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松風閣書法日講
-
2 # 半桶水書法
謝謝邀請。何來的“處理”?這樣問有些豈有此理!拿蘭亭序來說,那是喝了小酒,似醉非醉之時一氣呵成!傳說清醒後就再寫不到這個味道了,為何?作了巧妙安排,也就是“處理”了。看其他的帖,大多是來往書信之類,我想問:寫個信還要去作“處理”麼?以為懷仁和尚集字啊?後來的人把書法作品鬧得神乎其神,裝模作樣、搖頭晃腦的欣賞,一門心思的忽悠。顏真卿寫的行書有“處理”麼?蘇軾寫的行書有“出來”麼?啥叫“無意於佳而佳”?個人淺見,不喜勿噴。
-
3 # 芊山草堂
王義之最有名的莫過於《蘭亭序》,以這天下第一行書為例,那麼他是怎麼處理的?
他沒有處理!
這不是開玩笑,他寫這篇文字的時候,自己根本沒有坐下來認認真真的研究怎麼寫,只是按照了平日的書寫習慣與潛思識去寫。
寫書法講的是積累,我們今天去研究這個佈局章法是想追根溯源,複製到自己的藝術當中,但這一點,王先生本人也沒做到,書寫在規矩之內還存在一定的偶然性。
椐一些資料記錄,說王義之蘭亭集雅,微醉之中寫下塗塗抹抹的《蘭亭序》,後來酒醒,觀“草稿”甚喜,又執筆重寫此文,可惜寫來寫去,無法復得神采。
對王義之來說,人還是那個人,拿筆的手還是那隻手,所有的造型、筆法、章法,昨天怎樣水平的還是怎樣水平,並沒有降臨低,但清醒居然寫不過微醉,因為最關鍵的地方,在於“情感”。
情感是個什麼東西?心如止水得平和雅靜,憤怒與豪情得金戈鐵馬。情之所至,下筆生花,如江河日月,傾覆而下,又如風捲落葉,激揚飛舞、 婀娜多姿。蘭亭是行書,核心是灑脫,最適合王先生的飄逸、行雲流水的高仕筆意。
藝術到了一個高度,所有的技術手段都可以掌控,黯然銷魂者唯情而爾,唯獨這種情感的注入是我們無法隨意把玩的,所以王先生沒有了在蘭亭時把杯言歡、帶點小興奮的那種微妙狀態,就再也寫不出來了。
所以,以情造文是諸多千古名篇的首要條件,在有跡中化無跡,得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這已經超出了純技術的範疇,是藝術的綜合體現。
-
4 # 子衿書法
這個問題完全可以寫一篇學術論文了!
王羲之書法的造形,情感,筆法,章法是如何處理的?
先來談一談王羲之的筆法和造形。王羲之的筆法,幼年時跟隨師父衛夫人學習。在他十二歲那年,在父親王曠的枕中發現了一本蔡邕所著的《筆論》。他悄悄的研讀學習,書藝大大的提升。當衛夫人見到他突飛猛進的進步時,暗暗落淚嘆息:“此子將來必蔽我書名”。王羲之筆法初授於衛夫人,後得蔡邕筆法。
他的書法造形是怎麼形成的?成年後的王羲之,遍習前代名家書作。篆書學習李斯,曹喜。隸書學習蔡邕《石經》。八分學習梁鵠,真書學習鍾繇,草書學習張芝。潛心山陰山中二十餘年練習書法。能寫字的竹片木板山石全都寫遍。練習用的紙張反覆多次書寫,直到無法再寫。
他的結構造形,就是在他刻苦臨習諸家書法,博採眾長,形成了他自己的書法風貌。他的書體,妍麗多姿。改變了以前質樸的書風。史上稱為“新體”。精妙的筆法,是妍麗體態的基石。他精巧的筆法,正是他長期以來從不間斷學習的產物。筆法和結構造形,是相輔相成的結果。
下面再來談情感和章法的問題。王羲之書法的章法佈局,採用的是隨字形本身長短寬窄而書寫的自然排列法。各種書體都不會刻意的去造作安排。從他的書法作品中,我們看不到拘謹侷促與刻意雕琢的痕跡。一切都是順從字勢的自然流露。這也和書寫時的情感密切相關。人的情感是自然而發的。在作品中能夠感受,而不能去複製。
說到情感,每個人的生活經歷千差萬別。王羲之在寫《蘭亭序》時的心境,不是我們喝口小酒就能複製出來的愉悅暢快之情。情感在書法作品的創作中,不是有功底了就可以模仿出他人的情感。情感本身是無形但卻又能感受到的。當你的功力達到了一個較高的境界時,情感會自然的貫注在作品當中。在這方面,硬性的去改變當時的情緒,只會適得其反。
王羲之是中國書法的代名詞。他在書法藝術上的造詣,是他苦心耕耘而得到的。成功的背後,是他多年付出的努力。孫過庭在《書譜》中的感嘆:“徒羨成功之美,不悟所致之由。不亦謬哉”!一分耕耘,一份收穫!
-
5 # 錢塘泊廬
書法的造型,包括了筆法、章法等等,與情感這兩者要有內在的統一。
王羲之的書法在這兩者的處理方法,就是一句話,自然而然的書寫,而不是刻意為之,矯揉造作。
書法,傳遞很多的資訊,既是文字內容的,更有文字內容以外的。
傳遞內容的作用,是最原始的要求,“書以記文”。中國文字的書寫,成為了“書法”之後,成為了可以欣賞的“作品”,並且欣賞的內涵豐富,魅力無窮。
王羲之書法,技巧不必說了。書如其人,筆下也必然流露出他的品性格調,加上一時書寫的情緒感受,所寫的“書法”情感與“形象”就完美處理了。
王羲之書法因情而出,大凡好的書法作品,都有作者的真情實感,無不帶有作者的情緒,思想,以及品性和修養。
題外的話,見到幾種“書法”:第一類,形象沒有到可以欣賞的程度,是因為字內的功夫沒有到,加強做功繼續;第二類,形象看似無暇可擊了,缺少吸引眼球的魅力,這與不帶精神狀態有關,心手不相應;還有一類,有筆墨上的張揚,少有深層次的感染力,就要靜下心來,多在品性修養上去淘養。我們都說寫字畫畫可以陶冶情操,還是不忘初心吧。
(插圖無涉主題)
-
6 # 無憂谷逍遙子
歐陽詢《書論》有八 訣如下:
丶(點)如高峰之墜石,
乚(臥勾)似長空之初月,
一(橫)若千里之陣雲,
丨(豎)如萬歲之枯藤,
戈(戈勾)勁松倒折,落掛石崖,
(折)如萬鈞之弩發,
丿(撇)利劍截斷犀象之角牙,
乀(捺)一波常三過筆。
這個“八決”應該是對魏晉書法用筆的總結,有可能傳自書聖的書法心得,因為只有書聖的字非常符合“八訣”的要求,而歐陽詢的字未能完全契合“八訣”;
另外孫過庭《書譜》中有“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
從懷仁集右軍《大唐聖教序》及傳世《蘭亭集序》分析,書聖的字符合漢字的書寫要求字型優美、灑脫飄逸、剛健雅緻極具美感,後世無人能及,兼具了“八訣”、“點畫傳情”特點,尤其是左右結構的字似乎有雙人比武刀劍相交你爭我奪互相糾纏的動態感,關於“章法”,個人認為充分體現了《書譜》“字有態度”的筆意,總體成行列書寫,在滿足“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的要求下,隨意揮灑使通篇氣勢飄逸渾然一體氣象萬千!
-
7 # 狂喜淡墨a
王羲之的書法“造型,情感,筆法,章法,”如何處理的?
人稱王羲之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的書法開創了晉代妍美流便、俊逸神妙的一代書風。
增損古法,一變漢魏質樸書風。創新變化妍美流便體。
筆動必有中庸之道,爛漫喜遊,思想感情豐富,書墨形式充滿了變化萬端,端倪今書貌狀。自此以後文人卷氣書法具有了欣賞與實用共存。
融情寓墨,隨心而墨染,心手相交,馳鶩筆墨。書寫的過程便是感情起伏跌宕的心電圖。
書墨造型皆出自用筆的巧妙中,如筆法方面的中鋒與側鋒、方筆與圓筆、藏與露、提與按、輕與重、遲與速、疾與澀、逆與順、往與復、縱與收、垂與縮、連與斷;其運筆自如,自然用之,無不臻妙。崇尚中和,筆法運用皆隨遇情志而變化。
結體的疏與密、松與緊、避與就、覆與載、向與背、欹與正;皆因勢制宜,表現出飄逸俊美。
章法連貫與錯落、虛與實、黑與白;墨法的濃與淡、蒼與潤、燥與溼。因運用適當,形成了相映成趣,相間參差披拂,行與行氣韻連綿不斷,處理的自然而然。
總之理解王羲之的諸多因素都是一種書寫自然性,沒有被法園囿和制約,而是情性的自由為多。才有如此的韻之氣象。但是必有一定瑧熟的個人筆法硬功夫與筆外豐富的想象力。才釋放爛漫的才情。
-
8 # 古今書畫那些事兒
這個問題不知道怎麼說了,太過籠統了。首先在他那個年代還沒有書法專業一說,也就是沒有書法職業這個行當。寫書法是讀書人必修課,而不是說我今天要創造一幅作品來,然後炒作,高價出手,不是這樣的。
記得【蘭亭序】也是即興而作,喝酒之後,看到這麼多朋友,一起暢飲,文章從心中湧來,筆隨心意,我想,他根本就沒有考慮過什麼章法,造型,由於平時功底好,練的多,下筆如有神,就一揮而就了,儘管有塗改,也不影響天下第一行書美譽。他的書風正是在書法變革的一個年代,他把當時的拙樸筆意繼往開來,師出衛夫人,又在衛夫人基礎上,更加雄厚,【黃庭經】就是代表。他最大的成就是行書,當時漢字發展隸書到楷書,行書還剛始普及不久。他做到了讓行書更加豐富,讓後人各個名家取羲這一技,而後又自成一家。也就是說他的筆法是隨心的,不是刻意的。看他的【喪亂帖】,都是由心而定,字字在心。如果刻意去在意造型,筆法,章法,就不是王羲之了。
這也在後世書法名家中,他們在王羲之身上所學到的,虞世南得其美韻,歐陽詢得其力,褚遂良得其意,薛稷得其清,顏真卿得其筋,柳公權得其骨,徐浩得其肉,李邕得其氣,張旭得其法,獻之俱得之,而失驚急,無蘊態度。(南唐)李煜在【書評】中是這樣評價的。
這是我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
9 # 翰墨書道
造型、筆法、章法是書法的技術性的動作。情感是是書法的本質特徵之一。實際上,情感問題是容易和不容易的,容易就是喜歡,不容易的是需要長時間的喜歡,因為喜歡,所以不會捨棄,逐漸形成一種模式,一種習慣,一種無私的投入。
其它方能可以說都是技術,技術可以透過鍛鍊獲取或掌握,而情感需要真心的投入。王羲之對書法的情感也可以說在幼年時期追隨自己的父親和衛夫人學習書法之初就在培養和逐步養成。實際上就是因為機緣而喜歡,因為喜歡而生情。王羲之的書法技法的處理,一來源於當時優秀及以前書法的傳承和學習。二是自己對自然,生命、宇宙的哲思和領悟。所以王羲之書法對技法的處理和表達皆以自然之勢、之神為師。一切書法的點畫造型和字形章法內的空間處理都源於對自然的領悟和晉代以前書法菁華的傳承、探索。如果只有對傳統或者說過去的繼承,仍然成就不了王羲之,如果沒有繼承而一味的隨性,同樣不會有王羲之的書聖地位。王羲之的書法成就來自繼承和創新的結合。
當然王羲之的書法的造型和章法、筆法的形成也和自己的心性有關。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問的很大,但是基本上看得出來問這個問題的人還是懂的書法的兩大塊體系的。
所謂造型、筆法、章法,其實就是對應技法層面的三個要素:筆法、結構、章法,而所謂情感,就是對應書法中人的思想以及精神修養層面的東西。
既然是王羲之的書法問題,那麼我們就從王羲之的蘭亭序入手分析。
王羲之蘭亭序中筆法運用是力求變化不雷同,對於同樣的一個筆畫可以做到筆筆風流自然,個性灑脫。
這在蘭亭序中表現為21個之字,這個分析其實很早就有人進行了,我們就不詳細談論了,就蘭亭序中為數不多的“一”這個字來分析。
透過這七個一字,我們就可以將王羲之書法中筆法、結構、章法以及情感方面的處理手段顯示出來了。
首先這七個一字各具其態,各有其美,並且在筆法上,雖然有細微的差異,但是體現了王羲之超脫於一般人的能力。
第一個一字,左右兩端均有小“鉤”。
這兩個小鉤看起來是書寫自然帶出來的,實際上它很好地將一字前後兩個字串聯了起來,在氣韻上這幾個字得以貫通。兩個小勾像磁鐵的兩極將這幾個字緊緊的聯絡在一起。
而之所以要帶鉤,是因為這個一字前後兩個字——盛和觴,筆畫都非常多,而且比較繁重,假設這個時候寫了一個軟綿綿的一,就會讓前後兩個字更為突出,從而破壞前後氣韻的一致性。
帶上這個小勾,就能顯得有力量,至少在這幾個一字中,這個一最有分量。
這也能夠解釋下面這個一字變得突然很平緩的原因。因為下面這個一承接上面觴字和下面詠字,詠字分量沒有那麼重,不需要很強的承接,況且上面帶有兩個小勾的一已經是很有分量的了。
所以這個一就顯得很平緩、舒展,在厚度以及長度上足夠容納上面三個字,就位下面這個詠字做了鋪墊。
第三個一出現在“俯仰一世”這幾個字中。
王羲之順著尖鋒往下寫,將這一筆寫的很尖銳,翹挺,但是又很厚重。
尖銳是因為這個字出於章法位置的最上方,按照道理不應該寫的太過於重了,但是如果不寫的重一點,後面這個世就很難真的寫出力度來,貿然將一寫的太細、世寫的太粗就會顯得不答腔,而且在章法上會讓氣韻失調,因此王羲之才有這個方式,將一筆處理成這個樣子。
第四個一出現在書法作品中最下方,“一室之內”。
表面上看起來這個字和第三個一差不多,但是這個一寫的更低調一點。
尤其是在作品中整體看的話,這個字幾乎最沒有存在感,好像王羲之故意要寫的很隨意一樣。這是因為王羲之想要突出下面那個室字,你看這個室拉得很長,如果把一寫的也很長,而且佔有很大空間的話,就會讓整個畫面顯得很空,好像氣韻也消失殆盡了一般。
第五個一出現在“若合一契”這裡面。這個一寫的很有靈動感。整體上行筆非常穩健,好像一個圍欄,又好像一個衛士,它在開拓什麼呢?在為最後那個契字開闢地方。
這個契整體上比較寬而且扁,如果寫的太過細弱,恐怕壓不住下面這個略帶拱形的契字,因此,我們看這個一寫的很穩健,而且像拱橋一樣略有彎曲,為的就是罩住下面那個契字的力量。
第六個和第七個一整體上都比較平淡。但是第六個一比較粗壯短小,第七個比較輕浮。
原因是第六個這個一是一死生這個一,因為在談論死生大事,所以這個字格外有分量,而且不能寫的太長,太長就粗壯無神,就要短小精悍才好。
第七個一字在意義上並沒有那麼明顯的情感變化,再加上前後字的分量很輕,這個一就只能寫的輕一些了。
透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王羲之這幾個一字所具有各種各樣不同的形態,不是王羲之隨隨便便就這樣寫的,即便是王羲之當時很輕率隨意地寫出了這些字,也是他長期訓練自己,達到下意識處理的結果。
正如人們所說的那樣,清風出袖,明月入懷。王羲之的書法風格是那樣的自然灑脫,也正是由於他書法非同一般的處理能力。
我們在看待王羲之書法的“造形、情感、筆法、章法”這四個部分的時候,一定不要將其割裂開來,而是具體深入分析王羲之每一個字和每一個筆畫細微的變化,然後捕捉這些變化,思考會這樣出現的原因,就能理解王羲之是如何在寫書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