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全省普遍食用煎餅,在泰安、臨沂、淄博一帶有以煎餅為主食的傳統,而膠東一帶雖也食用煎餅,但卻以玉米餅子、餑餑為主食。近些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改善,在山東各地,特別是在城鎮中,煎餅已經逐漸讓位於米飯和饅頭。 蘇北的睢寧、邳州、宿遷、新沂一帶也以煎餅為主食。 河北、東北等地也食用煎餅,做法與山東大體一致。 福建的一些地方也食用煎餅,做法有所變化。 客家人也食用煎餅。 ●製作工具 製作煎餅的主要工具有鏊子、油擦、舀勺、筢子、鏟子。 鏊子:鐵製圓板,上表面平整光滑,中心稍凸,下有三足作為支撐,大小形制不一,中號的鏊子直徑有65釐米左右;用火加熱鏊子下面,在上面烙制煎餅。 油擦:俗稱“油搭子、油布子”,用布縫製成的方形擦子,滲有食用油。攤制煎餅前,先用油擦擦塗鏊子。 舀勺:把麵糊舀到鏊子上。 筢子:有柄的木板,手持用來推動麵糊,使麵糊均勻的塗抹在鏊子上。有地方用“篪子”或“劈子”,作用與筢子相同。用手拖曳筢子塗抹麵糊的過程稱為“攤”。 鏟子:山東有些地方稱“搶子”,用來沿鏊子邊把攤好的煎餅搶起揭下。 ●製作原料 製作煎餅的原料可以採用各種糧食,如麥子、玉米、高梁、穀子、地瓜乾等,也可以同時混合使用幾種原料。在1980年代以前,山東的煎餅多以地瓜乾和玉米為原料。地瓜幹、高梁製成的煎餅色澤淺棕,玉米麵、小米麵、穀子面製成的煎餅色澤淡黃,大米麵、麥子面作的煎餅則呈現白色。淄博一帶煎餅有“紅白”之分,“紅煎餅”是用高粱攤制而成,“白煎餅”多用玉米攤制。 ●製作過程 目前已經有機器製造煎餅的方法了,但機制煎餅味道不如手工煎餅。傳統的手工制煎餅的過程非常複雜,包括磨製麵糊、架設鏊子、攤制或滾制、存放,所以手工制煎餅往往是一次大量製作,然後長期存放食用。下面介紹農村傳統的煎餅製作過程。 磨製麵糊 把麥子、高梁、玉米、穀子、地瓜乾等原料淘洗、浸泡,然後磨成糊狀物,俗稱“煎餅糊子”。有些地方在磨製麵糊前,兌入三分之一或一半的“熟料”(即先行煮到八九成熟的部分原料),俗稱“對半子”,“對半子”後磨出來的麵糊容易攤制,攤出的煎餅也柔軟好吃。有些地方把地瓜幹在磨製成面後,要用水浸泡,把地瓜面裡的黑水浸出。山東傳統是使用石磨來磨製麵糊,大磨用畜力來推,小磨用人力來推,現在則普遍採用機磨。一般是頭天晚上磨製麵糊,第二天一早開始架鏊子、生火、攤煎餅。 架設鏊子 架設鏊子的過程可簡可繁。簡單的架設方法直接用三塊磚把鏊子撐起來就可;複雜的做法是用硬泥糊成一個爐灶,用風箱鼓風。鏊子架設好後即可生火。農村一般採用玉米秸或麥秸作為柴禾。生火與攤制煎餅往往是兩個人合作。鏊子燒熱後,就可以攤制煎餅或滾制煎餅了。 攤制煎餅 “攤制”一般是用來製作質地比較好的煎餅,如小麥、小米等原料的煎餅。攤制之前,往往先用油擦在鏊子上面擦一遍油,既去掉了鏊子上的雜物,也使得烙熟的煎餅容易與鏊子分離。用舀勺將麵糊舀到鏊子上,用筢子沿著鏊子將麵糊攤一圈,如此將麵糊推開成薄餅。再用筢子反覆塗抹,以使麵糊分佈均勻。煎餅很快就可烙熟,需要及時用鏟子沿鏊子邊沿把攤好的煎餅搶起揭下。煎餅的大小視鏊子而定,一般直徑在半米到80釐米之間。攤在鏊子上面糊的多少決定了煎餅的厚度,水平高的人可以攤製出非常薄的煎餅來。攤煎餅非常講究技術和火候。 滾制煎餅 “滾制”一般是用來製作質地較差的煎餅,大部分是地瓜幹為原料的煎餅。將地瓜乾麵或玉米麵的麵糰,沿外圈把鏊子滾滿一層,烙熟就可揭下。這種製作方法制作的煎餅比較鬆散,不好控制煎餅厚度。 存放 一張煎餅從鏊子上揭下後,往往放到旁邊的蓋墊上,然後一張張煎餅摞起來。剛從鏊子上揭下的煎餅很柔軟,可以摺疊成長方形,放到甕裡存放。晾涼後煎餅變得薄而脆,由於加熱過程中出去了大量水分,煎餅可以在常溫下儲存很長時間,在過去是出門遠行的必備食品。 ●多種多樣的煎餅 在煎餅製作工藝基礎上,人們又變化出許多種不同的煎餅。在山東還有如下一些變化: 酸煎餅:將麵糊發酵變酸,攤製出來的煎餅味道酸而特別。 柿子煎餅:煎餅攤好還沒烙熟之前,放上去皮的柿,然後將之塗抹均勻;烙熟後,煎餅色紅,味道甜。 酥煎餅:煎餅冷卻後再烙酥。 糖酥煎餅:用小米、白糖磨成米糊,在煎餅八九成熟時揭下,在鏊子上疊成長方形,放到爐臺上烘乾。 鹹煎餅:魯西南一帶,將辣醬塗抹於煎餅表面,然後疊成長方形存放。 福建一帶煎餅的做法與中國北方的做法有所不同:在攤制煎餅的過程中要加一些料子,料子有酸菜、蛋等,並且煎餅外塗番茄醬;煎餅做完後立刻食用,不像北方可以存放很長時間。 ●煎餅的食法 關於山東飲食廣為外界流傳的一種說法就是“煎餅卷大蔥”了。煎餅可以捲上菜、蘸醬一起食用,喜用的菜有生蔥、韭菜、蒜薹。沂蒙山區有卷食“渣豆腐”的吃法。渣豆腐是沂蒙山區的家常菜:把白菜葉、蘿蔔纓、野菜、地瓜秧等洗淨剁細,加豆麵和鹽,然後用水煮燜。西安有將煎餅內卷豆腐乾和酥肉,再用芝麻涼湯或炸辣椒作調料的吃法。 在清代作家蒲松齡的《煎餅賦》中,作者介紹了當時煎餅的吃法:“夾以脂虞相半之豚膏,浸以肥膩不二之雞羹晨一飽而遠幕,腹殷然其雷鳴。備老饕之一啖,亦可以鼓腹而延生。若夫經宿冷毳,尚須烹調。或拭鵝脂,或假豘膏,三五重疊,炙烤成焦,味松酥而爽口,香四散而遠飄。更有層層卷折,斷以廚刀,縱橫歷亂,絕似冷淘。湯合鹽豉,末銼蘭椒,鼎中水沸,零落金絛。” 有人認為這段文字講述了菜煎餅和鍋巴菜的作法。 ●煎餅的衍生食品 菜煎餅 煎餅盒子 煎餅果子 鍋巴菜
山東全省普遍食用煎餅,在泰安、臨沂、淄博一帶有以煎餅為主食的傳統,而膠東一帶雖也食用煎餅,但卻以玉米餅子、餑餑為主食。近些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改善,在山東各地,特別是在城鎮中,煎餅已經逐漸讓位於米飯和饅頭。 蘇北的睢寧、邳州、宿遷、新沂一帶也以煎餅為主食。 河北、東北等地也食用煎餅,做法與山東大體一致。 福建的一些地方也食用煎餅,做法有所變化。 客家人也食用煎餅。 ●製作工具 製作煎餅的主要工具有鏊子、油擦、舀勺、筢子、鏟子。 鏊子:鐵製圓板,上表面平整光滑,中心稍凸,下有三足作為支撐,大小形制不一,中號的鏊子直徑有65釐米左右;用火加熱鏊子下面,在上面烙制煎餅。 油擦:俗稱“油搭子、油布子”,用布縫製成的方形擦子,滲有食用油。攤制煎餅前,先用油擦擦塗鏊子。 舀勺:把麵糊舀到鏊子上。 筢子:有柄的木板,手持用來推動麵糊,使麵糊均勻的塗抹在鏊子上。有地方用“篪子”或“劈子”,作用與筢子相同。用手拖曳筢子塗抹麵糊的過程稱為“攤”。 鏟子:山東有些地方稱“搶子”,用來沿鏊子邊把攤好的煎餅搶起揭下。 ●製作原料 製作煎餅的原料可以採用各種糧食,如麥子、玉米、高梁、穀子、地瓜乾等,也可以同時混合使用幾種原料。在1980年代以前,山東的煎餅多以地瓜乾和玉米為原料。地瓜幹、高梁製成的煎餅色澤淺棕,玉米麵、小米麵、穀子面製成的煎餅色澤淡黃,大米麵、麥子面作的煎餅則呈現白色。淄博一帶煎餅有“紅白”之分,“紅煎餅”是用高粱攤制而成,“白煎餅”多用玉米攤制。 ●製作過程 目前已經有機器製造煎餅的方法了,但機制煎餅味道不如手工煎餅。傳統的手工制煎餅的過程非常複雜,包括磨製麵糊、架設鏊子、攤制或滾制、存放,所以手工制煎餅往往是一次大量製作,然後長期存放食用。下面介紹農村傳統的煎餅製作過程。 磨製麵糊 把麥子、高梁、玉米、穀子、地瓜乾等原料淘洗、浸泡,然後磨成糊狀物,俗稱“煎餅糊子”。有些地方在磨製麵糊前,兌入三分之一或一半的“熟料”(即先行煮到八九成熟的部分原料),俗稱“對半子”,“對半子”後磨出來的麵糊容易攤制,攤出的煎餅也柔軟好吃。有些地方把地瓜幹在磨製成面後,要用水浸泡,把地瓜面裡的黑水浸出。山東傳統是使用石磨來磨製麵糊,大磨用畜力來推,小磨用人力來推,現在則普遍採用機磨。一般是頭天晚上磨製麵糊,第二天一早開始架鏊子、生火、攤煎餅。 架設鏊子 架設鏊子的過程可簡可繁。簡單的架設方法直接用三塊磚把鏊子撐起來就可;複雜的做法是用硬泥糊成一個爐灶,用風箱鼓風。鏊子架設好後即可生火。農村一般採用玉米秸或麥秸作為柴禾。生火與攤制煎餅往往是兩個人合作。鏊子燒熱後,就可以攤制煎餅或滾制煎餅了。 攤制煎餅 “攤制”一般是用來製作質地比較好的煎餅,如小麥、小米等原料的煎餅。攤制之前,往往先用油擦在鏊子上面擦一遍油,既去掉了鏊子上的雜物,也使得烙熟的煎餅容易與鏊子分離。用舀勺將麵糊舀到鏊子上,用筢子沿著鏊子將麵糊攤一圈,如此將麵糊推開成薄餅。再用筢子反覆塗抹,以使麵糊分佈均勻。煎餅很快就可烙熟,需要及時用鏟子沿鏊子邊沿把攤好的煎餅搶起揭下。煎餅的大小視鏊子而定,一般直徑在半米到80釐米之間。攤在鏊子上面糊的多少決定了煎餅的厚度,水平高的人可以攤製出非常薄的煎餅來。攤煎餅非常講究技術和火候。 滾制煎餅 “滾制”一般是用來製作質地較差的煎餅,大部分是地瓜幹為原料的煎餅。將地瓜乾麵或玉米麵的麵糰,沿外圈把鏊子滾滿一層,烙熟就可揭下。這種製作方法制作的煎餅比較鬆散,不好控制煎餅厚度。 存放 一張煎餅從鏊子上揭下後,往往放到旁邊的蓋墊上,然後一張張煎餅摞起來。剛從鏊子上揭下的煎餅很柔軟,可以摺疊成長方形,放到甕裡存放。晾涼後煎餅變得薄而脆,由於加熱過程中出去了大量水分,煎餅可以在常溫下儲存很長時間,在過去是出門遠行的必備食品。 ●多種多樣的煎餅 在煎餅製作工藝基礎上,人們又變化出許多種不同的煎餅。在山東還有如下一些變化: 酸煎餅:將麵糊發酵變酸,攤製出來的煎餅味道酸而特別。 柿子煎餅:煎餅攤好還沒烙熟之前,放上去皮的柿,然後將之塗抹均勻;烙熟後,煎餅色紅,味道甜。 酥煎餅:煎餅冷卻後再烙酥。 糖酥煎餅:用小米、白糖磨成米糊,在煎餅八九成熟時揭下,在鏊子上疊成長方形,放到爐臺上烘乾。 鹹煎餅:魯西南一帶,將辣醬塗抹於煎餅表面,然後疊成長方形存放。 福建一帶煎餅的做法與中國北方的做法有所不同:在攤制煎餅的過程中要加一些料子,料子有酸菜、蛋等,並且煎餅外塗番茄醬;煎餅做完後立刻食用,不像北方可以存放很長時間。 ●煎餅的食法 關於山東飲食廣為外界流傳的一種說法就是“煎餅卷大蔥”了。煎餅可以捲上菜、蘸醬一起食用,喜用的菜有生蔥、韭菜、蒜薹。沂蒙山區有卷食“渣豆腐”的吃法。渣豆腐是沂蒙山區的家常菜:把白菜葉、蘿蔔纓、野菜、地瓜秧等洗淨剁細,加豆麵和鹽,然後用水煮燜。西安有將煎餅內卷豆腐乾和酥肉,再用芝麻涼湯或炸辣椒作調料的吃法。 在清代作家蒲松齡的《煎餅賦》中,作者介紹了當時煎餅的吃法:“夾以脂虞相半之豚膏,浸以肥膩不二之雞羹晨一飽而遠幕,腹殷然其雷鳴。備老饕之一啖,亦可以鼓腹而延生。若夫經宿冷毳,尚須烹調。或拭鵝脂,或假豘膏,三五重疊,炙烤成焦,味松酥而爽口,香四散而遠飄。更有層層卷折,斷以廚刀,縱橫歷亂,絕似冷淘。湯合鹽豉,末銼蘭椒,鼎中水沸,零落金絛。” 有人認為這段文字講述了菜煎餅和鍋巴菜的作法。 ●煎餅的衍生食品 菜煎餅 煎餅盒子 煎餅果子 鍋巴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