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391935590877

    在小說的開頭部分,亨利駕駛小帆船,因走得太遠而漂入大海。後來,他被開往倫敦的雙桅船救了上來,靠在船上以工作酬而勉強維生。到達倫敦後,亨利舉目無親,在用掉僅剩的一美元后,就陷入無衣無食的窘境中。就在亨利飢腸轆轆地踟躕在波特蘭廣場時,一個小孩把一個咬過一口的梨子扔進了陰溝裡。亨利飢餓的目光緊盯著那個泥汙中的“寶貝”,垂涎欲滴。正當讀者緊張於亨利馬上就要抓起那個“寶貝”的時候,“請進來一下”——短短的五個字,猶如晴天霹靂,將讀者的緊張心情釋放開來。從此,亨利的命運得以改變。

    在小說的主體部分,亨利經歷了衣食住行的各種主動賒賬後,住進了漢諾威廣場專供富人住的豪華旅館,併成為全世界最大都市中的著名人士之一。在參加美國公使舉行的宴會中,他認識了美麗可愛的英國姑娘波霞,並與其雙雙墜入愛河。在宴會上,二人玩得旁若無人,痛快至極。甚至就連他的美國同事兼好友勞埃德講述其痛苦經歷時,亨利也是聽而不覺。在回到賓館,當勞埃德讚美其舒適陳設和奢侈用品時,亨利才從天堂回到現實。也就是在此時,他才深刻地意識到,他債臺高築,在世界上一文不名。甚至和一個可愛姑娘的愛情,也可能因自己的貧窮而擱淺。就在讀者感慨其毫無希望、命運悲慘時,勞埃德的出現卻讓亨利起死回生。透過自己百萬英鎊主人的身份,亨利為勞埃德的礦山做了擔保。在賣掉礦山後,亨利和勞埃德各自的賬戶裡進了一百萬美元,他們也因此步入了真正的富人之列。

    在小說的結尾部分,亨利面見兩位英國紳士兄弟後,心高氣傲地拒絕了紳士乙提供職位的機會。誰知道波霞卻是其養女。亨利馬上表示了後悔,並開門見山地說他想收回剛才所說的話。

    創作背景

    小說《百萬英鎊》中的那個年輕人,恰是馬克·吐溫的真實寫照,他在美國內華達州“淘金熱”股票泡沫中的經歷,堪稱屢戰屢敗,屢炒屢輸,最終只能“不做那沒影兒的發財夢,死心塌地奔自己的前程”。

    百萬英鎊

    在內華達州,馬克·吐溫曾是弗吉尼亞城中的一名記者,這座城市也是內華達州盛產黃金、白銀的地區。在“淘金熱”下,馬克·吐溫也未能免俗,而且他對傳言和新的機會都十分敏感。當時,不少已經發現了黃金、白銀礦山的礦主們正在紐約城出售他們的股票,以籌集資金,於是馬克·吐溫將自己的所有積蓄,甚至全部稿酬都投入到了購買白銀礦山的股票中。

    在購買之初,作為一名新聞記者,馬克·吐溫的耳目相當靈敏。他長期看好黃金、白銀的走勢,但他同時告訴自己,只要滿足以下兩個條件之一,就應該賣出股票:或市值達到10萬美元(這在當時是筆鉅款),或內華達州選民批准了州憲法,馬克·吐溫認為這將損害白銀礦山的長期價值。

    馬克·吐溫“愛”上了自己的股票,並很享受股票上漲的感覺。甚至在內華達變成一個州並透過州憲法後,馬克·吐溫依舊持有著他的股票,這恰恰和他的計劃完全相反。但突然有一天,和20世紀末那場網際網路泡沫一樣,市場對白銀股票的狂熱消失了,股價飛流直下,馬克·吐溫就和《百萬英鎊》中的那個年輕人一樣,變得身無分文,甚至接近破產。

    迫於生計,馬克·吐溫只能重操舊業。為了償還債務,他被迫繼續工作,並留下《百萬英鎊》等文學作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河西走廊對於中原王朝的意義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