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神工高

    顏真卿《祭侄文稿》原來只是起草的一片文稿,並不是作為書法作品來創作的,由於作者心情極度悲憤,情緒已難以平靜,錯誤塗抹,不計工拙。但由於其個性之鮮明,是書法創作述志、述心、抒情的典型,純以神寫,得自然之妙。通篇情感真摯,波瀾起伏,隨心所欲,無拘無束。作品筆勢圓潤,姿態雄奇,情感宣洩與藝術的形式構成完美融合,達到書法藝術自然美的頂峰,並不是“醜書”。其之所以流傳千古,被評為“天下第二行書”成為不朽之作,主要因為這樣5點原因:

    1、書法的人文精神與價值取向

    書法藝術是一種飽含人文精神的藝術,古人此尤其看重,對書法的品評首先要看作者的人品道德。柳公權說:“心正則筆正。”蘇軾說:“古文論書者,兼論其平生。苟非其人,雖工不貴也。”明朝的項穆在《書法雅言》中說:“論書如論相,觀書如觀人。”古往今來,書法的評價方法強調“書品即人品”,除了書法作為藝術本身的美學內涵與價值,更是一種標榜的藝術,在彰顯藝術魅力的同時,更加重視書法家的人格、學識等因素。

    在傳統的華人看來,書家的作品,首先要經過人格認可,必須從精神、道義、物質、社會、生活等多個方面加以評判。書家必須恪守做人的原則,以藝術的良知與社會責任感,充分把握作品的思想性,在思想性的基礎上才是藝術性。

    2、顏真卿——一門忠義,人格典範

    在安祿山叛亂之時,太守顏杲卿父子一門挺身而出,取義成仁,堅決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傾卵覆”。顏杲卿與顏真卿同為顏勤禮的曾孫,都是唐朝中期名臣。在討伐安祿山的時候,顏杲卿第三子、顏真卿的堂侄顏季明,往返於常山和顏真卿所在的平原郡之間,傳遞訊息。後常山郡失陷,季明橫遭殺戮。歸葬時顏真卿僅尋得其頭顱,悲憤交加,援筆作文祭悼。通篇波瀾起伏,時而沉鬱,時而低迴,聲淚俱下,痛徹心肝,動人心魄,真情流露已掙脫“法度”的束縛。加上顏真卿高超的書法功力,使得這篇草稿在形式和內容、書法與情感方面皆高度統一。筆勢連綿與情緒的不能自已,極度的悲憤之情化為“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藝術自由之境。元代張敬晏跋雲:“是其手心兩忘,真妙見於此也。”宋代陳深跋:“顏魯公,唐朝第一等人。公字畫雄秀,奄有魏晉而自成一家。前輩雲,書法至此極矣。”元代的大書法家鮮于樞,認為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為天下行書第二絕非過譽。

    3、開創之功——變姿媚為雄渾

    “《祭侄季明文稿》一紙,詳玩此帖:縱筆豪放,一瀉千里,時出遒勁,雜以流麗。或若篆籀,或若鐫刻,其妙解處,殆出天造,豈非當公注思為文,而於字畫無意於工而反極其工邪。”在結體上,《祭侄文稿》打破了魏晉以來娟秀飄逸、姿媚婉轉之風,形成了一種結體茂密、字勢開張、結體寬博,寓平正於奇險的書法面貌。自此,在行草書的創作方面,形成了與二王為代表的秀雅書分庭抗禮的局面,達到了行書創作繼王羲之以後的又一座高峰。

    寬朗舒展,外緊內松,體現了顏字內放外收的特點。又多做橫向取勢,左右偏旁或相向、或相背,多用外拓之法,字形開張多變,疏密得體。顏體在行書方面多有創新,廓達大度的結構特點表現的淋漓盡致,氣勢凜然,俯仰變化應和了書寫時的內心悲壯,情緒放任“昂然有不可犯之色”(米芾《海岳名言》)。

    4、用筆之貴,妙在中鋒

    《祭侄文稿》筆法圓轉,線條遒勁,筆鋒內含,力透紙背。清代朱和羹《臨池心解》稱:“正鋒取勁,側筆取妍。王羲之書《蘭亭》,取妍處時帶側筆。”晉人多用側鋒來取勢,這種筆法使方筆字型中增添瀟灑妍美的神情。顏真卿則轉換為中鋒,《祭侄文稿》打破了晉唐以來的習慣,線條渾厚圓勁,骨勢洞達,富有立體感。王蘧常說:“書法之妙,全在用筆,用筆之貴,又在用鋒,用鋒之要,則在中鋒”。沈尹默先生進一步強調“用筆之妙,無非筆筆中鋒”,白蕉認為:“用筆講用中鋒,是書法之憲法,是用筆之根本大法”。《祭侄文稿》中運筆疾澀恰到好處,有篆籀之氣,筆致圓潤渾厚,凝練遒勁,展現了非凡的藝術功力。

    5、章法靈動,渾然天成

    字間行氣寬綽疏朗,隨情而變,章法自然天成,給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間。並不在意字距、行距,疏密完全是隨著情感的波動而變化。心情沉重則行筆稍緩,線條凝重,越往後情緒越難自已,章法變得飄忽不定,形成跳躍性變化。整幅作品“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的反差,空間調節毫無雕飾,完全是情緒的左右之下所完成的,產生了極強的視覺衝擊力。墨法蒼潤,流暢自然。渴筆枯墨,燥而無潤,幹練流暢,揮灑自如。一筆墨寫多字,多處用渴筆且有修改塗抹的跡象,表明顏真卿在寫這篇草稿時的情緒激動,思如泉湧而手不能追,激憤之情流露於墨色的變化之中,枯、潤、濃、淡、虛、實的穿插協調,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召力。蘇軾說“無意於佳乃佳”,也正是《祭侄稿》鮮明的藝術特色所在。所謂“乾裂秋風,潤含春雨”,顏真卿為我們創造了一個新的審美境界。

    由以上5點也可以看出,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和“醜書”有著本質的區別,並不是醜書,無論從取法還是用筆,都有著傳統的依據,並非胡寫亂畫的醜書可比,這才是真正的大師級的作品,融入了書寫、功力和情感,是書法和情感交融的代表作品。這也是為什麼它被評為“天下第二行書”的原因。

    書法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強調作品豐富的內涵,不提升其精神品質。作為一門人文氣息非常濃厚的高雅藝術,如果不能堅持初心,克己自律,一味的浮躁鋪張,只能消耗書法的藝術生命。“讀書以養性,書畫以養心,不讀書而能臻絕品者,未之見也。”書法映射了人的生存狀態,希望更多的人在留心藝事的同時,不斷積累文化底蘊,讀一讀經史,含涵體察,多一些專注,加強思想氣質的修煉。以關注民族文化復興的熱情,弘揚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

  • 2 # 嘟嘟小王說書畫

    顏真卿《祭侄文稿》原來只是起草的一片文稿,並不是作為書法作品來創作的,由於作者心情極度悲憤,情緒已難以平靜,錯誤塗抹,不計工拙。但由於其個性之鮮明,是書法創作述志、述心、抒情的典型,純以神寫,得自然之妙。通篇情感真摯,波瀾起伏,隨心所欲,無拘無束。作品筆勢圓潤,姿態雄奇,情感宣洩與藝術的形式構成完美融合,達到書法藝術自然美的頂峰,並不是“醜書”。其之所以流傳千古,被評為“天下第二行書”成為不朽之作,主要因為這樣5點原因:

    1、書法的人文精神與價值取向

    書法藝術是一種飽含人文精神的藝術,古人此尤其看重,對書法的品評首先要看作者的人品道德。柳公權說:“心正則筆正。”蘇軾說:“古文論書者,兼論其平生。苟非其人,雖工不貴也。”明朝的項穆在《書法雅言》中說:“論書如論相,觀書如觀人。”古往今來,書法的評價方法強調“書品即人品”,除了書法作為藝術本身的美學內涵與價值,更是一種標榜的藝術,在彰顯藝術魅力的同時,更加重視書法家的人格、學識等因素。

    在傳統的華人看來,書家的作品,首先要經過人格認可,必須從精神、道義、物質、社會、生活等多個方面加以評判。書家必須恪守做人的原則,以藝術的良知與社會責任感,充分把握作品的思想性,在思想性的基礎上才是藝術性。

    2、顏真卿——一門忠義,人格典範

    在安祿山叛亂之時,太守顏杲卿父子一門挺身而出,取義成仁,堅決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傾卵覆”。顏杲卿與顏真卿同為顏勤禮的曾孫,都是唐朝中期名臣。在討伐安祿山的時候,顏杲卿第三子、顏真卿的堂侄顏季明,往返於常山和顏真卿所在的平原郡之間,傳遞訊息。後常山郡失陷,季明橫遭殺戮。歸葬時顏真卿僅尋得其頭顱,悲憤交加,援筆作文祭悼。通篇波瀾起伏,時而沉鬱,時而低迴,聲淚俱下,痛徹心肝,動人心魄,真情流露已掙脫“法度”的束縛。加上顏真卿高超的書法功力,使得這篇草稿在形式和內容、書法與情感方面皆高度統一。筆勢連綿與情緒的不能自已,極度的悲憤之情化為“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藝術自由之境。元代張敬晏跋雲:“是其手心兩忘,真妙見於此也。”宋代陳深跋:“顏魯公,唐朝第一等人。公字畫雄秀,奄有魏晉而自成一家。前輩雲,書法至此極矣。”元代的大書法家鮮于樞,認為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為天下行書第二絕非過譽。

    3、開創之功——變姿媚為雄渾

    “《祭侄季明文稿》一紙,詳玩此帖:縱筆豪放,一瀉千里,時出遒勁,雜以流麗。或若篆籀,或若鐫刻,其妙解處,殆出天造,豈非當公注思為文,而於字畫無意於工而反極其工邪。”在結體上,《祭侄文稿》打破了魏晉以來娟秀飄逸、姿媚婉轉之風,形成了一種結體茂密、字勢開張、結體寬博,寓平正於奇險的書法面貌。自此,在行草書的創作方面,形成了與二王為代表的秀雅書分庭抗禮的局面,達到了行書創作繼王羲之以後的又一座高峰。

    寬朗舒展,外緊內松,體現了顏字內放外收的特點。又多做橫向取勢,左右偏旁或相向、或相背,多用外拓之法,字形開張多變,疏密得體。顏體在行書方面多有創新,廓達大度的結構特點表現的淋漓盡致,氣勢凜然,俯仰變化應和了書寫時的內心悲壯,情緒放任“昂然有不可犯之色”(米芾《海岳名言》)。

    4、用筆之貴,妙在中鋒

    《祭侄文稿》筆法圓轉,線條遒勁,筆鋒內含,力透紙背。清代朱和羹《臨池心解》稱:“正鋒取勁,側筆取妍。王羲之書《蘭亭》,取妍處時帶側筆。”晉人多用側鋒來取勢,這種筆法使方筆字型中增添瀟灑妍美的神情。顏真卿則轉換為中鋒,《祭侄文稿》打破了晉唐以來的習慣,線條渾厚圓勁,骨勢洞達,富有立體感。王蘧常說:“書法之妙,全在用筆,用筆之貴,又在用鋒,用鋒之要,則在中鋒”。沈尹默先生進一步強調“用筆之妙,無非筆筆中鋒”,白蕉認為:“用筆講用中鋒,是書法之憲法,是用筆之根本大法”。《祭侄文稿》中運筆疾澀恰到好處,有篆籀之氣,筆致圓潤渾厚,凝練遒勁,展現了非凡的藝術功力。

    5、章法靈動,渾然天成

    字間行氣寬綽疏朗,隨情而變,章法自然天成,給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間。並不在意字距、行距,疏密完全是隨著情感的波動而變化。心情沉重則行筆稍緩,線條凝重,越往後情緒越難自已,章法變得飄忽不定,形成跳躍性變化。整幅作品“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的反差,空間調節毫無雕飾,完全是情緒的左右之下所完成的,產生了極強的視覺衝擊力。墨法蒼潤,流暢自然。渴筆枯墨,燥而無潤,幹練流暢,揮灑自如。一筆墨寫多字,多處用渴筆且有修改塗抹的跡象,表明顏真卿在寫這篇草稿時的情緒激動,思如泉湧而手不能追,激憤之情流露於墨色的變化之中,枯、潤、濃、淡、虛、實的穿插協調,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召力。蘇軾說“無意於佳乃佳”,也正是《祭侄稿》鮮明的藝術特色所在。所謂“乾裂秋風,潤含春雨”,顏真卿為我們創造了一個新的審美境界。

    由以上5點也可以看出,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和“醜書”有著本質的區別,並不是醜書,無論從取法還是用筆,都有著傳統的依據,並非胡寫亂畫的醜書可比,這才是真正的大師級的作品,融入了書寫、功力和情感,是書法和情感交融的代表作品。這也是為什

  • 3 # 陳秋利

    顏氏一門是孔子最欣賞的弟子顏回的後代,南北朝時期顏回後人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是我《祭侄文稿》是唐代書法家顏真卿追祭從侄顏季明的草稿。(全稱為《祭侄贈贊善大夫季明文》)是唐代書法家顏真卿於唐乾元元年(758年)創作的行書紙本書法作品,縱20.8釐米,橫75.5釐米,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祭侄文稿》追敘了常山太守顏杲卿父子一門在安祿山叛亂時,挺身而出,堅決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取義成仁之事。通篇用筆之間情如潮湧,書法氣勢磅礴,縱筆豪放,一氣呵成。本帖通篇用筆之間情如潮湧,書法氣勢磅礴,縱筆豪放,一瀉千里,常常寫至枯筆,更顯得蒼勁流暢,其英風烈氣,不僅見於筆端,悲憤激昂的心情流露於字裡行間。被元人鮮于樞譽為“天下行書第二”,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一  顏氏家族

    顏氏一門是孔子最欣賞的弟子顏回的後代,南北朝時期顏回後人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體系宏大的家訓,作為傳統社會經典著作 ,開家訓之先河, 是中國古代家庭教育理論寶庫中的珍貴遺產 ,被譽為“古今家訓之祖”,至今影響深遠。顏真卿家族正是在這樣的家庭教育下世襲的滿門忠烈,他的書法字如其人剛毅正直,與柳公權並稱“顏筋柳骨”。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是侄子顏季明被安祿山殺害,頭顱被找到時寫的,此時叔侄陰陽兩隔,永不能見 ,還有顏氏一門共被殺害的300多人,血淚蒙面,悲憤欲絕的情況下,國仇家恨湧上心頭,顏真卿寫下了《祭侄文稿》,是書法至高境界“心手兩忘”的最佳體現。

    二  創作背景

    安史之亂時,顏真卿堂兄顏杲卿任常山郡太守,叛軍進逼,顏季明,即顏杲卿第三子,顏真卿堂侄,與其父揭旗反正,與顏真卿共同聲討安祿山叛亂時,由他往返於常山、平原之間傳遞訊息,使兩郡聯結,形成犄角之勢,齊心效忠王室,抵抗叛軍。但太原節度使擁兵不救,以至城破,顏杲卿與子顏季明先後罹難,所以文中說“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事後顏真卿派長侄泉明前往善後,僅得杲卿一足、季明頭骨,乃有《祭侄文稿》之作。

    三  歷史價值和藝術成就

    《祭侄文稿》與東晉王羲之的《蘭亭序》、北宋蘇軾的行書《黃州寒食帖》並稱為“天下三大行書”,亦被譽為“天下行書第二”。且此稿是在極度悲憤的情緒下書寫,不顧筆墨之工拙,故字隨書家情緒起伏,純是精神和平時工力的自然流露。這在整個書法史上都是不多見的,故《祭侄文稿》是極具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墨跡原作之一。

  • 4 # 曲江家學

    不知道這個說法從何而起,如果照這個說法,天下的行草就都得歸入“醜書”了。

    其實,國內的書法界會出現“醜書”這個怪象,很大程度上和近代以來對文化的西化有關。按照西方那套進化論的觀點,書法這種沿著嚴格傳統走下來的審美格局,走到今天就沒有進步和突破的可能了,這不符合西方美學的那一套理論,所以就要給它新增各種審美元素進去,這才能算是美學。

    於是乎,醜書、射書這種怪咖的出現,看似不合理,其實背後還是我們文化觀念西化之下的一些產物,其企圖和念頭都把美學看成是一種可以物件化和形式化進行分解加工的東西,而忽視了華人的書法和美學,實際上從本源上是必需講究歷史綿延、天人合一這些氣象和意象的,沒有了這種本源,就根本不是書法了,那就更談不上新的書法審美了。

    而歷史上,有些看起來拙樸、或者筆畫不那麼規整的書法作品,比如黃庭堅的草書:

    其實背後都有其本源於傳統和文化理解的審美在的,而且這些字除了沒有經過一定學習的人會很難辯認之外,就其簡單感官而言都是很美的,而且這種覺得美,不是簡單的說我一個人關起門來覺得美,而是得到整個文化集團的共同旨趣的認可的。

    而這些本源和共同旨趣,恰恰是所謂“醜書”所不具備也不可能具備的,所以其也就根本無所謂進入書法審美範疇的可能了。

    回答完畢,

    一點個人愚見,權作拋磚引玉~

  • 5 # 濮淮布衣

    《祭侄文稿》和《爭座位貼》及《告伯父文稿》被後世公認顏書三稿。此書是顏魯公是為在安史之亂中,為國殉難的侄子顏季明作的一篇祭文,當時心情悲憤又慷慨激昂,信筆疾書,筆勢隨著心情波動變化而書,筆與意念完全融為一體。大氣磅礴一瀉千里。蒼勁古雅為歷代書家推崇,和王羲之《蘭亭序》並稱行書雙壁。

  • 6 # 拍石阿拉善

    看到有一個北大教授評價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說:不算醜書,但是行書功夫很差。

    當然除了這位教授之外,也有很多其他朋友表示看不懂這件作品。其實看不懂是正常的,《祭侄文稿》的高妙之處在於篆籀用筆,在於線條質量,在於整體架構,在於用墨恣肆,在於情緒表達。

    有人說顏真卿的字,楷不如行,行不如草,草不如稿。不是沒有道理,

    不知道顏真卿寫《祭侄文稿》的背景,單從書法上看,也能看出其情緒的變化,從沉鬱到激憤,情緒逐漸遞增。這種情緒的變化是透過用筆的誇張程度,結字的變化以及墨色的變化中體現的。

    當知道了顏真卿寫祭侄文稿的背景之後,再去慢慢體會其用筆和章法,則更能深入體會顏魯公用筆之神。

    祭侄文稿寫於唐朝乾元元年(785年),顏真卿的侄兒死於安史之亂之後,顏真卿懷著悲憤交加的心情,援筆寫就的,這只是一份草稿,是行書中夾雜著部分草字的草稿,是中華書法史上數一數二的精品之作。現在這件作品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其實,華人對書法鑑賞能力的缺失,從古至今都普遍存在。古代農耕社會大多數老百姓見了書法,別說篆隸楷行草,就是大字都不識幾個,如何去評審?“審美缺失”也是與時俱進的,今天的我們,隨著文化斷層、文學修養缺失及印刷體等因素對書法審美的干擾,導致大量華人對書法審美的缺失,要麼以醜為美,要麼以美為醜。

    對於醜書,大家都在認識上有兩個錯誤:

    一是不知道美是生命的感悟,是意志的體現,是有血有肉的鮮活的形象,誤將漂亮作為美,將打破區域性的四平八穩、不講究外在、媚巧的作品貶之為醜。

    醜書固然要反對,然而,有不少人卻分不清什麼才是真正的醜書。但凡看到那些粗頭亂服、奇形怪狀、自己看不懂的作品都列為醜書,這是不行的。要批醜書,首先得提高自己的眼力,要懂得什麼樣的醜才是真的醜,而什麼樣的醜,卻不是醜,而是拙。雅的美,容易欣賞。而拙的美,卻難倒了很多人。拙的美,需要更高的眼力,所謂曲高和寡、陽春白雪。

    二是不知道書法史上的“醜書”都是時代精神的表現,不同時期有不同內容,因此批評起來教條主義,無的放矢。

    書法,以何為美?

    書法審美,更應該理解為“書法鑑賞”,所謂鑑定欣賞,就是界定字的好壞。什麼是好字?主要看三點:

    1、筆法純熟,準確性高

    王羲之說:“一畫失節,如壯士折肱。”準確性,也就是“精到”。單字點畫、結構、章法精確到位,合乎法度;結構符合平正、勻稱、呼應、參差、向背等法則。章法布白得當。準確性就是要求大量臨帖,筆法紮實,運筆經驗豐富,所謂入帖。

    2、個性鮮明,一目瞭然

    鮮明,指風格鮮明。書法風格因人而異,由作者思想、學識、氣質、師承、以及學書經歷不同而各有不同。如果只能臨帖卻沒有自己的創作風格,人書亦書,千書一律,相當於“書奴”了。書法風格的建立非一日之功,這是經過長期磨練、博採諸家所長而建立的。

    3、韻味生動,文氣濃郁

    看一幅好的書法作品,有如飲香醇,如聽名曲,會產生情緒上的激動。這就是我們說的書法之生動性。

    主要取決於4點:

    1、點畫、結構生動;

    2、通篇氣韻、墨韻生動;

    3、文人氣息濃郁,有書卷氣;

    4、被作者情懷觸動。

  • 7 # 公子姓譚

    《祭侄文稿又稱《祭侄季明文稿》,顏真卿50歲時書。計25行,共230字。

    這篇文稿追敘了常山太守顏杲卿父子一門在安祿山叛亂時,挺身而出,堅決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取義成仁之事。季明為杲卿第三子,真卿堂侄。其父與真卿共同討伐安祿山叛亂時,他往返於常山、平原之間,傳遞訊息,使兩郡聯結,共同效忠王室。其後常山郡失陷,季明橫遭殺戮,歸葬時僅存頭顱。顏真卿援筆作文之際,悲憤交加,情不自禁,一氣呵成此稿。

    這件作品原不是作為書法作品來寫的,由於心情極度悲憤,情緒已難以平靜,錯桀之處增多,時有塗抹,但正因為如此,此幅字寫得凝重峻澀而又神采飛動,筆勢圓潤雄奇,姿態橫生,純以神寫,得自然之妙。通篇波瀾起伏,時而沉鬱痛楚,聲淚俱下;時而低迴掩抑,痛徹心肝,堪稱動人心魄的悲憤之作。元代張敬晏題跋雲:“以為告不如書簡,書簡不如起草。蓋以告是官作,雖楷端,終為繩約;書簡出於一時之意興,則頗能放縱矣;而起草又出於無心,是其手心兩忘,真妙見於此也。”元鮮于樞在《書跋》中稱:“唐太師魯公顏真卿書《祭侄文稿》,天下第二行書。”此評為歷代書家公認。原跡現藏臺灣故宮博物院。 

    綜上所述,《祭侄文稿》作為天下第二行書是正確的,也是為古今書法界認可的。當書法與情感完美結合在一起的時候,也是書法渾灑自如、自然隨性的最高境界,在這一點上,無論是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還是蘇東坡的《寒食帖》,都是最完美的典範。因此,說《祭侄文稿》是“醜書”,也是加引號的,並不是真的醜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今字開頭的打油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