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德智勤誠睦造
-
2 # 鋼筆刀
只要家長自己能夠保持清醒不人云亦云盲目跟風,即使在公立學校,即使在應試教育下,一樣可以培養出一個有靈性創造性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好學生來,不是嗎?
現在的學校其實就是教授知識和教學生遵守紀律形成一些行為規範的地方,其它的事情如習慣情感交流等基本上還是家長在做,而這些,才是孩子能不能成為一個好學生的關鍵所在!
所以,沒有培養出來的孩子,是對的,每個家庭都能培養出來好學生,只是,這個,對家長的要求比較高!
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各種媒體社會輿論等不要整天蒼蠅一般地嗡嗡嗡煩叫故意或者不故意地誤導家長!
-
3 # 記憶之鷹
當然不是每一個家庭都能夠培養出優秀的孩子來。我們說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是為了強調教育的重要性,而不是說任何孩子都一定能教育得很優秀。
一般說來,“家長是孩子的老師”這個論斷是沒有錯誤的。
老師是學生的老師,任何想進步的人都可以找老師教育,所以,老師需要教一群學生,而不可能只教一兩個。(完全請家庭教師教孩子是特例)老師也是人,精力畢竟有限,不可能把大部分時間花在一兩個學生身上,對於學生的教育也就不可能面面俱到。
家長和老師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家長只有一個或幾個孩子,這就有可能在孩子的身上花較多的時間。日常生活中,家長和孩子相處的時間也很多。如果家長的素質較好,不僅能夠影響孩子的性格和品德,還能給予孩子最及時和最耐心的指導。從這個意義上看,即使孩子天分很普通,家長也有可能把他們教育得優秀。家長的作用不是老師能夠代替的,一個好的家長對於孩子的一生會有很大的影響,這就是所謂的“虎父無犬子”。 不過,也不是任何孩子只要有個好家長,就能夠被教育得很優秀。有的孩子天分太差,就算家長為他花再多的時間,也難以使他取得巨大的進步。一個先天弱智者,即使家長嘔心瀝血死而後已,也不可能根本上改善他的先天條件而使他變得出類拔萃起來。
教育不是萬能的,家長也不是萬能的。只有天分不是太差的人,才值得老師和家長付出大量的心血,才有可能成為真正的人才。那些不顧客觀條件亂說一氣的人其實可笑得很,我們有必要無視他們的刁難。
-
4 # 田戈教育
家長比老師更關心孩子,應該說是這樣的。但也不見得都這樣。尤其在某個方面來說。
比如說,學習方面。有些家長很重視,有些家長就無所謂。有些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以為孩子還小,自以為長大了自然會變好。於是乎,對孩子的行為,缺少規範要求。而當老師都會要求嚴格要求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其實,孩子的成才,不單是某個單個原因決定的,往往是各個方面合力 的結果。一些家庭對孩子根本沒有什麼特殊的教育,孩子就學得很好。一些家庭,很重視教育,但孩子卻不爭氣,沒有達到應有的教育效果。如此說,並非可以忽視家庭教育。是說對孩子的教育效果,與付出不一定會成正比。
其實,影響孩子的教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家庭因素之外,還有孩子的成長環境,孩子同伴的影響,孩子所在學校的教育質量、所接觸的教師等,都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影響。
另外,問題中沒有培養不好的孩子中“好”的標準,沒有界定。比如學習好,從實際的例子來看,也不見得孩子都好;從品德來說,也一樣。
育人,如種樹,不一定都成才,用途各異;育人,如種莊稼,不一定都好結果,總有偶然因素。作為大人來說,只能盡力而為而已。
-
5 # 心理學高大夫
感謝邀請!家長比老師更關心孩子,我想這是無可厚非的!沒有培養不好的孩子,這句話應該有待爭議?(因為要排除有些特異性的小孩)。為什麼同一個家庭教育孩子都不一樣呢?在日後社會上混的差的,未必是父母精力財力付出少的那一位!這也就說明教訓得複雜深奧性!瑞典教育學家愛倫.凱指出:環境對於一個人的成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環境是孩子形成正確思想和優秀人格的基礎。媽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環境給人的印象最深刻,家庭生活給人身心發展所打下的烙印,終生難以磨滅,在人一生的成長中,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孩子絕大部分時間生活的家庭,家庭環境對他們有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中國古代“孟母三遷”的故事就是說明孟母特別重視周圍環境對孟子的直接影響。教育專家們還專門做了這樣的一個實驗研究:教育專家們把一對雙胞胎的女孩子從小分開,一個留在大城市的家庭裡,一個被送往邊遠地區隨親戚生活。兩個孩子的遺傳素質大體相同,由於生活的家庭環境不同,這兩個孩子的個性發展完全不同。留在城市的孩子喜歡讀書,智力的發展較好較快,性格也比較文靜;而在邊遠地區親戚家長大的孩子,不想讀書,身體很好,會爬樹,也很靈巧,性格比較開朗。 由此可見:成功的家庭教育一定要給孩子豐富多彩的生活環境和條件,這是孩子快樂進取的物質基礎。環境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它是立體化的,從頭到尾的“三維教材。”就像變色龍,在不同的環境就會改變不同的體色,孩子在不同的環境中也會長成不同的個性。所以良好的成長環境,對孩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作用:第一可以推動孩子智力的發展。第二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第三影響孩子世界觀的形成。給孩子創造一個屬於他們的小天地,給孩子更多的自由活動時間和空間,讓孩子自由的表達自己的心願。孩子可以在自己的小天地裡,依照自己的興趣選擇活動內容,進行積極愉快的學習。另外,另外也可以邀請好夥伴共享愉快的時光!有些是學校和老師無法做到的。起碼在時間和空間上,情感上都無法滿足的!一個人一生學習的大好時光,多數在學校裡,但學校並不是接受教育的唯一場所,生活是最好的教育素材,家庭事,出了學校之外的一個特殊的課堂。父母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引路人,父母的情操,理智修養直接影響著孩子。在每一件具體的事情上,父母的所言所行給孩子的教育和影響,往往勝過平日教育孩子的千言萬語!一個人的心境如何?將決定其行動力!作為父母,一定要懂得家庭氛圍的重要性!不要把家庭變成死板的學校教室,是孩子整日都是在學校裡的感覺!作為父母,所以一定要懂得家庭氛圍的重要性!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請父母親讓笑聲充滿家庭!
-
6 # 使用者水大魚大
家庭的教育和學校的教育是兩個既獨立,又相輔相成的教育模式,在教育觀點和教育方式上有著本質的區別。
家庭式的教育是本著以獨立的、封閉式的怎樣使自己孩子更聽話、更聰明的教育方式。
學校的教育觀點是開放的、集體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讓學生在學校這個集體裡接受新的知識、新的學問。待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處理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隨著年齡的增長,長大以後能獨立的思索和處理在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和麻煩。我個人認為這是家庭式的教育方式與學校的公開的、集體式的教育方式在本質上的區別,但兩種教育方式又是密不可分的。家庭式的教育方式離不開學校的教育方式的指導;學校的教育方式又離不開家長和學生的相互配合。這兩種教育方式既各有自己的獨立性,同時又相互交織在一起。其目的就是想把孩子和學生培養成為一個對家庭、對社會、對公共利益有益的人和人才。
所以,我們不能把家庭教育方式和學校教育方式機械的分開來理解和對待,無論是小學、初中還是高中,乃至大學。
作為小學生,首先不能脫離的是家庭的教育模式。因為學生在小學期間,他們的學習過程是離不開家長的關心和指導的。學校雖有雄厚的師資力量,但有時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能滿足每一位學生和家長的學習慾望和期待,這就需要家庭這一特殊的教育模式的學習觀點給自己的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即使到了初中和高中,學生們雖有一定的學習能力,但也脫離不了家庭教育方式的影響,因為父母關心的不僅僅是孩子的學習。除了學習之外,父母和家長給孩子做的關愛和貢獻是講的明,但是是數不清的。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許多父母和年邁的家長在烈日炎炎的夏天、在冰天雪地的冬天,為了自己的孩子忍著炎熱、受著寒冷,盡心的呵護著自己的孩子。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學校的教育方式所不能給予的。即使是你的孩子上了大學,因為這時孩子的衣食住行以及學費和其他的生活開銷還需要父母和家長的資助。學校雖有獎學金和助學獎勵制度,但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享受到的。
所以我們說,家庭式的教育方式和學校的教育方式是密不可分的。做父母和家長的你一定要在教育孩子這一問題上,認清自己的地位和身份。不能把孩子學習成績的好與壞都歸結為自己的功勞,或是把孩子學習成績的好與壞都歸結於學校。孩子學習成績的好與壞不僅僅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所能決定的事情,在具備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優秀的學校教育背景的同時,還需要你孩子勤奮和刻苦的努力。做家長的你只要去看一看衡水中學的教育方式,你就能知道學校的老師是多麼的辛苦,學校的學生又是多麼的努力。同時,他們的家長也在為學校的教育和孩子的努力默默的奉獻者自己的愛心、對孩子的關心。努力吧!孩子的父母和家長們。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感謝閱讀。
-
7 # 浮塵微草
再換一下,家長比老師更關心孩子吧,所以沒有培養不好的孩子,每個家庭都配養出來了嗎?
首先,針對題主所提問題的“文字表達”方面的困惑之處陳述如下:
1.“再換一下”:這個前提的意思令人如陷雲中霧裡,不明不白,感覺憑空而來,因為前面沒有交代“再換”的“話題”。
2. 家長比老師更關心孩子吧,所以沒有培養不好的孩子——第二個分句用關聯詞“所以”表明該複句的兩個分句之間是因果關係。然而,我們仔細思考一下會發現,“家長比老師更關心孩子”怎麼能是 “沒有培養不好的孩子”的原因呢?所以這個句子存在邏輯問題。
3.每個家庭都配養出來了嗎——“配養”估計是“培養”之誤。
4.“家長比老師更關心孩子”和“家庭能否培養出好孩子”之間也缺乏必然的聯絡。
基於以上分析,斗膽將題主的問題更改如下,莽撞之為還請題主見諒——
人們說沒有培養不好的孩子,家長比老師更用心,為什麼有的家庭卻培養不出好孩子呢?
回答如下:
打個比方,同樣的一臺機器,讓老師傅和新徒弟操控生產一個同一型號的零部件,結果往往會大相徑庭:前者生產出優質產品是大機率事件,後者則極有可能生產出廢品。原因很簡單:知識結構、目光見識、技術經驗、方法技巧等等不一樣嘛。
育人同理。培養不出優秀孩子的家長一般具有以下通病:
一、溺愛縱容一味嬌慣成“問題孩子”。放眼周圍,看看有多少被父母的溺愛毀掉的孩子:自由散漫隨意逃學,小小年紀就浪跡江湖;懶惰成性諸事不做,成年大人了還得靠啃老度日。
建議:拒絕無理,嚴厲說“不”!
二、直升機式的過分呵護剝奪了孩子發展自我能力的機會。怕孩子吃苦,替孩子承擔一切責任,包攬處理一切難題,將孩子培養成溫室裡的花朵:一經風雨便夭折。何況人生的舞臺那是狂風暴雨、電閃雷鳴!風雨之後方能見到彩虹!
建議:該放手時就放手!
三、違背自然規律,不遵循孩子的成長節律。不少父母忽略孩子自身的優點,不管孩子自身的短處,盲目地按自己心中的理想塑造孩子,尤其是那些把自己未實現的願望強加於孩子身上的父母,實際上是把孩子當作了自身的替代品,續塑“原我”。
建議:因材施教!
四、熱衷攀比的砝碼毀掉了孩子的自尊自信。一些家長開口閉口就拿別人家孩子的優點和自己孩子的不足比較,結果只能是給孩子戴上“處處不如人”的帽子,貼上永遠自卑的標籤,使孩子“永世不得翻身”。
建議:賞識教育!
五、放大父母無私,成就孩子自私。飲食以孩子為中心,孩子長大後就會將“魚頭”夾給媽媽,自己理所當然地吃魚肚。家務以父母為中心,就會間接助長孩子的自私慾,形成“家長辛辛苦苦地打掃、孩子心安理得地看電視的 “怪現象”,對孩子的成長弊遠大於利。一切以孩子為中心,孩子就只懂得汲取,不懂得施予。凡事有度,父母培育孩子也不可失度,宜適時適度“自私”點反而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建議:“愛”雖無私“行”須“自私”!
六、順其自然式撫育,結局勝敗難料。這類父母撫育孩子是想當然,憑經驗,跟著感覺走,撫育孩子不講究方式方法、策略技巧。這種順其自然式撫育,有成功的先例;但更有失敗的可能:最終會因無知而遺憾,因盲目而悔恨。如何培育孩子不知不懂,為何不去充電學習呢?
建議:邊學邊育,為時不晚!活到老,學到老!
-
8 # 書霞育兒說
前幾天老師發信息來,說我太為孩子著想了,什麼都幫孩子擔著。其實我自己的孩子,我很清楚,愛做家務,愛看書,自覺性自理能立差了很多。我也在不停的學習親子課程。來尋找和孩子相處的最好方式和引導他更優秀的方法。
為了兩娃,我放棄了最愛的工作,全職帶他們,很用心很認真,可是我也不敢說我把兩個孩子培養出來了。只能說我很努力,很盡力的做了一個合格的媽媽,以前怕他們生病,學習飲食和食療。後來陪他們親子閱讀,經常帶他們去公園或各地方旅行。可是上學後他們還是會遇到各樣的問題,所以有些問題,並不是父母多努力,孩子就一定優秀,就一定能培養出來的。
培養孩子成才,這真是各方面的原因,父母別給孩子和自己太大壓力,那樣會物極必反。只要孩子不犯原則性的錯誤,懂禮貌會尊重別人,有很多好的品質和習慣就行。我和先生自己都是平凡人,所以並不要求孩子多出眾優秀,很多情況都尊重他們的意思,讓他們健康快樂的成長才是我們是最大的心願。
-
9 # 萌智
家庭對孩子的培養方式是不一樣的,比如我們小時候,父母總說要勤奮,積極,做踏實的人,或者飽讀詩書,成為一個博學的人。沒有父母不希望孩子變得更好,只是在培養方式上略有不同而已!怎樣給孩子愛和原則呢?愛與自由是並重的,有愛無自由,會造成空間不足,有自由無愛,會對孩子形成了放縱!教會孩子愛的能力更重要,愛家人,愛身邊的人,學會愛與被愛,分享和包容!
1,,培養孩子閱讀習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每天讀幾頁繪本,讓孩子養成思考閱讀的好習慣。
2,培養孩子運動的習慣,保證良好的身體素質。每天散步,呼吸新鮮空氣,熱愛大自然,有益於身心健康。
3,每天讓孩子做一件小事,並養成習慣。比如,給綠植澆水,給小金魚餵食等等,培養孩子的耐心和愛心。
學會換位思考,孩子需要傾聽和理解,孩子的自律來自於父母的培養習慣。
回覆列表
家庭教育很重要,我個人覺得關心孩子和培養孩子是兩個是兩個不同的理念,關心更泛一些,關心生活,關心教育,但那是一種潛意識的行為。就比如說:大部分的家長在孩子考完試後都會問孩子考的怎麼樣?然後就是批評或鼓勵。
那麼培養孩子又是什麼概念呢?應該是要研究自己孩子的一些特點,針對性的制定短期和長期的目標及計劃,就像盆栽一樣,你想把它打磨成什麼樣子,除了平時澆水施肥外,還要有計劃的摘心,剪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