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灞波兒奔WOO
-
2 # 史晨昱
捧的越高,摔得越狠。小米之前估值800億美金捧的太高,現在估值500億美金摔的太狠。
一直市場有種說法,小米上市後,BAT就變成ATM。因此,小米早把自己歸為阿里巴巴、騰訊的網際網路第一梯隊,估值自然也向它們看齊。
不過,與阿里,騰訊完全的網際網路基因不同,小米,不僅擁有強大的網際網路營銷能力,更是站在“中國質造”的肩膀上。 小米九成的收入來自於銷售硬體產品(手機和電視機)。它的邏輯是以“手機—硬體—大消費”為核心,以此向外擴充,構成小米生態鏈。從這方面看,小米有些像蘋果。這也造成小米估值的複雜性。
當然,如果放在香港股市長紅的去年,這些都不是問題。可是,面對全球股市蕭瑟,小米此番上市命運多舛,估值遭到質疑。
從小米收入結構看,小米還是家硬體銷售企業。一方面,銷售不容樂觀。小米70%左右的營收都來自於智慧手機的銷售,而國內智慧手機出貨量持續下降。根據工信部資訊通訊研究院最新資料,4月,國內市場出貨量3425.1萬部,同比下降16.7%。前4個月,累計出貨量1.22億部,同比下降23.7%。另一方面,無論是阿里,騰訊,還是蘋果,都將收入的重心放在服務上。小米生態建設雖然步入佳境,但還需找到有效路徑,將硬體收入逐步轉化為服務收入,使自己更像一家網際網路公司。
看來,小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必賭一時之氣。在國際資本市場上,估值過高也是一種負擔。
…………………………………………………………………
-
3 # 正商參閱
這不,雷軍又出來說胡話了,居然說小米的市值應該是騰訊乘以蘋果。
我們先不論騰訊,先對比一下蘋果和小米。眾所周知蘋果是目前世界上最偉大的公司,市值直逼萬億,而這個成果背後依靠的是蘋果一次又一次的創新。正如喬布斯所說的,蘋果真正的做到了改變這個世界。
當然,沒有資料的說話都是耍流氓:2017年小米的經營利潤為122.15億元,蘋果為3097.6億元。單是數字上的差距就足夠雷軍汗顏的,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有勇氣把自己和蘋果相提並論。
即使從技術上說小米也豪不佔優勢,眾所周知蘋果一直在引領智慧手機行業的走向。而小米最為人所知的詬病就是“沒技術”,對於一家科技公司來說這是致命的。
那我們再來看小米和騰訊,騰訊2017年業績為715.1億元,比小米不知道要高出幾倍。
總而言之,雷軍這次真的把話說大了!
-
4 # 羅超頻道
一直備受外界關注的小米估值問題,日前有了確切的訊息。在投資推介會上,雷軍一邊將定價權交給投資者:“這次550億美元的定價,就是我也不想開價了,你們隨便開吧。總不至於連550億美元都不值吧?”攤出了550億美元的底牌。一邊卻表示小米估值應該是騰訊乘蘋果,因為小米是一家全球罕見的全能型公司,看似矛盾的表達,背後是雷軍對小米估值偏低的心有不甘。
從曾經千億美元估值在望,到如今550億美元的保守價,小米還沒上市,估值就降了一大截。既然小米選擇IPO,那麼估值就是創始團隊不得不介意的數字,一方面,它關係到小米團隊的利益,股票價格決定管理層和核心員工能拿到多少錢;另一方面,它意味著小米公司的地位,500億美元公司和千億美元公司,在行業的地位截然不同,能獲取的資源有著天壤之別。
那麼,550億美元會是小米估值的起點嗎?作為掏錢買了不少小米產品的半個米粉,我還是想拋開這個身份,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小米=蘋果*騰訊?騰訊最新市值約合人民幣4795億美元,蘋果最新市值約合人民幣9115.62億,兩者相乘,結果是4370萬億美元,在可見的未來,如果美元不發生系統性通脹,小米是到不了這個估值了。雷軍這樣說,應該是表示,小米估值的模型應該是蘋果和騰訊結合——前者硬體,後者網際網路,兩者市盈率分別是18.04和31.99,兩者相乘是577,按照這個計算,小米估值超過5000 億美元,與阿里騰訊並肩。
577的市盈率,在很多人看來屬於“市夢率”:
市夢率是由“市盈率”演變過來的。市盈率即股價與每股收益的比率(市盈率=股價/收益)。如果當一個企業股票的市盈率高得嚇人的時候,就可以說“夢”了,這就是“市夢率”。
不要奇怪。樂視、暴風科技等在A股曾經表現的股票,都曾有300倍以上的“市夢率”,其中樂視一度達到367倍。而在美股,市盈率幾百倍也不是什麼稀奇事:今年表現驚人的Netflix市盈率高達269.20倍,已接近蘋果的Amazon市盈率高達213.19,一度被微博反超的Twitter市盈率更是高達2349.45倍。因此,理論上來說,小米市盈率到577倍不是沒有可能。
雷軍說小米=蘋果*騰訊也不是沒有原因。小米是全能型公司,此前雷軍的解釋是鐵人三項:網際網路、硬體和新零售,“小米透過網際網路增強使用者體驗,同時為手機、硬體和電商帶來流量,進行變現,其主要利潤來自於網際網路。”
不同商業模式的業務集合到一起,不能簡單地做加法,如果小米做不同的硬體,就是在做加法;小米做硬體同時做網際網路和電商,用乘法來體現就很形象。天貓和淘寶在一起是加法,但天貓、阿里雲、螞蟻和菜鳥在一起就是乘法,說得更簡單一點不同性質業務在一起發生的不是物理反應,而是化學反應。不過問題是,小米乘法的因子,為什麼是蘋果*騰訊?
小米=蘋果*騰訊*Amazon?按照雷軍的說法,小米應該=蘋果*騰訊*Amazon,分別對應到硬體、網際網路和電商。市盈率可以達到12萬倍。為什麼不加Amazon或者阿里巴巴?或許雷軍認為蘋果已有新零售屬性。
蘋果透過Apple Store模式率先探索線上線下無縫購物,使用者在門店也是線上下單,在網際網路購買也可到店提貨,無縫銜接,堪稱新零售/無界零售始祖。小米強調小米之家是全球坪效第二的實體店,第一,正是Apple Store。
問題來了, 蘋果不只是一家電商公司,也是一家網際網路公司——它從來不只是一家硬體公司,不論是iTunes、AppStore還是AppleMusic,各種網際網路業務都在給蘋果創收,今年一季度,蘋果服務類收入超過90億美元,增長31%,成為收入增長的驅動,在營收中佔比達到了14.73%。而小米2017年來自網際網路營收佔比為8.63%,同比增長51.2%。雖然增速超過蘋果,不過從收入結構來看,蘋果更具網際網路屬性。
要說全能型公司或者說鐵人三項,蘋果才是大哥,因此小米的全能屬性並非全球罕見,既然這樣,小米=蘋果不更合適嗎?後者市盈率只有18.04倍,照此計算,小米估值約為148億美元。
我不是說小米模式就是蘋果模式,兩者頂多異曲同工。小米模式跟蘋果模式的根本不同在於:一是前者強調價效比,弱化硬體利潤,後者強調高品質,同時強調利潤——拿走了手機市場90%的硬體利潤;二是前者佈局生態鏈,銷售超過100個品類,不少是爆品,後者將所有資源聚焦到少數硬體,特別是手機。
然而兩者的不同不是模式的區隔,而是策略的選擇。小米透過價效比策略來獲取使用者——雷軍說小米只用8年時間成為世界500強,顛覆性就在於價效比,硬體綜合利潤率不超過5%不是虛言,然而小米不賣高價,不是“想不想”而是“能不能”的問題;小米透過生態鏈來變現使用者,有更多的品類電商模式才奏效,總不能要小米之家只賣手機吧?蘋果可以,是因為它只用少數品類就可以支撐最高的坪效,蘋果為什麼不做行李箱?這反而不是“能不能”,而是“想不想”的問題。
所有偉大公司都賺人心雷軍在溝通會上強調,未來十年世界上最大的手機公司,極有可能是一家中國公司,不是華為就是小米:
“有極大的機率就是小米,好的公司靠利潤,偉大的公司靠人心,小米要做偉大的公司。”
偉大公司有人心,這是對的。不得人心的公司,要麼死掉了,要麼正在走下坡路,抑或跟使用者缺乏連線,沒有粉絲,沒有品牌,製造模式。
人心是什麼?資本市場只看理性數字,不聽感性故事,賈躍亭的夢想和化反也撐不起樂視的未來。得民心者得天下,人心在網際網路/手機/電商行業體現在使用者獲取能力上,小米做了不少感動人心,特別是價格厚道的好產品,去年底小米就宣佈,MIUI全球聯網啟用使用者數已經突3億,此外,小米“百貨”業務如行李箱等,使用者另算,可以說,小米確實廣納人心。
不過,要讓我認同小米是一家比蘋果或者華為更得人心的公司,也不容易。沒有什麼比使用者的行動更能表達人心的了:產品釋出時是否花錢投票,使用產品後是否持續消費,定價較高時是否承擔溢價……有價效比的可以得人心,沒有價效比的蘋果/LV/Prada/勞力士,同樣有他們的人心。
小米確實得到了米粉的人心,然而對於每個公司來說,要穩住人心不容易、留住人心更艱難。建立一個品牌要20年,毀掉一個品牌分分鐘,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此前小米在MIUI中加入更多廣告,部分米粉怨聲載道就體現出穩住人心不易;小米基於硬體得“人心” 模式意味著人心有流失的機會,使用者每年會有一次換機潮。蘋果釋出財報時,都會強調一個數據,新增使用者有多少來自於安卓,就體現出手機行業得人心不是一勞永逸的工程,也不是說就靠一個策略,一套模式可以奏效。在這一點上,阿里、騰訊這樣的具有一定壟斷能力的企業,更有留住人心的能力,它們不可替代。
世界上沒有完美無缺的商業模式,小米的全能模式+價效比+生態鏈構築了可以防範BAT的壁壘,在手機行業實現後來居上,然而其策略也有其短板。過分強調低利潤的後果意味著缺乏足夠有力的研發投入,廣泛佈局生態鏈意味著難以專注。蘋果有利潤才有iPhone X才有匹敵高通的A系列處理器;OPPO和Vivo有利潤才有Find X和Nex;華為有利潤才有麒麟晶片——而且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專注,最多的精力被投到了少數產品甚至唯一的手機產品線上。
偉大公司靠人心,但也離不開利潤,用利潤做好產品和服務的創新,永遠給使用者最極致的體驗,才能持續獲得人心、穩住人心和留住人心。商業的本質從來不排斥利潤,偉大的公司亦是如此。
話說回來,小米估值550億美元高嗎?正如港交所Quattroporte李小加稱,有關估值是公司與投資者間的協議,在香港市場,港交所不會干涉,亦難以干涉。簡單地說投資者,不論是機構還是散戶,覺得值,就值,最終大家用股票的買賣來回答這個問題。而且既然360一度都能達到這個估值水平,小米550億美元真心不貴,當然,大家分別在港股和A股,估值邏輯截然不同。
不得不承認,小米確實是一個奇蹟,550億美元可能只是一個起點,前提是小米要證明自己。一方面,它需要持續創造出更好的產品,具有持續的得人心、留人心、穩人心能力;另一方面,網際網路營收佔比這個資料要有顯著提升,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對標騰訊就無意義。
-
5 # 生哥理財
最近小米又是眼球中心了。
關於小米的估值問題,我瞭解得不是很多。但昨天確確實實被雷軍雷到了。主要是他說小米估值應為騰訊乘蘋果。好傢伙,我沒有看錯,不是加,而是乘。
好在不是總市值相乘,總市場相乘的話,小米就不再是小米了。而是宇宙超級無敵米啊。試想騰訊乘蘋果的市值是什麼概念?恐慌連大A股都容納不下了吧。所以雷軍這裡所說的是估值相乘,可以理解為小米想要的估值是比較高的。但是,最近小米的估值卻沒有想得那麼好,原來是2000億美元的,現在只有550億美元的估值。相當於縮水很多啊。也怪現在行情不好,可能那些投行也給不了太多的估值。另外,給高了估值,也不一定股票就會大漲。試想想當時工業富聯的估值吧。工業富聯為什麼不叫富士康,如果按照富士康代工廠來估值,現在的股價就貴了。如果按照工業網際網路的估值,現在的股價就太便宜了。因此,估值這東西不是我們小散所能理解的。是那些大機構博弈的結果。小散只能聽聽就是了。
同樣,小米的估值也是遇到了工業富聯的估值一樣的難題,到底是按網際網路來估值呢?還是按手機來估值?按網際網路來估值就要參考騰訊?按手機來估值就要參考蘋果?而雷軍更是放話說是小米是騰訊乘蘋果的估值。那市盈率得上百倍啊。估值就值幾千億美元啊。比阿里,比騰訊還要高啊?個人認為,小米的估值應該不會這麼高。畢竟騰訊現在大部分人的生活已經離不開它了。阿里也是影響了很多人。而小米雖說很成功。與不至於到非要用不可的地步。最近問答點贊好少啊,雖然行情不好,但還是希望多多幫忙點贊哦,謝謝!看完點贊,腰纏萬貫,感謝關注! -
6 # hello-all592
小米憑啥值550億美金?
截止今年3月份累計虧損1352億;
毛利率僅為13%,淨利率必定小於零,買的越多虧的越多,公司價值體現在哪裡?
研發投入僅3%左右,怎麼可能是科技公司嗎?
前期六輪風險投資和公司高管的期權都等著套現,雷布斯自己也僅僅承諾“三年內不主動放棄公司控制權”,這是還沒上市就想著要跑路?
沒有核心技術,也沒幾個非核心技術,看不到發展潛力;
雷布斯成天吹牛,自己把自己都吹迷糊了吧
中國智慧手機制造商小米6月21日在香港舉行IPO路演,敲定新上市編號為01810,全球發售共21.8億股新舊股份,當中公司集資約39億美元,以及股東減持套現約21億美元。
小米董事長雷軍在回答備受爭議的估值的問題的時候,提出了小米公司是全能型的公司,估值應該是騰訊乘蘋果。隨後說:這次550億美元的定價,就是我不想開價了,你們隨便開,也不至於連550億美元都不值吧?
回覆列表
目前小米539億美元至698億美元,遠低於國際投行700億美元至1100億美元的估值。看來雷軍是真急了,不知道雷軍去哪來的勇氣有能力做到騰訊乘蘋果的估值,are you ok?
不談業績的估值都是甩流氓。按小米目前的估值,2017年小米的經營利潤為122.15億元,市盈率為28.24-36.57。而騰訊市盈率為38.6倍,蘋果的市盈率為17.19.;騰訊2017年業績為715.1億元,蘋果為3097.6億元。按雷軍設定的5%的綜合淨利率,低調點換算,業績要達到騰訊與蘋果的總和,營收起碼要76254億,世界500強前10的營收都達不到這個數,只能賣貨到宇宙了。
小米一直未能開拓海外市場,因其在專利的匱乏。即使現在海外佈局有點成效,但是交了廠商的專利費後,就是賠本賺吆喝。即便是在國內擁有最強專利實力的華為,在海外市場也得透過高通,蘋果等廠商得交叉協議來規避風險。
小米的研發開支只有31.51億元,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與科技巨頭相比,這麼低的研發費用,能研究出什麼高科技就是見了鬼了。小米即使可以成功布局海外,也會像中興一樣受制於人,沒有核心技術,豬都飛不起來。
這次雷軍語出驚人,已經達到了廣告營銷的效果。比起當年的賈布斯,這次雷布斯的言論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還是學華為低調點,少說話,多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