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愛江南水鄉人家
-
2 # 淡然7346
如果從純功利的角度講,司馬懿的才能是要遠遠大於諸葛亮的。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可以從當年二人在渭水前線打的一仗看出來。我們都知道在戰場上沒有什麼功利法則,不管用什麼辦法,只要最終打敗了敵人就是勝利者,而勝利者是不受責備的。當年諸葛亮伐曹操受到司馬懿的阻擊後一籌莫展,無計可施,說的難聽一點已經是。黔驢技窮了,而反觀司馬懿卻處之淡然。遊刃有餘,諸葛亮被司馬懿拖一個半死,實在沒有辦法,竟然想到要給司馬懿送去一套女人的衣服來刺激他。這也太小兒科了,古今中外哪有這麼用兵的,從而戰爭的結局來看二人的高下就更加明顯了,諸葛亮打不過司馬懿氣的不行,而司馬懿那回到魏朝後,一門心思地開創大晉王朝。成了“晉史”的主角。
上面說的是軍事才能,而政治才能諸葛亮就更差了。卻不說司馬懿老謀深算,活活把一個曹魏王朝拿了下來,就是司馬懿欲擒故縱活著曹爽那一陣子,也是諸葛亮一輩子都學不會的。而反觀諸葛亮,他雖然也把持著蜀漢政權。但卻玩的力不從心,最後,蜀漢還是因為人才缺乏而最先滅亡了。兩軍交過手嗎?誰贏了?
這個問題其實上面已經回答了。當然是司馬懿打敗了諸葛亮,諸葛亮還把一條性命搭了進去。後世的人們神化諸葛亮。《三國演義》寫的二人交戰經常是諸葛亮打了司馬懿落花流水,但那都是後人的杜撰。當不得真。
-
3 # 看劇小佛爺
諸葛亮和司馬懿是三國時期兩個最有名的謀臣,他們一個為了劉備的蜀漢江山鞠躬盡瘁,留下千古賢相的美名,一個隱忍一生,輔佐曹魏一家三代,自己最終竊取了三國一統的勝利果實,因此這兩人給後人留下了一忠一奸的印象。 今天且不論忠奸,單就兩人的智慧謀略來看,到底誰更聰明呢?有人說當然是諸葛亮了,諸葛孔明上通天下知地,能借東風、算後事,三國故事一大半都是諸葛亮的傳奇,就連東吳的周瑜,臨死前都痛呼:“既生瑜,何生亮?”但是為什麼諸葛亮在晚年的時候,六次北伐,大多數都敗在了司馬懿之手呢?而且最後的結局似乎也是司馬懿完勝? 傳說諸葛亮和司馬懿師從同門,諸葛亮得到了師父排兵佈陣的真傳,而司馬懿因為心術不正,成為了被師父嫌棄逐出師門的不賢弟子,當然這只是傳說。 現實中,諸葛亮身世坎坷,八歲喪父,跟隨叔父到處投親靠友。而司馬懿出身名門世家,家族興旺;諸葛亮深知亂世百姓之苦,心懷的是天下蒼生。而司馬懿熟諳權謀之道,在曹操麾下他一心想的是自家前程。不同的身世境遇,導致了兩位謀士不同的追求。正因為來路不同,去向也不同,所以當他們處理問題時用的方法也不同。 當年劉備帶著關張兩兄弟,請了諸葛亮三次,可以說對諸葛亮特別尊崇信任,諸葛亮感恩劉備的知遇之恩,當時就替劉備謀劃好了將來幾十年的偉大藍圖,後來的歲月中,諸葛亮也一直為了這個理想兢兢業業,在跟隨著劉備對抗曹魏的過程中,屢戰屢勝,幫助劉備成為了蜀漢之主。但是為什麼劉備死後,在對抗司馬懿的過程中,總是一事無成呢? 司馬懿一句話道出了其中原由:諸葛孔明雖然聰明,但是行事過於謹慎,不夠果斷,處事猶豫。小編認為,這是因為諸葛亮總是想著百姓和身後的蜀漢江山,決斷之前要綜合各種因素,而司馬懿卻只要考慮自己利益就行了。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在於蜀國的政治體系不適合當時的發展。 諸葛亮輔佐劉備時,針對當時蜀地的社會經濟政治情況制定了一套完備的法律制度,並且嚴格執行,蜀漢政權日趨穩定強大。 劉備病死前,把蜀國和後主劉禪託付給了諸葛亮,劉禪還是很聽話的,他遵從先皇遺詔,國內外大小政事一且聽諸葛亮的,自己只負責祭祀事宜。這種情況很像現在的英國君主立憲,國家的實權掌握在首相手裡。但是這種制度的順利推行需要社會民主制度的完善,一屆首相任期滿了,國家推選出最適合的下一屆首相,這樣,國家機器還能強勁有序地運轉下去。 但是當時的蜀國是沒有這種制度的。諸葛亮死了以後還需要另一個強權人物去推行他的政策和制度。而諸葛亮一生忠心耿耿,沒有篡位野心,也就沒有私心培植自己的勢力。他培養出的必定是忠於皇權,執行力很強,但是決斷力和謀劃力卻肯定是不如諸葛亮的人,因為決斷和謀劃力需要的是君主一樣的人,顯然,諸葛亮一派的人是做不到這點的。 而司馬懿則不然,他培養了一個智囊團,這個團隊只忠於司馬懿,並且允許他們將在外可不受君命。不僅如此,司馬懿培植了自己的家族勢力,在封建時代,只有血緣關係的維繫是最可靠的,而諸葛亮卻完全沒有考慮這一點,他只有兩個兒子,一個兒子還淡出蜀漢政權,過起了隱居生活,另一個兒子謹遵父命,是執行者卻始終沒有想過能力成為實權者,最終也犧牲了自己。 而皇權在劉禪手裡已經荒蕪了很多年,諸葛亮病死後,劉禪手裡沒有自己的勢力,對於統治“業務”也很生疏,最終導致蜀國出現了權力真空。宦官弄權,大臣之間互相爭奪傾軋。諸葛亮設計的政治架構轟然倒塌,他的政治理想也中途失敗了。 雖然從短暫的歷史時期來看,諸葛亮沒有實現他的政治理想,但是他的這種為政理念在世界歷史上都是很先進的。千百年來,他的忠心耿耿,一心為民的形象也流傳至今,為後世稱道。而反觀司馬懿,雖然他的後代得到了皇位,但在歷史長河中也只是曇花一現。
-
4 # 專翸剎荸
不請自來
對於這種問題自然有好多人blabla說什麼演繹是假的,歷史上諸葛亮不怎麼樣之類的。那麼咱們也不辯論,直接上史料吧。
諸葛亮於司馬懿直接交手的次數不多。一伐中原的對手是曹真,二伐中原得對手還是曹真。三伐中原的對手是郭淮。自衛反擊戰的對手是司馬懿郭淮曹真聯手。(這場戰役蜀軍大勝)。第四次北伐得對手是郭淮和司馬懿。(蜀軍大勝)。第五次北伐諸葛亮病逝。
可見再與諸葛亮得正面戰爭中,司馬懿根本沒佔到任何便宜。在第四次北伐的過程中諸葛亮正面打敗司馬懿。獲得糧草無數,順便殺死了名將張合。還在敵方領土建立了根據地。“若此人不亡,終其志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之勢,亦已決矣。”可見司馬懿也沒有戰勝諸葛亮的把握。
從政治上來說,諸葛亮就更厲害了。畢竟諸葛亮以治國為長。
【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 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三國志】
【至今梁、益之民,諮述亮者,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也。——三國志】
相比之下,司馬懿的治國才能並不強(倒不是說他得政治手腕不強),他的子孫只是吃了魏國得紅利而已。【世或謂魏氏不用錢久,積累鉅萬,故欲行之,利公富國。——資治通鑑】魏國家大業大,資產鉅萬,身處北方經濟中心(當時經濟中心還沒有南遷)設施也齊全。而諸葛亮以偏遠山區的經濟基礎與北方博弈還不落下風。也可見諸葛亮的實力。
至於諸葛亮沒有當皇帝只是不想而已。當時他已經軍政一把抓了。發動一次政變又有何難?
-
5 # 那年的路人甲
讀三國,有一個問題特別的有意思,目前大家都普遍認為諸葛亮比司馬懿厲害,那麼問題來了,為何司馬懿的後代那麼出名,諸葛的後人卻默默無聞。
這個問題還是比較有趣的,答案很值得我們探究一番,司馬懿的後人我們都知道,雖然一個個比較軟弱,無論是風骨還是計謀都比不上他們的先祖司馬懿。
似乎司馬家的榮耀與氣運全集中在了司馬懿一個人的身上,但是這並不妨礙他們的名氣,作為皇帝就算再無能再昏庸,史書上也總還是有他們的一席之地的,相比,諸葛亮的後代就沒那麼好運了,可以說是默默無聞。
為什麼會這樣呢?有兩個原因。
一個是他們追求的不同。
司馬懿追求的不過是皇位,為此他隱忍了一輩子,只為了他的後代能當上皇帝,而諸葛亮呢?卻從來都沒有為自己的後代考慮過,諸葛武侯對蜀漢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從人格上來說諸葛亮是一個無私的人,這樣的人為了蜀漢的基業,自然沒有餘力關心自己的後代,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的長子都戰死沙場了,諸葛亮實在是太偉大了。
第二個原因
諸葛亮沒時間教導兒子
司馬懿的兒子天天跟在他身邊,學習計策謀略,研究勾心鬥角,而諸葛亮呢?早年無子,諸葛喬是養子,25歲就去了,有一個親生的諸葛瞻也戰死了,還有一個諸葛京。
本事平平,也沒什麼名氣。另外說一句,生諸葛瞻的時候,諸葛亮都45了,這樣的年紀自然沒精力管教兒子,一來生得少,二來也沒時間好好管教,所以就造成了這個現象。
為何司馬懿的後代那麼出名,諸葛的後人卻默默無聞,答案很簡單,有兩個,一來諸葛亮和司馬懿的追求不同,二來諸葛亮生的少,也沒時間管教。
-
6 # 國家發展史
司馬懿和諸葛亮誰更厲害呢?整理了一些優秀的名家觀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司馬懿謀略勝孔明 司馬懿和諸葛亮的不同之處,是他要對付的敵手和潛在的敵手更多一些。 劉禪稱諸葛亮為相父,言聽計從;曹睿視司馬懿不過是老臣之一,並不十分信任。諸葛亮在西蜀,幾無一人可與之相埒;而在洛陽朝中,曹真、曹休這些皇親,陳群、華歆、王朗這些重臣,權勢不小,與司馬懿不相上下,並對他深懷戒心。劉備託孤時,要他的兒子對諸葛亮以父事之;而曹操早留下“司馬懿鷹視狼顧,不可付於兵權,久必為國家大禍”的評語。 因此,諸葛亮只有一個敵人,即曹魏;只有一個念頭,即北伐;也只有一個手段,即訴諸武力。司馬懿知道,魏之患在蜀,而不在吳,防蜀甚於防吳,但從曹丕起,攻吳之心重於攻蜀。司馬懿知道魏強蜀弱,堅守不出,以逸待勞,則蜀必敗,但朝野上下,勢驕焰盛,務求必克。 他知道,功高不僅震主,也會引起同僚嫉妒,適度退讓,以免鋒芒過露,但又不能使人認為他不是舉足輕重的力量。從長遠來看,不宜急於和諸葛亮決戰,可以在耐心等待中求得“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又不能不打,朝野上下要看到他的戰果。他也瞭解,一旦太輝煌,同僚嫉妒固非小事,主子猜疑則更加可怕;而無所作為的話,有可能被黜還鄉,一敗塗地。 所以,他得把握住,贏不能大贏,輸不能大輸,攻不宜太攻,守不宜大守的分寸感,要比諸葛亮難多了。由此可見司馬懿的心機和他處於荊棘叢中的謹慎,以及善處左右的韜略。在當時諸葛亮、陸遜與他這三個堪稱棋逢對手的主帥之中,應該說他處境最難,所以,他在政治上,也包括在軍事上,以退為進,以守為攻,步步為營,終於取得最後的勝利。 諸葛亮六出祁山,一次只能帶一個多月的糧草,糧吃完了,仗也打完了,就得撤回去。所以,他是典型的追求速戰速決的短期行為者。司馬懿不僅要打敗諸葛亮,打敗蜀國,還要打敗吳國,奪取魏國,變為一統的司馬氏天下。他的目光,要比爭奪幾座城池遠大得多。 司馬懿不但在軍事上是諸葛亮難以對付的對手,在政治上也表現不俗。他知道,諸葛亮必取武都、陰平,遂派郭淮、孫禮襲蜀兵之後。諸葛亮知道司馬懿必有此舉,親率兵馬,來襲郭淮、孫禮之後,前後夾攻,魏兵大敗。在武都、陰平失守以後,司馬懿料到諸葛亮不在營中,定去兩城安撫百姓,派張郃、戴陵去奪蜀寨。諸葛亮卻未離寨,並設下包圍圈,以待偷襲。司馬懿在這時以一種開闊的胸懷、大家的氣度,承認“孔明智在吾先”。一個不怕承認失敗的對手,是令人不寒而慄的。難怪孔明先生嘆息:“彼深知我也。” 司馬懿病死後,其次子司馬昭之子司馬炎稱帝,建立西晉,追尊他為高祖宣皇帝,祖母張氏為“宣穆皇后”。 唐代房玄齡等修撰《晉書》時,對張氏高度讚揚:“穆後一善,績侔於十亂。”這“一善”是什麼呢?《晉書·后妃傳》給出了答案:“後少有德行,智識過人……宣帝初辭魏武之命,託以風痺,嘗暴書,遇暴雨,不覺自起收之。家惟有一婢見之,後乃恐事洩致禍,遂手殺之以滅口,而親自執爨。帝由是重之。” 司馬懿跟曹操一樣,也屬於奸雄,《晉書·宣帝紀》稱他“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他生在亂世中,“常慨然有憂天下心”。當時曹操任司空,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職,司馬懿藉口自己有風痺推託。曹操不信,派人夜間去刺探訊息,司馬懿躺在那裡,一動不動,像真的染病一般。他的偽裝暫時打消了曹操的懷疑,但因曝書遇雨,他慌忙起身收書,露了馬腳。張氏情急之下,將撞見真相的婢女殺死滅口。為了配合丈夫的偽詐,張氏的行為,可謂殘忍。 不過,曹操是何等人物,他還是看穿了司馬懿的鬼把戲。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為丞相以後,用強制手段闢司馬懿為文學掾。曹操明確對使者授意,“若覆盤桓,便收之”。意思是,司馬懿若再推辭不從,就殺了他。這下司馬懿害怕了,只得就職。他小心謹慎,勤勤懇懇,“至於芻牧之間,悉皆臨履”,最終贏得曹氏集團的信任,恩寵無比。
回覆列表
真實的歷史,從來不是演義。演義,記載了普通百姓尤其普通文人的質樸理想,美好願望。同樣重要的是,史書記載,客觀講是嚴謹性超過了文學作品,是我們中華文明繼往開來,傳承繁衍的重要基石。簡單講,我們評價一個文明,他的開創性繼承性影響力至關重要,除了制度化法律化的暴力手段,組織體系,文字及文字記載的歷史讓文明進步迭代有了保障。
回到主題,歷史人物誰更厲害當然是看歷史記載,而不是演義類文學作品。我們都知道,漢唐時期,士族大家已經發展到一個相對巔峰的程度,左右或決定了王朝國家及地方的權利更替利益分配。三國時期,各路英雄諸侯背後無一不是世族影子,諸葛亮和司馬懿自然也是。講誰更厲害不如說誰的資源更強大,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英雄人物也是。
事實上,低生產力的古代,普通人是沒機會讀書識字的,而且普通人基本上是依附於世族的,也就是佃農幫傭且沒有自主權。依附於大家族的普通人來源主要是家族旁系親屬,征戰或利益交換的其他部族俘虜奴隸甚至犯事家族人員。權利掌握在大家族傑出人物手裡,利益分配也有保障,開枝散葉家族昌盛也是大機率。
曹操統一北方,整合了北方中原地區,當時最發達農業區的大家族世族在這個過程中逐漸與曹魏融合,滲透到國家地方各個方面,而與曹魏深度繫結的家族在曹操之後,出於利益分配需求,也因為政治的殘酷不留隱患,自然而然推動了曹丕,這個曹氏家族族長以禪讓登上皇位。當然曹操在位時也鋪平了路,清除了獻帝外戚把女兒嫁了過去,用姻親方式繫結劉氏皇族,所以禪讓也是優待了獻帝子孫,曹家的外孫,九族內的血緣關係。
為什麼講這個,正是曹氏登頂,利益分配出了問題,導致後期司馬懿家族資源整合了非曹氏核心圈的家族。當然過程比較複雜,曹氏及核心圈家族內部因為權利分配自我弱化,後期缺乏優秀政治家優柔寡斷也是重要原因。其後,司馬懿家族卻因為門生故吏逐漸遍佈朝堂內外,政治平衡被打破。防內賊忘了外寇,對後期歷史在外戚宦官世族平民有了更多思考,隋唐直接引入科舉平民資源。
所以,話題講到這裡,談哪個更厲害?諸葛亮大勢上沒有整合好的世族資源,量不能比,質上就一個姜維,廖化作先鋒了,培養或發現不出優秀人才,有的幾個還被懟到對立面,而優秀兵源將領也不是韭菜割了就長,百姓人口資源增長也有限度。司馬懿深知蜀漢東吳弱點,用兵自然不會劍走偏鋒,實力碾壓是明智之選。你說,誰更聰明厲害?
一早推送,暫時到這裡了,題目很大,有時間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