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情感分享小講壇
-
2 # 川妹小玲子
人生的過程大概就是在不斷的追逐名利、金錢、地位等等身外之物,人們都把這些東西看得很重,以至於在這個過程中產生各種矛盾,只有真正到了面對生老病死時回過頭來看看,才能明白人這一生“情”才是最重要的,原來曾經追求的東西都那麼不值得一提,人一旦離開這個世界什麼都帶不走,唯一能能夠帶走的只有“情”,一家人能夠相親相愛、快快樂樂、互幫互助,人生才能算圓滿。
-
3 # 機械師或者機械舞
我覺得挺自然的,不算是強行大團圓。畢竟這個劇的主基調是自己與自己和解,
不能永遠生活在仇恨中,而且每個人的錯與改都有跡可循。
明成可惡,但是他就像我每個被慣壞的獨生子女一樣,毫不客氣的享受父母的愛,並不覺得是啃老,因為媽媽不喜歡妹妹的狀態長期也是這樣從內心定義妹妹的,但是從對麗麗的態度和對父母的態度,可以看出來明成不是一個十惡不赦的人,他有他的任性無知和暴行,但是從心底其實有善良和人性,這也為他後面的轉變奠定了基礎。
明哲是一個愚孝,自大,帶著名校病的人,對他最合理的解釋就是從小是家裡最不能碰的寵兒,永遠不能跌下神壇,但是當一步一步的被現實打臉,發現越是打腫臉充胖子越就把全家推進火坑,直到老婆揭開最後底線,他才發現他並沒有自己理想的那麼能夠完成所有的事情,終於也放下了最後一絲絲無用的面子。
作老頭集中了所有家裡老人可能有的毛病,跟孩子住在一起不體諒孩子,不願意自己照顧自己,不愛衛生,隨便帶朋友,亂投資,獅子大開口,信口開河告小狀,愛慕虛榮,隨意信別人……每一個都能從生活中找出案例,當集中到一個人身上,矛盾就爆發的特別突出,變成了作老頭的代表,所以很多觀眾都不能接受他的變化,但是其實早就埋下了伏筆,他小心翼翼的給明玉夾雞腿,每次按時幫明玉轉生活費,一開始表現出來的作,其實是在長期收到妻子壓迫後報復性的反彈。突然覺得自己變成了有話語權分量最重的核心,但是經歷了一系列打擊以後,又慢慢的迴歸本源,也並不是不愛兒女,明哲裝出來的豪氣和過分的寵溺,明玉刀子嘴豆腐心的呵護,和明成嘴快心熱的照顧讓他迷失了自己。
女主角明玉,像一個刺蝟,大家看到了她一根根長刺,又一根根拔刺的過程。很多人不一樣結局團圓,就是因為他們可能像明玉一樣長了滿身的刺,扎傷著自己扎傷著別人,覺得不能輕易放棄那個給自己裝刺的人。但是裝刺的人已經不在了,為什麼還要留著滿身的刺來扎自己?所以最後她彷彿看著母親在安慰幼年的自己,我並不覺得這個是一個回憶,我覺得這是一個想象,清除母親所有的惡,植入一些可能會發生的美好,這也是自我和解的必經之路。
-
4 # 蘭溪谷主
考慮到電視劇的受眾以及傳播廣泛產生的影響等問題,《都挺好》的結局都挺好,只有一點不好。
就是明玉對蘇大強太親密、太掏心掏肺了,而且她也不會和媽媽趙美蘭和解的。
先說說明玉對蘇家的這種態度是怎麼形成的。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明玉在蘇家一直待了十八年,除去最小沒有記憶的三四年,有記憶的時間姑且按十四年算吧。
這十四年以來,她一直過得都是被欺負、被無視的生活。以前矛盾沒有爆發的這麼徹底,一來她還小,不懂得反抗和爭取,只是透過和媽媽吵架、和二哥蘇明成打架表達自己的不滿,但不管是吵架還是打架,明玉都是佔不了便宜的。作為勝利者的媽媽和蘇明成,不會把別人的失敗記在心裡,所以衝突還不是十分激烈。
二來明玉小的時候,舊衣服穿穿,饅頭鹹菜吃一吃,就長大了,不用花費什麼錢。等到明玉慢慢長大,小升初要錢,初中升高中要錢(表現為明玉要補習資料不給買),高中考大學就更要錢了(高中要報衝刺班,大學學費貴),而家裡根本不願意產生這筆開銷,“我現在不為你付出,老了也不靠你”是蘇家爸媽共同的心態。可是明玉的“平等”意識甦醒了,要求和兩個哥哥享有同樣的待遇,而且她吵架變得更厲害了,媽媽和蘇明成已經不是她的對手,這才導致矛盾升級。
蘇明玉離開家的10年,幾乎沒有回過家。大哥的婚禮因為在外出差錯過了,二哥的婚禮根本不想參加。可以想象,這十年裡明玉見父母的次數屈指可數,就算見面也應該不歡而散比較多。並且這10年也是明玉日子過得最苦的10年,她要解決自己的學費,自己的溫飽,要在社會上打拼,承受各種艱辛委屈。只要思及自己現在的苦楚,再看看大哥和二哥的現世安穩,明玉內心的不平衡必定越來越多。這種情況下,矛盾不進一步激化就阿彌陀佛了,根本不可能緩和或者彌補的。
直到媽媽趙美蘭死了,人死如燈滅。明玉不想和解,但也不再計較。不管怎麼說,媽媽畢竟把她養到18歲,辦葬禮買墓地花費的40多萬,就當是償還媽媽這麼多年的養育之恩了。只有兩不相欠,才能徹底放下。
不能否認明玉對蘇大強存了補償心理,明玉也一直渴望著親情。但明玉不是傻白甜,相反她是一個非常精明的人。精明的人懂得及時止損,知道自己不可能得到的東西,就會放棄。
所以明玉補償蘇大強,也是從物質上補償他。她早就不再渴望父慈子孝、孺慕之情,她也是這樣做的。
特別是當她被蘇明成打到骨裂住院,而蘇大強來看她卻是為了給蘇明成求情的時候,明玉終於死心了。不然她也不會說自己去做了親子鑑定,併為她是親生的這件事情感到難以置信。
但凡還有一絲溫情,一絲留戀,一個孩子都不會懷疑自己不是親生的並且去做鑑定吧。
再說,蘇大強對蘇明玉的關心是必定會發生的嗎?
不是的。這一切都建立在明玉成功了、有錢了的基礎上。
假如明玉沒錢,她不能給媽媽辦葬禮買墓地,也不會帶蘇大強去買3999一件的衣服還買了一堆;她不會在蘇大強被騙60000 的時候掏出這筆錢,也不能在蘇大強買房缺錢的時候拿出20萬;她不能在蘇大強得病後說要帶他去美國,更不可能辭職只為照顧他。
假如明玉沒錢,不能幫大哥找工作,不能照顧大嫂,不能擺平給蘇明成小鞋穿的周姐。
那麼明玉會得到理解、會得到親情嗎?
不會的。
所以,《都挺好》應該有的結局,是蘇大強得病了,蘇明玉給他單獨買了一套房子,請了一個保姆照顧他,一週或者半個月去看他一次。但這種“看望”也是例行公事一般,不帶感情的。
而明玉自己,依然在職場之上,繼續打拼,去爭取那些自己真正可以得到並握在手中的。
因為只有這些,才能給她依靠和安全感。
-
5 # 我愛我的娛樂圈
《都挺好》大結局雖然曲終人散,但卻餘音嫋嫋,因為女主蘇明玉做出了一個巨大的犧牲,同時也是一個錯誤的決定——她無視大好的青春年華,不顧人人豔羨的錦繡前程,激流勇退。毅然辭職,做起了專職照顧失憶老父親的“小棉襖”!讓人惋惜不已,唏噓不已。因此有網友說,蘇明玉的孝道是建立在忽視社會責任基礎上的,她超越了她的大哥蘇明哲,一躍成為劇中最大的“愚孝”之人,上演了現代版“老菜娛親”。
作為《二十四孝圖》之一的“老菜娛親”的故事,曾在《朝花夕拾》中被魯迅批判過,因為已至古稀之年的“老菜”,故意表演出孩子的動作和表情,來取悅自己的父母,以示孝道。這樣一種不符合人物年齡身份的做法,難免讓人尷尬而掩面不忍直視。
同樣的道理,身處人生事業的黃金期,已經登上一家即將上市的明星企業總經理的高位,在集團公司享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之殊榮的女強人蘇明玉女士,為了孝道而放棄這一切,去做一個專職的“護工”,人物身份地位前後形成強烈角色反差,讓人不適應和不理解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縱然是蘇明玉已有財富積累,今後的生活用度綽綽有餘,衣食無憂;縱然是蒙總禮賢下士,體恤民情,為她特批了“長假”,公司的大門始終為她敞開,總經理的位置始終為她留著,但“長假”遙遙無期,商界瞬息萬變,數年後即使蘇明玉重操舊業,時過境遷,其能否勝任已不可知了,真是細思極恐啊!而這也不能說只是她一個人的事,雖說“地球離了誰都能轉”,但這畢竟是社會人才資源的極大的浪費,在以個人家庭為中心的“孝心”得以滿足的同時,放下的恰恰是其本該承擔的社會責任。
蘇明玉的“愚孝”比起大哥蘇明哲的做法來要更甚一些。《都挺好》劇中蘇明哲的“愚孝”也僅僅是不講原則的縱容老父親蘇大強,不講原則地滿足他的許多無理甚至是過分的要求。但不管怎麼說,蘇明哲整個盡孝的過程是打著“投資”旗號的,他在讓老父親盡情地“作妖”、無拘無束的“玩”了一把之後。房子又變成了現金。“黃粱夢醒”之後沒有造成太大的損失,只不過是付出了時間和精力的成本,得到了一個“回到原點”的讓人啼笑皆非的結果而已。當然這個讓人“白忙活一場”的過程也多多少少讓大嫂吳非受了一些委屈,但最終一切還算得上“都挺好”。
但蘇明玉損失的就不能單純用金錢來衡量了,即使把她可能損失的薪資,連同日後可能會擁有的股權,包括會擁有的自己的產業,所有這一切加在一起,也不足以彌補她註定要失去的錦繡前程和在廣闊天地裡施展才華的生命應該擁有的光彩!她在用自己的一生做籌碼來換取對失憶老父親的孝道,在讓一個企業經受人事變動的短暫震盪的同時,也把一個“以自己的方式來贍養老人”的頗有爭議的問題留給了我們。
中國古代官吏有“丁憂”一說,即凡遇父母喪,為子者必須辭官回鄉為逝者守孝三年,而三年之後復出,當年的官位已另易他人。因此,有怕丟官者便隱瞞父母喪事兒,但一旦被查實是要被判重罪的。除非你位高權重,朝廷離不開你。皇上會專門為你下一道“奪情”詔書,免予和准予短期“丁憂”。劇中蘇明玉的行為與“丁憂”何其相似!但“丁憂”尚有三年之期,明玉所從事的“護工期”卻是個未知數。
也許明玉是考慮到自己目前為單身且在國內,不像大哥二哥有家庭責任需要擔負,又身處國外遠水解不了近渴。但從經濟賬角度來說,根據劇情,明玉一人的收入要比大哥大嫂,二哥二嫂收入的總和還要多,他們4個人中有一人辭職當專職護工來照顧父親,比起犧牲明玉的事業來,不知要合算多少倍!
現如今改革後的個人所得稅專門增加了贍養老人稅前專項扣除的條款,這就是在體恤兒女照顧老人的不易,另外還有其它社會養老的方式可供選擇,不過我們絕不會去提倡用子女辭職的方式來專職贍養老人,尤其是象蘇明玉這種有著特殊專長的人。所以說蘇明玉的做法真是有些過了頭,要比她大哥更“愚孝”,也在無意間逃避了她的社會責任。對此朋友們有何看法?期待看到您的真知灼見。
-
6 # 金金水火土
《都挺好》的大結局,總體來說,是一個比較客觀的結局,用孔子的話來說,就是“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說是好結局吧,好得不過分,和美的背後仍存有些許遺憾,但這些遺憾又不足以造成觀眾內心強烈的衝擊和悲傷。我們仔細來剖析一下這個結局。
家和萬事興《都挺好》可以說就是圍繞著“家和萬事興”這一主題展開的電視劇,劇中父母與子女的矛盾、兄妹間的矛盾、夫妻間的矛盾成了電視劇的主要看點。在大結局中,患有老年痴呆的蘇父不再無理取鬧,兄妹三人也冰釋前嫌,尤其是蘇明成和蘇明玉之間,從仇人到互相關心幫助的兄妹,可以說讓人倍感欣慰,一向仇視蘇母的蘇明玉也似乎放下了對蘇母的怨恨,選擇好好照顧患有阿爾茲海默症的蘇父。可以說,電視劇的最後,將“家和萬事興”這一主題實現了深化和凸顯,對廣大觀眾來說,是有一定的循序漸進的教育意義的。
月有陰晴圓缺要說《都挺好》是一個皆大歡喜的大團圓結局,也是不準確的。雖然蘇父在記憶的最後關頭想到了自己的孩子,但很快就進入了阿爾茲海默症的狀態,對蘇家三兄弟真正和睦起來,像他說的那樣互相幫助的情形,他已經沒有概念了。前面絕大部分劇集,我想很多人對蘇父都是抱著一種憤慨的心情,但最後還是忍不住為蘇父流淚嘆息。畢竟是父親,可憐天下父母心;畢竟是孩子,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除了蘇家家庭有缺憾的圓滿,蘇明玉的辭職,蘇明成的非洲打拼,老一輩人的日漸衰老,年輕一代為生活打拼……《都挺好》告訴我們,人生不可能十全十美,總有一些不順心之處,而我們,該如何應對這些不順之處,如何抉擇,值得每一個人思考。
想象的留白,希望的光芒蘇明玉辭職後,將迎來怎樣的人生?從非洲回來的蘇明成,能否和朱莉再續前緣?老年痴呆愈加嚴重的蘇大強又將何去何從?電視劇充分留白,沒有直接告訴我們答案,但我們可以自行想象。結局是好是壞,全在一念之間,對生活充滿希望,相信大家都會越來越好,那我們整個人也都散發著希望的光芒。
總之,對於《都挺好》的大結局,我本人還是比較喜歡的,沒有可以追求幸福美滿大結局,而是用不完美的結局揭示生活的真相,算是比較深刻,也給觀眾留下足夠空白,回味無窮。
回覆列表
天下哪有父母不愛子女的,蘇大強家庭地位極低,被媳婦壓了一輩子。記得第3集的時候,蘇明玉講述她媽打蘇大強的耳光,下跪。做為男人,一點尊嚴都沒有。他沒有替小時候的明玉說話,一有事就是躲,上廁所,要不就不說話。
其實蘇大強很可憐,媳婦面前沒自尊,兒女面前沒威信。而蘇母,所表現的重男輕女女,相信也很常見。看到小蘇明玉想學習上清華得不到家人的支援,我也很氣憤。後來想想也可以理解。家裡不堪重負,加上重男輕女的觀念所導致的。
大家發現蘇母最喜歡的是二哥,他嘴最甜,會來事兒,這種形象大家都見過,功夫都在嘴皮子上。蘇母強勢,正好就喜歡二哥的性格。蘇明玉性格倔強,和蘇母一樣,誰也不退讓。
蘇大強的老人形象,總有某個點會像我們認識的老人。老人就像小孩,需要哄著。我們能精心照顧小孩,那也應該同樣照顧父母。
蘇大強還是蘇母,我相信都是愛子女的,只不過背後的事可能子女根本不知道。我喜歡這個結局,家庭就應該是和諧的,美好。 天下哪有父母不愛子女的,蘇大強家庭地位極低,被媳婦壓了一輩子。記得第3集的時候,蘇明玉講述她媽打蘇大強的耳光,下跪。做為男人,一點尊嚴都沒有。他沒有替小時候的明玉說話,一有事就是躲,上廁所,要不就不說話。
其實蘇大強很可憐,媳婦面前沒自尊,兒女面前沒威信。而蘇母,所表現的重男輕女女,相信也很常見。看到小蘇明玉想學習上清華得不到家人的支援,我也很氣憤。後來想想也可以理解。家裡不堪重負,加上重男輕女的觀念所導致的。
大家發現蘇母最喜歡的是二哥,他嘴最甜,會來事兒,這種形象大家都見過,功夫都在嘴皮子上。蘇母強勢,正好就喜歡二哥的性格。蘇明玉性格倔強,和蘇母一樣,誰也不退讓。
蘇大強的老人形象,總有某個點會像我們認識的老人。老人就像小孩,需要哄著。我們能精心照顧小孩,那也應該同樣照顧父母。
蘇大強還是蘇母,我相信都是愛子女的,只不過背後的事可能子女根本不知道。我喜歡這個結局,家庭就應該是和諧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