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相城歷史小學生

    朱允炆作為大明王朝的第二任皇帝,雖有皇帝的尊號,但相比較我們今天的同齡人,16歲即位的朱允炆是很不幸的。

    原本,作為皇長孫的朱允炆擁有一個快樂平和的童年時光,但一切都來的太突然了。洪武二十六年,正值壯年的父親朱標突然去世,老淚縱橫的爺爺朱元璋為了紀念兒子,竟拋棄了自己那麼多其他的子孫,選擇了年幼的朱允炆做繼承人。

    十六歲那年,七十多歲的皇爺爺朱元璋離開了,留給涉世未深的朱允炆的,是一個看似太平實則危機四伏的大明王朝。果然,只四年時間,朱允炆就被迫從皇位跌落,亡命天涯。是什麼原因造成朱允炆的失敗?

    第一:急於削藩。

    朱元璋在位時搞了一個封王制,把自己二十多個兒子安排去了全國各地的重要城市。可時間一久,天高皇帝遠,有些藩王就開始擁兵自重。尤其是駐守邊疆的燕王,寧王最為強大。朱允炆“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就燒到了自己的叔叔那裡。

    可剛剛即位,羽翼未豐的朱允炆哪裡是他的叔叔們的對手,很快,四叔朱棣第一個跳出來造反,以“清君側,誅齊泰,黃子澄”為旗號,出兵造反。這也成為朱允炆退位的直接原因。

    第二:臨陣換將。

    朱元璋生前,深知朱允炆上臺後會出問題,所以,老朱未雨綢繆,發動“藍玉案”,一舉將大明王朝幾乎所有能征慣戰的將領殺了乾淨。可到了朱允炆那就倒黴了,自己叔叔起兵造反了,自己卻無將可用。想來想去,薑還是老的辣,於是起用了老朱一朝碩果僅存的大將——耿炳文。

    耿炳文也是最早跟老朱打天下的二十四個人之一,但是因為為人比較低調,又擅於打防禦戰,所以逃過了洪武幾大命案。可老將耿炳文卻也不是“當紅辣子雞”朱棣的對手,幾仗下來,損兵折將,好在經驗豐富,雖無法打退朱棣,卻也暫時穩住了陣腳。

    可朱允炆那邊卻不幹了,年輕的朱允炆忘了兩千年前長平之戰趙孝成王的教訓,選擇用年輕氣盛的李景隆去換下耿炳文,釀成了悲劇。

    第三:用人失當

    李景隆雖說是名將以後,可和兩千年前的趙括比,趙括至少還會“紙上談兵”,而李景隆,卻是個徹頭徹尾的“草包”。

    很快,不識兵法的李景隆貿然出擊,中了燕軍埋伏,大明王朝的精銳之師損失殆盡。燕軍長驅直入,不久,長江防線失手,燕軍直抵金陵城下。

    原本,朱允炆還可以憑藉金陵堅固的城池等待各地兵馬勤王,可是,草包李景隆再次坑了朱允炆。怕死的李景隆趁夜開啟金陵城門,迎燕軍入城。朱允炆倉皇之下逃離,不知所蹤,據說是逃到南洋,終其一生。

    綜上所述,朱允炆僅僅做了四年皇帝就草草下臺不是沒有原因的,他從一開始就犯了大忌,緊接著,經驗不足的朱允炆又重蹈長平之戰的覆轍,最終一場皇帝一場夢,只換得孤獨一生,終老餘生。可悲!可嘆啊!

  • 2 # 飄忽大俠

    建文帝朱允炆是以嫡長孫繼承皇位的,因為你父親朱標病死,其兄長也病死,這個皇位就落到了他的頭上,然而皇位僅僅做了三年就倒臺了不能不令人唏噓。總結起來主要由以下三點原因。

    人才凋零,青黃不接。這一點不能怪建文帝,要怪也只能怪朱元璋。朱元璋在位時為了穩固江山,大殺功臣,先後製造了胡惟庸案、藍玉案、郭恆案、空印案,開國元勳中除少數人倖免外,基本全部被屠戮。胡惟庸案牽連著多達三萬餘人,藍玉案牽連一萬五千餘人,胡藍二案大量優秀的文臣武將死亡殆盡,以致於靖難之役中,朱棣都快打到家門口了,建文帝遍覽文武百官竟無可用之人率兵抵擋,朱元璋原本想鞏固孫子的江山,不料卻間接將接班人建文帝送上不歸路,苦心經營卻適得其反,不能不說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生性軟弱,短謀少智。建文帝書生氣十足,性格靦腆,毫無治國經驗,缺乏乾坤獨斷的勇氣和魄。由於受儒家影響較深,一直醉心於施行理想的仁政,雖然在政治和軍事進行了一些變革,但卻造成了災難性後果。其肱骨大臣黃子澄、齊泰、方孝孺都是儒家學者,做學問可以,但要治國安邦卻嚴重能力不足。他們都勇敢、正直和滿懷著理想。但是,他們都是書呆子,缺乏實踐意識和從事政務的經驗,也沒有領導才能;他們對於問題的分析往往限於紙上談兵,不切實際。比如在削藩開始時,朱棣三個兒子還在南京做人質,不敢輕易起事,但朱棣搞了許多鬼把戲,又是裝病,又是裝瘋,請求遣反他的兒子們。朱允炆不忍於1399年准許他的幾個兒子回到他們父親身邊——歷史學家們把這一決定稱為愚不可及,這也造成後來嚴重的被動局面。

    敵人太強,無力招架。朱棣的封國在北京,在於蒙古作戰中錘鍊了優秀的軍事領導才能,他經常指揮對蒙古人的戰鬥,在老將們的輔弼之下很會打仗,其部下也多是能征善戰。當削藩開始之時,朱棣已經開始招降蒙古士兵,同時他又和那些對新皇帝已不再抱幻想的宦官內外勾結起來。雖然建文帝以全國敵一隅,兵力上佔據優勢,但無奈還是兵敗如山倒。建文四年六月,燕軍渡江直逼南京城下,谷王朱橞與曹國公李景隆開金川門迎降,京師遂破,皇宮內發生大火,建文帝不知所蹤。

  • 3 # 撥開雲霧見光明HYB

    關於朱允炆為什麼不能坐穩江山?首先我們要先說一下朱允炆這個人,其實朱允炆呢是一個好兒子,是一個好孫子,當初他父親太子朱標臥病在床他一直在身邊悉心照料,了他的孝心沒能感動蒼天,朱標還是走了,為了不讓自己的幾個弟弟跟他一樣失去親情,就把他們接到身邊照顧,好哥哥,好兒子。

    朱元璋病重,我們老朱晚年脾氣不好,動不動就喜歡殺人,照顧他的人擔驚受怕,他就親自照顧,結果老朱也走了,好孫子。

    但他不是個好侄子,爺爺剛走,他就對自己的叔叔下手,貶為庶人的,抄家問斬的,全家自殺的,那是王爺們個個人心惶惶,所有這也是為什麼朱棣造反,寧王幫他的原因。

    其實朱棣造反憑藉那些武將是可以解決的,可我們的小朱允炆不知道哪根筋搭錯了,下了個不得傷朱棣的命令,這是朱棣造反這麼久,一點傷都沒受得原因。

    他身邊的文臣,都是曾經科舉進士,就是沒上過戰場,也就個紙上談兵的能力,他委任的李景隆,開國功臣李國忠的兒子,他的表弟,最後給朱棣開城門的人。

    朱允炆為什麼坐不穩江山?優柔寡斷是一方面,沒有實戰經驗最重要。

  • 4 # 釀松山閣舊主

    建文帝失了江山,個人淺見,就是因為他揹負了太祖皇帝為大明長治久安當聖君的期望,自己也有一個想當堯舜的自我期待,卻被自己的生性優柔拘泥保守的性格害了,這很大原因又和他從小在太祖身邊長大有關係。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大明皇太子朱標病逝,太孫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這一年他十五歲,太祖朱元璋六十四歲。六年後,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允炆繼位為帝,是為建文帝,他度過了六年的儲君時光,暮年的朱元璋為了把皇位隔代傳承給朱允炆,因他生性仁厚,為他清除了大部分障礙,但是,同樣也拆除了屏護原太子朱標系的藩籬,以至於朱棣奉天靖難的時候,中央朝廷一是無可用之人,二是大部分袖手旁觀,反正肉都是爛在老朱家的鍋裡。說到底,朱元璋的因為太子朱標早逝隔代傳承的各種安排,才是建文帝朱允炆失敗的根源。

    當然,從建文登基到失敗,結合具體的事來說,我認為他的失敗有這麼幾個原因:

    首先是朱允炆身為帝王沒有政治思維

    他身為一國之君,應該首先把掌控國家擺在第一位,要學會跳出所有情感所有觀念去治理天下,必須要成為一個合格的旁觀者,但是朱允炆明顯不是。他太過於拘泥於儒家道德,朱棣都造反了他還下旨給前線將士,“一門之內,自極兵威,不仁之極,近爾將士於燕王對壘,勿休此意,無使殺叔父之名”,別人都要搶你皇位了,你還一口一個叔父,天家自古無父子,更何況叔父。《尚書》說,「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就是要堅持一個想法,不能偏離,既然決定要削藩,就一往無前的往下幹啊,所以說朱允炆差的太遠了。

    其次就是建文帝朝廷所用非人

    一說朱允炆,他有三個倚為心腹的大臣,黃子澄、齊泰、方孝孺,都是當時著名的儒家學者,這三個都是很剛烈的知識分子,黃子澄、齊泰後來被誅了九族,方孝孺更慘,被誅了十族,但是他們都是屬於那種理論功底深厚、喜歡講道理卻又缺乏政治手段的人,玩政治,他們三個人綁一起都玩不過朱老四,並且讀書人還有個特點,就是比較固執,只要自己想出來的辦法,基本不可能認錯,到最後,他們用自己全族的姓名給建文朝陪葬了,注意不是殉葬,靖難之役朝廷的失敗,他們三有一半的責任。同樣,建文朝的武將也一般化,當然大明開國的猛將都被朱元璋整掉了,但是建文帝任用的李景隆也是個神人,把朝廷的幾十萬大軍敗光了,最後竟然開南京城門投降了朱棣,他也真是個優秀的表演藝術家。

  • 5 # 一杯紅酒370

    建文帝朱允炆是以嫡長孫繼承皇位的,因為你父親朱標病死,其兄長也病死,這個皇位就落到了他的頭上,然而皇位僅僅做了三年就倒臺了不能不令人唏噓。總結起來主要由以下三點原因。

    人才凋零,青黃不接。這一點不能怪建文帝,要怪也只能怪朱元璋。朱元璋在位時為了穩固江山,大殺功臣,先後製造了胡惟庸案、藍玉案、郭恆案、空印案,開國元勳中除少數人倖免外,基本全部被屠戮。胡惟庸案牽連著多達三萬餘人,藍玉案牽連一萬五千餘人,胡藍二案大量優秀的文臣武將死亡殆盡,以致於靖難之役中,朱棣都快打到家門口了,建文帝遍覽文武百官竟無可用之人率兵抵擋,朱元璋原本想鞏固孫子的江山,不料卻間接將接班人建文帝送上不歸路,苦心經營卻適得其反,不能不說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生性軟弱,短謀少智。建文帝書生氣十足,性格靦腆,毫無治國經驗,缺乏乾坤獨斷的勇氣和魄。由於受儒家影響較深,一直醉心於施行理想的仁政,雖然在政治和軍事進行了一些變革,但卻造成了災難性後果。其肱骨大臣黃子澄、齊泰、方孝孺都是儒家學者,做學問可以,但要治國安邦卻嚴重能力不足。他們都勇敢、正直和滿懷著理想。但是,他們都是書呆子,缺乏實踐意識和從事政務的經驗,也沒有領導才能;他們對於問題的分析往往限於紙上談兵,不切實際。比如在削藩開始時,朱棣三個兒子還在南京做人質,不敢輕易起事,但朱棣搞了許多鬼把戲,又是裝病,又是裝瘋,請求遣反他的兒子們。朱允炆不忍於1399年准許他的幾個兒子回到他們父親身邊——歷史學家們把這一決定稱為愚不可及,這也造成後來嚴重的被動局面。

    敵人太強,無力招架。朱棣的封國在北京,在於蒙古作戰中錘鍊了優秀的軍事領導才能,他經常指揮對蒙古人的戰鬥,在老將們的輔弼之下很會打仗,其部下也多是能征善戰。當削藩開始之時,朱棣已經開始招降蒙古士兵,同時他又和那些對新皇帝已不再抱幻想的宦官內外勾結起來。雖然建文帝以全國敵一隅,兵力上佔據優勢,但無奈還是兵敗如山倒。建文四年六月,燕軍渡江直逼南京城下,谷王朱橞與曹國公李景隆開金川門迎降,京師遂破,皇宮內發生大火,建文帝不知所蹤。

  • 6 # 歷史挺有趣

    1:明朝建國後,明太祖朱元璋大肆製造冤假錯案,目的在於剪除當時陪他打天下的有功之臣,在經過一系列的大清洗之後,當時的文臣武將都被清理的差不多了,剩下的也垂垂老矣,難堪大用,所以在燕王朱棣謀反之後,朝廷竟然派不出什麼能堪大用的將領和兵卒

    2:他是皇孫,而不是皇子,年齡小,在當時的地位不是很顯赫,沒有朱棣那樣根深蒂固。

    3:他本身性格懦弱,有婦人之仁,沒有做皇帝的霸氣,又急於要出成績,削藩太急!導致各諸侯不滿。

    4:朱棣的強大,朱棣本就是朱元璋諸皇子的佼佼者,又坐擁北方,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在當時的社會地位比較高,能得到當時百姓的擁護。

    燕王朱棣雖然起兵時力量薄弱,但是手下大多精兵強將,與當時的政府軍形成了鮮明對比。

  • 7 # 老梁說歷史

    這個問題,老梁有過研究!

    恐怕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坐擁整個大明天下的明王朝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為何卻還敵不過僅僅一個北平藩鎮之地的朱棣呢?哪怕是朱允炆用人數堆,就算不敵朱棣,那也不至於丟了江山吧?

    那麼建文帝為何丟了天下?朱棣又為何能夠以弱勝強?其實這是由於多方面的原因綜合而導致的,這對叔侄的恩怨情仇那可不是一天兩天的了。

    先看看朱棣,朱元璋第四個孩子,17歲受封燕王,封地為北平(今北京),要知道當時北平乃北方御邊重地,而且氣候寒冷,更是經常有少數遊牧民族的騷擾,是中國北方的門戶。

    朱棣21歲便就藩北平,此後長達18年間,軍事戰爭是一刻也不曾停止,而朱棣在戰火的洗禮之下,迅速成長為一位鐵血軍事家,兩次率師北征,曾招降蒙古乃兒不花,並曾生擒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發動靖難那年,他39歲。

    再看看建文帝朱允炆,其實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朱元璋已經是為朱允炆掃清了一切的障礙,他深知自己一旦去世朱允炆絕對不是曾經那些老班底的對手,那些經歷了幾十年戰火歲月的猛將和謀士,絕對能夠輕易的把朱允炆玩弄在股掌之間,甚至老朱家的政權都不一定能夠保住。

    於是朱元璋狠下心來,用鐵血手腕將自己的一眾老兄弟們殺的近乎是乾乾淨淨,可惜他沒想到,最後盜取天下的是自己家人,或許這就是命吧。

    朱允炆即位的時候還是個小年輕,畢竟是朱元璋的孫子,21歲登基,在朝臣的建議之下展開削藩,初有成效,可惜到了朱棣的時候,朱棣不願,起兵發動靖難。這一年,朱允炆22歲。

    四年削藩,三年平叛,朱允炆生生把自己的一手好牌給打爛,舉國之力敗給了朱棣,敗在何處?戰術!

    朱允炆平叛的時候,由於勳貴世家被朱元璋給殺的乾淨,朱允炆無將可用,只有一大堆不能打仗的文人集團,最後甚至無奈派出了一員老將,這怎麼可能是朱棣的對手?再加上朱允炆實在太年輕,根本就沒有所謂的戰術,再加上一眾朝臣都是文人,也沒有徐達常遇春這種猛將在,軍事上根本就是瞎指揮,朱允炆更是打起仗來毫無章法,幾次大錯葬送了不知多少明朝將士。

    而且朱允炆太過優柔寡斷,還命人不得傷害朱棣,擒拿即可,這便又給了朱棣機會。反觀朱棣,殺伐果斷,冷血無情,他充分把殘忍二字發揮到極致,每過一城,便屠一城,以戰養戰,戰無不勝!想想也能理解,已經起兵謀反,走到了這條不歸之路,再也無法後悔了。

    而且朱棣引來蒙古外援,再一次加強了自己的實力,同時朱棣的戰略眼光遠遠高於朱允炆,在朱允炆大軍北上糾纏的時候,他料定南京必定空虛,於是直搗黃龍,直取南京,一舉佔領了國度,這下建文帝再無翻身的可能了。關於建文帝朱允炆的結局,一說的亂軍所殺,一說失蹤逃走,至今尚無定論。

    總結來說,和平時期建文帝絕對是一位仁君,是治國的合適人選,就像他父親朱標一樣,這也是朱元璋選擇皇太子的原因。不過種種原因之下,朱元璋為朱允炆所做的一切反倒是成全了朱棣,亂世用重典,朱棣在這方面是完虐朱允炆。對於朱允炆失敗的原因,客官還有何高見呢?歡迎下方一起討論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倆開頭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