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熊貓歷史

    如果是我,我會選擇劉邦。前期人才基本都在項羽那裡,大家都覺得跟這項羽有肉吃,但是到後期,人才流失嚴重,全跑到劉邦那去,這個就是項羽自身出問題了。

    很多人都在分析劉邦、項羽的優缺點,其中以陳平的最為精闢,他說:“誠各去其兩短,襲其兩長,天下指麾而定矣”,陳平的意思就是說:“你們兩個人互有優缺點,如果能取長補短,那天下就大定了。”這話很中肯。劉邦雖然喜歡罵人,舉止粗魯,也並沒有那麼禮賢下士,但是他能積極聽取意見,賞罰分明,這讓很多人都找到了存在感。

    劉邦後來自己也說:“蕭何管後勤,張良運籌帷幄,韓信百戰百勝,我可以用這三個人,而項羽有一個范增卻不能用,這就是我能取得天下而他不能的原因”,很有道理。

  • 2 # 劉一千五

    古人,特別是有點才能的致力於齊家治國安天下的青年才俊,嘴邊常常掛著一句話,叫做"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

    說白了就是要跟對大哥,自己才有保障。所以,不要怪世俗,主子不得力不得勢,誰跟你呀。

    在劉邦和項羽之間選"主子",其實兩個人都不錯,劉邦年齡老點,經歷的事情多,曉得跟從者需要什麼!有多大能耐,他就提供多大的平臺,讓你去折騰。折騰出了名堂,對大家有利,你就繼續折騰,他才不管你。所以,開始跟他的人,受不了劉邦的一身"痞子氣",一旦跟上後,日子一久,就不想離開了。

    劉邦在用人和激勵機制方面很獨特,用人體現在"漢初三傑”以及其他謀士武將之使用上,這點相信沒人異議。在激勵機制上,他做得好,有功有勞的,他要兌現,在三年反秦,四年抗楚中,邊戰邊封,邊賞邊罰把人才留在自己陣營,人馬就越來越多。這是大家都認可的常識性問題。

    項羽年輕,憑一腔熱血,相信自己能擺平天下,調得動諸侯。所以,在分封十八路諸侯中大失人心,連自己陣營也只有鯨布在冊,實在讓手下寒心。他不曉得屬下要什麼?而不要什麼的屬下是要"跳槽"的。

    但凡在項羽手下幹過的名人,如韓信,陳平等人,都是找不到項羽提供的平臺,就"跳槽"了,找了個好主子跟上,拜將封侯了。

    所以,人才,必須要有展示平臺,才留得住。誰是提供平臺的老闆,先要認清楚,這樣才少走彎路。

    在楚漢中,跟從劉邦是不錯的選擇。

  • 3 # 一個人的歷史

    如果我是楚漢時代的一位謀士,我會選擇劉邦,因為做為一個謀士,畢生的追求就是成就名臣之願。所謂“名臣之願”就是要輔佐明主一統天下,救萬民於水火,成就不世之功。在楚漢時代,能實現這一理想的人只有劉邦。儘管在很多人眼裡劉邦不學無術、貪婪好殺,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瑕不掩瑜,劉邦下面的幾個特點決定了我要追隨在劉邦的身邊。

    雙贏思維,成就彼此

    雙贏者把生活看作一個合作的舞臺,而不是一個角鬥場。一般人看的事情多非此即彼,非強即弱,非勝即敗。其實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夠的立足空間,他人之得不必視為自己之失。有人說劉邦嗜殺成性,但是劉邦所殺的只是造反的異姓王和對於劉氏天下有威脅的人。對於很多跟隨自己的能臣、勇將,劉邦不僅沒有迫害,反而大加封賞,就連劉邦十分怨恨的雍齒也被封侯。

    瑕不掩瑜,任人唯賢

    項羽因為是貴族出身,因此對很多人並不放在眼裡,他的身邊只有一個謀士亞父范增,尚且不能使用,因此做為謀士跟著項羽,只有悲慘的下場,項羽太看重出身和評價了。反觀劉邦則不然,陳平儘管有很多劣跡,如貪才好色、作風不檢點,但劉邦知道其有過人的謀略,因此並不計較這些對其給予了充分的信任和肯定。這充分體現了劉邦“瑕不掩瑜,任人唯賢”的用人風格。

    安分守己,自安天命

    人的慾望是無窮的,傑出的人物往往善於將慾望轉化為具體的目標。劉邦的目標就是做帝王,而做為謀士的我的目標就是成就名臣之願,輔佐明君成就霸業,功成身退、明哲保身、不觸利益、遠離是非是我最後的願望。對於有這種追求的人,劉邦是不會阻撓的,只要您能安分守己,我就讓你自安天命。在這方面張良就是我輩學習的表率和楷模。

  • 4 # 海天玄宇

    如果我是楚漢時代的一位謀士,我會選擇哪位君主?我可能不會侷限在劉邦和項羽之間。項羽雖好,可是他太優秀以致於不會給予有本事的謀士的舞臺,譬如陳平、韓信等等諸人原來都在項羽處。所以英雄無用武之地,不如另擇良木。劉邦雖然最後奪得天下,但確實從心底裡不是很讚賞他,人格魅力也許還抵不過項羽。另外劉邦手下已經人才濟濟,再者漢朝後來殺功臣也是蠻有名的。

    那麼還有誰可以輔佐呢?除去一些不必要的,大概還有韓廣、臧荼、趙歇、張耳、田安、田都、田市、章邯、董翳、司馬欣、魏豹、司馬卯、吳芮、英布、彭越、趙陀、共敖、韓信等人。

    我選擇季布和韓信,他們都是忠義之士。如果在他們兩個人中選,我選擇韓信。

    韓信是個非常有修養的人,既然身為謀士,那國士就要為國為知己而死。所以我選擇韓信。

    韓信的優點

    一、個人素養高

    歷史上的韓信高大威猛,文武全才,愛人愛己。

    二、有理想、有抱負、能忍耐、有本事。

    韓信有格物致知的境界,修身,兼通法家兵家儒家縱橫家,有理想治國平天下。

    三、韓信重情義。

    韓信能忍小辱,跨下之辱;韓信不能忍大辱,不被霸王所重用。這都是國士的風格。韓信得了權位,沒有計較當初給他跨下之辱的人,還有重用,沒有忘記給他飯食的洗衣老婦,沒有忘記給過他恩惠的姑娘,沒有忘記漢王給他舞臺,沒有忘記漢王給他衣穿。

    四、韓信的遭遇讓人同情。

    韓信沒有反叛之心,被誅滅九族,傳說只有一子逃到南越繁衍下來。

    既然我是作為一個知道結果的謀士出場的,那麼謀士也是國士,要有責任和道義。所以我選擇韓信。士為知己者死。我當努力用自己的才華就貢獻當時的社會。至於成不成功,那不是我個人能左右的。

  • 5 # 紅黑聖西羅

    如果範圍放大到整個中國史,那選擇就多了。如果只在楚漢相爭的時期,那毫無疑問選劉邦。

    劉邦的個人能力是不如項羽的,但他有個絕佳的優點:用人!也正是整個優點讓他笑到了最後,可惜多種原因,這些功臣能善終的不多。

  • 6 # 哥是微山人

    如果我要是謀士的話,我可以誰都不選,自己拉一些人馬,和劉邦項羽爭一爭天下,當然在和他們爭天下的時候,我先依附項羽,從他那裡得到一塊封地,暫時的不和他倆掙,先發展一下自己從項羽哪裡得到的封地,修身養性,把自己的封地治好,善待老百姓,因為得民心者得天下,首先讓自己的老百姓吃飽飯穿好衣,住好房,有地種,當然所封的封地離他倆越遠越好,比較安全,最好是窮山溝裡偏僻的地方,等到時機成熟的時候,兩人打的差不多的時候,兩敗俱傷的時候,在乘勝追擊,一舉拿下他們,在一統天下,自己當皇帝

  • 7 # 歷史哨聲

    在回答之前,首先要明確謀士的意義:

    1、輔佐善於接納諫言且重視自己的國君,即所謂明主;如果拒絕接納諫言又不重視自己的國君,不管你如何聰明,是否是現代穿越人,再怎麼輔佐,結果都是註定失敗,你的時間純粹是浪費;

    2、實現自己的價值,建功立業。

    即,一個謀士所存在的意義就是:透過善於納諫的國君實現自己建功立業的夢想。國君是謀士實現自我價值的工具和途徑。

    因此,選擇君主的標準就出來了:

    1、是否納諫——不納諫就是一塊頑石,琢磨不出美玉;

    2、是否重視自己——自己不被重視,國君就算善於納諫,自己的意見基本上不會被採納,即便正確;

    下面就列出楚漢時期的一帝一伯十八路諸侯:

    1、楚國 楚義帝;

    2、西楚國 項羽;

    3、衡山國吳芮;

    4、臨江國共敖;

    5、九江國英布;

    6、漢國劉邦;

    7、雍國章邯;

    8、塞國司馬欣;

    9、翟國董翳;

    10、常山國張耳;

    11、代國趙歇;

    12、臨淄國田都;

    13、濟北國田安;

    14、膠東國田市;

    15、燕國臧荼;

    16、遼東國韓廣;

    17、西魏國魏豹;

    18、殷國司馬卯;

    19、南韓韓成;

    20、河南國申陽。

    不再這20個諸侯名單中的,還有齊國田榮、趙國陳餘、梁國彭越、南韓韓王信、齊國韓信等5人,合計25人。

    在上面的名單中剔除那些沒有什麼上進心的諸侯:衡山國吳芮;臨江國共敖;塞國司馬欣;翟國董翳;代國趙歇;臨淄國田都;濟北國田安;膠東國田市;燕國臧荼;遼東國韓廣;殷國司馬卯;南韓韓成;河南國申陽等13人,還生下12人。

    剩下的12人做個分析:

    1、楚國 楚義帝:勢力薄弱(在宋義被項羽殺死後,基本上沒有自己的勢力),容易控制,楚義帝作為楚漢時期的天下共主,可以作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招牌,適合想做諸葛亮式權臣的謀士;

    2、西楚國項羽:自信心過高,太過堅持自己的主見,對部下如果信任則大加信任,如果不信任就被排斥;主見和信任既是項羽的優勢,也是劣勢;想要選擇項羽的謀士,要麼是鍾離昧、季布一樣被信任,要麼是韓信、陳平一樣只能做逃兵。

    3、九江國英布:英布的優勢在於他的軍事能力,低於項羽,高於劉邦,和韓信未必輸;英布的劣勢在於投靠他的謀士太少——因為英布很少被視為有作為的君主,而是將軍;英布的納諫能力未明;總的來說,英布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為謀略是他的短處,而這正是謀士能夠發揮的地方。

    4、漢國劉邦:劉邦雖然在接人待物上並沒有什麼禮貌,但直接、有效的實用主義是劉邦最大的特點;跟著劉邦混,日子會不錯;但是如果你想反叛他,他下手也毫不留情;劉邦太熟悉,就不用說太多。

    5、雍國章邯:有勇無謀,可以說是章邯的最大特點;章邯從手握20萬軍、足以抗衡項羽等20萬諸侯軍且有充裕糧食而項羽軍缺糧的優勢一方,完全可以自己率軍攻下關中和巴蜀自立稱王,在楚漢之時佔據絕對的優勢,最後竟然淪落為20萬軍被屠殺、只能分封關中三分之一的小諸侯的境地,完全是章邯這個人不懂謀略的結果;從手握最大牌的人,變成了一個平庸之人,這是章邯能力的體現;從章邯約盟項羽等來看,章邯是一個膚淺、不懂謀算、只懂作戰的人;因此章邯,是善於納諫的,只是他自己沒有謀劃能力,也沒有強力的謀士幫助他謀劃,章邯還是值得謀士選擇的,最低可以以20萬秦軍割據關中巴蜀對抗項羽。

    6、常山國張耳:張耳是一個固執不懂變動的理想主義者,這在鉅鹿之戰中他和陳餘的對話中可以看出;不求同年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日死,在張耳看來是一個不能變的行為規範;信是張耳的最大優勢,但對於一個國君而言,固執不變的堅持原有的協議,是一個非常危險的隱患;一個講求變通的謀士很難勸一個固執的理想主義者,因此張耳並不推薦。

    7、西魏國魏豹:魏豹是秦末漢初最有一個具有貴族精神的人;他和劉邦關係的破裂,就在於他非常反感劉邦不以貴族禮儀對待人的行為;如果你是一個有貴族精神的謀士,你可以選擇魏國,相同的價值觀,會讓你們之間相處更為融洽,更有助於你實現自我價值。

    8、齊國田榮:齊國的田榮和項羽是相同型別的人:自信而固執;堅持自己的主見,聽不得別人的意見;不信任的人說殺就殺,信任的人不論能力大小都重用;作為謀士,就需要考慮自己和田榮的信任程度,否則就是浪費時間。

    9、趙國陳餘:陳餘是一個文物雙全的人,有軍事能力,也有謀略能力,是是一個善於變通的現實主義者;陳餘在趕跑張耳、復國趙國後,曾經和劉邦聯盟,但在發現劉邦騙他之後,就撕毀了聯盟;但在這之後,陳餘沒有積極聯絡其他非項羽、劉邦的勢力而組成第三方聯盟,是一個重大的失誤,如和齊國田榮、九江英布等共同對付項羽,或者和項羽削去昔日仇恨而重新結盟;陳餘缺少合縱的認識和能力,如果你是一個擅長合縱的謀士,陳餘是你實現在楚漢爭霸時組建第三方勢力對抗楚漢的最好國君。

    10、梁國彭越:彭越的最大問題在於過於保守,沒有表現出積極性,這從彭越沒有在秦亡後得以被封為諸侯可以看出;彭越似乎有點明哲保身;因此,彭越雖然謹慎、有很強的軍師能力,但只能做一個割據的諸侯,不能成為一個一統的國家;如果你是一個沒有興趣一統、僅僅想割據的謀士,可以找彭越;

    11、南韓韓王信:韓王信的謀劃能力和軍事能力,雖然不是上乘,但是割據自保足夠;但韓王信最大的問題是時間和運氣;剛到太原的南韓,就被匈奴大軍攻打,不得不和匈奴妥協,以至於被劉邦認為是背叛;沒有時間整合資源,是韓王信失敗的最大原因;如果你是一個能夠找出如何讓韓王信即能和匈奴妥協又不讓劉邦認為是反叛的策略的謀士,韓王信是你的選擇——割據山西就會是你最堅實的基礎。

    12、齊王韓信:軍事天才,政治白痴,相信是很多人對韓信的評價;韓信不是沒有機會,而是沒有接受機會,不是沒有為他謀劃的謀士(硼通),而是韓信毫無政治知覺的特點,葬送他的機會;因此,如果你選擇韓信,你就必須思考一個問題:你能教會一個白痴成為著名作家嗎?

    上面分析了12個諸侯,潛力最大的是:

    1、楚義帝(需要強力的謀士);

    2、項羽、田榮、魏豹(有共同的價值觀);

    3、英布、章邯(最需要有能力的謀士);

    4、劉邦、陳餘(文武雙全,得謀士者得天下)。

    因此,你想做曹操、諸葛亮式的謀士,你就找楚義帝;

    你想做志同道合的,你就找項羽、田榮、魏豹;

    你想和君主互補的,你就找章邯、英布;

    你不想那麼勤奮、偶爾發點光就行的,你就找劉邦、陳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正在看《國富論》,覺得有些關於製造等領域的理論和現代脫節了,你們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