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有掛礙,無有恐懼,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在心經中有這麼一句話。
母音老人有說過:
心無掛礙
掛即牽掛,礙是障礙,這裡的“心”是指妙有真空之心,是毫無牽掛、障礙的心,是人空、法空、寂滅、輕安的大自在心。怎奈凡夫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起無明,以為自己明明有個知覺,因而使得覺外有明、明外有覺,真心被無明包裹住了。追逐物境,執取分別,心被境縛,時時處處都是在牽掛、障礙之中生活,造業受報,六道輪迴,無有了期。二乘聖人依於法執,則心有掛礙,而不得自在。
今天幸而聞佛說法,迷途知返。以自性金剛般若,照破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皆如夢幻空花,無有一法可得。但真心不是頑空,是客觀存在的妙有,它能夠應物現形,包羅永珍,起種種妙用。又因妙有非實有故,雖包羅永珍,卻不可得。故不能執著。不執著故,則瞭然無得,是為真空。心既無有,掛礙依著何處呢?掛礙無依,苦厄又在何處著腳呢?故云“度一切苦厄”。
前面在講《心經》的五種玄義時,其中“辨用”一節,曾談到,佛宣說《心經》是以破除三障為用。三障為報障、業障、煩惱障。那麼,心無掛礙即為破報障之用。報障又分依報和正報,這些內容前面已詳細解釋過,這裡就不再重複了。要除掉依、正二報,並不是用別的辦法,正是以自性金剛般若照破它,以徹底究竟的無上般若妙智照破世間、出世間,均無有一法可得。那麼,依、正二報就解除掉了。依、正二報已除,隨依報而起的衣、食、住、行等內心牽掛,以及隨正報而起的身體障礙之牽掛,當然也就消除無遺了。故《心經》曰:“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
無掛礙故,無有恐怖
這一句是破三障中的業障用的。既然心無掛礙,自然就沒有憂悲、惶恐了。大凡有恐怖者,一定有個“得失心”在。這個“得失心”就是有“我”之故,而這個“我”正是六道生死的種性。我們用功夫,必要時須“打七”,就是用佛法把“我執”——即第七識打死。我們如果能夠心空、法空,就沒有“人、我、眾生、壽者”諸見了。人我、法我既空,掛礙就無著了。既無掛礙,又何有恐怖呢?故曰:“無掛礙故,無有恐怖”。
恐怖是害怕、畏懼、惶恐、怖畏之義,是由掛礙所生。凡夫時時處處無不在掛礙之中周旋。沒有得到的,一心想得到;已經得到的,又害怕失去。患得患失,擔驚受怕。即使是正在世上修行的菩薩——初學菩薩,亦復如是。因其破惑未盡,所以仍有掛礙、恐怖。恐怖的大小、類別不一,歸納起來有五種怖畏:
一、不活畏:
世人為了衣食住行,終日奔波忙碌,時時為生活而憂心、害怕。初心菩薩在行六度法度化眾生時,害怕由此而影響自己的生活,所以顧慮重重、瞻前顧後、患得患失,而不能盡心盡力、不怕犧牲自己一切地去做。
二、惡名畏:
世人或修行人唯恐無辜遭人毀謗、落惡名、罵名。其實,在我們做事時,即便是做了一樁大好事,眾生若不理解,都認為你做了不好的事,也會遭到非議。我們應心量廣大,只要問心無愧,對於眾生的誤會,要能容忍,而不要害怕、委屈、難過。大愚阿闍黎的《解脫歌》雲:“太虛飲光消契闊,幽谷回聲話晚煙。”要有如此博大的胸懷才行啊!
三、死畏:
一般世人留戀這個娑婆世界,貪生怕死。修行人未斷我執,也不能自捨生命。只有發大菩提心、行菩薩道的大心凡夫和菩薩才能為法忘我,為法捨身。死都無所畏懼,還有什麼不可舍的呢?
四、惡道畏:
修行人恐懼惡道受苦太甚,法執甚重,不能以大乘佛法的不二、中觀對治之。
五、大眾威德畏:
害怕自己有過失,所以畏縮不敢承擔。無私才能無畏,要敢於荷擔如來家業,自度度他,行菩薩道。
大菩薩以自性金剛般若,已照破分段、變易二死,再來世間,則是乘大悲之願而度眾生了。稱之為:大悲願力不捨一人。自然也就沒有恐怖了。既無恐怖,業障也就消失無餘了。
遠離顛倒夢想
這裡的遠離不是距離之遠,而是永遠地離開、離棄之義。顛倒者,即相反、倒置,指真假不明、迷真認妄。以無常為常,以苦為樂,以無我為我,以不淨為淨。倒置事理者,謂之顛倒。此等顛倒,乃依根本無明煩惱而起。我們眾生的煩惱,皆因缺少般若妙智慧而生,也就是從“顛倒夢想”而生。世上一切事物本非實有,只因顛倒夢想,認為真有。於是,貪愛取著、追逐不捨,則造幻業,而受虛幻的生死,在六道中頭出頭沒,受盡虛幻的痛苦而不自覺。就象一場大夢,長夜不能醒悟一樣。遠離顛倒夢想,則是覺破了三障中的煩惱障,即破了迷惑的障礙、無明的障礙、煩惱的障礙。
十法界中,除佛界以外,其餘九界都稱為眾生,各有其顛倒夢想:人道做的是富貴名利夢;天道做的是安逸快樂夢;阿修羅做的是爭強好勝夢;地獄道做的是受苦受刑夢;餓鬼道做的是忍飢挨餓夢;畜生道做的是吃苦耐勞夢;聲聞乘做有餘涅槃夢;緣覺乘做獨善其身夢;菩薩做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究竟成佛的夢。佛呢?大夢已覺,究竟無夢。所以,要達到佛的境界,首先應斷“得”,“以無所得故”,方能開佛知見,而遠離顛倒夢想,成為大覺。
我們學佛修行的人,要想夜間沒有亂夢,就須看破世間一切事物皆如夢幻泡影,都是假相而不可得。《金剛經》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所以我們不要貪愛追取,所有的飲食起居等只是隨緣受用,絲毫不貪戀留愛,心中方能空蕩蕩地輕安自在。白天沒有胡思亂想,心空無見,平淡清淨,夜間自無亂夢。修行修到這般天地,就象千手千眼一樣,圓照十方,毫無欠缺,豈有顛倒夢想的餘地?!既然顛倒夢想都遠離了,那就到了“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的究竟涅槃的境界了。
究竟涅槃
三障除盡,方是究竟涅槃。涅槃又名圓寂。涅即不生, 是不滅;備具眾德為圓,除一切障曰寂。涅槃、圓寂具不生不滅、圓滿清淨之意。究竟涅槃則是最圓滿、最無上的涅槃。涅槃有四種:自性涅槃、有餘涅槃、無餘涅槃、無所住處涅槃。這四種涅槃在緒說中已介紹過了。所謂證得涅槃,即是證到自己本來具有的、並非是從外面得到的真如佛性,故謂之“無得”。自性涅槃乃是眾生成佛之因,即一切眾生皆可成佛。且因眾生所具的佛性均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所以一切眾生平等無二。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自心本具,謂之自性涅槃。有餘涅槃是二乘人所證,雖已證阿羅漢果,分段生死的煩惱已斷,但仍有無始惑業的果報身在,即仍有幻身在,受幻有之果報,受諸法之所縛,所以並不究竟。無餘涅槃連幻身也沒有了,即所謂“舊業已消,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無所住處涅槃才是究竟涅槃。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以一切不住而究竟。因為涅槃是對生死而言的,既然生死本無,又哪裡有涅槃可證呢?生死和涅槃只不過是一個假名而已。二乘人因有所知障,不明瞭生死、涅槃無差別之理,而厭生死、欣涅槃。佛已圓滿菩薩的果德,三障皆淨,三德(即:法身德——佛性萬能體,般若德——成就一切事業,解脫德——無盡的受用)齊顯,無修無得無證,究竟涅槃。因大悲心故,示現入世,隨緣救度無量眾生,而無一眾生可度。故無所住處涅槃是永恆常住、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圓明寂照的究竟大涅槃。
無有掛礙,無有恐懼,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在心經中有這麼一句話。
母音老人有說過:
心無掛礙
掛即牽掛,礙是障礙,這裡的“心”是指妙有真空之心,是毫無牽掛、障礙的心,是人空、法空、寂滅、輕安的大自在心。怎奈凡夫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起無明,以為自己明明有個知覺,因而使得覺外有明、明外有覺,真心被無明包裹住了。追逐物境,執取分別,心被境縛,時時處處都是在牽掛、障礙之中生活,造業受報,六道輪迴,無有了期。二乘聖人依於法執,則心有掛礙,而不得自在。
今天幸而聞佛說法,迷途知返。以自性金剛般若,照破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皆如夢幻空花,無有一法可得。但真心不是頑空,是客觀存在的妙有,它能夠應物現形,包羅永珍,起種種妙用。又因妙有非實有故,雖包羅永珍,卻不可得。故不能執著。不執著故,則瞭然無得,是為真空。心既無有,掛礙依著何處呢?掛礙無依,苦厄又在何處著腳呢?故云“度一切苦厄”。
前面在講《心經》的五種玄義時,其中“辨用”一節,曾談到,佛宣說《心經》是以破除三障為用。三障為報障、業障、煩惱障。那麼,心無掛礙即為破報障之用。報障又分依報和正報,這些內容前面已詳細解釋過,這裡就不再重複了。要除掉依、正二報,並不是用別的辦法,正是以自性金剛般若照破它,以徹底究竟的無上般若妙智照破世間、出世間,均無有一法可得。那麼,依、正二報就解除掉了。依、正二報已除,隨依報而起的衣、食、住、行等內心牽掛,以及隨正報而起的身體障礙之牽掛,當然也就消除無遺了。故《心經》曰:“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
無掛礙故,無有恐怖
這一句是破三障中的業障用的。既然心無掛礙,自然就沒有憂悲、惶恐了。大凡有恐怖者,一定有個“得失心”在。這個“得失心”就是有“我”之故,而這個“我”正是六道生死的種性。我們用功夫,必要時須“打七”,就是用佛法把“我執”——即第七識打死。我們如果能夠心空、法空,就沒有“人、我、眾生、壽者”諸見了。人我、法我既空,掛礙就無著了。既無掛礙,又何有恐怖呢?故曰:“無掛礙故,無有恐怖”。
恐怖是害怕、畏懼、惶恐、怖畏之義,是由掛礙所生。凡夫時時處處無不在掛礙之中周旋。沒有得到的,一心想得到;已經得到的,又害怕失去。患得患失,擔驚受怕。即使是正在世上修行的菩薩——初學菩薩,亦復如是。因其破惑未盡,所以仍有掛礙、恐怖。恐怖的大小、類別不一,歸納起來有五種怖畏:
一、不活畏:
世人為了衣食住行,終日奔波忙碌,時時為生活而憂心、害怕。初心菩薩在行六度法度化眾生時,害怕由此而影響自己的生活,所以顧慮重重、瞻前顧後、患得患失,而不能盡心盡力、不怕犧牲自己一切地去做。
二、惡名畏:
世人或修行人唯恐無辜遭人毀謗、落惡名、罵名。其實,在我們做事時,即便是做了一樁大好事,眾生若不理解,都認為你做了不好的事,也會遭到非議。我們應心量廣大,只要問心無愧,對於眾生的誤會,要能容忍,而不要害怕、委屈、難過。大愚阿闍黎的《解脫歌》雲:“太虛飲光消契闊,幽谷回聲話晚煙。”要有如此博大的胸懷才行啊!
三、死畏:
一般世人留戀這個娑婆世界,貪生怕死。修行人未斷我執,也不能自捨生命。只有發大菩提心、行菩薩道的大心凡夫和菩薩才能為法忘我,為法捨身。死都無所畏懼,還有什麼不可舍的呢?
四、惡道畏:
修行人恐懼惡道受苦太甚,法執甚重,不能以大乘佛法的不二、中觀對治之。
五、大眾威德畏:
害怕自己有過失,所以畏縮不敢承擔。無私才能無畏,要敢於荷擔如來家業,自度度他,行菩薩道。
大菩薩以自性金剛般若,已照破分段、變易二死,再來世間,則是乘大悲之願而度眾生了。稱之為:大悲願力不捨一人。自然也就沒有恐怖了。既無恐怖,業障也就消失無餘了。
遠離顛倒夢想
這裡的遠離不是距離之遠,而是永遠地離開、離棄之義。顛倒者,即相反、倒置,指真假不明、迷真認妄。以無常為常,以苦為樂,以無我為我,以不淨為淨。倒置事理者,謂之顛倒。此等顛倒,乃依根本無明煩惱而起。我們眾生的煩惱,皆因缺少般若妙智慧而生,也就是從“顛倒夢想”而生。世上一切事物本非實有,只因顛倒夢想,認為真有。於是,貪愛取著、追逐不捨,則造幻業,而受虛幻的生死,在六道中頭出頭沒,受盡虛幻的痛苦而不自覺。就象一場大夢,長夜不能醒悟一樣。遠離顛倒夢想,則是覺破了三障中的煩惱障,即破了迷惑的障礙、無明的障礙、煩惱的障礙。
十法界中,除佛界以外,其餘九界都稱為眾生,各有其顛倒夢想:人道做的是富貴名利夢;天道做的是安逸快樂夢;阿修羅做的是爭強好勝夢;地獄道做的是受苦受刑夢;餓鬼道做的是忍飢挨餓夢;畜生道做的是吃苦耐勞夢;聲聞乘做有餘涅槃夢;緣覺乘做獨善其身夢;菩薩做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究竟成佛的夢。佛呢?大夢已覺,究竟無夢。所以,要達到佛的境界,首先應斷“得”,“以無所得故”,方能開佛知見,而遠離顛倒夢想,成為大覺。
我們學佛修行的人,要想夜間沒有亂夢,就須看破世間一切事物皆如夢幻泡影,都是假相而不可得。《金剛經》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所以我們不要貪愛追取,所有的飲食起居等只是隨緣受用,絲毫不貪戀留愛,心中方能空蕩蕩地輕安自在。白天沒有胡思亂想,心空無見,平淡清淨,夜間自無亂夢。修行修到這般天地,就象千手千眼一樣,圓照十方,毫無欠缺,豈有顛倒夢想的餘地?!既然顛倒夢想都遠離了,那就到了“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的究竟涅槃的境界了。
究竟涅槃
三障除盡,方是究竟涅槃。涅槃又名圓寂。涅即不生, 是不滅;備具眾德為圓,除一切障曰寂。涅槃、圓寂具不生不滅、圓滿清淨之意。究竟涅槃則是最圓滿、最無上的涅槃。涅槃有四種:自性涅槃、有餘涅槃、無餘涅槃、無所住處涅槃。這四種涅槃在緒說中已介紹過了。所謂證得涅槃,即是證到自己本來具有的、並非是從外面得到的真如佛性,故謂之“無得”。自性涅槃乃是眾生成佛之因,即一切眾生皆可成佛。且因眾生所具的佛性均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所以一切眾生平等無二。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自心本具,謂之自性涅槃。有餘涅槃是二乘人所證,雖已證阿羅漢果,分段生死的煩惱已斷,但仍有無始惑業的果報身在,即仍有幻身在,受幻有之果報,受諸法之所縛,所以並不究竟。無餘涅槃連幻身也沒有了,即所謂“舊業已消,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無所住處涅槃才是究竟涅槃。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以一切不住而究竟。因為涅槃是對生死而言的,既然生死本無,又哪裡有涅槃可證呢?生死和涅槃只不過是一個假名而已。二乘人因有所知障,不明瞭生死、涅槃無差別之理,而厭生死、欣涅槃。佛已圓滿菩薩的果德,三障皆淨,三德(即:法身德——佛性萬能體,般若德——成就一切事業,解脫德——無盡的受用)齊顯,無修無得無證,究竟涅槃。因大悲心故,示現入世,隨緣救度無量眾生,而無一眾生可度。故無所住處涅槃是永恆常住、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圓明寂照的究竟大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