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夏末微安

    我一般讀致用類書籍,那就說說我的方法。

    讀這種書有些小技巧,比如,先看書的簡介、作者簡介、後記等,這些地方藏著書的大概東西。看了這些地方,差不多就瞭解到這本書主要講什麼,需要看再看。 再比如,看的時候,不用全看。看看目錄,哪裡是自己需要的看哪裡。看內容時,找主題句,重要的段落的看,這樣還能節省時間只看自己需要的。

    遇到好的句子,或者讓自己很有感概的句子,就在筆記本上寫下來,附上感悟,以後翻起來也方便。 再根據書上寫的東西,對比生活中我遇到這類問題時,採取的行動。從中總結經驗教訓,再規劃以後可以用到的地方。這樣讀書就不是白讀書了。 總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讀書方式,可能大同小異,但想透過讀書獲得收穫是每個人都想要的。所以,只要有收穫,那就沒錯。

  • 2 # 梵曉865

    看什麼樣的文章和書籍。這個要區分。小說?論文?散文?佛經?古籍?

    這裡面可說的東西還挺多。推舉一本書《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書就講的挺詳細的。

  • 3 # 小一大書悅讀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們一起來學習方法論。《如何閱讀一本書》可以讓不懂閱讀的人、初探閱讀的人少走冤枉路;也可以讓對閱讀有所體會的人有更深的印證和領悟。該書是為那些想把讀書的主要目的當作是增進理解能力的人而寫,而不是那些為娛樂或獲取資訊的人而寫。

    本書第一版於1940年初出版,立刻成為暢銷書,高踞全美暢銷書排行榜首一年多。有精裝本也有平裝本,而且還被翻譯成法文、瑞典文、德文、西班牙文與義大利文。1972年重新改寫、編排並出版。該書於2004年1月推出中文版本第一版,如今已經是第28次印刷。

    莫提默·J·艾德勒(1902-2001),以學者、教育家、編輯人等多重面貌享有盛名。是西方世界偉大名著專案的發起人。

    查爾斯·範多倫(1926-),曾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一方面襄助艾德勒編輯《大英百科全書》,一方面將本書1940年初版內容大幅增補改寫。

    閱讀的四個層次

    想要增進閱讀的技巧之前,一定要先了解閱讀層次的不同。

    一共有四種層次的閱讀。我們稱之為層次,而不稱為種類的原因是,嚴格來說,種類是樣樣都不相同的,而層次卻是再高的層次也包含了較低層次的特性。也就是說,閱讀的層次是漸進的。第一層次的閱讀並沒有在第二層次的閱讀中消失,第二層又包含在第三層中,第三層又在第四層中。事實上,第四層是最高的閱讀層次,包括了所有的閱讀層次,也超過了所有的層次。

    第一層次的閱讀稱之為基礎閱讀(elementary reading)。也可以用其他的名稱,如初級閱讀、基本閱讀或初步閱讀。不管是哪一種名稱,都指出一個人只要熟練這個層次的閱讀,就擺脫了文盲的狀態,至少已經開始認字了。在熟練這個層次的過程中,一個人可以學習到閱讀的基本藝術,接受基礎的閱讀訓練,獲得初步的閱讀技巧。我們之所以喜歡“基礎閱讀”這個名稱,是因為這個閱讀層次的學習通常是在小學時完成的。我們要做的第一步努力就是去弄清楚這些字。只有當我們完全明白每個字的意思之後,我們才能試著去了解,努力去體會這些字到底要說的是什麼。

    我理解第一層次的閱讀要解決的問題是:識字。

    第二個層次的閱讀稱之為檢視閱讀(inspectional reading)。特點在強調時間。在這個閱讀層次,學生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一項閱讀的功課。譬如他可能要用十五分鐘讀完一本書,或是同樣時間內唸完兩倍厚的書。因此,用另一種方式來形容這個層次的閱讀,就是在一定的時間之內,抓出一本書的重點—通常是很短,而且總是(就定義上說)過短,很難掌握一本書所有重點。這個層次的閱讀仍然可以用其他的稱呼,譬如略讀或預讀。我們並不是說略讀就是隨便或隨意瀏覽一本書。檢視閱讀是系統化略讀(skimming systematically)的一門藝術。

    我理解第二層次的閱讀要解決的問題是:審題。

    第三個層次的閱讀稱之為分析閱讀(Analytical Reading)。第一個規則是找出骨架,作為一個分析閱讀的讀者,你的責任就是要找出這個骨架。任何一本值得讀的書,都會有一個整體性與組織架構。第二個規則是:使用一個單一的句子,或最多幾句話(一小段文字)來敘述整本書的內容。第三個規則可以說成是:將書中重要篇章列舉出來,說明它們如何按照順序組成一個整體的架構。

    第一個規則幫助你掌握結構大綱。第二個規則幫助你詮釋作者的意圖,第三個則在強調一本書的複雜度。摘要和大綱二者都有需要,建議在閱讀完成後再看。這就是說你要儘量簡短地說出整本書的內容是什麼。說出整本書在幹什麼,跟說出這本書是什麼型別是不同的。我們還可以揣測一個作者想要幹什麼,想要做什麼。找出一本書在幹什麼,也就是在發現這本書的主題或重點。

    我理解第三層次的閱讀要解決的問題是:解題。

    第四個層次的閱讀稱之為主題閱讀(syntopical reading)。也可以用另外的名稱來形容這樣的閱讀,如比較閱讀(comparative reading)。在做主題閱讀時,閱讀者會讀很多書,而不是一本書,並列舉出這些書之間相關之處,提出一個所有的書都談到的主題。但只是書本字裡行間的比較還不夠。主題閱讀涉及的遠不止此。藉助他所閱讀的書籍,主題閱讀者要能夠架構出一個可能在哪一本書裡都沒提過的主題分析。因此,很顯然的,主題閱讀是最主動、也最花力氣的一種閱讀。即針對任何一種主題做個人的研究。

    我理解第四層次的閱讀要解決的問題是:融會貫通。

    一個主動的閱讀者要提出的四個基本問題

    只要是超越基礎閱讀的閱讀層次,閱讀的藝術就是要以適當的順序提出適當的問題。關於一本書,你一定要提出四個主要的問題。

    (1)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麼?你一定要想辦法找出這本書的主題,作者如何依次發展這個主題,如何逐步從核心主題分解出從屬的關鍵議題來。

    (2)作者細部說了什麼,怎麼說的?你一定要想辦法找出主要的想法、宣告與論點。這些組合成作者想要傳達的特殊訊息。

    (3)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除非你能回答前兩個問題,否則你沒法回答這個問題。在你判斷這本書是否有道理之前,你必須先了解整本書在說些什麼才行。然而,等你瞭解了一本書,如果你又讀得很認真的話,你會覺得有責任為這本書做個自己的判斷。光是知道作者的想法是不夠的。

    (4)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如果這本書給了你一些資訊,你一定要問問這些資訊有什麼意義。為什麼這位作者會認為知道這件事很重要?你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嗎?如果這本書不只提供了資訊,還啟發了你,就更有必要找出其他相關的、更深的含意或建議,以獲得更多的啟示。

    邊讀邊思考

    你掛念著想讀的好書太多了,而除非你能真正起身接觸到他們,把自己提升到同樣的層次,否則你所掛念的這些好書只會使你厭倦而已。並不是起身的本身在讓你疲倦,而是因為你欠缺有效運用自我提升的技巧,在挫敗中產生了沮喪,因而才感到厭倦。

    這就是為什麼你收藏了那麼多書單,卻沒有真正好好讀完幾本書。1.讀書有方法,這本書就是很好的方法論的書;2.讀書要建立自己的書單,因為每個人的偏好和能力都不同;3.讀書得自己親自去讀,因為任何實用性的書都不能解決該書所關心的實際問題,實際的問題卻只能靠行動來解決。

    以本書為例。這是一本實用的書,因為教你如何閱讀,雖然可能建議你很多方法,但卻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只能幫助你而已。你必須自己進行有活力的閱讀過程,不只是讀這本書,還要讀很多其他的書。這也是為什麼老話說:只有行動能解決問題。行動只能在現世發生,而不是在書本中發生。

    從一本書所提出來的一個觀點轉化到另一個觀點,在一個主題上,對不同的作者所提出來的觀點做比較,這是閱讀的成熟階段,應該是一個青少年就該達到的境界,也是終其一生都該持續下去的。你一定要學會忘掉那些分開的步驟,才能表現出整體的動作,而每一個的單一的步驟都還要確實表現的很好。但是。為了要忘掉這些單一的動作,一開始你必須要分別學會每一個單一的動作。只有這樣,你才能將所有的動作連結起來,變成一個優秀的滑雪高手。

    我們需要透過讀書來提升自己,但是盡信書不如無書,懷疑是智慧的開始,在閱讀中要不斷地提問。俗話說:“你必須讀出言外之意,才會有更大的收穫。”學會將圖書內化為自己的一部分。就一本書來說,付錢購買的動作卻不過是真正擁有這本書的前奏而已。要真正完全擁有一本書,必須把這本書變成你自己的一部分才行,我自己的經驗是:1.記下書摘和筆記;2.寫下來感言;3.分享給朋友聽。

    閱讀可以娛樂與獲取資訊,還能增進理解。而只有一種方式是真正地在閱讀。沒有任何外力的幫助,你就是要讀這本書。你什麼都沒有,只憑著內心的力量,玩味著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從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為止。這樣的一種提升,是在閱讀時的一種腦力活動,也是更高的閱讀技巧。這種閱讀就是讓一本書向你既有的理解力做挑戰。

    每個人都是一本書,而與人交往實際上是在閱讀。有的書供娛樂消遣,比如吹個牛、聊個天、喝個酒、搖個妞,樂一下;有的書提供資訊,比如提供個內部資訊、解決個工作、相個親、業務交流,滿足實用;有的書幫助提升理解力,他會有比你更高一級的地方值得學習,是屬於指導型學習,並幫助你推薦自我發現型學習,幫助你閱讀自己以及世界。

    前兩者不那麼費力,第三種會富有挑戰,而且越主動,效果越好。愉悅的閱讀屬於圖書以及讀者雙方,屬於主動,活力,生機勃勃的雙方。讀者的探索能力會更強,收穫也會更大。

    我現在要求自己在第三類上面的閱讀比重要最大。第二類夾雜在第三類裡面,第一類現在基本沒有了。讀書和交友都一樣。第一類圖書是大家都預期很低的瀏覽,爽一下就好;第二類圖書是越快越好的速讀,講求效果和實用,讀後很快就忘記了;第三類圖書是持久的愉悅,需要不斷投入,共同成長,互相不斷挖掘和理解。

    寫在最後:

    如果你知道這本書要說的東西超過你所瞭解的,因此認為這本書包含了某些能增進你理解的東西。那你該怎麼辦?你可以把書拿給某個人,你認為他讀得比你好的人,請他替你解釋看不懂的地方。(“他”可能代表一個人,或是另一本書——導讀的書或教科書。)或是你會決定,不值得為任何超越你頭腦理解範圍之外的書傷腦筋,你理解得已經夠多了。

    不管是上述哪一種狀況,你都不是本書所說的真正地在閱讀。所以,去閱讀吧,真正去閱讀吧,切實地去感受閱讀之悅!你在閱讀上花的時間終不會辜負你!

    這裡匯聚了一群有趣有知的悅讀者。我們相信:

    1.每個人都是一本獨特的書,閱讀、思考和分享,助你由小我成就大我。

    2.每份“小”小的能量,匯聚成“一”本“大”而厚的思想之“書”。

    3.因你同行,閱讀的路上“悅讀”越讀,風雲際“會”,共閱天下!

  • 4 # 半里荷塘

    閱讀文章和書籍是一件好事情,是一種愛學習的表現,有精神上的愉悅與收穫,若能養成一種習慣,那麼對這個人在工作與生活是很有好處的,本人也有這種習慣。

    不過,在網際網路高度發達的今天,看書的時間與物件都有了很大的變化,很多的好文章在網上都可以看到,所以,怎麼樣看書看文章也必須從幾方面來談。

    年輕的時候看紙質書,包括小說,雜誌,報紙等,我一般都要作讀書筆記,很多名人都是這樣子的,在書上評點,圏圏劃劃,看到激動處,或者是精闢,精彩的地方,一定會劃線標記,或者乾脆摘抄下來,並註明文字出處,如果與作者產生共鳴了,會在旁邊寫上“贊,大讚”,如果認為不對,也會寫上“錯!”或者是“扯淡!”甚至是“狗屁!”之類的,總之心中有什麼感悟,感想,都會有相應的流露,看書時讓我沉默是金,不出一聲,那是很難的。這與生活中的我判若兩人。

    對好看的書,被內容深深吸引了,我習慣一口氣看完,特別是看報紙,雜誌,基本上都是個把小時內看完,遇到好文章,還會撕下來投稿,年輕時在廣東一家公司上過幾年班,向許多雜誌社投稿,最多的是《讀者》,這是摘抄稿,還向許多雜誌投過自己的原創稿,摘抄稿很少成功的,投稿人太多,而且再求極高,自己原創稿還是有一點點成績,扯遠了,另談。

    若是在網上看文章,不能隨手點評,就會點選收藏,收藏文章或者是複製該連結,複製一段文字,要做這些操作,就要熟練操作自己的手機,熟悉許多工具的使用,例如打字,截圖,複製,還有一些軟體的收藏,儲存資料,圖片的功能,還要提到一個輸入法軟體,我喜歡用訊飛輸入法,挺好用的,日常用語,古詩詞,成語,諺語,歇後語等等一應俱全,筆畫,拼音,手寫,輸入法隨意切換,還有語音輸入,表情圖片,含有許多方言輸入,功能非常強大。

    看看吧!由讀書,看文章,不但可以得到知識,更新知識,學習很多東西,還有這麼多的副收入,實在是一件好事情。現在的時代發展太快,不及時的學習新的知識就要被社會淘汰,有一句話說得好,現在的文盲不是沒有文化的人,而是沒有學習能力的人。

    讀書多,有文化的人,言談舉止文雅溫和,有禮有節有愛心,為人處事能夠多個多角度去思考,祝大家多讀書,讀好書,多讀好文章,成為一個博學多才有內涵的人。

  • 5 # 冬日之心

    我平時最喜歡看的是文學類的書籍,我自己讀書的習慣是首先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書籍,如果選的書晦澀難懂,頭腦昏脹,也很難看下去;

    篩選好書籍過後,就要根據以往自己的讀書節奏來制定每天要讀多少,讀書的過程中有好的觀點可以新增書籤,遇到不懂的就記下來,等到讀書結束後透過網路去解決自己讀書過程中遇到的疑問;

    如果期間由於種種原因很難看完當天制定的進度計劃,可以適當降低進度,但不可不看,一次放縱自己,以後就很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讀完整本書後,還要及時針對新增的書籤以及遇到的不懂的地方及時總結,也是把一本書變薄以及知識內化的過程。

    所有習慣的養成,只要堅持下去,總能看見美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武磊取得留洋首球,大家覺得他在西班牙人能一直佔據主力位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