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丶青騅

    郭嘉啊。

    曹魏陣營可以分為兩個時期。

    郭嘉時期和後郭嘉時期。

    郭嘉時期,曹操陣營從弱小發展到壯大,經歷了官渡之戰這樣生死存亡的大戰,打下了獨佔半壁江山的雄厚基礎。這段時間曹魏是很少吃敗仗的。

    然後郭嘉就去世了。

    從此曹魏敗多勝少,從當時的如日中天慢慢走向平庸。還好前期底子好,人才儲備充足,人口眾多、地域富庶,還是完成了一統的偉業。

    無奉孝,未必有他孟德。你說這個影響夠不夠大。

  • 2 # 露人葭

    (本文按三國志說,演義無視掉)

    若是說對統一有貢獻的人,則果斷司馬懿。

    三國是中國東漢與西晉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主要有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中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形成三國鼎立的雛型。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曆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在成都接續漢朝,史稱蜀漢。

    222年孫權稱王,229年孫權正式稱帝。

    分析一下三國時期三個國家的關係。

    222年孫權稱王之前,孫劉兩家發生過夷陵之戰,以劉備的失敗而告終。222年之後就算真正進入三國時期了。三國時期中,蜀吳少有戰役也可以說沒有戰爭。蜀國諸葛亮對魏國發動了北伐(史書中是五次北伐),死後姜維接著北伐,最後硬是把蜀國掏空了。

    吳國和魏國

    魏國的建立者曹丕,稱帝之後閒的沒事幹,要打吳國。

    辛毗:不同意

    曹丕:你不同意哦那就不同意吧,我走了啊不送

    圖中可以隱約看到合肥,對,就是曹操和孫權爭了半輩子(好像曹操用了一輩子)都沒搶下來的,曹丕去搶,失敗了。之後第二年,曹丕又要打東吳。

    鮑勳:不同意,要是輸了我們的俸祿咋辦

    於是他就被降職了。

    蔣濟:不~同~意~

    因為說的委婉,所以沒被降職。然而——

    曹丕還是去了……

    總之,曹丕在位的時候一直在打吳。別以為曹丕死了就好了。

    曹丕死了,吳打魏。不過曹丕臨死前將國家託付給了一個人,他就是司馬懿。

    司馬懿多次抵禦住了吳國的入侵。黃初七年,吳國左將軍諸葛瑾攻襄陽,為司馬懿所破,斬其部將張霸,曹真撿漏。

    太和元年——太和二年。

    元年:吳國吃完藥不鬧了,蜀國又不安分了。這一年,諸葛亮開始北伐,叫醒孟達造反。

    二年:司馬懿出兵,八日到新城不久斬孟達。(其實不要說司馬懿害死了徐晃,說什麼徐晃是他奪權路上的障礙,這個時候的司馬懿還是一個忠臣,徐晃恰好在當年病死,於是被小說的作者加工了……)

    不久,諸葛亮到達前線,這一次是第一次北伐,收益匪淺,收穫將領姜維,佔領南安等三郡。不過,司馬懿很快從新城回師,於街亭大敗諸葛亮,之後收復之前幾郡。

    要不然,長安在不在不好說。

    太和三年到五年:曹真攻蜀未果,衛溫出臺未果,等等奇奇怪怪的東西。

    太和六年,公孫淵背反,向東吳稱藩,就是不想給魏幹活了。魏派田豫鎮之。

    太和六年左右平定遼東,消滅割據的公孫淵勢力。不得不說的是,司馬懿對中國屯田、水利等農業生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青龍二年,司馬懿防守諸葛亮的進攻,熬死了諸葛亮。

    之後六七年,司馬懿最終使曹魏名存實亡,從而讓司馬師司馬昭的掌權以至於司馬炎的稱帝更加簡單。

    以上列了那麼多司馬懿的事蹟,如果沒有司馬懿,則襄陽歸吳,孟達出兵攻長安,公孫淵結吳攻魏(不過公孫淵那麼反覆無常怕是成不了),諸葛亮北伐北伐北伐……

    想想,都覺得可怕。

  • 3 # 汐水柔情

    三國時期,誰的影響最大,個人認為諸葛亮和曹操,對歷史影響最大的,三國其他人物都只不過是過客。

    三華人才非常多,但是對中國歷史有影響有貢獻的,首推諸葛亮,諸葛亮從三國起就是中國忠誠與智者的代表,影響著中國近兩千年,留下的《兵法二十四篇》對後代軍事也有貢獻。其次諸葛亮在治國制度方面,至今都依然在使用,包括雲貴川地區的耕種技術,一些日常使用事物,發明,以及三國時期的一些制度,可見諸葛亮對後世影響多大。

    諸葛亮在文學方面作品不多,只有《出師表》《隆中對》《誡子書》三部作品,然而這三部作品卻是千古名篇。《隆中對》《出師表》更是被納入現代中學教材學習,可見諸葛亮在文學方面影響不小。

    諸葛亮在藝術方面也有相當高的影響,或許很多人不知道諸葛亮是中國傑出的書法家,諸葛亮在書法上造詣很深,歷史文人都仿效諸葛亮的書法,欣賞,讚頌諸葛亮書法,諸葛亮在藝術方面對後人影響也不小。

    除了諸葛亮就是曹操,曹操雖然歷史上對其不太看好,說他是奸雄,但是曹操的文學作品,卻對後世影響也不小,即使到了現代,曹操的許多作品都被納入中學教材,讓世人學習,可見曹操在三國時期也是個對中國歷史影響比較大的人物。三國還有其他人人物,比如數學家,科學家等,這裡就不說了。

    其他人說的什麼司馬懿貢獻最大,因為他後代一統天下,結束了戰亂時代,如果是這樣認為的人,我建議你去看看晉朝,是就百姓與戰亂時代,還是至百姓與水生火熱之中,阻礙中國歷史前進幾百年。

  • 4 # 圭海四記

    換個角度看歷史,潁川陳寔對後世影響最大。

    三國,應從漢末開始算起,群雄逐鹿中原,各方割據,紛紛亂亂紛紛的中國,人口凋零,民不聊生。

    曾經富庶繁榮的中原從此開始衰落,世代生活其中的百姓在戰亂中或死或離,以至於在三國之後的晉代,北方胡人能夠南遷混亂中原,而中原衣冠不得不千里大遷徙,這一切,都是三國動亂的直接結果。

    因此,以當時的時空背景看,人口基數才是三國對後世最大的影響,也因此產生了魏晉南北朝數百年的望族把握朝政及歷史走向的歷史格局。

    而在這對後世各種影響的郡望名門中,要屬潁川陳氏最為搶眼。

    陳氏,為中國第五大姓,也是海外華人第一大姓,其中潁川陳氏便佔到陳氏總人口的八成以上,多達5000餘萬。

    而潁川陳氏的源頭便是東漢末年大學士陳寔,他的子孫三代,陳紀、陳諶、陳泰和陳群等在漢、魏、晉三代持續保持恩寵,使得潁川陳氏一支異常榮耀。

    而隨著中國南方逐漸成為中國的經濟人口重心,在這歷史的時刻,潁川陳氏成為其中的絕對中堅力量,以至於現在的南中國,陳姓是第一姓。

    南方陳姓的眾多支派,如義門陳、南朝陳、南院陳、將軍派等都是潁川陳氏的分支。

    因此,以人為核心看,三國對後世最大的影響自然是衍生了5000萬人口的陳寔了。

  • 5 # 風從東方來163590821

    我們首先弄清影響力的含義是什麼?它是以一種大眾普遍接受的思想、精神或行為,使大眾所崇尚,樂於效法和推崇的力量。從這個概念標準來衡量,三國時期影響力最大的人,首推關羽,字雲長,河東解良人,官拜漢壽亭侯。史載三國萬人敵唯關羽張飛也。其人熟讀《春秋》,武藝絕倫,義字當頭,終生不事二主,既有超乎常人的能力卻又有狗狗對主人的忠誠,以至歷代正史、野史、民間、帝皇皆以關羽為仗義忠君的楷模典範,世饗廟食,為後世所敬仰,影響著後世教化子民及社會行為的規範甚至道德標準。

    具有這麼深遠強大影響力的人,三國時期唯關羽莫屬。

  • 6 # 約定9521

    曹操和諸葛亮倆人均為丞相,均主張虛君實相。都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實權人物,一個以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的面目示人,一個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面目示人,曹操開創了建安文學

    給後人留下了許多詩篇,諸葛亮的前後出師表更是譽滿天下,曹操一生南征北戰平定北方,而諸葛亮一生至力北伐,六出岐山,二人都至力於維護國家的統一,都以統一天下為己任,他們的一生都是在為自己的理想奮鬥,他們都是一代雄傑,是我們學習的楷模。他們的英名永照史冊。

  • 7 #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對三國局勢影響最大的人物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那麼對三國局勢影響最大的十個三華人物都是誰呢?稼軒有“生子當如孫仲謀,。。。。。。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之語,想來是認為這三人是前三甲。

      後來又有首元曲寫到“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紫蓋黃旗,多應借得,赤壁東風。更驚起南陽臥龍,便成名八陣圖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東。” 此曲則道天下英雄,僅操爾。以他看來,赤壁之戰只是偶然性佔了上風,“使豎子成名”。“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顯然也是這個意思。而與畢生與曹操周旋的劉備他更連提都不提(或是不屑吧),直接說為劉氏嘔心瀝血,慘淡經營半生卻回天乏術的孔明。且也只是拿孔明作曹操的陪忖。一個“驚”只說操之威,震懾天下,驚動臥龍,倉促上陣。高下已然分明。

      這自然有失偏頗,曹操雖是“非常之人,超世之傑”但並不能將其他人物的風采都掩蓋了。這才能有:“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畢竟三國是個豪傑並起,人才輩出的時代。

      而要說這影響三國格局的頭號人物我想曹操當之自然是無可爭議的。

      可以說從群雄割據以來,曹操一直是爭霸的主角,而其在北方的爭霸戰場也一直是鬥爭的中心,這種情況直到赤壁之戰才有所改變,爭霸的重心開始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

      且曹操也是三國首屈一指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文武兼資,時人無出其右。

      而官渡一戰,以弱勝強,實是決定整個北方格局的一戰,也是三國時期的第一場著名的大戰。

      而後他統一北方,已然為後來三國局面的出現邁出了第一步,且為後來的統一打下了基礎。三分天下這實力最強的曹魏一方確實是由曹操一手開創。

      那麼這三國第二人,我認為是直接導致了天下三分的赤壁主帥周瑜。

      可以說三國的前期決定的天下格局的是曹操和周瑜,一個統一北方,一個導致天下三分。《三國名臣贊序》贊周瑜:“晚節曜奇,則叄分於赤壁”,“

      卓卓若人,曜奇赤壁。三光參分,宇宙暫隔。”以前的正統派史學家都以《隆中對》為依據,把三分功勞歸於諸葛。其實不然,《隆中對》只是一種預見,而但對於決定三分的那場“赤壁之戰”,

      諸葛亮唯一的貢獻就是促成孫劉聯盟,但這已是大勢所趨,(派誰去都一樣)而且還是孫權一方是主動的。

      曹、孫、劉赤壁之戰(208),乃中古史上一大事。曹勝則漢末二十年分裂之局,可復歸統一;孫、劉勝,則三國鼎立之形勢以成,戰爭再延長七十年。且不論對錯功過,赤壁之戰的主帥周瑜確實是一手締造出了這三分局勢。

      而他早年輔佐孫策平定江東,也是吳國開國立業的最大功臣。孫權稱帝時就感嘆說:“非周公瑾,孤不帝矣。”可見這第東吳第一人當數公瑾。

      這三嘛,就是一手建立蜀漢帝國的劉備。

      因為其未能像曹操,周瑜那樣對當時格局帶來決定性的改變,(夷陵一戰更決定了統一無法由蜀漢來完成。)且其所創基業在三國中又為最弱(還有竊國嫌疑)故而他只能排名第三。

      但他一生轉戰南北,一直處於當時割據鬥爭的前沿,“折而不撓,終不為下,”“雖顛沛陷難而信義愈明”誠然一世之雄。雖不及前二人,但勝他人遠矣!

      第四自然是吳主孫權.

      終其一生雖是守成之主,但他或聯劉抗曹,(有赤壁之戰);或聯魏拒劉,(有夷陵之戰)均獲大勝。(能同時戰勝這當世兩大梟雄的又能有誰?)割據江東,最後終成帝業,曹操都不得不嘆到:“生子當如孫仲謀”。其雄才可見。

      況吳越向來屬於蠻荒之地,自春秋吳越風雲後,自此江東才又一次成為歷史舞臺的前沿陣地。

      第五當數一代名臣,蜀漢丞相諸葛孔明.

      他是劉備死後蜀漢的實際統治者,在內政軍事等方面都有所建,平定南方少數民族和北伐都鞏固了蜀漢政權,延長了三國的局面,是三國後期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但他的功績在後世確實被誇大了,在《三國演義》中更是成為一代“智聖”。其實觀其一生,雖數次北伐,但都無功而反,只是東支西絀,搞搞拉鋸戰而已。

      第六則是諸葛的對頭司馬懿.

      他最大的貢獻自然是逐步掌握了曹魏的政權,讓他的子孫最後奪位當上皇帝。而最值得稱道的自然是在五丈原拖死了諸葛孔明。

      曾考慮過將其列在孔明之前,但觀其一生,可圈可點的畢竟不多,綜合不如孔明(尤其治國上建樹不多)。且其執政也晚於孔明,孔明前三次北伐遇上的都是曹真,郭淮,張合,等人,直到最後與司馬交手實在已是強弩之末,快燈枯油盡了。況且他的勝利多半仰仗魏國本身雄厚的國力,並非他的能力超群。

      但不管怎麼說,他畢竟是西晉始作俑者,且平亂孟達,公孫淵等舉措都相當漂亮。

      第七又回到了一個三國的前期人物——小霸王孫策。

      不用說,在群雄割據時期,他是不多的風雲人物,依靠父親留下的幾千人馬打下東南大片河山。一生未曾敗績,曹操都嘆:“獅兒難與爭鋒”可惜其英年早逝,不然……

      當然,歷史不容假設,但以其吳國始創者的身份,在此居一席之地實不為過。

      第八就是孫策的女婿——陸遜。

      一代梟雄劉備就敗亡於他手,他指揮的夷陵之戰可以說是使三國進入後期的關鍵,也是三國三大戰役之一。

      他在內政方面也是好手,堪稱吳國的諸葛。也是後期維繫吳國大局的關鍵人物。

      第九我要說的人大家也許都想不到,那就是《三國志》蜀書第一篇所說的益州牧——劉焉。

      說他的一個重要原因自然是他首創的益州基業,這是後來劉備建立蜀漢帝國的根本。

      然而他的手段不止如此,漢中的割據勢力張魯就是他一手扶植的。而其他大小割據勢力都和他有關聯,為什麼這麼說呢?漢末管理地方的本是刺史,但劉焉卻進言將它改成了壟斷軍政經濟大權的州牧,而後幾個宗親大臣各拒一州,才有了後來的軍閥混戰。而他則佔據了據說有帝王之氣的益州,這才有了蜀漢基業的雛形。

      第十個又得到曹魏一方尋找,最後覺得當數賈栩。

      他雖然不是曹操的親信,但在各次戰役的策劃上都出力不少,更重要的是他曾先後早先成效力多人,早先事董卓,作亂京城,後來煽動李,郭二人造反,致使漢室的威望徹底掃地。後來又在曹袁關鍵之戰時讓張繡站到曹操一邊。官渡又提出四勝原則,可以說官渡之戰貢獻最大是他。

      且在眾多謀士當中,數他活得最久,又幫曹丕保位,最後連獻帝都給趕下臺,真正結束了漢朝,進入了“三國”時期。

      不得不說三國中他是一號厲害人物,然而他功績畢竟與前面九個差得太遠,所以把他列入十大人物之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化妝能不能改變五官呢?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