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芯媽心語

    能做到“寬容、寬厚、寬鬆”的三寬家長,其本身就一定是有理性、有自制力的成年人。

    這是培養孩子學會自制力的前提。

    因為你不可能教會孩子你沒有的東西。

    所有的“寬”都是相對的。把寬鬆理解成可以恣意任性是誤解。

    孩子的專注力、自制力是需要家長幫助培養的。

    我家妞妞三年級的時候加了英語課,老師全部的口語練習指定放在一個app上去做。

    因為她之前的習慣比較好,從二年級開始能夠主動獨自完成家庭作業,所以三年級考慮到學習的方便,我給了她一部手機。

    手機變成了妞妞學習路上最大的魔障。

    孩子毫無抵抗力,自制力在手機面前是零。

    最開始我沿襲以前的習慣,她回房間寫作業,我在客廳看書。

    妞妞的作業一天一天開始拖延時間,以前基本十點半左右可以上床睡覺,那段時間一路後延,最晚的一次寫到凌晨兩點。

    我天天陪著她熬夜。眼袋都熬出來了,天天頂著熊貓眼昏頭昏腦的去上班。

    我無法想象這個只睡五小時的小孩是怎麼上課的。

    偶爾一次,我去她房間找東西,一推門,她迅速的藏著什麼。

    手機。她原來一直一直邊看手機邊寫作業。魂不守舍,全是錯題,進度極慢。

    我以為自己算是個三寬家長,可是那天我真的很失態。我嚴厲的訓斥了她,沒收了手機。

    妞妞哭著睡的覺。

    第二天早晨吃飯時間,我問她:你能管住自己寫作業時不看手機嗎?

    妞妞說:不能。

    那麼,媽媽只能收回來了。每天做完口語,手機上交。

    她同意了。

    最近,她爸爸送了一個小米手機給她。妞妞看著我,猶豫著拿上了新手機。

    怎麼辦呢?

    當天晚上,我和妞妞坐在沙發上,我說,妞妞,手機怎麼辦?

    妞妞不說話。低著頭。

    要不這樣,每天給你30分鐘的時間和手機相處,每次用手機之前先定好時間,鬧鈴一響,立馬放下。可以做到嗎?

    妞妞繃著的心一下放鬆了。她高高興興的說,沒問題,媽媽。

    孩子基本遵守了我們的約定。寫作業時主動把手機拿出來放在客廳,中午放學回家後,拿著手機玩一會。

    而我,也絕對不在她寫作業的時間,看手機、看電腦、看電視。

    她寫作業,我看書。

    我和孩子共同完成一個自制力的練習和培養。

  • 2 # 學子成長計劃

    寬容、寬厚、寬鬆的家長,本身是具備教好孩子的基礎的,對孩子而言,重要的是做到有效溝通,三寬家長就已經有這樣的基礎。

    1、和孩子一起抵制誘惑:我之前接觸過一個孩子,迷戀手機,我問她為什麼喜歡玩手機,她說家裡沒人陪我玩兒,只有玩手機了。其實手機並不是孩子最期望的玩具,家長才是孩子最重要的玩具。想讓孩子有制止力,首先,我們要幫助孩子學會抵制誘惑,比如:電視、手機等

    2、培養孩子規律的生活習慣:規律是一個說著簡單做著很難的事情,但一旦養成,一輩子受益。我們在培養孩子的自制力的前提,是幫助孩子認識時間的重要性。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天的時間規劃,週一到週五,以及週六周天。每一天我們都提前做一個計劃,然後按照計劃去做。

    3、幫助孩子學會堅持:任何一個習慣養成都是無比艱難的,孩子也一樣,對遙遙無期的事情,孩子肯定會失去耐心,三寬家長本身就具備和孩子溝通的能力,所以此時我們應該適當給予孩子信心和鼓勵。

    5、讓孩子學會承擔後果:任何誘惑,都會有後果,比如孩子玩手機忘記吃飯時間,那對不起,吃飯時間已過,那就不能吃飯。每一件事情產生的直接後果,都需要孩子自己去承擔,當孩子學會認識後果,自然會明白什麼該做和不該做!

  • 3 # 視線線上

    孩子自出生以來,就對這個新奇的社會充滿了好奇。不知道有沒有細心的家長髮現過,剛出生的小孩子,自睜開眼睛後,眼珠子就會無師自通,自然而然地去看這周圍的世界。所以,孩子的好奇、好動,是天性,是與生俱來的。我們只有瞭解了這個事實和本質,然後才能夠有效地去理解和改善孩子的自制力差的問題。

    個人拙見,僅供參考。

    首先,讓我們來探究一下為什麼孩子會出現自制力差的情況呢?我做了個總結,有以下兩點。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孩子自制力差的原因:

    一、主動性的原因-父母或者周圍的環境沒有給予孩子正能量的示範。

    上文提到,孩子自出生以來對這個嶄新的世界充滿好奇,是與生俱來。所以自睜開眼睛能夠視物、能夠聽物開始,就開始主動地觀察、聽取、學習他從周圍環境吸收到的東西。如果這個時候作為外在環境因素之一的父母如果自小就不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那麼孩子也將會學會你身上的一些缺點。比如,有的父母,讓孩子去學習、寫作業,自己卻抱著手機聽音樂,玩遊戲,看新聞,或者看電視,又或者在孩子能夠聽到的範圍內大聲喧譁,那麼孩子也像看手機,看電視,畢竟那些對他來說也是新奇的,新鮮的。這種環境下的孩子又怎麼能專注去做事,去學習呢。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麼很多高考狀元呀,成績比較好的學生,其父母大都是從事教育行業或者作息生活比較規律的人。在這種環境中,孩子就會不知不覺地受到父母家庭的影響,進入一種比較好的學習狀態。

    二、被動性的原因-父母或者周圍環境對孩子的過猶不及,導致孩子產生自暴自棄的想法。

    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家長也更加重視孩子的教育,擺脫了以前無才便是德的錯誤思想。所以,家長在對待孩子學習問題時,過於敏感。比如不顧孩子個人意願,給孩子報各種培訓班,不給予孩子足夠的自由時間;又或者一旦孩子成績出現起伏,就暴怒不已,非打即罵。等等,讓孩子處於過度緊張的狀態下。有些孩子久而久之,就產生了自暴自棄的想法。即出現了所謂的“過猶不及”。 而有些家長,卻和剛才家長恰恰相反,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不管不問,有的甚至直接將孩子扔給父母,讓其代為照管,使孩子得不到應有的管教,感覺不到父母的愛和關心,過度放縱自我。也出現了所謂的“過猶不及”。

    其次,既然知道了孩子出現自制力差的原因,那麼我們就可以採取相對應的對策去改變和提高孩子的自治能力。

    一、言傳身教,為孩子創造一個溫馨、和諧的生活學習環境 低齡的孩子起初還不能判斷外界的言行的好壞,所以作為陪同孩子時間最長的父母的我們,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父母之間相互監督,以身作則給孩子一個好的表率作用。即為“身教”。 低齡的孩子,同樣也不能判斷和評價自己言行的好壞,所以這個時候,家長就要制定一些必要的“規則”了。 剛開始,孩子只是聽到父母說“要這樣做”、“不要那樣做”,肯定不理解為什麼“要這樣做”,“不要這樣做”,這個沒有關係,可以習慣成自然。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就可以在告知他們規則的時候,告訴他們為什麼了要這樣做了。但切忌,規則不能太多,也不一“朝令夕改”,更要注意,父母的言行要一致。即為“言傳”。

    二、循序漸進,允許孩子犯一些小錯誤,但也要做到“賞善罰惡” 自制力的形成需要一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當孩子缺乏自制力的時候,如:打壞東西、提一些過分要求等,父母應當寬容一些,粗暴行為只會讓孩子產生反抗情緒。父母對孩子要有足夠的耐心,當孩子的行為變成一種習慣時,自制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當孩子做到了要求應該做到的東西,或者改掉了要求改掉的錯誤,父母也要積極予以獎勵和表揚。反之,也不能過度寬容,讓孩子覺得“寬容即是縱容”,對於一些原則性的東西,或者多次犯的同樣的錯誤,也要敢於予以懲戒。

  • 4 # 家有教育家

    這裡,我並不清楚家長所說的三寬指的是什麼,是否寬厚、寬容、寬鬆這三寬。

    家長需要了解,我們是需要對孩子低標準嚴要求,是要允許孩子嘗試,允許孩子犯錯,抓大放小,但是不代表著沒有規則和邊界。

    培養孩子自制力,需要家長做到不有求必應,不過度滿足,不思想和行為包辦。往往家長是難把握好寬的度,往往把寬容變成溺愛。培養孩子的自制力,就需要讓孩子自己的事情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自己去做。爸爸媽媽也可以嘗試在家庭裡定一些家庭規則,是大家都需要去遵守的。定好一個合理的約定後,堅決執行。

  • 5 # 噗噗記

    培養孩子的自制力,首先要明確什麼是自制力。自制力self-control,是指一個人在面對誘惑或衝動時,管理自己的行為、情緒、想法的能力。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下意識的行為,比方每天去公司上班的路,不用想也知道怎麼走;開啟冰箱拿出東西以後關上冰箱門;穿衣服的動作等等。這些行為是不需要付出太多的專注力和自控力,就可以完成的行為。所以,常常被我們忽略。

    另外一種情形就是,需要付出真正的努力,要清楚想達到的目標,並且把注意力集中在想要完成的目標上。這個時候就需要抑制性控制,抑制做某件事的強烈傾向,轉而做最應該做的事情的能力。

    首先我們要明確的第一點就是,孩子的自制力與大腦發育有關。自制力在兒童早期就開始發展了,會一直到青少年後期或者成年早期才完善起來。其中與自制力有關的前額葉皮質是大腦成熟最晚的部分之一。

    但是這是不是說明孩子就不具備控制行為或者情緒的能力呢?

    答案不是的。就像任何一件事在成熟之前都要有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就好比孩子的手也是要到成年以後才完全停止發育,發育成熟。但是在之前的將近二十年時間裡,孩子每天也都在用他的手做許多的事。

    孩子的自制力也是,雖然要到成年早期才能完善,但是孩子從很小的時候,就可以培養並且提高自制力了。有一些方式還非常有趣簡單。

    提高孩子自制力的方法

    1. 解釋剛剛發生的情況:對於小一點的孩子,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向孩子解釋當下發生的情況,來幫助孩子理解事情的運轉。比方很常見的一點,就是小孩子都不能等待。他說要吃東西,就得立即拿給他,你說“等媽媽一分鐘,媽媽把手洗一下。”他可能就認為這是在拒絕他。

    這跟孩子的大腦發育有關,因為他們完全專注當下,當下沒有被滿足,他們會認為是在拒絕他們,所以情緒會很激烈。我們可以利用這種時刻,在孩子情緒平靜下來以後,給孩子解釋剛剛的情形,“寶寶剛剛想吃東西,媽媽在打掃衛生,說請寶寶等一分鐘,媽媽要洗一下手,因為媽媽的手髒了,不能拿吃的東西。但是寶寶覺得被媽媽拒絕了,所以很傷心地哭了起來。其實,媽媽不是在決絕你,只是手比較髒,沒有辦法去拿吃的。希望你能理解。你看,後來是不是給你拿吃的東西了?是的,所以,這不是決絕,只是需要你配合媽媽,等待一小會兒。”

    孩子最需要的其實就是這樣用語言給他梳理發生過的事情,或者正在發生的事情,因為他們自己還沒有完全的能力來思考清楚整個過程。但是能夠掌握客觀情況,對於他們安撫情緒,學會等待,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都是很重要的。

    理解一件事,會讓孩子更願意配合。

    對於大一點的孩子也是,因為有時候孩子的認知和我們的認知不完全相同,這樣解釋剛剛的情況,也可以幫助孩子從別人的角度看問題。認知靈活性,也是孩子自制力很重要的一部分。

    2. 幫助孩子找到轉移注意力或者替代方式:

    相信大家都看過延遲滿足的棉花糖實驗的相關論述,那些能夠抑制住自己吃棉花糖衝動的孩子,很多是採用了轉移注意力的方式,來幫助自己不去吃棉花糖,最終贏得了獎勵。

    所以,培養孩子自制力的第二點就是,幫助孩子找到轉移注意力的方式或者替代方式。當孩子想做一件事,但是現在不能做的時候,可以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到其他地方。如果一直盯著想著想要做的事,誰也不能保證自己不會被誘惑。

    比方想看電視的時候,用有趣的遊戲來轉移注意力;想讓媽媽陪玩,媽媽正在工作,需要幾分鐘收尾,這個時候,可以讓孩子做到懷裡來,轉移孩子此時想要一起玩的注意力.....

    總體而言,就是讓孩子找到更舒服的方式,來面對當下不能做的痛苦。而不是讓孩子暴露在他想要的誘惑面前。

    3. 玩假裝遊戲:

    假裝遊戲或者角色扮演遊戲,可以幫助孩子站到其他角度看問題,也可以幫助孩子用更有力更有掌控感的方式面對自己的無力感。

    比方,孩子不想上幼兒園,想在家。有很多父母會給孩子講道理,其實更簡單的方式,就是讓孩子做父母,父母做孩子。比方媽媽做寶寶,孩子做媽媽。媽媽寶寶大哭大喊,不想去上學,你會發現,孩子在這個時候都是很清楚的,會講一大堆道理,讓媽媽寶寶去上學。

    同時孩子在這個過程中,處於強大的一方,有掌控權的一方,釋放了他處於弱勢地位時的情緒,很有可能,高高興興就去上學了。

    角色扮演遊戲,假裝遊戲,可以很好地幫助孩子發展自制力,因為他要在其他身份下做出行為,就需要去思考這個人物的想法和行動,克服他自己的視角。

    4. 自己做計劃,自己檢視進展:

    幫助孩子發展自制力的另外一個方法就是,讓孩子自己做計劃,自己檢視進展,並對計劃作出調整。父母可以在一旁協助。

    這種方式的好處是:第一孩子自己有自主權,他自己做了計劃,這會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力量感與能力;第二,作出計劃,會有助於孩子專注於這項計劃,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工作記憶(此刻正在關注的資訊)”。因為計劃給了孩子一個明確的目標。有很多時候,孩子只是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些什麼,而不是不想做。

    所以,我們會看到,現在越來越多的養育方式會提到清單:要做的事列個清單,出行計劃列個清單,購物列個清單,都是能幫助我們專注於將要做的事,將注意力轉回到應該做的事情上,也就是抑制性控制。

    5. 抑制性控制的遊戲(相反遊戲):

    聽名字很複雜,其實很簡單,就是相反遊戲。比方你和孩子面對面站立,你張嘴,孩子得抬胳膊;你抬胳膊,孩子得張嘴。就類似於這種。你會發現,小寶寶肯定會模仿大人的行為,而忘記遊戲規則。

    但是大一點的孩子就會可以按照規則來做遊戲,這裡面也體現了一種抑制性控制,就是控制自己模仿對方的強烈意願。這種遊戲,成年人玩可能都有難度,小孩子就更是了。

    還有很多這種遊戲,比方準備圖片,看到老虎,要說鱷魚,看到鱷魚,要說老虎;然後展示各種老虎,鱷魚的照片。

    或者大名鼎鼎的西蒙說進階版,“西蒙說手臂指向天空,孩子要做的動作時手臂向下;西蒙說開啟右手手掌,孩子要開啟左手手掌......”

    這一類遊戲,都可以幫助孩子發展抑制性控制,而且很輕鬆有趣,孩子會更願意玩。自制力不知不覺間就發展提高了。

    希望有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徵文有什麼格式?寫題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