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生活中的胖子

    春秋筆法是指在宣傳材料的選擇上注意褒貶。《春秋》所用的方法是“筆”和“削”。筆是在原來《春秋》的記錄上加添,削是對《春秋》的刪減。當時是奴隸的時代,各種戰爭,如果是直接危害到奴隸主的事情是一概不能記錄到《春秋》裡的。

    春秋筆法是中國歷史上的一種敘述方法以及技巧。是由孔子創造的,是透過文章的記述來表達作者的想法。

    1.欲說還休,以少引多的作品中所渲染,抒寫的人物逐漸接近主旨時。作者就不寫了,即欲說還休。

    2.不著一字,以無勝有,春秋筆法猶似畫龍,見首不見尾,乃是神龍也。

    3.烘雲托月,以彼寫此,不正面刻畫作品的主要物件,而是透過渲染身邊的人以及環境,給讀者留下思考的餘地。

    4.設想幻化,以虛寫實要寫眼前,卻著墨設想未來,要寫現實,卻描繪幻化世界。

    齊襄公復九世之仇,《春秋》大之——漢武帝詔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金昌緒的《春怨》

    僖公二十八年冬,天王狩於河陽——《春秋》

    食肉不食馬肝不為不知味——《漢書》

    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孟子》

    等等都是,就不一一舉例啦。

  • 2 # 琅琅書香

    對三國瞭解一點,說幾點陳壽的春秋筆法:

    1.陳壽在《吳主傳》的評語的第一句中,表面上是誇讚孫權像勾踐一樣有奇才建立功業——其實是暗指他像勾踐一樣臉皮夠厚能隱忍,心也像勾踐一樣夠黑,故而在基業穩定之後殺害功臣。

    評曰: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句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然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至於讒說殄行,胤嗣廢斃,豈所謂貽厥孫謀以燕翼子者哉?其後葉陵遲,遂致覆國,未必不由此也。

    2.陳壽寫曹丕最早是在204年8月甄姬相遇,那麼曹睿最早出生不過是在205年的上半年,而死在239年大年初一的曹睿,其實最多隻是活滿了三十三個週年,陳壽卻說他當時是三十六歲。古代按農曆&虛歲計算,出生便是一歲,過完農曆年便又加一歲,那應該也不過三十五歲。

    建安九年八月(204年),審配兄子榮夜開所守城東門內兵。配逆戰,敗,生禽配,斬之,鄴定。

    ——《武帝紀》

    及冀州平,文帝納後於鄴,有寵,生明帝及東鄉公主。——《后妃傳》

    景初三年春正月丁亥(239年),帝崩於嘉福殿,時年三十六。——《曹睿傳》

    對此,裴松之都看不慣了,馬親王也有一篇戲文《風雨洛神賦》述說此事——不過我們也不能太陰謀論說曹丕喜當爹,只能說陳壽春秋筆法高階黑了。

    臣松之按:魏武以建安九年八月定鄴,文帝始納甄后,明帝應以十年生,計至此年正月,整三十四年耳。時改正朔,以故年十二月為今年正月,可強名三十五年,不得三十六也。

    3.再看看《晉書·宣帝紀》的春秋筆法高階黑,晉書的春秋高黑之處在於他會杜撰出一段段離奇詭異並與之前史書或者世情常理完全相忤的故事,所以表面上是誇,其實是在高黑:比如,說司馬懿被曹操強令出山,司馬不願意便裝病,曹操甚至派人刺探真實情況,後來是強制逼他出山的:

    漢建安六年,郡舉上計掾。魏武帝為司空,聞而闢之。帝知漢運方微,不欲屈節曹氏,辭以風痺,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堅臥不動。及魏武為丞相,又闢為文學掾,敕行者曰:“若覆盤桓,便收之。”帝懼而就職。——《晉書·宣帝紀》

    而事實上,司馬懿他爹司馬防是曹操當年洛陽北部尉的舉薦人,司馬懿他哥哥司馬朗又很早就在曹操底下幹活,河內司馬家可謂對曹操有恩,再加上又是在曹魏地盤,還擔心司馬懿會跑到別的地方?你以為是諸葛亮諸葛瑾家裡沒勢力,流落荊州揚州啊!

    曹操是得二到什麼程度才會派人刺探還兩次強令司馬懿出山的?

    4.再看,從前史都知道,司馬懿對陣諸葛亮,雖然最後拖死了對手,但在野戰中從未佔到過什麼大便宜——但《晉書·宣帝紀》非要來杜撰兩段來黑一黑——而之後的史評又說司馬懿不敢打野戰,擺明了是前後故意矛盾高階黑啊!

    進次漢陽,與亮相遇,帝列陣以待之。使將牛金輕騎餌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滷城,據南北二山,斷水為重圍。帝攻拔其圍,亮宵遁。追擊,破之,俘斬萬計。

    會有長星墜亮之壘,帝知其必敗,遣奇兵掎亮之後,斬五百餘級,獲生口千餘,降者六百餘人。

    既而擁眾西舉,與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無鬥志,遺其巾幗,方發憤心。杖節當門,雄圖頓屈,請戰千里,詐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敵,夷險之路,勞逸不同,以此爭功,其利可見。而返閉軍固壘,莫敢爭鋒,生怯實而未前,死疑虛而猶遁,良將之道,失在斯乎!

    ——《晉書·宣帝紀》

    5.用勝寫敗黑完司馬之後,房玄齡終於暴露了本來面目——人家皇帝的帝王之相,要麼就是重瞳,要麼是七十二顆痣,房玄齡倒好,給司馬懿來了個狼顧之相:

    帝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魏武察帝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欲驗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顧,面正向後而身不動。又嘗夢三馬同食一槽,甚惡焉。因謂太子丕曰:“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太子素與帝善,每相全佑,故免。——《晉書·宣帝紀》

    6.房玄齡說了一大通司馬懿的文治武功——剋日擒孟達,滷城破諸葛,遼東斬公孫,韜光滅曹爽,武丘除王淩——終於來大黑了,司馬懿殺曹爽家族太過殘暴,弄得後代堅持聽到司馬昭弒殺曹髦那段終於聽不下去了。

    帝於是勤於吏職,夜以忘寢,至於芻牧之間,悉皆臨履,由是魏武意遂安。及平公孫文懿,大行殺戮。誅曹爽之際,支黨皆夷及三族,男女無少長,姑姊妹女子之適人者皆殺之,既而竟遷魏鼎雲。明帝時,王導侍坐。帝問前世所以得天下,導乃陳帝創業之始,用文帝末高貴鄉公事。明帝以面覆床曰:“若如公言,晉祚復安得長遠!”跡其猜忍,蓋有符於狼顧也。——《晉書·宣帝紀》

    7.房玄齡以勝喻敗,真不知道生活在唐朝的他大黑司馬懿因為什麼?看看最後的評語:

    是故五帝之上,居萬乘以為憂;三王已來,處其憂而為樂。競智力,爭利害,大小相吞,強弱相襲。逮乎魏室,三方鼎峙,干戈不息,氛霧交飛。宣皇以天挺之姿,應期佐命,文以纘治,武以稜威。用人如在己,求賢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測,性寬綽而能容,和光同塵,與時舒捲,戢鱗潛翼,思屬風雲。飾忠於已詐之心,延安於將危之命。觀其雄略內斷,英猷外決,殄公孫於百日,擒孟達於盈旬,自以兵動若神,謀無再計矣。既而擁眾西舉,與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無鬥志,遺其巾幗,方發憤心。杖節當門,雄圖頓屈,請戰千里,詐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敵,夷險之路,勞逸不同,以此爭功,其利可見。而返閉軍固壘,莫敢爭鋒,生怯實而未前,死疑虛而猶遁,良將之道,失在斯乎!文帝之世,輔翼權重,許昌同蕭何之委,崇華甚霍光之寄。當謂竭誠盡節,伊傅可齊。及明帝將終,棟樑是屬,受遺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託,曾無殉生之報。天子在外,內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誅戮,貞臣之體,寧若此乎!盡善之方,以斯為惑。夫征討之策,豈東智而西愚?輔佐之心,何前忠而後亂?故晉明掩面,恥欺偽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業。古人有云:“積善三年,知之者少,為惡一日,聞於天下。”可不謂然乎!雖自隱過當年,而終見嗤後代。亦猶竊鐘掩耳,以眾人為不聞;銳意盜金,謂市中為莫睹。故知貪於近者則遺遠,溺於利者則傷名;若不損己以益人,則當禍人而福己。順理而舉易為力,背時而動難為功。況以未成之晉基,逼有餘之魏祚?雖複道格區宇,德被蒼生,而天未啟時,寶位猶阻,非可以智競,不可以力爭,雖則慶流後昆,而身終於北面矣。

  • 3 # 腦洞歷史觀

    春秋筆法是史書的標配,任何史書都需要用到春秋筆記。而談到春秋筆法,當然是指孔子老師所說的《春秋》這本書。

    據說這裡面的每個字都有含義。那為什麼要用春秋筆法呢?這是因為要“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

    比如《春秋》有的是寫周王室,這是周天子,大領導的權威還是要維護的,所以周天子要是犯了錯,不能直接寫,要繞著彎寫,這是為尊者諱。

    先看一下春秋裡,孔老子是如何玩筆法的。

    春秋一開場,就寫了鄭國的一件大事:

    夏,五月,鄭伯克段於鄢。(《春秋•魯隱公元年》)

    這是講鄭莊公在鄢地打敗了弟弟。鄭莊公是鄭國的國君,卻不受母親喜歡。其母武姜想讓小兒子段當國君,鄭莊公隱忍了二十年,終於消滅了弟弟。

    在這句話裡,你能看出什麼門道嗎?這裡面就有春秋的筆法。

    比如講到“段”時,沒有用共叔段的全稱,也沒有用弟字。這是因為弟弟沒有弟弟的樣子,不尊重兄長,所以直呼其名以示批評。

    另外,用了“克”這個字,是因為鄭伯跟段是兄弟爭國,段割據一城,如同另一個國君一般,所以用克,不用徵。

    第三,稱鄭莊公為鄭伯。是批評他沒有盡到兄長的責任,沒有教育好弟弟,反而放縱然後精心安排,把弟弟推到造反的道路然後消滅。

    這裡面就是有春秋筆法。

    再看一例:

    壬午,公及齊侯、鄭伯入許。

    這是講齊、魯、鄭三軍聯合殺進許國。但這裡面也是有春秋筆法的。比如使用鄭伯、齊侯來稱呼鄭齊兩國的國君姬寤生和齊僖公,這是批評他們侵略別人。

    用“入”這個字,表示許國進行了抵抗。

    再看一條:

    九年春,齊人殺無知。(《春秋》魯莊公九年)

    這是齊國的一件大事,齊國的公子無知殺掉了齊國的齊襄公,自己當上了國君,不久後,

    無知被大夫雍廩殺死。

    在這條記錄中,孔子在無知的名字前沒有冠以國名或公子的字樣,表示這個人死有餘辜。

    用殺這個字眼,而不是用弒,則表示,就算你把齊國國君之位坐暖了,把齊國後宮睡疲勞了,你還是一個大夫,幹掉你這樣一個大夫,殺沒必要鋪張成弒。

    有時候,春秋筆法解釋還不一樣。

    比如這一條:

    九月,齊人取子糾殺之。(《春秋》魯莊公九年)

    這是齊桓公小白跟公子糾爭位,公子糾失敗,齊桓公逼迫魯國殺死了公子糾。

    這裡的記錄有什麼玄機呢?

    在《穀梁傳》解釋道:孔老師在這裡又使用一個富含春秋筆法的動詞:“取”。外國從魯國獲得東西,孔老師一般是不用取的,這次用取,是因為齊人很容易從我們魯華人的手上得到了公子糾,還把他給殺了。有十戶人家的小城,就可以容人避難,有百戶住家的城邑,就可以隱藏犯有死罪的人,我們魯國擁有千乘戰車,竟然保護不了一個公子糾,這是我們魯國的恥辱,是魯莊公的恥辱。

    《公羊傳》則解釋了孔老師的另一個春秋筆法,孔老師沒有用慣常的公子來做定語,而是用了“子”這個高級別的定語來形容糾。表示別看你們齊國擁立了公子小白,別看我打了敗仗,但我們還是尊重公子糾,認為他才是齊國君位的真正繼承人。

    這就是春秋的筆法。可以說,春秋的歷史還是很有趣味的,感興趣的可以關注我的專欄:《讀懂春秋,就懂了當下》,點下面連結進入:https://m.toutiao.com/column/v2/index/column/landing/?column_id=1608197989693444

    除了《春秋》這位祖師爺,那有沒有其他的春秋筆法呢。也有的,比如《三國志》講曹髦之死。我們知道,曹髦要去殺司馬昭,半路上被司馬昭的馬仔殺死了。

    司馬昭就放出訊息,說曹髦是要殺太后,半路被亂兵所殺。

    那陳壽怎麼寫呢?他要是按司馬昭的說法,那就是不顧事實,按真相來寫,他畢竟捧的是晉朝的飯碗。

    於是,他就一句話:五月己丑,高貴鄉公卒,年二十。

    反正這人是死了。

    然後,他又記錄:

    【皇太后令曰:“吾以不德,遭家不造,昔援立東海王子髦,以為明帝嗣,見其好書疏文章,……而此兒便將左右出雲龍門,雷戰鼓,躬自拔刃,與左右雜衛共入兵陣間,為前鋒所害。

    在這裡,他採用司馬昭的說法。但是是用皇太后的嘴去說。用了一個引用。如果曹髦是真的出雲龍門,為前鋒所害,那直接寫就可以了。陳壽這裡採用皇太后的令,就是說,這個事情是他們說的,事情真相,我不好說。

    這也算是春秋筆法的一種。也是曲線維護史家尊嚴吧。

  • 4 # 大秦鐵鷹劍士

    春秋筆法說白了就是隱晦的表達作者思想與及褒貶,有話不直接說,而是旁敲側擊,前後應襯、左右對比,指桑罵槐。另外春秋筆法還一個重要原則,那就是忌諱,而忌諱的物件是尊者、親者、賢者;普通人是沒有這個殊榮的。說到春秋筆法,最典型的就是每代開國皇帝都是真龍天子,劉邦、朱元璋兩位的本紀最有代表,他們都是母親夢遇天神孕育而生的。

    《史記.高祖本紀》中記載劉邦的母親在大澤中與神相遇,劉太公前往視之,見有蛟龍趴在她身上,不久後劉母就生出了劉邦,以此證明劉邦是真龍天子。原文是: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朱元璋小時侯貧窮無比,全家人一天之內餓死數人,連下葬都沒有地埋葬,還是劉地主借他們的一塊地葬了父母。《明史.太祖本紀》中記載到:母陳氏,方娠,夢神授藥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寤,口餘香氣。及產,紅光滿室。自是夜數有光起,鄰里望見,驚以為火,輒奔救,至則無有。由此可見朱元璋也是真龍天子,是神授君權的。

    劉邦進入咸陽後,他也燒殺搶掠了幾天,住進秦皇宮裡夜夜笙歌,姦淫無數宮女嬪妃,但是這件事沒有記錄在高祖本紀之中。劉邦進入咸陽後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餘悉除去秦法...秦人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沛公又讓不受,曰:"倉粟多,非乏,不欲費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為秦王。高祖本紀中將劉邦寫成了仁義之師,他們在咸陽秋毫不犯,人民在路邊簞食壺漿以迎王師;後來項羽進了咸陽,他燒光、搶光、殺光,無惡不作,所有的罪過都是項羽乾的。其實關中人民只是兩害相權取其輕,劉邦雖然也是一害,但是遠沒有項羽為禍慘烈,所以關中人民選擇了劉邦而摒棄了項羽。

    受孔子影響,後世文人都喜歡用春秋筆法來記史,該寫的寫,不該寫的不寫,該編的編,該改的改,該忌諱的就忌諱。比如白居易寫唐玄宗好色,他不直接寫唐玄宗,而是借用漢武帝來暗指唐玄宗,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縱觀史書,春秋筆法是常用的寫作手法,連以剛毅正直稱著的海瑞批評嘉靖皇帝,都隱隱約約,閃爍其詞,儘管言辭激烈,但最後還是說皇帝用心為政,一切還可挽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舊愛的誓言像極了一個巴掌,每當你記起一句就挨一個耳光,你有過這樣的感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