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匯陽老河

    日本一直學習建國,從三國,唐,宋,明的漢文化裡吸收了很多,日本沒有天朝上國,中央帝國的思想,反而有千年來的學習基因,日本也可以以史為鑑,自己的學習強國的歷史!

    清朝是滿人建立的,因為不是中原民族,一直強調的統治核心是強化自己的合法性,正統的延續性!學習外來文化觸及了統治階級的歷史合法性問題,清庭也是外族,外來文化。所以中山先生提出的建國口號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 2 # 人之無良

    這就說明滿清政府極端的落後專制反人類,閉關鎖國,中國只是滿韃靼的殖民地,敗了就回東北,後來也回去弄個滿洲國。

  • 3 # 漂亮獅城

    這跟中日兩國的國民性有關係,跟當時的中日兩國內外局面有關係!

    中國一直以天朝大國自居,結果在鴉片戰爭一敗塗地,割地賠款,其後慢慢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即使到了這種地步,也只是有部分人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而已,根本就沒有弄明白中國是落後在社會制度和工業科技上!

    中國在兩次鴉片戰爭後雖然進行了洋務運動,但只是對西方工業科技進行了部分吸收而已,就算從西方國家進口的武器,也只是買回來就完事,根本就沒有想過這些武器是怎麼造出來的,經過哪些工序完成的?這樣的話,洋務運動只學到了西方先進工業科技的皮毛而已,沒有多大效果,更不能自己造武器!

    最主要的原因是洋務運動並沒有改變中國的社會制度,仍然是以封建制度為主,西方工業為輔,這有什麼用?不進行社會制度變革,洋務運動註定要失敗!

    日本跟中國不同,日本在黑船事件之後,很快推倒德川幕府,派巖倉具視去歐洲考察,不但學習西方的工業科技,對每一道工序都仔細研究推敲,變成自己的經驗!

    最主要日本是全方位學習歐美國家的文化思想和社會制度,叢根源上大刀闊斧的改革!

    日本本來就是一個善於學習的民族,從唐朝開始就派遣唐使來中國學習,這種傳統直到現在也沒有改變!

  • 4 # 歷史神秘人

    清朝和日本都同樣遭遇列強用大炮開啟國門,也先後進行維新運動,清朝的是“洋務運動”,日本的是“明治維新運動”,只是最後日本的改革成功了,清朝失敗了。洋務運動只是改良運動,治標不治本,落後的封建政治制度並沒有改革,既然不能和改革運動上下配套自然就不能成功了的,歸根到底還是人的因素罷了。

    清朝被英華人用大炮打開了國門,清朝人被打醒了,可是醒的不夠徹底,清朝的當權者認為自己打敗是因為武器不夠厲害,所以隨後發起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核心就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說白了就是封建的統治制度不變,學學別人的技術就能富強了,這顯然就是認識錯誤了。英國能夠厲害,那是因為它們也是進行了不流血的政治改革,資本主義完全得以實行,只有政治制度改革了和社會制度配套,才能發揮力量,而清朝人不明白這個道理,不學習西方國家的政治制度,而是學習技術夢想國家強大,顯然就是本末倒置,最關鍵的不學,不大重要的學,學不到精華,自然失敗了。說簡單點,其實不是沒有人明白這個道理,英華人打開了清朝的國門,大家接觸多了,自然有清醒的人,可以說是清朝的當權者明白道理卻明著裝糊塗,不願意政治改革,學學技術就好了,這是由於清朝是滿族少數民族統治的結果。

    清朝的當權者當然不願意改革啦,你想一旦學習了西方的共和自由制度,它還能統治中國嗎,顯然不可能了,誰都不想失去權力啊,西方國家的君主可是沒有多少權力的,清朝的滿清滿族權貴當然不想被排出權力圈子啦,滿族本就就人數少,漢族人口多,一旦徹底改革,自然就是多數的漢族要奪回統治權,滿清的權貴就要滾回老家了,因此以滿族的當權者一直都在阻止改革派罷了,那為什麼又支援洋務運動呢!因為洋務運動沒有涉及政治改革嘛,觸動不了滿族的統治權,再說了清朝的八旗兵廢物,要靠漢族的軍隊撐著,所以只能和漢族的洋務派妥協了,可以改良一下,而根本制度沒有改革,最後的改良當然失敗了。清朝的頑固保守勢力大,閉關鎖國已經上千年了,人民的意識形態一時間難以喚醒,很多農村的人沒有接觸到新思維,中國面積大啊,能學習西方思想的也就是沿海地區罷了,那些通商口岸罷了,大部分的民眾思想並沒有覺醒,改革派要想團結民眾的力量推翻清朝統治徹底進行共和制度,一時間還真的難以辦到。加上清朝的資本主義力量不是很大,很多地主階級沒有從封建的小農經濟轉化成以現代化工廠創收經濟,資本力量大了才能有勢力和滿族權貴叫板嘛,只是當時的漢族地主確實有些建立了工廠,什麼江南製造總局,漢陽鐵廠之類的,都是總督之類的大官實施,而廣大的地主小階層並沒有一起加入進來,這讓清朝的資本主義發展步伐很緩慢,沒有發展成足夠的力量推翻清朝統治,當然其中就有日本這個意外因素插入進來。

    日本就不同了,日本人一直崇尚向強者學習,加上又是島國,生存壓力大多了,如果不徹底改革就會變成列強的殖民地,所以日本人強烈要求變革,最重要的是天皇是支援變革的,在私可以結束幕府將軍的控制,變的有權力,在公真的改革了,日本走向富強,不被殖民。因此天皇那是身體力行親自推動改革,向西方各個方面學習,不僅是技術,還有政治制度,反正那面強就學習那面,對天皇來說,做了上千年的傀儡,瘋狂一次又何妨呢,失敗也無所謂,反正當傀儡當慣了,成功了那就賺大發了。天皇在日本人心中具有重要的影響力,天皇要改革了,當然所有的民眾跟著改革了,所以日本明治維新那麼快完成改革呢,和清朝相比,真是牛車跟汽車比啊!

    日本人很狡猾,日本清楚知道只要給了清朝時間發展,那麼肯定會造成資本主義的轉變,那麼日本首先完成的明治維新就沒有優勢了,所以乘著你還沒有變好,先發制人幹掉你,讓你始終落後與我,甲午戰爭由此爆發了,甲午戰爭徹底把清朝富強的洋務運動迷夢打破了,原來一切只是夢罷了,改良是救不了中國的,只有徹底把清朝的統治推翻實行共和制度國家才有希望,後來的辛亥革命就是中國富強的開始。清朝的鎖國就是思想的鎖國,只有徹底覺醒了,才能有希望,思想決定行動嘛,先進的思想才能讓國家強大!

  • 5 # 埋藏在霧霾下的人

    當時清朝內部是兩種實力,一種旗人的,一種漢人的,清朝許多偏漢化的舉措還是漢人爭取來的,別說全面洋務了。旗人的保守勢力極不開明,他們缺乏治理國家和麵對挑戰的智慧和經驗。

  • 6 # 今古大觀

    19世紀中期,日本遭遇黒船來航,並不是什麼值得炫耀的事。日本當時的當權者幕府被迫和美國簽訂不平等條約《日美親善條約》。其他西方列強,英、俄等紛紛效仿美國,同日本簽訂了親善條約。 當時日本的當權者德川幕府,喪權辱國,成了眾矢之的。幕藩體制閉關鎖國,腐朽之極是日本落後被列強凌辱的主要原因。

    黑船來航使以前沒有實權的天皇及其朝臣、大名及其家臣紛紛舉起了救國的旗幟,趁機登上政治舞臺,幕府因此滅亡。伴隨新政體而來的是改革開放的順利施行。

    19世紀後期,滿清同樣遭遇列強凌辱,和英美等列強簽訂不少不平等條約,當時的中國沒有迎來改革開放的原因是,沒有推翻當時的腐朽統治者,閉關鎖國在所難免。

  • 7 # 秋草獨尋

    這個問題其實就是說中國為什麼比日本更難以進入開放與改革的道路。

    問題的深層次原因其實就是日本與中國當時的社會結構和文化有很深的關聯性。

    主要概括來說的話,是五個方面的原因。

    一、日本一直就是虛君政治,實行君主立憲是比較容易的。二、日本是典型的歐洲封建制,容易與歐洲封建制中成長起來的資本主義結軌。

    日本幕末時期藩國體制

    三、日本沒有中國的科舉制度

    1、在一方面來說,沒有科舉制的利益群體阻止變革,日本更具有靈活變通的可能性

    2、另一方面,沒有科舉制度作為一種階層上升通道,日本計程車農工商有著強烈的變革要求

    四、日本的與外部世界有一定程度的相通,如德川幕府時就設有蘭學(荷蘭之學)五、日本也沒有中國頑固的中央帝國,天朝上國情結,這一點的阻力會比較小。

    1872年日本左大臣巖倉具視訪歐

    下面就解釋一下中日兩國的當時的政治社會結構。

    一、日本天皇帝與幕府政治,構成日本社會的兩元虛君政治體系,而非中國的一元體系

    在日本歷史上,一直都是幕府將軍掌權,天皇有實際許可權時還要追溯到聖德太子時期即中國隋朝及唐朝,日本大化改新年代。其後從室町幕府到德川時代,天皇一直沒有權力。

    實質上在政治上是幕府主導,而天皇主要起政治象徵作用與神權作用。

    所以明治維新時,日本薩長兩藩可以打出“奉還大政”的口號,把權力相對輕易的轉到天皇這邊。

    而中國,一直就從秦開始加強皇權集中制,到清末形成了最嚴格的中央專制主義集權,天無二日,民無二主,要皇帝放棄權利,無異於與虎謀皮。

    所以,在君主立憲的改革上,中國的難度明顯要大於日本很多。

    (黑船事件)

    二、日本是封建制國家,就是相當於中國先秦諸侯制,中國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中國並非是傳統的封建制。這一點又不同。

    幕府將軍對於各藩國的控制要輕很多,藩國可以擁有自已的領土,軍隊。只是定期向幕府進貢稱府。但也對幕府有很大的牽制作用。

    如倒幕運動就是薩摩和長州兩藩合起來的聯軍,去打擊幕府的軍隊。最後成功倒幕就說明問題。又比如,在日本開國之事上,各藩如長洲藩、薩摩藩在明治維新之前就派出了留學生,如伊藤博文就是當時派往歐洲留學的學生。後來出任日本總理。

    中國的皇權政治不存在制衡力量,別說你有軍隊,就是清朝皇帝的兄弟都不能出京城。

    在清末也只能是各地的督撫有一些力量,但對於皇權就構不成決策性的影響,如李鴻章要修個鐵路,居然呼籲了二十多年,也難以建成。

    三、日本沒有科舉制度,也就沒有科舉制帶來的統治利益群體的阻擾,同時四民沒有上升通道導致變革力量強大。

    1、日本沒有科舉制度。

    日本幕府與大名都來自於世襲,他們是透過舉賢來吸收人才。

    所以,在明治維新之前,德川幕府就已經開放改革軍制、學制,如海軍創始人勝海舟,如坂本龍馬就是在這次開國時就出國留學的。

    日本,自然就沒有科舉官員、清流派之類的官員阻止改革。

    而中國科舉制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到明清越來越僵化,以四書五經,八股取士。

    所以,恭親王弈訴要辦個西學就受到倭仁等科舉制度的保守派大力阻撓,李鴻章辦電報、辦銀行都受到翁同龡、孫毓汶等清流的不斷阻撓,甚至在甲午戰爭中使絆子,不顧國家利益,如山東巡撫李秉衡拒不增援,且阻止增援劉公島海軍基地。

    就是李鴻章1864年提出要另設一科取士,都被以八股取士的朝廷內外所反對。

    2、日本沒有科舉制度。中國科舉制近1000多年。

    日本計程車、民、工、商四個階段都是世襲,造成階層固化,武士即使排在第一階層也沒有晉升空間。不可能成為貴族。

    日本的底層變革要求是十分強烈的。尤其是商人,有錢卻沒有地位。

    日本各階層對於現狀改善的要求十分強烈,這也是明治維新推出“士民平等 ”新政的重要基礎。

    但中國卻不一樣,農家、商人、手工業者都可以透過科舉或是捐納成為朝廷官員。

    如盛宣懷就是捐納成官,做到郵傳部尚書,曾國藩是富農出身,卻成為一方督撫。

    開平煤礦創始人唐廷樞是捐官成為總理衙門行走。

    所以,中國的階層固化沒有日本那麼嚴重,所以階層矛盾大為緩和,有利於清廷統治,但不利於改革制度。維持現狀的情況較為強烈。

    李鴻章與招商局

    四、19世紀中日兩國都是閉關鎖國政策,但是日本的閉關鎖國卻可以知道世界的情況。

    1、日本當時設有蘭學,這是因為荷蘭人當時幫助德川幕府平定叛亂,資助了大炮,槍彈。所以日本專門設有蘭學,對於西方的瞭解遠甚於中國。

    2、日本的閉關鎖國,沒有鎖文化,幕府每年都要派船出海,所到之處要帶回書籍與見聞。

    如中國最早的反映西方知識的魏源的《海國圖志》徐繼畬的《瀛環志略》都是這樣傳回日本,相反這些書籍在中國沒有得到反響,而對日本社會的影響至深。

    而這種情況在中國,則被視為禁書,魏源的《海國圖志》根本就只買出了50本,徐繼畬的《瀛環志略》遭到毀版的命運。

    1848年福建巡撫徐繼畬作《瀛環志略》

    五、天朝上國心態。

    由於中國宋明以來儒家文化影響,形成了天朝上國、四方蠻夷心態,對於外國的先進政治經濟科學文化視若無睹。

    從明朝就開始以夷夏之分、中央之國自居,到清代為之更甚。最典型的就是1793年英國使團馬嘎爾尼代表團訪華,帶來眾多的槍炮、望遠鏡等眾多西方工業革命的產品,而乾隆皇帝卻視若無睹,反而皇帝之名給英女王下一道聖旨,說“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現聖旨還擺在英博物館,成為笑談。

    馬戛爾尼使團訪華 小斯當東見乾隆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在明顯實力不敵的情況下,咸豐皇帝仍堅持要英公使見面下跪,甚至不惜免所有關稅換取公使下跪的條件,遭拒絕後因此在北京扣殺英國巴夏禮使團20人,導致後續戰爭。其原因第一個原因就是公使不能進京,進京就必須下跪。最後至死咸豐帝也沒有見外國公使。

    以上五點,就可以看出,中國與日本之間為何日本變革相對容易,更早的形成了開放改革,君主立憲的近代國家體制。

    相關資料:

    《中國管理思想史研究述評 》 .中國社會科學網

    《國家的啟蒙——日本帝國崛起》馬國川

    《重說中國近代史》

    《中央帝國的哲學密碼》

  • 8 # 飛豹歡寶

    提問者中國歷史一定沒考過及格。鴉片戰爭是1840年,簽訂了《南京條約》,五口通商。黑船事件是1853年,開放兩港通商。後來中國和日本都沒有真正走向開放,而是被殖民。最後日本成了帝國主義象徵,走向滅亡,淪為美帝的附庸。只有中國成為反帝國主義的先鋒,鬥爭的勝利者,笑到最後!

  • 9 # EmmanuelPolyglot

    可能是因為日本人自古就是和別人學東西,養成了學習的習慣,他們敢於承認自己的落後。比如文字都是照抄中文。能學中國,也能學西方。而滿清是征服者,他們自認天朝上國。怎能一上來就和外夷學習。

  • 10 # 長沙老牛老師

    因為這個事有個先後順序。清朝與英國第一次鴉片戰爭大敗後被迫開啟國門,這件事深深的震撼了日本幕府與日本各地的高層人士。引發了蘭學的大盛與漢學的沒落。總之榜樣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如果次序倒過來,日本的黑船事件先發生,日本抵抗大敗。大清再次面對西方的堅船厲艦就不會那麼蜜汁自信而會有更多的準備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春節期間,最晚回家的那一次,你在路上遇到了什麼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