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香茗史館
-
2 # 掘書觀史
我們來回顧一下賈誼的《過秦論》上篇的片段,即提問人所說的九國攻秦的部分,這也是全文最為酣暢淋漓的片段: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眾。於是六國之士,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於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
此段文字主要講述了諸侯恐懼秦國的勢力而聯合抗秦的情況,雖然這是賈誼的政論文章,但並不代表其中的內容是準確的。事實上,歷史中並沒有九國聯合抗秦的記錄,至少史書中是沒有的。
諸侯有過聯合。根據史書記載,至少有五次的聯軍伐秦:公元前318年,魏相公孫衍聯合韓趙魏3國出兵,在函谷關被秦擊敗,三國聯軍死傷8萬多人。前289年,戰爭持續三年,齊,韓,魏三國趁秦攻楚疲憊,聯合攻秦,戰爭持續3年,秦國失利,秦國歸還韓的武遂和魏的封陵。前287年,齊,燕,韓,趙,魏5國攻秦,因為5國目的不同,還未與秦交戰,聯盟即告瓦解,秦歸還魏國的溫,軹,高平,還有趙國的失地。前247年搜尋,楚,燕,韓,趙,魏5國攻秦,這一次是諸侯們感到長平之戰過後,秦國已然成了最大威脅,因而聯合起來,由魏國信陵君為指揮,聯軍追擊秦軍到函谷關後撤退。前241年,楚,燕,韓,趙,魏5國攻秦,進入函谷關,到達距離咸陽很近的地方,但是秦國集中兵力進行抵抗,聯軍失敗而歸。
唯獨沒有九國討伐函谷關的記載。而且細心的人可能已經注意到,賈誼文章中的那些人物可能都不是同一階段的,即不可能同時出現在同一個戰場。 按過秦論原文,“孝公既沒……當此之時……吳起、孫臏、 帶佗、 倪良、 王廖、 田忌、 廉頗、 趙奢之倫制其兵”,其實吳起早掛了,孫臏、田忌跟孝公同時代的,且並沒有攻秦,當時最強的還是魏,要是都去攻秦,秦早就完犢子了。
你可以認為是賈誼不嚴謹,但我覺得,賈誼寫的這是一篇針砭時弊的文章,不一定要內容正確,更重要的是需要觀點正確。他將一些不可能同時出現的牛人們放在一起,只是為了烘托出秦國面臨的危機之大,而秦國卻不費吹灰之力就破了他們的合縱,對比之下,更能說明秦國當年的強。再對比下文對秦始皇和秦二世把祖宗基業敗光的描述,引出論點,即,是秦仁義不施導致了其迅速滅亡。
讀文讀的是思想,讀史讀的則是真實,兩者需區別對待也。
-
3 # 均儒大叔VLOG
在《過秦論》中九國攻打秦國函谷關時,開函谷關出擊的是樗裡疾,具體的戰役是公元前318年韓,趙,魏,燕,楚五國伐秦攻打函谷關,秦人出兵逆之,五國之師皆敗走。這就是歷史記載《資治通籤,週記三》
-
4 # 方山中人
過秦論中此處是為虛指,是為了表現出六國對秦國的畏懼,“(秦)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因為害怕強大的秦國吞併他們,所以六國加上宋衛中山三國聯合伐秦。
歷史中並沒有九國伐秦,但是曾發生過多次聯軍伐秦。公元前316年,魏韓趙三國攻秦,在函谷關被擊敗,公元前293年,韓魏聯軍伐秦,被白起斬24萬人,公元前241年趙楚魏韓燕,五國伐秦,在函谷關被秦軍擊退,不過這次戰役有爭議,一說韓魏趙衛楚,一說趙楚魏燕,此役之後六國再難發起合縱攻秦之勢,無法抵擋秦國兼併,最終全部滅亡。
-
5 # 不羈得有學問
歷史上只有五國攻打函谷關。
過秦論中說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眾。
但實際上只有趙、魏、燕、楚、韓五國之眾。那其餘四國為什麼沒有參與呢?
齊國在前249年後勝輔政,後勝乃齊襄王夫人君王后的族弟,是當是齊王田建的族舅。而後勝為人貪婪,在秦國的賄賂之下,勸說齊王對五國攻秦袖手旁觀。,也不加強備戰。所以齊國並沒有參與攻打函谷關之戰。
宋國於公元前286年發生內亂。齊國聯合楚國與魏國共同攻打宋國,宋康王被齊軍殺死,宋國於前286年滅亡。而函谷關之戰於前241年發生。
中山國乃小國,與趙國素有仇怨將趙國國土一分為二。趙國在經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後國力大增於前296年滅了中山國。
而衛國從上圖中我們已經看不見衛國了,因為衛國在公元前254年已被魏國佔領國土,其領地成為魏國的一個封君之地,衛國國主被貶為候。
-
6 # BM大嘴
從《過秦論》來看秦國的興衰與榮辱!
當我們提起《過秦論》時,我相信大多數的人並不會感到陌生(因為畢竟是當年高考語文必背的篇目,有些地方是中考篇目)。《過秦論》其實是賈誼的一篇政論性質的散文,這篇文章旨在總結秦國迅速滅亡的歷史教訓,以作為漢王朝建立制度、鞏固統治的借鑑,其實就是一組見解深刻極富藝術感染力的文章。
《過秦論》全篇分為上、中、下三個篇幅。上篇主要是對秦國興盛歷史的發展與成長進行講述的,旨突出秦國是透過變法增強國力從而得到天下。而在中篇和下篇,作者賈誼則是具體地論述了秦統一之後的種種過失,正是因為這些過失從而導致的後來秦朝的迅速覆滅。
而文章中描寫九國攻打函谷關,是在上篇原文是這樣寫的“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qūn)巡而不敢進”。這句話的意思其實是:九國就是上文的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攻打秦國時有所顧慮而徘徊或不敢前進。但是實際情況真的是這樣嗎?其實九國攻打秦國並不是真的。根據《史記·六國表》中的記載,歷史上並沒有“九國之師”齊出動的情況,“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實際上是不符歷史事實的。
歷史上聯合攻秦最多的只是5國聯合而已,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九國一塊攻秦的情況。歷史上的五國攻秦之戰是發生在公元前241年趙、楚、魏、韓、燕五國聯合進攻秦國,在攻打到函谷關時五國兵敗。那麼為什麼賈誼要說是九國攻秦呢?其實這只不過是作者賈誼採用的一種藝術表達的方式而已,旨在透過這種誇張的方式來凸顯秦國當時透過變法而變的強大。
透過以上對《過秦論》的分析和講述,我們知道了歷史上並沒有九國攻打函谷關這樣的事情,我們也透過《過秦論》的講述瞭解秦國強大的歷程,也知道了後來秦朝覆滅的原因。
-
7 # 平沙趣說歷史
答案是沒有。
《過秦論》是論,是賈誼寫的一篇政論散文,分為上中下三篇。上篇講述秦自孝公以來逐漸強大,主要突出秦國之強;中篇剖析秦統一後沒有正確的政策,導致民心離散;下篇寫秦亡危局,指明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賈誼寫這篇文章不是為了罵秦朝,而是為了向漢朝當權者闡述自己的治國理念,以期得到重用。而他的這篇文章並不是史論文章,為了突出表現主題,行文手法當然要進行渲染。
九國攻秦出自《過秦論》上篇: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gāoyú)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zòng)締(dì)交,相與為一。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眾。於是六國之士,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zhái)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嘗以什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於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秦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但其實,歷史上並沒有關於九國攻秦的記載,最多不過五國攻秦而已。史上記載聯軍攻秦共有五次。
1、前318年,魏國國相公孫衍聯合韓趙魏三國,發兵西進,三國聯軍遭遇慘敗,在函谷關被秦軍擊敗,一共死傷8萬多人。
2、前289年,秦國攻楚,齊國趁機派孟嘗君統帥齊、韓、魏三國聯軍攻秦,聯軍勢如破竹,很快就攻到秦國的邊防要隘函谷關。但是秦國歸還了韓魏兩國失地,兩國收兵,孟嘗君無奈退兵。
3、前287年,齊、燕、韓,趙,魏5國攻秦,但是因為五國目的各不相同,結果還沒跟秦軍開戰,聯軍自己就散了,當然秦國也付出了代價,歸還魏趙一些失地。
4、前247年,秦王政即位,諸侯感覺到秦國實力太強,又逢國喪、少主即位,於是魏國信陵君率領楚、燕、韓、趙、魏五國聯軍攻秦,聯軍一度打到函谷關,但最終還是撤退了。
5、前241年,趙將龐暖率領趙、楚、魏、燕、韓五國軍隊攻秦,攻進函谷關,一度逼近咸陽,但被集結的秦軍擊退。
除了沒有九國攻秦的記載以外,賈誼提到的那些牛人也大多不是一個時代的,基本戰國時期不事秦國的牛人都給他擺了出來,如吳起死於前381年,這一年,秦孝公才剛出生,而文中說的是孝公既沒,秦孝公已死,吳起怎麼可能出現?況且吳起那個時代秦國處於極其虛弱時期,不論是依靠最強大的魏國還是後來的楚國,吳起要想滅秦,恐怕不需要聯軍,畢竟秦國的河西之地就是被吳起奪走的。
賈誼不可能不知道這些歷史人物、事件的時期,但他又不是史學家,他寫的也不是史書,他寫的散文,最重要的是文采、觀點、主題,而不是真實性,古代的文章對研究歷史有一定輔助作用,但從沒有人把《詩經》這類文學作品當作歷史的。
文學作品首要的始終是文采,而只有史書才最注重真實。
-
8 # 菜根漫譚
秦國的歷史如果以秦孝公(前361年-前338年 )為界的話,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
在秦孝公之前,是秦國開始立國、初步發展、力量弱小的階段。在這一階段,秦國主要忙於國內事務,對外征戰不多,它既不強大又非霸主,更不敢到處惹事生非,所以,當時沒有也不可能有12個國家聯合 攻打秦國的事情。
自秦孝公開始,秦國重用商鞅,實行變法,才逐步走上國富兵強的道路。秦國也由此開始不斷擴張,與鄰國的鬥爭也日益激烈,以致於引起多個國家“合縱”起來攻打秦國。 根據歷史記載,多國“合縱”攻秦共有5次:
1、首次攻秦。前318年,魏相公孫衍發動魏、趙、韓、燕、楚五國合縱攻秦,推楚懷王為縱長。公孫衍還說服義渠攻秦側背。楚、燕當時受秦威脅不大,態度消極,心存觀望。實際出兵僅有魏、趙、韓三國。聯軍攻至函谷關後,被秦軍擊退。第一次合縱攻秦失敗。
2、二次攻秦。前298年,秦攻楚,戰於析(今河南西峽),殲楚軍5萬,並佔領城邑10餘座。齊、韓、魏恐怕秦繼續擴張,對己不利,所以乘秦軍久戰疲憊,聯合攻秦。經過三年苦戰,終於擊敗秦軍,攻入函谷關,迫使秦歸還南韓的武遂及魏國的封陵等地。第二次合縱攻秦取得勝利。 3、三次攻秦。前287年,齊、趙、魏、韓、燕五國聯合攻秦。五國因為目的不同,各有打算,進至滎陽、成皋(今河南滎陽境),便互相觀望,不肯首攻。秦國為分化五國聯盟,主動歸還佔領魏國、趙國的土地。於是聯軍撤走。第三次合縱攻秦被秦國瓦解。4、四次攻秦。前247年,魏、趙、韓、楚、燕五國組成聯軍,由魏信陵君指揮攻秦,在河外(今河南西部黃河以南地區)大敗秦軍,並尾追至函谷關後撤軍。第四次合縱攻秦獲得勝利。
5、五次攻秦。秦王政繼位後(前246年),依然採用遠交近攻政策,五年間攻魏四次,攻韓三次,攻趙一次。佔領南韓上黨郡,切斷了燕、趙與魏、韓之間的聯絡,並在戰略上造成對趙、魏、韓三國的包圍態勢。趙、魏、韓、燕、楚五國為打破不利局面,求生圖存,於前241年再次組成聯軍,由趙將龐暖指揮攻秦。大軍深入至函谷關內,距秦國首都咸陽僅有七、八十里。但是,當秦國集中兵力進行反擊時,聯軍不敵而敗退。第五次合縱攻秦又失敗了。
綜上可知,歷史上從來沒有發生過九國伐秦的事情。賈誼的《過秦論》敘寫九國攻秦之事,是為了達到文章渲染鋪排、氣勢昂揚、突顯觀點的目的。它不需要像史書那樣,記敘歷史事件必須做到真實確鑿。
回覆列表
《過秦論》中的九國攻秦並非指九個國家聯合起來攻打秦國,秦國也從來沒有被九國聯軍攻打過,最多的時候為五國攻秦。
《過秦論》此段原文如下: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眾。於是六國之士,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瘳、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師,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於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秦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根據記載來看,這顯然指的並非單一的一場戰爭。例如其中提到的中山國,中山國在公元前296年就被趙國滅國了。再比如其中提到的這些謀臣和武將,很多人顯然都不是一個時代的,自然不可能聯手攻秦。
這段記載應該更像是對戰國時期列國合縱伐秦的總結。
題外話:列國聯軍先後五次伐秦,但最多為五國聯軍公元前318年,魏相公孫衍聯合韓趙魏3國出兵,在函谷關被秦擊敗,三國聯軍死傷8萬多人。
前289年,戰爭持續三年,齊,韓,魏三國趁秦攻楚疲憊,聯合攻秦,戰爭持續3年,秦國失利,秦國歸還韓的武遂和魏的封陵。
前287年,齊,燕,韓,趙,魏5國攻秦,因為5國目的不同,還未與秦交戰,聯盟即告瓦解,秦歸還魏國的溫,軹,高平,還有趙國的失地。
前247年搜尋,楚,燕,韓,趙,魏5國攻秦,這一次是諸侯感到長平之戰之後,秦國已經成為最大威脅而聯合由魏國信陵君為指揮,聯軍追擊秦軍到函谷關後撤退。
前241年,楚,燕,韓,趙,魏5國攻秦,進入函谷關,到達距離咸陽很近的地方,秦集中兵力進行抵抗,聯軍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