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義俊
-
2 # 思普瑞特成長中心
經過長期而大量的研究後,心理學家發現:
1、管而不教、嚴厲苛刻的專制型父母教育出來的孩子,自信和獨立性都受到嚴重影響。管教出來的孩子往往懦弱或陽奉陰違甚至心理陰暗。
2、關愛有餘、不管不教的寬容型父母教育出來的孩子,社會適應性的能力非常差。是隻顧眼前而不考慮未來的一種教育方式,在既需要方向又需要能力的當今社會,這樣的孩子已經不合時宜,給人實在沒有家教的感覺。
3、威信型父母教育出來的孩子,在心理上、人格上都是比較健康的。在對人對事上,他們較多地表現出獨立、有責任心、勤奮、重視成就等特徵;另外在友善、助人、合群和自信上也表現出積極地特徵。
由此可以看出,做一個威信型父母有多重要!
所以,家長有一定的權威性是對親子關係最大的負責。但是需要注意:
威信不是威嚴
平等不是沒威信
家長需要:
說話算話
要給孩子立規矩
切勿暴力與發脾氣
注意自我修養
-
3 # 未央4756
家長的權威性是必須要建立起來的。
1.家長的權威性的建立,使家長和孩子之間構成指導與被指導的親子關係。
沒規矩不成方圓,家長的話語具有權威性,讓孩子為之信服並遵從。可以像標杆,像燈塔,在孩子的成長路上指引方向。讓孩子知道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可以做。如果家長與孩子之間沒有這種權威性,家長說什麼孩子都不聽,行為言談沒有約束,勢必會帶來不可挽回的後果。
2.家長的權威性還會使家長與孩子間建立起親密無間的親子關係。
如果孩子對家長是信任崇拜的,那孩子就會把自己的苦惱和困惑說給家長聽來尋求幫助,家長也會更加了解孩子的內心,從而給予適當的指導。孩子也會在良好的家庭氛圍中健康的成長。
現代社會,網路技術飛速發展帶來了資訊的快速傳播,孩子的世界觀價值觀無時不刻都在接受各種複雜的社會現象的衝擊,也更需要來自家長的正確引導,而建立家長的權威性是開展家庭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
4 # 韋志中心理學網校
記得我大約在14歲的時候,有一天我和同學在一張報紙的騎縫處看到一則工廠招女工的廣告,我們倆發現後特別興奮,“咱們去上班吧,這樣就可以掙錢了!”我們商量著各自回家跟父母商量,她父母說:只要玉梅父母同意咱家就同意,我回家跟母親商量,母親說:我不管,只要你爹同意就行。
後來我才明白我母親和她的父母都知道我父親嚴厲,而故意推脫。我和同學第二天就騎著腳踏車高高興興地去到10裡外的父親單位,父親看到我們很驚訝,說:你們倆怎麼沒有上學,來這裡了,我們興奮地說:不想上學了,就是來跟您商量,我們要去當工人,可以掙工資了。父親看了那張報紙:說:好,我知道了。你們倆既然來了就吃完飯再走,回家等我,我明天回去專門商量你們這件事,然後安排廚房給做了好吃的,我們就高高興興地回家了。
第二天,父親回來了,把我叫到跟前大吵一頓;你才十幾歲,不好好上學,要上什麼班,你說說你能幹什麼,大吵大罵很是著急,家裡其他人沒有人吭聲,我似乎也想不起來當時有什麼不愉快的情緒,馬上就去上學了,心裡覺得父親不讓去那肯定為我好,那就去上學吧,這件事是一個少年時期的小插曲就很快過去了。
這個故事早已經不記得了。是在去年跟韋老師一起主持一期荔枝直播節目時,探討關於青少年休學厭學問題的第二天,突然腦海中跳出了這個故事,當時內心有一個感悟:現在家庭中家長權威性有多少,因此就引出了今天的話題:家長的權威性在親子關係中的影響。
當今社會出現的青少年的問題中:叛逆、休學、厭學、網癮、手機癮的問題突出,休學、厭學的背後卻隱藏著是青少年抑鬱、焦慮、強迫的嚴重傾向,我在說傾向,而並非給發展中的少年直接貼上神經症的標籤。第一,他們在成長髮展中、第二確實不忍心。而且數量劇增,這些都頗讓人擔憂。
有一個初一女生小A(化名),在當地一所最好的初中上學,她求助的問題是已經休學在家。小學畢業時她學習一般,她想去一所普通的中學讀書,母親為了她有個更好的未來硬做主掏錢讓她進了最好的初中,這所學校很注重成績,她每天跟不上學習進度,晚上磨蹭到很晚才完成作業,12點前沒有睡過覺,這樣週而復始,她每天晚上寫作業熬到很晚,白天困到上課打盹睡覺,老師講的什麼也聽不懂。
小A看起來文靜、很乖、不怎麼愛說話。慢慢建立諮訪關係後,小紅開始訴說自己的想法,媽媽在家很辛苦,總是有委屈、抑鬱情緒,也不理解她,她很不贊成爸爸暴力打自己,因此跟爸爸賭氣。說到學習,她說其實自己聽不懂老師講的,那些題都不會做,所以每天晚上都是在為難中、無助中度過的,中間總是想玩一會手機、跟弟弟玩一會兒,磨蹭來磨蹭去就到很晚。早晨還要6點前起床到學校,因此白天在課堂上睡覺。
諮詢師說,白天睡覺晚上熬夜寫作業,你怎麼可以聽得懂呢,那就調整一下,晚上寫不完就不要寫了。每晚10點上床,保證睡眠,保證第二天的上課狀態,媽媽說已經跟老師說好可以不寫作業,小A說:不行!我即使白天睡覺晚上抄作業,也不能讓老師查出來我沒有寫作業,那樣是要罰站的。老師怎麼看我?只要上學就寫作業。
諮詢師說,你這是惡性迴圈啊,要不你就換個輕鬆點的學校吧!小A說:那不行,我不能接受自己上一個差學校,我也曾嘗試過去到另外一所私立學校,可是我沒有辦法住校,我實在不習慣。小A的媽媽說,家裡所有的活我都不讓她幹,只要好好學習就行了,你說我付出了這麼多,還讓我怎麼樣?,爸爸說:我打她是因為不上學,不上學就打。
此時此刻,大家也應該聽出來了,小A的問題。
1、是內心糾結和矛盾,首先是焦慮的愛導致認知的衝突。我必須上的是名校,可是自己不能適應學校的生活;我必須寫作業,可是自己完不成;不接受不完美,可是又無法做到完美。這個矛盾的背後的是父母不合理價值觀的影響,父母內心的焦慮強加給孩子,不管孩子能否吃得消,而且打著愛的旗號。
正因為如此,孩子也接過了這個認知,媽媽是對我好,是愛我,我要學習好,要上名校才有出路。第二是感覺剝奪導致的高要求與低能力的衝突。媽媽什麼都不讓做,剝奪了小A的體驗的快樂,和體驗中鍛鍊的毅力和堅持的品質。因此沒有培養孩子的社會適應能力,嚴重的眼高手低,讓她體驗了更多的無助感,而最後以逃避和退縮、徹底逃離社會環境而收場。
2. 控制型親子關係。看起來關係不錯,實際上母親是用自己愛的焦慮控制著孩子,強制性上名校,什麼都不要做。這些都是打著愛的旗號,其實是內心的焦慮,來控制著孩子的想法和行為,而沒有關注孩子的心理發展和情感需求,沒有及時的情感迴應和互動。對於孩子的無助,父親用暴力,母親用焦慮哀求。孩子左右為難。
3. 壓抑的家庭環境。開心和快樂是每個人的本能需求,而小A的家庭,以及很多家庭都存在著,各自忙著各自的事情,沒有互動、沒有家庭輕鬆、愉快的家庭氣氛。孩子整天在自己的房間裡躺在床上摟著手機尋找著電子產品、虛擬世界帶來的暫時的、些許快樂和成就感。沒有尊重和順應人性的需求。
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方式的維度是接納/迴應--------要求/控制,這兩個維度在兒童青少年時期的父母教育方式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接納/迴應,指的是家長對孩子需求的支援和敏感程度,維度高的家長會表揚和鼓勵,做錯了也會嚴厲批評,一般情況下,他們的情緒是穩定的、溫和的。維度低的家長,會出現輕視、批評否定、懲罰、和忽視。也不會和孩子心與心地交流他們的愛好、美好的事物,也不會交流內心的感受。
比如有一個神經症的來訪者,她當著弟弟、妹妹、媽媽全家人的面,說了一句:我現在開始做心理諮詢了。結果是沒有一個人迴應。後來有一天,妹妹跟她說:你是不是更年期。她一句話沒說。我當時聽了她的描述,明白當她告訴家人我要做心理諮詢了,其實是想告訴家人我內心很痛苦,快崩潰了。我問她你妹妹問你是不是更年期了,你為什麼沒有迴應呢?心裡在想什麼,她說:我覺得我不是更年期,我也不想回應,所以就沒說話。我說:那你們從小到大,你和父母也是這樣的嗎?你們彼此都不會互相交流嗎?她的回答是:都不交流、不說心裡話。父母覺得我不對直接打我,我跟我妹妹到現在也從來不交流,青春期的時候說不到一起會打起來。
這個例子就是不交流、不迴應,其實也是不接納。現在很多家庭,都是有回家玩手機的、玩電腦遊戲的、看電視的、寫作業的,家庭成員之間是一種不交流的狀態。這樣的家庭環境讓孩子感覺到的是冷漠和孤獨。
要求控制維度是指家長對孩子限制和控制的程度,控制度高的家長會嚴格監控孩子的活動讓其遵守規則。
從這兩個維度,就可以把父母的教養方式大致分為專制型、放任型、忽視型、權威型。那麼權威型的父母是要求/控制與接納/迴應的結合,這類的父母既能做到接納孩子的觀點、想法並作出迴應,能夠尊重孩子的決定。同時也能夠給孩子提出合理的需求。家長的控制方式是建立在相對民主、合情合理的方式之上的,是孩子可以接受的。
那怎麼樹立家長的權威性和高接納度呢?
一、尊重自然發展規律,尊重人的心理發展規律,讓孩子更多地體驗。培養她的基本生存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心理學家貝克斯頓、赫侖和斯科特等,在1954年做了感覺剝奪實驗跟大家分享,這個實驗每天付給被試大學生20美元的報酬後,讓他們在缺乏刺激的環境中逗留,實驗好像是非常愉快的,被試需要帶上特製的半透明眼鏡,看不到任何圖形視覺,手臂上帶上紙板做的手套和套袖限制觸覺,呆在隔音室裡用空氣調節器的單調嗡嗡聲限制了聽覺。被試在這樣的環境下躺在舒適的帆布床上。
開始階段,許多被試大睡特睡,或者開始思考自己的學期論文。
然而兩三天後,他們決定要逃脫這種單調乏味的環境,這是實驗結果顯示:被試出現了無聊和焦躁不安是開始分反應。
過後幾天裡,被試者出現注意力渙散、思維受干擾,甚至不能清晰的思考,智力測驗都出現了變化。另外生理上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透過對腦電波的分析,證明被試的全部活動嚴重失調,有的甚至出現了幻覺。感覺屬於低階的簡單的心理體驗活動,但它對人來說意義重大。剝奪了感覺,就勢必影響知覺、記憶、思維等較高階的、複雜的心理現象,失去感覺,人連正常的心理機能都得不到維持。由此,大家可以思考,我們的父母不讓孩子幹這個、不讓幹那個,是多麼殘酷的愛!
二、以愛和溫暖為基礎,培養良好的、健康的親子依戀關係,愛和看見是依戀關係的必需品。
父母要以愛為基礎,具備愛的能力,而非打著愛的旗號,施加壓力來緩解自身的焦慮。要培養尊重、接納、迴應與合理要求結合的教育,讓孩子既能感受到家長的愛和溫暖,在良好的親子關係下,孩子才願意聽,家長才有機會說。同時孩子也知道自己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才能起到真正的教育效果。
三、做學習型、成長型父母,父母要有學習和成長的態度。
要適應社會的發展,而非抱著過去的教育理念。比如學習發展心理學,你可以瞭解孩子每個階段的心理發展任務是什麼?明白孩子的認知發展規律,孩子的學習動力是怎樣產生的,作為家長我們才能接納孩子成長中遇到的問題,清楚我們在什麼時候該引領孩子,什麼階段該陪伴孩子。懂得孩子走到青春期,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從兒童向成人過度的關鍵時期,挑戰權威是特點、夥伴關係才是他們最在乎的關係。如果叛逆嚴重了,你不要一味指責孩子莫名其妙,而是要思考,是不是自己作為家長控制和束縛太多,而導致孩子的掙扎和吶喊,是不是自己沒有適應那個一直聽話的兒童突然有了主見而出現的內心不適應。
四、提升父母自身心理資本,只有自身有幸福的能力,才能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輕鬆的家庭環境,以身作則,才能教會孩子如何做一個幸福的人!
權威性是什麼?權力,是被迫地服從,但是權威則不同,權威性就是具有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的狀態,是對方的自願服從和支援,是屬於認同。親愛的家長朋友們,您在孩子面前有權威性嗎?孩子對您是不得不服從,還是發自內心的認同?
我深深地明白,家長也是人,不是神,為人父母也有自己的原生家庭,也想好好愛孩子,只是我們現在還做不到,沒有關係,從現在開始,我們去學習、去成長、去截斷家族一直延續的一些不合理的教養方式,你就已經做了一件意義重大的改變,只要有願意學習、願意提升自己態度,你的愛的能力會越來越強!相信你!
作為網校親子教育與青少年心理發展的教務主任,祝願每一個孩子身心健康地發展,祝福每一個家庭和諧、幸福!
回覆列表
何為父母的權威呢?父母批評教育孩子,靠強制地壓服是行不通的,只有給孩子充分的說話機會,他們才能剖析自己的行為,觸及靈魂的最深處,才能使其心服口服。有些時候孩子可能會把事情越弄越糟,但是隻要孩子的動機是正確的,家長也可以給孩子一點時間讓孩子去做自我的探索。特別是當父母和孩子發生分歧,孩子堅持己見,在這種情況下父母不應該為了自己的權威受到挑戰而批評孩子,相反應該尊重他們的意見,讓孩子有權決定他們可以決定的事情。
一旦父母一味的為了父母的權威和孩子成了對立面,就無法走進孩子內心世界,當父母對自己的孩子一無所知,孩子在外邊的問題只有到了無法彌補的時候,家長才會發現,這樣的結果相信不是任何一個父母想要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