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10984227196

    一:時代的尷尬!晉朝身處三國與南北朝這兩段亂世之中!前者因為歷史本身的精彩,當然最主要的還是羅貫中的文思加上毛宗崗父子的修整而趨於完美的三國演義的深入民心,使得這段歷史成為了華人民最為熟悉的了,緊隨其後的晉之一朝與之相比黯然失色也是情有可原。而晉朝之後的南北朝亦是中國歷史上不多見的大亂世,真要論混亂程度與亂世代名詞春秋戰國想比也不遜色多少!這兩段亂世雖然動盪血腥,但確實比衣冠南渡之後依靠長江天險偏安一隅的東晉王朝要好看的多!

    西晉王朝為何在歷史上存在感這麼低?有兩個原因

    二:君主的無力!

    一個王朝的建立自然少不了一個英明神武的開朝皇帝,一個王朝要締造盛世也需要一個雄才偉略的君王!晉朝的開國皇帝司馬炎的天下來的太過輕鬆,可以說是從他爺爺司馬懿他父親司馬昭手中繼承而來,東晉的開國皇帝司馬睿完全被王導的光芒掩蓋!兩位開國君主都如此沒有存在感,其餘的帝王又能有什麼作為呢?晉之一朝最為人熟悉的恐怕是那個說出,何不食肉糜的傻子皇帝吧!

    西晉王朝為何在歷史上存在感這麼低?有兩個原因

    八王之亂後西晉元氣大傷,內遷的諸民族乘機舉兵,造成五胡亂華的局面,大量百姓與世族開始南渡。316年,西晉被前趙所滅,北方從此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西晉是魏晉南北朝長期分裂時期中的短暫統一,所謂“曇花一現”。 317年司馬睿在建康稱帝,改元建武,史稱東晉。 公元420年,劉裕篡奪帝位,取代東晉。公元439年,拓跋燾統一北方。至此,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中國正式進入南北朝時期。

    西晉王朝為何在歷史上存在感這麼低?有兩個原因

    晉曇花一現,東晉偏安江南,兩晉只有155年,且未有名垂千古的大歷史。

  • 2 # 亭安讀書

    東周更被人熟知的名稱是春秋戰國,因為春秋戰國的廣泛認知高於東周,造成東周的存在感就很低;西晉王朝因為時間太短,只有五十多年國祚,就被滅國,加之大多數人是從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去了解西晉,以至於西晉王朝本身存在感不高。

    東周和東晉兩個王朝能夠得以存續,具有其他正統王朝所不具備的特殊性。

    東周是在西周被犬戎覆滅後,天下諸侯擁立原先的廢太子周平王而存續,本來就不具備西周的正統性,這也是東周時期的諸侯對周王室不甚重視的一個原因。

    因為這一時期的周王室都是諸侯擁立而成,反而那些擁立周王室的各諸侯——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成為東周時期的主角,以至於這一時代的代名詞,也從周王室所代表的東周,逐漸被這一時期的諸侯霸主所代表的春秋戰國所掩蓋。

    而西晉的存在感不高更加特殊,一是因為司馬氏篡權的過程被人貶低,二是西晉傳續時間太短沒有形成深遠影響,三是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以及之後的亂世被人更加熟知。

    西晉的存在感不高,與司馬氏之人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的影響分不開,存在感不高在某些層面上與名聲不好是等同的,因為司馬氏篡權曹魏的過程,的確讓很多人不看好,也因此司馬氏的西晉建立,被很多人區別對待。

    再就是西晉的王朝存在時間太短,前後僅僅五十一年,剛剛完成全國的統一便迅速的被滅國,產生的影響力相比其他王朝幾百年的時間,實在有些短,因此存在感也不高。

    還有就是西晉短短五十一年的歷程,便經歷了末期的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緊接著西晉之後的是古代中國長達幾百年的分裂時間,在之後歷史程序跌宕起伏的東晉五胡十六國和南北朝時期之前,僅僅存在五十一年的西晉王朝,存在感的確不高。

    總而言之,東周和西晉王朝之所以存在感不該,原因各有不同,與兩個王朝自身的發展狀況有著很大關係。

  • 3 # 華文工作室

    東周

    西周最後一個天子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讓各諸侯國顏面掃地。卻不知嘲弄別人的時候,自己也威嚴掃地。西戎來攻時,沒有一個諸侯來救,這一仗耗盡了中央直屬的所有戰鬥力。其兒子周平王繼位後,遷都洛邑(今洛陽),後世稱為東周,此時天子能直接掌控的土地和一箇中等的諸侯差不多大小,中央的兵力已經耗盡,此時都城所處的位置夾在各大國中間,歷代的天子沒有足夠的資源發展,中央的權威一直無法恢復。只能變成一個猶如聯合國般的存在。

    東周的天子在推動歷史的角度看已經失去了研究的價值,大眾的焦點都專注在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上。東周只能日漸的淪為背景板一樣的存在。

    西晉

    280年司馬氏滅東吳統一天下,此時晉朝才算完全統一,安定的日子過了11年,291年八王之亂,316年西晉被北方遊牧民族所滅。晉朝逐漸從秦漢的三公九卿制向隋唐的三省六部制轉變,九品中正制也在此時建立。但看西晉,其實很具有研究價值,很多制度都在此時埋下了種子。為什麼存在感低呢?因為這個朝代的故事不夠吸引人。

    這個朝代的故事不具有戲劇性。後世統一的朝代,都像小說一樣,有上升,鋪墊,高潮,低谷,毀滅,前後對比讓人有情緒的起伏,大家就願意研究,願意探討。但西晉只有兩個因素,建立,戰亂,然後就亡了,沒有精彩的故事性從而激起大家傳播探討的慾望。

    《三國演義》也起了巨大作用。三顧茅廬,溫酒斬華雄,有劉關張桃園結義,有呂布與貂蟬的愛恨情仇,一部演義精彩紛呈,吸引了我們所有的注意力,相比之下,西晉時間斷,也沒什麼風流人物,自然提不起大家的興趣。

    因此由於我們焦點的忽視,導致了這兩個朝代存在感如此之低。

  • 4 # 景觀歷史

    東周時期禮崩樂壞,諸侯爭霸,周天子已名存實亡。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後,西周滅亡,諸侯們擁戴廢太子宜臼為王,並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後世稱東周,前一半稱春秋,後一半稱戰國。

    這個時期周天子已經沒有往日的威嚴,各個諸侯國相互爭霸,先後出現了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五位霸主,(一說為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這一時期稱為春秋時期。

    在春秋後期發生了兩件大事,一個是田齊代姜齊,另一個是韓、趙、魏,三家分晉,史學家們常常把這一時期作為春秋與戰國的分界點,

    到戰國時,諸侯互相征伐,一些小的諸侯國基本上都被大國吞併了,到了後來只有齊、楚、燕、韓、趙、魏、秦留了下來,後世稱為戰國七雄。

    所以這時候諸侯國們更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了,它們當中的哪一個都比周天子的勢力大,周天子這時候也就是混日子,只不過頭頂天子名號,名義上來說各諸侯國還是在它之下。

    所以說東周雖然名義上維持了五百多年,其實是各諸侯國的天下,東周只是掛一個名而已。

    半邊天下的東晉是門閥士族政治,各大勢力紛紛登場,司馬氏只是被共同擁護的物件。

    西晉時期發生八王之亂,國力頓時大衰,後來胡人趁勢崛起,晉室南渡,司馬睿重新建立晉朝,後世稱東晉。

    皇帝雖然姓司馬,但朝政是由世族大家把持,他們並不是真正的忠於司馬政權,因為這些人都有自己的部隊,所以說槍桿子裡出政權是不無道理的。

    先開始是由琅琊王氏的王導主持大局,後來又拉攏本地的江南士族和中原南下計程車族,這些人基本上構成了東晉高層勢力,由於王導是世家大族的老大,後世都稱這一時期的東晉是“王與馬,共天下”。

    但是東晉後來內亂不斷,北伐也沒有成功,再加上東晉基本上沒有像樣的皇帝,就算有,在這樣的環境下也沒有多大作為,而且這時候中原大地上並不是只有東晉一家,北方先後有十六個國家出現,這一時期稱“東晉十六國”。

    東晉後面又是南北朝,所以從東漢末年到隋朝統一全國時期,這時候的中國總之一個字,那就是“亂”,讓人理不清,剪還亂,誰會在意一個不強大的東晉王朝呢?

    從這兩個朝代可以看出來,不出名的最重要原因是中央權威下降,地方勢力割據不斷,導致自身強大不起來,所以也就沒有了存在感。

  • 5 # 驃騎只看洛陽城

    先講下東周這段歷史:東周被史家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因為這一時期的政治中心逐漸從周室轉移到了諸侯各國。

    東周從周平王遷都東來而起。公元前770年西戒攻入西部的鎬京,殺死周幽王,眼看周室在西部已無法立足,於是,在一幫諸侯的策動下,周平王不得不遷都東來,開始了風雨飄零的東周政權。東周是在諸侯的支援下形成的,這就註定它要走向一個傀儡政權。

    首先是王畿的範圍沒有以前那麼大,再則,周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也遠不如從前。所以,在諸侯面前,天子只能示弱。比如在對外方面,平王把周朝最有威脅的西部邊疆完全託付給了秦國,而內政則由鄭國左右,周天子的權威,逐漸成了一個有名無實的空架子。

    雖然東周王權還是天子象徵,但"樂崩樂壞"的時代,諸侯取代了天子的權力。到周惠王,周定王時期周王室內亂又再起。再到群雄逐鹿的戰國時期,東周王權分裂為兩週,領土與國力更加微弱。至公元前256年,秦昭王五十一年,秦先後滅掉東周王權分裂的西周,東周政權,至此,東周政權這塊招牌被強秦擊碎,周王室徹底完結,史家以秦王紀年。

    再來看看西晉這段歷史:公元256年,司馬炎受禪代魏,西晉門閥士族統治的王朝開始了,司馬氏成為中原名正言順的統治者了。

    西晉王朝的建立結束了漢未近一個世紀的分裂局面,作為統一的帝國從一開始就在統一之中存在著分裂的成分,穩定中蘊含著不安定的因素。

    西晉政權為避免皇室衰落的悲劇發生,開始實行分封制,宗室子弟悉封為王,並實行都督制以此加強司馬氏皇室對地方的控制。但是這些大大小小的封國在晉末成為削弱中央的一種力量。

    西晉政權文化中卻很難表現出一種大一統的高昂激越的格調。思想上玄學盛行,佛教也得到相當的發展。但終難掩其腐朽墜落的一面。

    西晉門閥世家大族把持朝政,他們排斥庶族,威脅皇權,影響了帝國的政治基礎。他們佔田蔭容,免除賦役,削弱了帝國的經濟實力,並使國家的兵源枯竭。

    自三國時期已開始內徒的少數民族,此時已形成一種強大的潮流,動搖著西晉政權。匈奴人遷入長城以南,羯人生活於汾水河谷,鮮卑各部已遍及遼西,塞及河西地區。入遷後的各族人民接受著晉政權與部落首領的雙重統治。當西晉政權剝削加重,王公貴族的掠奪過強時,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錯綜複雜地扭結於一起,各族首領也伺機反晉,於是,晉政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民族衝突。

    在諸多因素的相互影響之下,西晉幾乎從建國之始就潛伏著危機了。面對危機,統治階級採取的是一種完全消極的態度。他們競奢鬥富,荒淫無度,又崇尚清談,追逐玄虛,這加速其西晉政權走向滅亡之路。

    自公元291年至公元306年間,司馬氏宗室演出一幕接著一幕的骨肉相殘,爭控朝政的悲劇,結果,引起的是大規模的流民起義與頻繁的少數民族的反晉活動。風雨飄搖中的晉政權再也經不起永嘉之亂的打擊,西晉滅亡,前後共存52年。

    西晉政權自我自滅的後果,導執,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先後在中國北方建立起近二十個少數民族政權。政權更迭頻繁,民族矛盾尖銳,社會動盪不安,經濟衰落調敞。十六國是中國歷史上最苦難深重的一段歷史。

    縱觀歷史文獻和各類文學作品,雖然有《東周列國志》文學作品,但深入人心的還是同時期並存的春秋五霸,戰國七雄。西晉政權雖然是大統一王朝,但前有《三國演義》後有"五胡亂中華",魏晉南北朝一筆而過。所以東周天子,西晉王朝讓人感到存在感不強。

  • 6 # 李飛熊

    這也是和史家刻意的褒貶有關係,這兩個朝代在史家筆下,刻意被弱化了。當然,這也是當時的統治者的無力或者不作為導致的。史家講究“初秋筆法”,刻意弱化便是對待這兩個時期的態度。那麼,東周和西晉在歷史上存在感低的原因,到底有哪些呢?

    得位不正

    周平王東遷洛陽,史稱東周。雖然起因是周幽王想廢掉他,立褒姒的兒子為太子。但周平王畢竟是在他姥爺申侯,聯合了犬戎等勢力殺掉周幽王後登基。這就難免給人留下口實,周平王有弒父自立的嫌疑。這也導致了,後期各個諸侯國爭權奪位日益激烈,許多諸侯自此就不來朝拜周王了。

    至於西晉,更不用說了。本來曹丕代漢,已經引起了很大的爭議,但是好歹曹丕並沒有過分為難漢獻帝。司馬家本是曹家的家臣,甚至是託孤大臣,但後來透過武力手段奪取政權,這種行為自然不值得褒獎。而且司馬氏上位後,對於老曹家的後人,可並沒有手軟,大肆屠戮,這樣的行為讓人十分不齒。

    沒有中興之主

    許多強盛的朝代,比如漢、唐、宋、明等,除了開國君主的雄才大略之外,往往還有許多中興之主。這就使得王朝的發展,形成了波瀾起伏的狀態,讓人看得賞心悅目。但是反觀西周的時候,還有宣王中興。但到了東周之後,卻是一代不如一代。至於西晉,更是如此,司馬炎甚至選擇了一個傻兒子當皇帝。當老百姓餓的吃不上飯的時候,竟然能問出“何不食肉糜”的奇葩問題,自然會被史家看不起。

    制度建設乏善可陳

    西周的制度歷來被人推崇,但是到了東周的時候,禮樂崩壞。周天子對於諸侯各種無禮行為,已經失去了制約能力。到了中後期,甚至不如一個小國,需要向其他諸侯借車借糧。這對於“天下共主”周王來說,簡直是沒面子到底。東周沒能因時制宜,改變自己制度,而是一味守舊,自然是被後來人不取。西晉雖然完成了統一大業,但在制度建設上,也是乏善可陳。而且西晉的統一也是非常短暫,國治民生上也沒有亮點。

    它們直接或間接導致亂世來臨

    不論東周還是西晉,因為它們的無力或者不作為,直接或者間接地導致亂世的到來。戰國時各諸侯國征戰不休。“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爭地以戰,殺人盈野”。到了西晉,短暫的統一之後,很快爆發了“八王之戰”。後來,更是把廣大人民推到了“五胡亂華”的黑暗時代。這兩個朝代的存在,不僅沒有給人民帶來福利,還把人民推向了無底的深淵,讓人民在動盪的氛圍下苦苦掙扎了幾百年。對於這樣的朝代,無論是史官還是普通大眾,對他們自然是沒有好感。

    綜上所述,一個朝代之所以能被人稱頌,肯定於國計民生上有閃光點。哪怕他們的出發點是維護封建統治,但畢竟老百姓從他們的恩澤中獲得了休養生息的機會。如果突破了這個最基本的要求,那麼史書中肯定會留下不光彩的一頁。在歷史上沒有存在感,也就不足為奇了。

  • 7 # 超凡科技007

    東周,春秋戰國亂哄哄,諸侯爭霸,百姓遭殃。東漢,三國征伐瞎糊弄,宦官把持朝政,兒皇帝走馬燈,百姓生靈塗炭。西晉,五胡亂華,永嘉之亂,八王之亂,導致蠻夷盤踞中原大地,衣冠南渡,十室九空,漢人淪為“兩腳羊”,戰亂前全國2400萬人,戰後被殺的只剩下400萬,幾乎滅族,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空前的災難,民族的奇恥大辱!像這種,魚肉百姓,不思進取,腐化墮落的慫包蛋王朝,後世史學家誰會高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德國和法國不參加美國組建的國際護航聯盟,導致其他國家的效仿,而不參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