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隴之語
-
2 # 黃河邊的縴夫
河西走廊是沒有海軍的古中國走出去的唯一通道!從西漢到大唐,這條黃金通道一直是中西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樞紐。
-
3 # 一代天驕光武大帝
加強中原和新疆地區聯絡,打通絲綢之路,使佛教傳入中國,推動中國文化發展。葡萄、蘿蔔……傳人中原,豐富了人們的生活
-
4 # 海闊天空210501932
河西走廊對中原王朝的重要意義在於,對內而言是通往西部經商必經之路,國家要發展,離不開交流開放。對外而言是國有危難,拒敵於國門外的最佳戰場。
-
5 # 唐不三不四藏
河西走廊這個地方對於中國來說,好比嬰兒在母體裡的臍帶!
地理位置,北是草原,南是高原,西通西域,東連中原,對於歷史上的中國,這個位置是中原帝國必須要控制的地方。其實目的很簡單,不讓草原和高原聯手,他們一但聯手,對於中原來說是巨大的威脅,而一單控制了這個地方,就等於切斷了他們的聯絡
文化的融合,這裡的居民同時感受著北方草原,南方高原,西方西域,東方中原的不同文明和宗教,並收到他們的影響,讓他們在這裡交匯融合,並傳遞給四面八方
經濟貿易的繁榮,這裡見證這東方與西方的貿易歷史,在海洋還未被開發時,他是連結歐亞的大動脈。
所以河西走廊,他的存在讓中原帝國能夠穩定發展,讓各地文明互相交融,互相影響,讓東西方的經濟文化得以互通。他的存在就如同嬰兒的臍帶。
-
6 # 靜夜史
簡單說來,這條東西延伸長達1000公里,寬幾十到數百公里的狹長通道,既是中原王朝伸出去的一個橋樑,也是隔斷南北交往的一堵高牆。
所以對於中原王朝而言,河西走廊的意義也是多方面的,且在不同時期發揮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1、在明朝之前,河西走廊是道橋樑
雖然中國在前221年就已經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中原王朝,但是河西走廊納入中原王朝版圖還是在漢武帝時期。
前121年漢朝發動河西之戰,霍去病收復河西走廊,標誌著這一戰略要地正式納入中原王朝版圖。
收復河西走廊是漢朝包抄匈奴戰略的結果,前13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意圖聯絡被匈奴驅趕的大月氏,對匈奴形成包抄之勢,徹底解決匈奴問題。
而在收復河西走廊後,漢朝也正式啟動了征服西域的宏偉計劃。終於在前60年,隨著漢朝設定西域都護府,標誌著漢朝對匈奴形成了戰略包圍態勢的形成。
漢朝的戰略為其後的中原王朝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其後中原王朝以河西走廊為跳板,透過征服西域來實現對蒙古高原遊牧民族的包抄優勢。
不過軍事征服僅僅是河西走廊的其中一個作用,河西走廊的另一個重要作用才是影響最為深遠的,這就是絲綢之路。
從張騫鑿空開始,漢朝和西域各國建立了頻繁的往來,就為絲綢之路的開闢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隨後一條東起中原王朝,西至歐洲的絲綢之路被構建起來。
從漢朝一直到元朝時期,絲綢之路一直是東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北宋時期河西走廊被党項人建立的西夏佔據,宋朝為開啟絲綢之路,於宋神宗期間進行了著名的“熙河開邊”行動,從柴達木盆地打開了向西的通道。
而到元朝時期,由於實現了空前的大一統局面,使得絲綢之路走向了最後的輝煌。此時除了河西走廊,因為政治中心的北移,在草原上也出現了向西延伸的陸上通道。據說馬可波羅就是透過這條通道來到了上都,見到了忽必烈。
2、從明朝之後,河西走廊是堵高牆
元朝是絲綢之路的迴光返照,元朝滅亡後,歐亞大陸再次出現了割據政權並立的局面,絲綢之路再次被阻斷。
在明朝建立之前,在今天的中東地區,奧斯曼帝國強勢崛起,並阻斷了絲綢之路的暢通。
在奧斯曼帝國崛起之後,西方人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大航海運動。而明朝雖然將勢力範圍延伸到了新疆東部,但是因為西域和中亞地區的蒙古勢力依然強盛,明朝無力繼續向西開拓。再加上絲綢之路的衰落,使得河西走廊的橋樑作用也因此逐漸喪失。
但是作為中原王朝的一部分,特別是明朝兩京一十三省的一部分,河西走廊依然發揮著它的歷史作用,只不過此時的河西走廊不再是溝通東西的橋樑,而是隔斷南北的重要屏障。
明朝消滅北元朝廷後,蒙古分裂為韃靼和瓦剌兩大步,並開始了此消彼長的程序。在明朝前期,瓦剌一度非常強盛,但是很快由盛轉衰,被迫西遷到今天的西域和中亞地區。而韃靼則留在蒙古高原,並在明朝後期分化為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
在蒙古各部不斷分化演變的過程中,蒙古人的活動區域也在不斷擴大。除了向西域滲透,他們還向青藏高原地區運動,並於明朝後期在青藏高原建立了和碩特汗國。
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的最早聯絡起於元朝時期,在1247年蒙古征服吐蕃之後,青藏高原和蒙古帝國就關係密切。明朝雖然佔據了中原,但是對於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並未真正染指,特別是明朝中期以後,對兩大板塊基本上是鞭長莫及。在這樣的情況下,河西走廊就不再是溝通中原王朝和西域的橋樑,而是阻斷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的一把利劍。
不過由於明朝最西端只到嘉峪關,所以對於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繞道西域進行溝通無能為力,例如韃靼部俺答汗就是晚年到青藏高原皈依了佛門。
但是到清朝時期,河西走廊的阻斷作用就非常強了。由於清朝重新將勢力延伸到整個新疆地區,因此連線新疆和內地的河西走廊,也就是甘肅省很好的充當了隔斷蒙古和青藏高原地區的作用。在清朝民族隔離的政策影響下,甘肅省的作用變得非比尋常。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7 # 沅汰
首先如果是從立體地圖上看,而不是從平面地圖上看,就會發現,這是唯一的通路,只能這麼走。如果想從中原腹地到達敦煌,只能沿著祈連山以北向西而行。河西走廊的南邊,即張掖、嘉峪關以南就是祈連山,祈連山以南還是山。蘭州以西就都是山,拉脊山、青海南山,再往西是柴達木盆地。繞到柴達木盆地再向北也能到敦煌,問題是如果這麼繞行路程太遠,而且道路更艱險。所以從地理條件上來說,祈連山以北的河西走廊是到達敦煌的唯一通路。
河西走廊,其實也是在山之間的一條通道,因為形似走廊,又在黃河以西,所以稱之為“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全長一千二百多公里,中間寬度寬者上百公里,窄的地方几公里。河西走廊東起烏鞘嶺,西到星星峽,南邊是祈連山,北邊是龍首山、合黎山、馬鬃山。從地理上說,河西走廊其實就是一直沿著祈連山的北麓由東向西走。河西走廊這條通道的開啟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
西漢時與匈奴對峙,為了取得更多優勢,漢武帝命張騫通西域,同時也向西開發羌地。漢武帝令在黃河和青海的湟水之間築起令居要塞,並從黃河以西依次由東向西設定武威郡、張掖郡、酒泉郡、敦煌郡,統稱為河西四郡,並遷移人口充實四郡。西亞的兩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孕育的美索不達米亞沖積平原,為人類文明的出現提供了土壤。正是在這裡,誕生了世界最早的村鎮和城市。系統化的農業從美索不達米亞一直擴充套件到“新月沃地”,即西亞、北非地區兩河流域及附近一連串肥沃的土地,包括累範特、美索不達米亞和古埃及。
公元前六世紀,波斯帝國從伊朗南部為基礎,迅速擴張,將勢力範圍延伸到愛琴海,然後征服埃及,一路向東,直達喜馬拉雅山腳下。波斯帝國的強大富庶吸引了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公元前331年在高加米拉平原戰勝了大流士三世指揮的強大波斯軍隊開始,最終亞歷山大獲得了連線小亞細亞海岸和中亞的整個交通網路。亞歷山大大帝的意願是“守住亞洲”,而不僅僅是“路過亞洲”。他依賴著被征服當地的高層精英治理著越來越多的疆土。亞歷山大向東方迅速擴充套件,建起了臨時的眾多的堡壘城,在亞洲構成了全新的網路。用這些堡壘城來防禦草原遊牧部落的威脅。
亞歷山大大帝東征的速度和廣度促成了更深遠的影響:古希臘文明和波斯、印度、中亞以及中國文明的交匯融合。在亞歷山大大帝死後的一個世紀裡,歐亞文化的碰撞交流讓人驚歎,古代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頒佈的法令都會附有希臘文翻譯,犍陀羅地區谷地和印度西部,佛祖的塑像也是以阿波羅形象為模板,足見希臘文化影響之深遠。這時在漢朝,擴張的浪潮也將中國邊界推進並逐漸抵達西域。
正是河西走廊這條通道,把中國腹地和坐落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敦煌郡連線在一起。從敦煌開始,有南北兩條通道,最後在喀什會合。喀什恰好在喜馬拉雅山脈、帕米爾高原、天山山脈和興都庫什山脈交會點上。開通河西走廊,連通西域,漢朝的疆域擴張把整個亞洲連在一起。漢朝奪取了河西走廊,控制農業富庶的西域,接著又經過近十年的征戰,將遊牧部落趕回原來的地方。河西走廊以西是帕米爾高原,帕米爾高原以西是個嶄新的世界,這就是河西走廊開通的重要意義。
-
8 # 阿馳2585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自隴右出擊,佔領了整個河西走廊,後增設河西四郡,將整個河西之地開始納入中原王朝的統治之下。
位於位於祁連山以東,合黎山以西,烏鞘嶺以北,長度約1000多公里的狹長堆積平原,是東亞文明溝通外部文明的重要通道。
其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其天然地隔開了青藏高原與蒙古高原遊牧民族的聯合和交流,歷代中原王朝極為重視此地,一旦被遊牧民族佔據,東出可以拿下隴右之地,繼而威脅關中,關中不穩,中華文明的腹地中原也將受到威脅。相反,中原王朝一旦佔據此地,一可以西出控制西域之地,二可以北上夾擊北方遊牧民族,三可以成為隴西關中的屏障 ,軍事戰略價值不容置疑。
河西走廊也是一條重要的經濟交流通道,也促進了和外界的文化交流,是絲綢之路的重要路段,河西走廊的命運和中原王朝緊緊相關。
-
9 # Douglas001
對比一下歷史上有河西走廊和沒有河西走廊的幾個王朝,有河西走廊的,兩漢,西晉,隋,唐,元,明,清。沒有河西走廊的,秦,北宋,南宋和遼金,可以看出,擁有河西走廊的王朝基本都比較強大,而沒有河西走廊的,尤其是宋朝,北邊的戰事壓力非常大,西夏減緩了宋統一北方的時機,後來被金滅國顯然也不奇怪。
河西走廊對於中央王朝的意義在於西域,如果沒有河西走廊,西域對於中央來說就是外國,如果擁有了河西走廊,除了明朝,以中央王朝的實力,基本都能控制西域,基本控制了一個河西走廊就擁有了三個河西走廊的實力,同時也擴大了與西方交流的範圍,沒有西域的幾個王朝,對外交流都很落後。
-
10 # 微史春秋
河西走廊對於中原王朝來說事關命脈,是否控制河西走廊決定中原王朝的眼界和格局。
抽象點說,河西走廊對於中原王朝的具有極大的戰略意義。
這個戰略意義可以從政治軍事戰略和經濟戰略兩方面來說。
一、政治軍事方面:河西走廊關係中原政權的生存河西走廊向來是中原漢族政權和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角力場。
從這個角度來說,河西走廊對於中原政權來說首先具有不可替代的軍事意義。
漢代之時,北方匈奴危險中原政權,為斷匈奴右臂,漢武帝決定奪取河西走廊,打通前往西域之路。最終在衛青霍去病的打擊之下,漢代奪取了河西走廊,成功反擊了匈奴。
此後東漢,曹魏,西晉都佔據河西走廊,保持對北方少數民族的威勢。
自南北朝到隋初以來,吐谷渾、突厥等少數民族已對河西走廊構成南北夾峙之勢,西北邊疆長期難以安定。
自隋唐幾代帝王努力,河西走廊成為與北方突厥較量的重要戰場,最終中原政權贏得了與少數民族的較量,建立了強盛的王朝。
此後漢人政權再也沒有控制河西走廊。
當從軍事上掌控河西走廊事關中原政權的存亡來說,在中原政權掌控河西走廊之後便衍生出極強的政治意義。
掌握了河西走廊,中原政權便可以進一步西進西域,無疑這就具有極大政治意義。
大一統王朝必須要控制河西走廊。
想漢唐之時,河西走廊一帶的陽關、玉門關屢屢寫進人們的記憶之中,大量的邊塞詩也是以河西走廊為物件,這時候河西走廊在中原人心中具有極大的政治意義,成為國家強大的象徵,成為建功立業的象徵。
打通河西走廊,是古之大帝璀璨功績上最耀眼的一筆。
沒有河西走廊的中原大一統王朝,是一個有缺憾的大一統王朝。
二、經濟意義河西走廊是西域與中原進行商貿活動的必經之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
河西走廊是中原政權對外交往的咽喉,打通河西走廊,進而透過西域與外進一步交往,開闢現在大家都知曉的陸上絲綢之路。
當我們理解絲綢之路是中國對外經濟交流的生命線上,你就可以理解河西走廊對於我們的重要性。
因為那是中原政權向西前進的近乎唯一的出路。
如果說絲綢之路是中國對外經濟交流的生命線,那麼河西走廊就是生命線的咽喉,是呼吸道。
被人扼住咽喉,中原政權的命運也就可想而知的。
河西走廊,是中原政權命脈所繫,是中華民族命脈所繫。
所以,打通河西走廊,是有抱負的中原政權永恆不變的夢想,是中華民族永恆不變的夢想。
回覆列表
河西走廊是個地理位置,位於黃河以西,因祁連山和北山山脈分別位於其南北兩側,由此而形成了一個建築學上的走廊形態,故此被稱為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對中原王朝的意義是什麼?簡單地答,就是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複雜地答,就得詳述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由此說明河西走廊在拱衛中原,連線西域,融合羌戎等少數民族,維護中原王朝疆域完整,拉扯回來一個廣袤的西域等方面的事實。
大家知道,甘肅是個狹長地帶,看上去像個如意,事實上也的確是中原王朝的如意。甘肅,從東到西,長達將近2000公里,一頭連著中原王朝,一頭拉扯著西域地區,沾和著青藏高原和北部沙漠,所起到的作用無疑是巨大的。
甘肅在地理上屬於西北地區,但甘肅東部,其實是傳統的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
古代的時候,甘肅東部,是周、秦等朝的中心地帶,也是華夏民族的中心地帶。自秦漢以來,甘肅東部中原王朝都是重要的組成部分。甘肅為什麼不能只有東部而不能沒有河西走廊?這正是自古以來,甘肅設省的目的所在,甘肅設省,就是要起到融合和粘連作用,把東西南北的中原王朝都給連線起來,同時又起到屏障作用,這就是河西走廊戰略意義所在。
在古代,河西走廊是由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組成的。看看這四郡的名稱,就知道它對中原王朝的意義所在了。武威,是指漢王朝武功所達之處;張掖乃“張國臂掖,以通西域”之意。酒泉名稱來源於霍去病將御酒倒入泉中,與將士們痛飲之意。敦煌乃宏大昌盛之意。
中原王朝不能沒有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本來就是中原王朝的鑿空之旅。河西走廊連線了中原王朝,拱衛了中原王朝。
即使是今日,甘肅地方的政治意義,遠大於經濟意義,這個無需再去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