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水墨鄂州

    唐朝的太監和明朝的太監,雖然都是太監,但從根本上講不是一個次元的存在。

    唐朝歷史上,的確有很多權宦,從最早的魚朝恩、李輔國,到後來的仇士良、田令孜,唐朝的權宦數量要比明朝多。不過明朝的太監們知名度遠高於唐朝,什麼王振、劉瑾、魏忠賢,那都是太監中的太監,是大名人。

    不過唐朝的太監相比於明朝,那權力真是大太多了。唐朝的太監為難皇帝不是一次兩次。唐玄宗退位後,曾經被李輔國數次羞辱,代宗繼位後,李輔國居然對代宗皇帝說了這樣一句話:“大家內向坐,外事聽憑老奴”。

    “大家”是唐朝口語中對皇帝的稱呼,李輔國的意思是,皇上你就往裡靠靠吧,外面的事聽我的就行了。能跟皇帝說出這種話,說明唐朝的太監權力已經大到了無與倫比的地步。更諷刺的是,唐代宗聽完這句話,居然沒有任何辦法處理李輔國,最後不得不找了一個刺客把李輔國刺殺了。

    之後百年中,太監對皇權也是屢屢挑釁,甚至出現了甘露之變中大太監仇士良指著皇帝的鼻子罵的事情。而這種事在明朝,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

    明朝的太監,無論權力多大,都是皇帝的一條狗。舉個最典型的例子——九千歲魏忠賢,那是中國歷史上太監製度的集大成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魏忠賢對天啟帝,不敢有半點的不敬。都御史楊漣上書彈劾魏忠賢,魏忠賢怕天啟帝處理他,嚇得肝膽俱裂,幾乎精神崩潰。

    而魏忠賢看起來徒子徒孫遍佈天下,可是崇禎帝朱由檢,一個沒有任何根基的普通親王,上臺後僅僅幾個月就把魏忠賢給連根拔了,著名的太監劉瑾,明武宗消滅他只用了一個字條。因為明朝的皇帝制度帶來的優勢太大了。為什麼同樣是太監,太監和太監的差距就這麼大呢?

    因為唐朝太監和明朝太監的權力來源不一樣。明朝的太監,權力來源於批紅權。所謂批紅權,就是太監有權力替皇帝批准內閣的奏章。但這只是一個很虛無縹緲的權力,皇帝可以讓你批,也可以不讓你批,一切都在皇帝的一念之間。明朝太監的徒子徒孫也好,狗腿子也好,真正依附的都是那個替皇帝批紅的權力,或者說從根本上講還是依靠皇帝,而太監,只不過是皇帝隨時可以換下的代言人而已。

    如果瞭解唐朝歷史,就會發現,唐朝的宦官干政,是從安史之亂之後開始的,安史之亂以前從未有過類似記錄。這個鍋,說到底怪唐肅宗。唐肅宗為了搞掉他老爹唐玄宗,因為沒有人支援他,不得不拉攏太監李輔國。後來唐肅宗當了皇帝,就自然而然的把兵權交給了最信任的李輔國,開了唐朝宦官亂政的先河。

    安史之亂之後,地方藩鎮做大,唐朝朝廷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必須保證自己擁有一支強大的中央軍,也就是常駐在長安的神策軍,人數在十萬人以上。那麼這支中央軍交給誰帶領呢?很遺憾,是太監。為什麼交給太監?就不能交給別人嗎?自己帶領?不可能,一國之君去當軍頭,就沒有了任何當天子的體面。

    交給皇親國戚?唐朝的皇室關係太不穩定,從玄武門之變開始,皇室內鬥就沒有斷過。弟弟殺哥哥,兒子逼父親、外甥殺嬸嬸等等。每次政變,這些皇親國戚都要拉攏神策軍,如果把禁軍交給他們,那政變不更加頻繁了?交給武將?別逗了,地方藩鎮剛剛勉強消停下來,在中央又搞出來一個藩鎮?交給文官?唐德宗還真這麼幹過。

    唐德宗繼位初期,因為對太監非常反感,於是把禁軍兵權收回到自己手裡,交給了文官。結果,幾年以後,關中地區突然爆發了“涇原兵變”,一夥亂兵在長安造反,萬分危機的時刻,皇上想找禁軍——找不到。

    為什麼找不到?後來才知道,這些官禁軍的文官,為了撈錢而吃空餉,大部分的禁軍根本就沒有這個人,軍餉讓當官的貪了。而僅有的這些兵,也都是託關係上的名單,很多人都是長安的小商小販或者紈絝子弟,根本不在兵營。所以皇帝有難,禁軍沒有任何人來救駕。

    後來亂兵殺進了皇宮,唐德宗實在沒辦法,一群親信太監們自己拿著武器,保護唐德宗逃出來長安。“還是太監靠得住”——這是唐德宗當時的想法。唐朝皇帝發現,太監有一個最大的好處——忠誠,不會造反。太監不可能當皇帝,所以不可能造反。而且太監的服務物件只可能是皇帝,不可能另起爐灶,投靠藩鎮和文官的可能性很低(在前期)。把兵權交給太監,總不至於造反。對於皇帝來說,這就夠了。

    但是,到後來,唐朝的太監們已經完全掌握了朝廷的兵權。他們發現,不是自己的權力來自於朝廷,而是朝廷的權力來自於自己了!唐朝後期,朝廷勢力衰微,朝廷威嚴全靠禁軍在維持,也就是太監在維持。這時候,唐朝的太監們自然就理所當然的成為了朝廷的核心決策者,唐朝宦官的權力也就達到了巔峰。

    不過,要說明一點——唐朝太監的權力雖然大,危害卻沒有明朝太監大。為什麼呢?因為唐朝的朝廷就沒什麼權力,太監可以在朝廷裡亂政,卻折騰不到地方頭上。地方手握重兵的藩鎮們才不屌你長安的幾個死太監。而明朝不一樣,明朝是高度集權的政權,太監一旦把持朝政,危害是全國性的,因此才有全國到處修“生祠”的超級太監魏忠賢

  • 2 # 秋風拂檻

    明朝太監的所有權力都是皇帝給的,所謂司禮、秉筆和掌印太監,也不過是拿著皇帝的筆才有了偌大的權利。朱元璋當皇帝期間,為了中央集權,廢掉了丞相制度,希望強化皇權,但他沒想到,他給自己後代子孫留下了一個日漸膨脹的文官集團。老朱家的子孫精力才能氣魄都比不上太祖爺,想要制衡文官集團,便扶持起了宦官勢力。那些宦官之所以猖狂,是因為有皇帝做靠山,皇帝信任他,他就會得勢,一旦失寵,就會下場淒涼。也就是說,表面上看似是太監專權,實質是皇帝專權,太監不過是皇帝的工具。

    唐朝則不同,唐朝的太監,是作為一個獨立和強大的政治勢力出現在政治舞臺上的。唐朝從玄宗皇帝開始,宦官開始干政。中唐前期頻繁的宮廷政變,使得宦官得以其特殊的地位和職能參與政事,得以侍功取寵,得寵專權。安史之亂後,政局動盪,中央集權削弱,這一切給宦官勢力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良機。憲宗時設立樞密使一職,規定仍由宦官擔任。這個時期的權閹,已能執掌機要事務,操縱朝政了。到德宗時,禁軍統帥之權也迴歸於宦官之手。貞元十二年宦官統領禁軍已成了定製,直至唐末。宦官兩中尉與兩樞密使號稱“權閹四貴”,是唐朝中後期中樞機構中的重要成員,內樞密使充當君主之喉舌,神策中尉則是宦官專權的實力資本,兩者內外相連,共同參與中樞決策,左右朝政,以致在唐後期皇帝的廢立、生殺大權也被宦官所掌握。

    比較起來看的話,明朝太監不過是皇帝的"喉舌",太監的權利再大,也還是皇帝主動授予的權利。而唐朝太監,不僅是攫取了喉舌之權,還掌握了決策權,最關鍵的是,還掌握了軍權,唐朝中後期多位皇帝是被太監所殺,也有多位皇帝是被太監所立。

  • 3 # 歸義軍節度使

    肯定是唐朝,唐朝宦官有軍隊,可以殺皇帝立皇帝。這是東漢和明朝比不了的。比如十常侍亂政,再怎麼,也沒有軍隊啊。明朝魏忠賢,權力再大,還不是被皇帝弄死了。可是你看看唐朝,宦官手下有十八萬神策軍,隨意殺皇帝廢立君主。

  • 4 # 賀茂金

    關於太監干政始於秦代趙高,然而趙高之所以能幹政,並不是因為他是太監,他擔任的是外官丞相。

    真正的太監干政始於東漢和帝,皇帝年少不能理政,只能依靠母家外戚,而東漢的外戚幾乎都是豪門權貴,家族勢力本就強大,外加皇帝的執政權,更是無法制約,小皇帝長大以後,無法接觸到外臣,只能依靠和信任一起長大的太監,來與外戚爭權,東漢的太監是和皇帝相輔相成,榮辱與共的,所以東漢的太監也是最忠心的。

    唐朝自李輔國始,簡直代代出英才,個個都是太監行業的教科書級別,李輔國封王拜相,更是人臣的頂峰,唐代宗以後,中晚唐諸帝廢立,無不和這些個太監有關,究其原因無非就是太監掌握了軍權,大部分擅權的太監都擔任過諸如神策軍使之類的官職,唐朝的宦官專政也達到了歷史的最高峰。

    至於明朝的太監,他們本就是皇帝身上的寄生蟲,是一種依附於皇帝的一種存在,經過兩千年的積澱和一代雄主朱元璋的精心設計下,明朝的專治集權達到了歷代的頂峰,僅次於清朝,無論是內廷的太監還是外朝的內閣,他們都是皇帝的口舌和秘書,太監們的權利來自於一種叫做批紅的工作,無論是英宗時代的王振,武宗時代的劉瑾還是熹宗時代的魏忠賢,無論皇帝是個孩童也好,憤青也罷,哪怕是個木工皇帝,太監們所有的政令都是必須經過皇帝的同意,要是皇帝哪天不信任你了,魏忠賢或是劉瑾,只要皇帝的一紙文書就夠了,所以明朝的太監權利是遠遠比不上唐朝的。

  • 5 # 雨夜讀史

    唐朝和明朝的宦官相比,誰的權力更大?其實只要拿他們的“成績單”來對比一下就一目瞭然。

    唐朝的宦官,殺了兩位皇帝(唐憲宗、唐敬宗)、一位皇后(唐肅宗的張皇后)、廢過一位皇帝(唐昭宗),擁立了七位皇帝!可謂是“成績斐然”。

    再看明朝宦官的“成績”,就慘不忍睹了。明憲宗時的汪直曾經呼風喚雨不可一世,可是他在失去皇帝的信任後,被貶出京城,再也掀不起風浪。還有明武宗時的大太監劉瑾,也被明武宗輕而易舉拿下,最後凌遲處死。大名鼎鼎的魏忠賢魏公公,被17歲的少年天子崇禎在登基幾個月內就幹掉了。

    透過兩個朝代宦官交出的“成績單”來看,唐朝宦官的權力秒殺明朝宦官。

    唐朝宦官之所以這麼牛,和他們掌握了兵權有關。

    唐朝自唐德宗開始,唐德宗志大才疏,他發動的削藩戰爭,不但沒能成功,反而引火燒身,導致“涇原兵變”的發生,唐德宗倉皇逃離長安。

    這時只有竇文場和霍仙鳴帶領的宦官們守衛在他身邊。患難見真情,唐德宗認為宦官更可靠,於是他將神策軍的指揮權交給竇文場和霍仙鳴兩名宦官。從此以後,宦官典兵成為唐朝的制度。

    正是擁有了兵權,宦官們的腰桿子硬起來,甚至連皇帝的生死都掌控在他們手中。

    一代明君唐憲宗晚年因為服食丹藥而身體不好,他的心腹宦官吐突承璀密謀要擁立他的次子李惲為太子。

    當時的太子李恆急忙問計於舅舅郭釗,於是一場宮廷政變發生了。公元820正月二十七日,宦官陳弘志將唐憲宗殺死,之後宦官王守澄和梁守謙帶領神策軍簇擁著李恆登基。

    唐憲宗的孫子唐敬宗則更慘,不但自己的老婆被宦官睡了,自己的小命也丟在宦官手裡。

    當時,宦官劉克明由於後臺硬,進宮時沒有淨身。唐敬宗是個愛玩的主,整天忙於打獵、打馬球等活動而冷落了妃子,於是劉克明趁虛而入,睡了唐敬宗的幾個妃子。

    有一次唐敬宗在打獵時誤傷劉克明,劉克明被嚇得半死,以為姦情被皇帝發現,於是他聯絡了一些對皇帝不滿的宦官,將唐敬宗殺死。

    將唐朝宦官事業推向巔峰的人是仇士良仇公公。仇公公是唐文宗時的大宦官。唐文宗籌劃了剷除宦官的“甘露之變”行動,但是由於行事不周密,行動徹底失敗。

    仇公公很生氣,後果很嚴重。他派出神策軍鎮壓政變,神策軍誅殺了三個宰相以及六百多名各級官吏和金吾衛士兵。“甘露之變”後,唐文宗淪為傀儡,任由宦官們擺佈。

    而明朝宦官只有硃批(代替皇帝批閱大臣的奏摺)和蓋印的權力。都督府掌管兵籍和軍政,但是不能直接統率軍隊,軍官的選授權在兵部,而軍隊的調遣和最高指揮權則在皇帝。由於兵權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所以明朝宦官無論如何蹦躂,皇帝要除掉他們都輕而易舉。

    明武宗時的大宦官劉瑾經常利用明武宗貪玩的特點把持朝政。每次在明武宗玩得不亦樂乎時,劉瑾就拿著奏摺來找明武宗批閱。此時明武宗往往把奏摺交由讓劉瑾處理。因此劉瑾逐漸把持了朝政。但是等到有大臣奏報劉瑾謀反時,明武宗立即將劉瑾逮捕入獄,並且凌遲處死。

    魏忠賢在明熹宗即位後,透過勾搭明熹宗的奶媽客氏而逐漸得到重用。魏忠賢排除異己,專斷國政。崇禎繼位後,在短短几個月時間,就以魏忠賢所犯十大罪,逼其自縊身亡。

  • 6 # 歷史的拐點

    這個問題歷史書上已經無數次告訴我們。唐朝的太監權力遠大於明朝的太監。

    劉謹,魏忠賢之輩權勢再大,覆滅不過是皇帝的一句話。而在唐朝李輔國,魚朝恩之流再不學無術,依舊時有左右政局,擁廢君王的舉動。這是多種因素造成的綜合結果:

    1.外臣宦官之間關係不同

    唐朝大宦官們往往掌控禁軍及內朝同時,還在外朝尋找宰相作為盟友,雙方內外呼應,總攬朝政。即使事情出現紕漏也能相互掩蓋,矇混過關。於是朝政大權旁落,皇帝也只能無奈的成為傀儡。

    明朝則不然,皇帝們一直在主動維持外廷與內朝相互對立。設立東廠,西廠等特務機構正是激化朝臣、宦官敵對的手法。再加上明朝取消了宰相制度。外朝行使權力分散到很多手中。最後則是雙方權力涇渭分明,責任劃分明確。最好的例證便是張居正與馮保一內一外徹底掌握了明朝朝政十年時光,除此之外再無特例。

    2.宦官內部的權力制衡

    唐朝的大太監往往是一人獨尊。其他的全是他的徒子徒孫。所有的權力全部控制在大太監手中。絕對的權力帶來絕對的腐敗。天長日久這些太監難免變得目中無人。

    明朝卻不同,宦官的權力被分為不互相統屬的幾部份。比如幫助批閱奏章的司禮監掌印太監和掌管特務機構東廠的督公,以及各種次一等的太監。他們就如同亂世裡的軍閥有合作有敵對。唯一能夠仰仗的只有皇帝的賞識。他們不會想著威脅君權,反而只會一心巴結皇帝。

    3.政權的穩定及兵權的分散

    唐朝安史之亂後。中央政府風雨飄渺,權威下降。各地藩鎮閉門自守,少有忠君報國的思想。中央發生宦官廢立皇帝。只要不影響自己的權力,藩鎮根本不在乎是哪個李家人當皇帝。甚至他們還樂見其成,畢竟妥協越多他們的權力越大。中央禁軍徹底掌握在宦官手中。其他的軍隊都是各個藩鎮的私兵,根本是聽調不聽宣。

    明朝則非常好運氣。除了個別時間,未曾出現過太大的政治危機。偶遇險境也總力挽狂瀾的肱骨之臣。比如於謙等人。明朝政局一直處於穩定狀態。至於兵權,前期是衛所制度,將兵分離。後期採取募兵制,各省的募兵由各省總兵控制,中央給予財政。所以未曾未出現一人掌控天下兵馬的情況。

    4.思想鉗制做的到位

    明朝時期,朱元璋首開八股取士。等到宣宗朱瞻基的時候,更是在宮內開設“內書房”由飽讀詩書的大學士為年輕的宦官講述忠君體國的思想。直接內外達到了鉗制思想的目的。這些人即使未來身居高位很難有反抗君權的行為。

    相反唐朝時期是一個思想大活躍期,統治階級並不看重思想的鉗制。於是才有了我們熟知的唐詩三百首,才有了李白、杜甫這樣百年難遇的大文豪。

    綜上所述

    明朝的閹禍未曾造成大的影響。主要原因是明朝的中央集權制度更加完善政局穩定以及思想鉗制到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黃腳立魚掉鱗死亡是怎麼回事,怎麼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