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藍白旗幟
-
2 # 巽芳公子
不算南明的話,明朝有十七位皇帝,算得上昏君的只有明熹宗,明英宗兩位,明神宗是庸君,嘉靖是私心重,他倆算半個昏君(有明君之才而無治國愛民之志),加起來昏君一共就三個,一點也不多好吧?
但為何後人多有明帝奇葩,明帝無能的印象?奇葩是真的多,但奇葩不等於昏庸。下面我一個個分析:
首先朱元璋建文帝和朱棣三位大家都很熟悉,說他們是昏君恐怕沒人會同意,只不過朱棣父子有點暴虐,建文有些年輕衝動,但跟昏庸是扯不上邊的。
朱棣之後是明仁宗和明宣宗,這二位重用名臣,朝野清正,開創了“仁宣之治”。算是比較不錯的皇帝。可惜後人只記住了明仁宗喜歡鬥蟋蟀。這裡我就要說了,皇帝也是人,有點奇怪的愛好怎麼了?吃你家大米了嗎?
宣宗之後的英宗是昏君我認,他聽信王振之言御駕親征,結果被瓦刺俘虜,成了明史的一個笑話。後來他放回來後還猜忌,賜死大忠臣于謙,確實很昏庸。
英宗的弟弟景泰帝和他兒子成化帝,怎麼說呢,比較平庸,不優秀但也不算太差,沒啥大成績也沒鬧什麼亂子,也不能算昏君。
成化帝之子明孝宗朱佑樘那可是個好皇帝,他勤政謙遜好學,還痴心專情,只娶一個皇后不納妃子,成為歷史楷模。
朱佑樘之子明武宗朱厚照那可是個大奇葩,又是豹房又是自封大將軍還有孕婦人妻癖好,成了明朝皇帝奇葩的代表。但這裡我又要說但是了,評價皇帝好壞的標準不是盯著人傢俬生活,而是看其在國策社稷層面的作為:
明武宗在位期間,政局穩定,經濟蓬勃,他重用三楊等賢臣,誅殺奸宦劉瑾,外擊韃靼取得應州大捷。他看起來胡作非為,卻在大事上並不糊塗,懂得放權,給了楊廷和等能臣以發揮空間。且後期好玩的朱厚照還接受了楊一清的建議,取消南巡活動。只看朝政的話,明武宗還是可圈可點的。連毛主席都將他評為明朝“還不錯”的帝王之列。
那麼,何必要拋開這些就盯著人家的“豹房”說人是昏君呢?帝王私生活奇怪點怎麼啦?
武宗的弟弟嘉靖帝是個自私的能人,聰明但不想安邦定國。《大明王朝1566》電視劇雖然戲說成分很多,但對嘉靖帝定位性格還是準確的。所以我把他算作半個昏君。
嘉靖之子隆慶帝又是一個明君,他重用高拱等賢臣改革,開放海禁,使得白銀內流,復甦了大明的經濟。可惜他被他父親壓抑太久了,想放飛自我,在女色方面不加節制,過早駕崩。可惜的是後人又只盯著他吃春藥的爛事了。
隆慶帝之子萬曆帝和嘉靖很像,人也不笨,但就是不想好好工作。憑著一點小聰明能將國事維持得不是太崩他就滿意了,所以他有萬曆三大徵的戰績,也有薩爾滸之戰的恥辱,最終放任女真坐大,還造成財政危機。就算他半個昏君吧。
萬曆之子明光宗比較倒黴,身體不好,只做了一個月皇帝就駕崩了。像這種打醬油的,我們就不用給他貼任何明君昏君的標籤了吧。
然後就是明熹宗,天啟皇帝朱常洛,這的確是個昏君,重用魏忠賢,沉迷於木匠工藝,沒得說。
最後的亡國之君崇禎帝朱由檢,他很複雜,他有勤政的一面,也有軟弱猜忌,神經質的一面。他生不逢時,接下了一個爛攤子,最終無力迴天,以身殉國。後世大多不把他當昏君看待。
綜上所述,明朝以中上水平的良好帝王或者不好不壞的守成之主居多,並非謠傳的什麼明朝多昏君。要真是那樣,能堅持二三百年那才叫奇蹟。 -
3 # 愛妮品歷史
原因是清朝皇帝親力親為,而明朝皇帝大多奇葩、不理朝政等有關。
歷史資料總結:對於清朝皇帝來說,在數量上只有10位,加上努爾哈赤和皇太極,也不過12位皇帝,也即在數量上明顯少於明朝皇帝。對於這十多位皇帝,前三位皇帝忙於打江山,也即努爾哈赤、皇太極以及順治這三位皇帝在位時,還面臨著明朝、李自成、南明等敵手,想要當昏君都沒有機會。
從明朝滅亡來看,由於代表大商人階級的東林黨反對加稅,國家財政陷入危機,明朝魏忠賢嚴厲收稅,財政問題好轉國家,崇禎上來就砍掉魏忠賢的政策,才導致財政危機,由此可見,並不是皇帝越勤政,國家越好。
簡單來說:明朝是毀在閹黨手裡,閹黨破壞了文官系統,使得最後一個皇帝不得不自己面對內憂外患,而又不能作出正確決斷,斷送了明朝!
明朝皇權逐步象徵化了,內閣膨脹,內閣又捂緊他們群體的小錢袋(準資產階級),稅收不上來,遼東用兵沒錢,加上天災民變,就沒治了。個人認為明朝輸在文官集團上。清朝就是一群savage來統治大中華。甚至比不上入侵印度的那群山民。
-
4 # 司馬光de缸
首先要明確的是,歷史是誰書寫的,明君昏君的判定標準是什麼。《明史》乃清朝修訂,清朝初年,民心不穩,清朝統治者非常害怕明朝餘黨會捲土重來,所以在史書上對明朝多有抹黑。另外,難道不幹一些荒唐的事,但是所為所行毫不利民,就是明君了?荒唐的事幹一些,國家也沒耽誤治理,就是昏君了?下面我們舉幾個例子。
一是明宣宗朱瞻基。在政治和文化上成就很高,重用賢臣,最著名的楊士奇、楊榮、楊溥,史稱“三楊”。在位期間人才濟濟,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經濟發展迅速。非常重視農業,以安民、愛民為本。出外巡查經過農田時,他都要去看看莊稼的生長狀況,心情好的時候自己還要親自去犁田,不斷的告誡官員百姓勞苦,要惜之愛之。當然他給太監普及了義務教育,為伴隨明朝一生的閹黨瞞下了伏筆,這也是事實。史學家們稱之“功績堪比文景”史稱“仁宣之治”。就這樣一個皇帝,放在歷史上哪個朝代也是一個大明君,結果乾了一輩子好事,沒人知道,鬥個蛐蛐,歷史留名了,千夫所指了,各位看官,您說他真的是昏君麼?
二是明武宗朱厚照。這個主可真不是個好皇帝,就知道玩,換著花樣玩,他的狐朋狗友也沒少藉著皇帝的名義搜刮民脂民膏。但是他每次出宮、出京、出山海關,都有人硬攔著,不給他面子,各位大臣為了規勸他,有的說話也不好聽,他也沒有濫殺無辜。清朝的皇帝,就是那些所謂的明君,能做到麼?更何況,明武宗親上前線調集幾十萬大軍和蒙古小王子大戰了數次,最後史書記載就死了幾十個人,我就不信了,幾十萬人就算不拿兵器,用拳頭打,傷亡也得千八百吧?這又是誰記載的呢?總之一句話,明朝的明君往黑了寫,昏君往殘暴了寫,你乾的好事一筆帶過,乾點壞事,給你濃墨重彩。所以說明朝有昏君,但是沒那麼昏。
三是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雍正)。大家在電視劇上應該比較瞭解他了,算是清朝的明君了,可是是這幾年大家才對他有了新的認識,你看上個世紀的清宮劇,哪一部雍正不是反派?還要誣陷他修改遺詔,更有甚者誣陷他殺害康熙謀朝篡位,為什麼呢?因為雍正在位期間大幅壓減官僚士紳的利益,減輕農民的賦稅壓力,可惜農民得利卻不會寫書,官僚士紳卻會寫書作傳,所以雍正的名聲越抹越黑,最可恨的是,得利的農民也以訛傳訛,民間各種演繹,導致雍正死後280餘年,才在民間也獲得了較好的聲譽。
四是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乾隆)。題主既然說清朝多明君,那麼一定認為乾隆也是明君了吧?看看他乾的事,登基不久,就廢除了他爹千辛萬苦推行的“攤丁入畝”、“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那些官僚士紳們一下又可以少交很多稅,當然要山呼萬歲了,書中的禮義廉恥、民為貴之類的哪有真金白銀實在,至於老百姓日子難過了,無所謂了,我又不是老百姓。然後數下江南,每次都是空船前去,滿載而歸,都是當地官僚士紳的“孝敬”,官僚士紳又不種地,那裡來的大家心裡都有數,乾隆他不知道?你看現在的電視劇還在對乾隆極盡溢美之詞,什麼《乾隆微服私訪記》、《鐵齒銅牙紀曉嵐》、《乾隆下江南》。同期外中國人記錄的底層中中國人,骨瘦如柴,衣不蔽體,餓死著比比皆是。看見了沒?不要得罪有話語權的人,說你是明君你就是明君,不是也是!說你是昏君你就是昏君,不是也是!
我們每個人都有立場,只有背叛階級的個人,沒有背叛利益的階級,所以不要輕信那些誰是明君誰是昏君的話,看看這話是誰說的,看看他到底做了什麼,只有明白了他採取的政策為了誰,我們才能知道他到底是那個階層的明君,是哪個階層的昏君。
-
5 # 馬巖峰1028
這個問題我覺得問的非常好,就好比問為什麼我們國家比拉美小國還窮一樣。畢竟我們目前面值最大的紙幣才100塊,人家最大的紙幣是100萬億,看看人家多有錢……
明朝昏君非常多,是誰論證的?
很多事不能只看表面。
清朝的皇帝的確都不是昏君、不是庸主,可惜明君也幾乎沒有(乾隆之後)。
嘉慶之所以被選當上皇帝,不過是乾隆為了當太上皇之後可以更好的繼續執掌皇權。這你還要說嘉慶是明君,那誰也沒辦法,畢竟大家都叫不醒裝睡的人。
再之後的大清皇帝們,也都是中人之才,加之外患嚴重,不敢肆意享樂,這確實可以說不是昏君,但就那這個說明君也不大合適。
而明朝的歷史,是清朝統治者審訂後發行的,很多記載就打了折扣。
客觀的說,明朝的皇帝們,相對而言,都不能算勤政,但也同樣算不得昏君。即便是天啟皇帝,一心只想當木匠,不想當皇帝,可也同樣死死地把皇權握在手裡。
尤其是明武宗,雖玩世不恭確是一代明君,可惜,在明史中,卻成了一個荒嬉無度的昏君。
很多人喜歡以個人德行來評價其歷史功績,這明顯是錯誤的,也是很無厘頭的。
若不是天啟早亡,崇禎倉促登基而後胡亂作為,有沒有大清尚未可知。
-
6 # 行走在消逝的歷史中
那麼這樣來說的話,我們認為所謂的明朝皇帝多為昏君而清朝的皇帝多為明君的話也不一定是那麼屬實的。
又比如說天啟皇帝,他根本就不想去做一個皇帝,只想做一個木匠,讓一個心要做木匠的人去治理那麼大的一個國家,聽起來就像是玩笑,但在大明王朝就是發生了這樣的事。
我們都知道,明之亡,實亡於萬曆,而清之亡,則實亡於乾隆。
肯定會有朋友說,人家不是康乾盛世嗎?
我只會告訴你,決定閉關鎖國的那個皇帝正是乾坤皇帝,你品,細品。
明朝萬曆皇帝以後的皇帝除了崇禎皇帝還能拿出來說說其他的皇帝都能給扣上一頂昏君的帽子,而清朝同樣的,從乾隆以後的皇帝也都是沒有任何可以讚賞的地方。
-
7 # 是啊小啊
歷史是由後人書寫的,明朝之後是清朝,清朝人寫的歷史肯定帶有一些偏見和詆譭,對明帝進行抹黑,這樣才能突出清朝皇帝的善治,而清朝由於歷史的原因,在清朝後期,因為列強的侵略,和中國內部發生的新文化運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等,結束了長達兩千餘年的封建統治,缺乏對清朝皇帝的針對性批判,從而產生了錯覺,認為明朝昏君多,而清朝昏君少的歷史記錄。
-
8 # LLYZ珍
1,從制度來看: 明朝制度,皇帝完全可以不理朝政,沒有皇帝制度照樣運轉。 清朝制度,皇帝沒辦法不理朝政,沒有皇帝制度完全玩不轉。
所以,好像明朝皇帝都在不務正業,清朝都在勤政。
所以,皇帝再勤奮,釋出的政策昏庸,怎麼會有利於國家?
3,歷史原因: 封建時代,抹黑前一朝代歷代皇帝,捧末代皇帝無非是要證明前代”氣數已盡“這是中國歷史的特色,也是是中國的傳統。
所以,清朝整個朝代幾乎都在抹黑明朝,當然明朝皇帝給人感覺是昏庸無能。
-
9 # 歷史品評
因為明代的奇葩皇帝太多了,經過宣傳大家經常認為明朝都是一群不理朝政的昏君。但是事實並非如此。明朝的皇帝顯得如此昏庸很大一部分原因要歸咎於文人集團。要知道在明朝文人集團與皇帝的碰撞是非常強的,而且明朝很多文人認為因為上諫而死是很光榮的,於是便有一波一波的文人去批判皇帝。到了清朝因為大興文字獄,文人此時已經完全沒了與皇帝碰撞的資本,並且開始膽怯,所以歌功頌德多了些,批判少了些。
-
10 # 愚蠢的人類嗄
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明朝的那些皇帝真的是“昏君”麼。就像描述的那樣,有的整天痴迷於木匠活,有的帶著一幫術士整天煉丹藥,有的一連多年都不上朝,還有朱厚照那個二貨乾的那些事就不一一列舉了。但是即便這麼個造法,國家也在正常發展,政府各部門也在正常執行,大權也掌握在自己手中,就從這幾點看,這些皇帝真的是多少有些能力的。
回覆列表
因為君權的問題,明朝的君主其實有時候說話是不咋管用的,而清朝的話,用歷史書的話說,就是清朝的皇權集權程度到達頂峰。
先說回問題,為什麼明朝昏君多?首先這個昏君是不準確的,大家都知道很多朝代其實是架不住君主昏庸的,比如司馬家的西晉、南朝的陳叔寶、北宋的徽宗,這種出一個就容易導致身死國滅,但是為什麼明朝出了那麼多個,還能維持一個相對長壽的國祚呢?答案是在明朝存在的大部分時間說話算數的根本不是皇帝。
在黃仁宇先生寫的《萬曆十五年》中,就通過描寫萬曆成長,來表現皇權受到了極大的鉗制。萬曆帝小時候是有一代名臣張居正所培養,一言一行都受到張首輔的注視,所以導致張居正在世時,萬曆帝不得不遵從於他,大有霍光之勢。但是張居正一死,萬曆帝就清算了他,這件事就可以看出大明時期皇權也是受到極大的限制,限制皇權的就是大明的官僚制度。
明朝的皇帝有個特點,就是很難跟手下的官僚們抗衡。而且這些官僚們還有一個習慣,把得罪皇帝當成一個上進的路子。經常有一些小言官出來罵萬曆帝,說他收受賄賂,搞得萬曆帝很火,畢竟一個天下之主,金口一開,錢就來了,還要啥賄賂。
於是萬曆帝想處罰這些言官,結果朝中群臣就上來阻撓,說這是個忠臣孝子,其中申時行的行為最有意思,一邊替萬曆帝寫處罰言官的詔書,一方面幫言官寫奏摺表達他們的苦衷。萬曆帝面對集體反對,再有天大的權利也執行不下去。
所以明朝的皇帝也很難做,經常被官僚們刁難,難以處理政事,所以很多皇帝乾脆心灰意冷,讓這些官僚自己玩去。後來萬曆帝雖然二十多年不上朝,大明也沒有崩潰,甚至萬曆年間發動的萬曆北韓戰爭、播州之役、寧夏戰役等萬曆三大徵都贏了。可以說,明朝運轉的基石根本不是這些朱姓皇帝,而是明朝的內閣,所以明朝皇帝昏聵只是被這些士大夫所排擠之後的無奈罷了。
而清朝則沒有士大夫把持朝政的情況,哪怕是權傾天下的和珅,也是說殺就殺,所以清朝的皇帝就顯得比較正常。至於清朝昏君少?百年屈辱歷史間的皇帝加執政,大大小小也有6位了(道光、咸豐、同治、光緒、慈禧、宣統),大清也才幾個皇帝啊?
所以這個問題應該改為“為什麼明朝皇帝顯得不正常,清朝皇帝卻不會?”會比較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