部的劇情設定有關係。在第一部開頭的前2集左右,馬小玲的姑婆告訴她,被將臣咬過的殭屍都會有不同的特殊能力。與後面況天佑況復生2人身份被曝光時,況復生也說了,大哥佑的能力是快,而他自己則可以用意念控制人的想法,或者叫幻術。再一個原因,和被咬之前的年齡,體型,能力也有關係。山本一夫收下有一個女的,叫維嘉,他就警告過山本未來,維嘉被咬之前是特異人,變成殭屍後會比一般的殭屍厲害,不要輕易惹她。
-
3 # 雙影
對於清朝志怪小說比較瞭解的人, 一定會注意到其中有很多關於殭屍的記載。
比如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的《屍變》、《噴水》篇目,都是關於殭屍的,也是其中最恐怖的幾章。
袁枚《子不語》中關於殭屍就記載得更多了,什麼《殭屍抱韋馱》、《殭屍夜肥晝瘦》、《焚屍》…..數不過來。
到了今天,像五通神、山魈這些傳統妖怪已經漸漸沒、不為人知,但殭屍仍然擁有很大的知名度。
甚至可以說是與狐妖並列為中國最廣為人知的兩類妖怪了。
但是許多人對殭屍其實還存在不小的誤解,比如,殭屍的歷史淵源、型別劃分等等。
和狐妖、骷髏這些經典妖怪比起來,殭屍的歷史其實很短。
在清朝以前,“殭屍”的意思就是單純地指“僵硬的屍體”,今天我們通常所說的一蹦一跳的“殭屍”,直到明末清初才真正誕生。
要想了解殭屍的歷史,得先講講旱魃。
今天的很多網路小說都會把旱魃歸入為殭屍的一種,但兩者最初的含義卻大不一樣。
在清朝以前,旱魃和“屍體”、“屍變”這些殭屍身上的典型特徵都毫無關聯。
《詩經》中有記載:“旱既大甚,滌滌山川。旱魃為虐,如惔如焚”,這裡提到的旱魃只有乾旱、熱、焚燒這幾個特性。
還有上古神話中的天女魃,也和殭屍毫無聯絡。
《山海經大荒北經》記載:
“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魃不得覆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後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為田祖。魃時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決通溝瀆。”大致意思就是:
黃帝和蚩尤大戰,蚩尤請來風伯雨師,呼風喚雨,困住了黃帝大軍。黃帝遂令天女魃下界,天女魃來到陣前施展神力,發出大量的光熱,使得風雨迷霧頓時消散。黃帝也因此而擒殺了蚩尤。魃建立了奇勳,但也喪失了神力,再也不能回到天上,她所居的地方終年不雨。
可以看到,不管是《詩經》還是《山海經》中,“旱魃”都只是一種可以招致旱災的生物,與殭屍搭不上邊。
“旱魃”的形象是幾經流變,才一點一點地與殭屍重合的。
在秦漢時,旱魃具有神怪二重的屬性,人們一方面把她當作天女來崇拜,另一方面又因為其帶來乾旱的屬性而畏懼、厭惡她。
漢朝之後,旱魃逐漸被剝去了神格,性別特徵被剝奪,最後變成了一種邪惡的妖怪形象。
比如孔穎達在給《詩經》中的“旱魃”註釋時就引用了《神異經》中的記載說道:
“南方有人,長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頂上,走行如風,名曰魃。所見之國大旱,赤地千里。一名旱母。”但其實《神異經》描述的是一種叫做“格子”的妖怪,孔穎達把它與旱魃混為一談,代表了當時之人對旱魃的主流看法。
隨著旱魃的流傳度越來越廣泛,民間也由此興起了一種叫做“斬旱魃”的活動(至今部分地區仍然有此習俗)
斬旱魃一般是雩祭(求雨儀式)中的一個環節,民眾希望在雩祭中透過日曬、水淹、虎食等方式來驅趕旱魃。
比如張衡《東京賦》就有:
“囚耕父於清泠,溺女魃於神潢”一些史書中也開始捕風捉影,甚至留下了捕獲喊旱魃的記載。
《北史·齊本記下》:
夏五月,大旱,晉陽得死魃,長二尺,面頂各二目。注意史書中的記載:“長二尺,面頂各二目”
說明,至少到這個時候,世人眼中的旱魃還只是一個身高半米、頭頂長著一對眼睛的小鬼形象,和殭屍完全不搭邊。
但到了明清之後,旱魃就與殭屍的聯絡越來越密切了:
這時人們開始認為旱魃其實就是一些剛死不久的屍體,變為旱魃的死人屍體不腐爛,墳上不長草,墳頭滲水,旱魃鬼會夜間往家裡挑水。
只有燒了旱魃,天才會下雨。
《明史》中就有記載,每遇乾旱,百姓們便發掘新葬墓冢,將屍體拖出,殘其肢體,稱作“打旱骨樁”。此種風俗後來在民間越來越盛,且由“打旱骨樁”發展為焚燒屍骨。
因為打旱魃經常要掘墓發冢,嚴重影響社會治安和道德風化,所以官府歷來都嚴禁打旱魃,但始終未能禁絕:
《大清律例·賊盜·發冢》就有一例:
清嘉慶九年,高密久旱不雨,有人發現年初病故的村民李憲德墳土潮溼,便紛傳李死後變成了旱魃。
各村民眾不顧李家阻攔,刨墳開棺,見李的屍體尚未腐爛,更加確信李就是旱魃,不由分說將屍體燒燬。
李家將掘墓者告上公堂。此案無成例可循,最後刑部將領頭人仲二以“發冢開棺見屍律”將領頭人判處“擬絞監候”,此案才得以瞭解。
至於說,旱魃為什麼和殭屍扯上關係,原因或許得上溯到宋代,最晚不過宋代,就有一些道士、術士提出殭屍能夠吸水的說法。
《夷堅志》中的《劉子昂》篇目就記載了:
劉子昂為鬼妾所惑,便請來道士尋找鬼妾屍體,道士將水潑在地上,發現有一個地方的水乾得特別快,便將其掘開,果然發現裡面就埋著一具殭屍(這裡的殭屍僅指僵硬的屍體)
殭屍吸水的說法或許正是發源於這一時期。
因為殭屍能吸水、旱魃能致旱,所以後人便將殭屍和旱魃混為一說了,這兩個名詞開始漸漸重疊。旱魃不再是小鬼形象,而是擁有了殭屍的外形,殭屍也不再是指僵硬的屍體,而是和旱魃一樣的邪物。
到了明清時期,殭屍旱魃之說越來越興盛,並且大量出現在小說怪談之中。許多人都曾在書中對殭屍進行了詳細分類。
其中以袁枚《子不語》中的劃分最為有名。
袁枚將殭屍劃分為許多等級,分別是:
1.紫僵:紫僵一般是指死後不久的殭屍,孤因而身體呈現出淡紫色,紫僵無法自由行動,屬於殭屍的不完全形態。
2.白僵:屍體呈白色,這種殭屍很好對付,他行動遲緩,怕光,也怕火,怕水、怕雞、怕狗、甚至怕人。
3.綠僵:屍體散發出的屍氣和殭屍的身體為綠。和白僵相比,跳躍極快,不怕人,不怕家畜,唯獨只怕Sunny。
4.毛僵:屍體身上長出毛髮,是出了名的銅皮鐵骨,修為越高,身體越結實。行動敏捷,躍屋上樹,縱跳如飛,開始不畏懼凡火,甚至還不畏懼Sunny。
5.飛僵:飛僵顧名思義,就是會飛的殭屍,一般都是修煉千年之久,這種殭屍極其厲害,不僅不懼Sunny和刀劍,還會使用法術,一般的道士無法將其降服。
6.遊屍:會隨著月氣因時節移動,居無定所。
7.伏屍:千年不朽的屍體,無法移動(聽起來似乎並不厲害)
8.不化骨:人死後身體某些部位因為精神灌注而使其部位屍骨不化,這一塊不化的骨頭便被稱為不化骨,色黑如磐石,如果久得日月精氣,也會為禍人間。
其中,遊屍、伏屍和不化骨雖然一般被視為殭屍,但準確的來說應該是骷髏。
“地中有遊屍、伏屍、不化骨三種,皆無棺木外襲者。遊屍乘月氣,應節而移無定所;伏屍則千年不朽,常伏地;不化骨乃其人生前精神貫注之處,其骨入地,雖棺朽衣爛,身軀他骨皆化為土,獨此一處之骨不化,色黑如䃜玉,久得日月精氣,亦能為祟。”
不管是最低等的紫僵,還是最高等的不化骨,均可進化為旱魃;旱魃又可再進化成究極形態:“犼”
袁枚《續子不語》
“屍初變旱魃,再變即為犼”普通殭屍有八種,旱魃則有兩種。
《子不語》記載:
“猱形披髮一足行者,為獸魃;縊死屍僵出迷人者,為鬼魃。獲而焚之,足以致雨。”到了《續子不語》中,又新添了一種旱魃:
一種似獸,一種乃殭屍所變,皆能為旱,止風雨。惟山上旱魃名格,為害尤甚,似人而長頭,頂有一目,能吃龍,雨師皆畏之。見雲起,仰首吹噓,雲即散而日愈烈,人不能制。或雲:天應旱,則山川之氣融結而成。忽然不見,則雨。不管旱魃是兩種還是三種,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旱魃分為獸魃和鬼魃,獸魃接近早期的小鬼旱魃形象,與殭屍無關;只有鬼魃才是由殭屍變成的。
說完了旱魃,在再說來下犼。
犼與旱魃本來沒有關係,犼本是一種傳說中的神獸,乃龍王之子(也有說法犼以龍為食),它有守望的習慣。
天安門城樓前的華表上就有兩隻南面而坐的石犼,被稱作“望帝歸”。因為它們對天咆哮,被視為上傳天意,下達民情(監督皇帝),所以經常會出現在皇宮建築之中。
但是犼的形象卻在民間不斷演變,到了清朝中期,通常被視為一種食人的野獸。
因為犼有畏水的特性,所以人們一開始把犼與旱魃相聯絡,後來旱魃與殭屍畫上等號,那麼犼也就自然而然和殭屍產生聯絡了。
所以,按照袁枚的體系,那麼殭屍的進化鏈則為
普通殭屍(八種類型)——鬼魃(旱魃中的一種)——犼(神獸)
在袁枚的體系中,這個犼其實就是一些菩薩的坐騎金毛犼。
所以,作為一隻殭屍,若能夠修煉成菩薩胯下坐騎,也就到極限了。
袁枚給殭屍型別進行了詳細劃分,紀曉嵐則給殭屍的成因進行了歸類,分別是新屍突變和葬久不腐。
但這些都是自然形成的殭屍。
民間還流傳著一些透過煉屍術來人工煉養殭屍的說法。
道教法術中也有“太陰煉形”之所,所謂太陰煉形,就是指人死後可以煉形於地下,爪發潛長,屍體如生,久之便能得道成仙。
後世所穿的煉屍術等法術,都是借鑑了道教“太陰煉形”一說。
既然殭屍這麼屌,人類總得想一些道具出來降服他吧?那殭屍到底怕什麼?
1.鏡子或八卦(很多農村地區的門樑上應該都有辟邪鏡)
2.桃木(《荊楚歲時記》:“桃者,五行之精,能厭服邪氣,制御百鬼”)
3.雞鳴(《子不語》:“鬼聞雞鳴即縮”)
4.棗核(《子不語》:“棗核七枚,釘入屍脊背穴。”)
5.火(《子不語》:“放火燒之,嘖嘖之聲,血湧骨鳴。”)
6.老蛤(《岣嶁神書》:“老蛤能闢伏屍”)
《岣嶁神書》的內容很強大,又叫“昇仙神書”,是一本民間法術總集:
制人術、解被人鎮法、止血神咒、隱形法、取天罡氣法、神傳智慧法、收拘魂法、神符取勝、桃符傳賊、黑天昏日、飛劍制人、靈符禁惡、印伏蛟龍各種正法、邪法都有。
另外,關於殭屍,網上一直流傳著“四大殭屍王”的說法
“時天下將亂未亂,中日戰爭一觸即發。欲來的山雨驚醒了沉睡千年殭屍中的極品——殭屍王將臣”
這是B站上一個很有名的梗。
裡面提到的將臣就是網路四大殭屍王之一,除了將臣之外,其他殭屍王還有贏勾、後卿和旱魃。
但在古代民間傳說中,其實並不存在什麼四大殭屍王這一說法,除了旱魃以外,其他三個人都是現代人創造的產物。
將臣是90年代TVB劇《我和殭屍有個約會》中的反派之一。
贏勾是網友杜撰出來的人物,並且附會到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中(但其實《閱微草堂筆記》根本沒有提到贏勾)
後卿也是現代人杜撰的神話人物,據傳出自《元陽志略》,但《元陽志略》乃是今人以古人名義所寫的野史。
在《山海經》等正統神話和民間傳說中,均沒有出現後卿這個人物。
再來解釋下最後一個問題。
為什麼香港殭屍片中的殭屍一般都穿著清朝官服?(有人可能會說,殭屍穿是壽衣不是官服,但大部分殭屍片裡出現的衣服就是官服,壽衣出現得很少)
哪個更常見就不必說了。
至於,為什麼殭屍都穿清朝官服,原因有很多
1.殭屍產生的歷史淵源
2.劇組為了節約成本
清代官服的製作(租借)成本比較低,這是一個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其實還是類似漢服這樣寬袍大袖的衣服比較挑人,不是所有人穿上都能和王祖賢這樣的。
而許多殭屍的飾演者就是相貌平平、身材一般的路人甲,如果讓他們穿著漢服一蹦一跳的話,呈現出的效果會很滑稽。
3.香港民眾的反清思想
香港電影歷來都有很深的反清情節,比如七十年代的邵氏武俠,《洪熙官》、《少林三十六房》等,都有反清元素在裡面。
這是因為第一代香港移民有很多人都是洪門、青幫的成員,而“反清”是洪門和青幫的宗旨,所以,在反清思想濃重的香港,面目可憎的殭屍以清朝官員的形象出現,這是觀眾的選擇。
4.清朝官服本身的陰森、壓抑感。
清朝官服比較直挺且顏色較深,有一種很壓抑和僵硬的感覺,很適合給殭屍來穿。至於漢服這類寬大飄逸的衣服,一般用來拍神仙或者女鬼,拍殭屍的話且不說好不好看,連跳都不方便跳(很容易摔倒)
關於殭屍,就先寫這麼多了。
下一期講一講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另一種神秘生物:“龍”。
龍和殭屍一樣,同樣是極具知名度的生物。
但是其設定也是極其混亂。
在某些說法中,龍是由蛟變的,在另一些說法中,龍則是由鯉魚變的。
在先秦時期,龍的地位並不算特別尊貴,夏朝的孔甲就直接把龍當作家畜一樣養,雌龍死了就把它剁成肉醬,後來覺得味道鮮美,還想把雄龍也給剁了。
在漢晉以後,龍的地位才開始逐漸抬升,並且與帝王崇拜結合在一起。
總之,關於“龍”,各種看似混亂的設定,其實也都有一條脈絡可循的,篇幅有限,就待留到之後再寫吧。
-
4 # 八零後聊影視
因為況復生是小孩子,雖然他是一代殭屍,但是況天佑一直在教育他!所以他也一直沒有喝過新鮮的人血,記得有一集裡面喝了新鮮的人血,殭屍性爆發也是很猛的!
回覆列表
況復生是被將臣咬傷的,所以他是一代的殭屍。1⃣️但是他一直隨著況天佑生活,期間是一直喝新鮮的人血,基本都是醫院裡面的過期血漿,我們一直都知道殭屍都會控制不住的咬人,咬人就基本是為了血液,所以可以想到血液對他們的重要性,不喝血的況天佑也比喝過血的山本一夫要弱些,2⃣️況復生本來年紀就比較小,很多時候能力並沒有爆發出來,相對也弱點吧一點,我個人覺得主要還是因為沒有喝血吧,畢竟之前被山本一夫強制喝過一次,能力直接辦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