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步蘭香407

    謝邀,史料記載,詩歌最早起源上古時期,人們在生產勞動,男女相戀,宗教活動產生的有韻律的語言,雖沒有文字記載,傳播傳式是口頭傳遞。後來人們創造了文字,詩歌才記錄下來,用文字傳播。周易爻辭有韻的語言是詩歌記錄的萌芽。《詩經》又稱詩三百是真正有韻律,有規範的詩歌形式,其內容包括《風》,《雅》,《頌》。表現形式,賦,比,興。是中國有文字記載的第一部詩歌總集。

    從以上分析不難看出,有文字記載以前就有了詩歌。詩歌是中國古代勞動人知識智慧的結晶!

  • 2 # 樹懶讀書會

    有文字記載就有詩歌這個理論不成立。

    詩歌早於文字,在文字記載前就有了。

    詩歌起源於上古的社會生活,因勞動生產、兩性相戀、原始宗教等而產生的一種有韻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

    《尚書》:"詩言志,歌永言"這便形象地指出了詩與歌的內在聯絡。由於這種情況,後來人們就把詩與歌並列,稱為“詩歌”,目前,詩歌已經成為詩的代名詞了。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裡面好多經典的篇章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 3 # 漁樵之人W

    謝謝邀請!詩歌的出現比文字的出現早。在遠古時期,一些勞動歌謠,就是口頭的詩歌,它的流傳就是靠口頭,是沒有文字記載的。人們在勞動的時候,唱著歌謠,使勞動有節奏,增加勞動效率,如打夯,要同時用力,就得有勞動號子。這個“勞動號子”就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口頭創作的詩歌。到有了文字的時候,才可以用文字記載詩歌流傳後世。

  • 4 # 南縣易可85635859

    詩歌的起源和作為文學樣式的詩歌起源含義不同。原始詩歌早於文字的出現。但作為文字式樣的詩歌是與文字相應而生的。

    遠古時期,人類的最主要的社會活動是狩獵,因而有了關於狩獵的詩歌:《詩經》中的《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肉”應該就是當時狩獵活動的記載。“斷竹:砍伐野竹;續竹:接駁弓竹;飛土:打出泥彈;逐肉:追捕獵物”。除了狩獵,還應該有各種祭祀活動,《禮記》中《蠟辭》記載了神農時代的一首祭祀歌謠:“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意思是“土,回到你的地方去;水 回到你的溝裡去;蟲 不要吃我的莊家;草木,回到你的河邊去”每年的12月,我們的古人要舉行祭祀百神之禮,稱為蠟禮,蠟禮上所用的禱辭,即稱蠟辭。這首短歌就是“蠟辭”。這些短詩歌,是出之於文字之前,產生文字後收集整理的。

    什麼是詩歌呢?《尚書·虞書》說:“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詩是表達思想情感的,志指情志。歌是吟唱表達思想情感,“詠”是曲調,記錄下來就是曲譜。音調要合乎吟唱的音律,音律要諧和。為了使歌能更好地表達感情,就需要聲(配樂)的支援,用自身協調的聲來配合歌,於是就產生了和諧的歌曲。這就是歌曲的自然的誕生過程。《禮記·樂記》中說:“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這裡告訴我們,原來的詩、歌與樂、舞是合為一體的。詩原本就是歌詞,遠古時期,人們的表演時候,詩是配著音樂、舞蹈而歌唱的。隨著社會的發展,詩、歌、樂、舞也脫離原貌,自成一體了。

    可見:詩與歌統稱就是詩歌。

    詩和歌原本不是同樣的概念。詩是人類的社會活動中最具有文學特徵。而作為表示情感的歌,產生於詩之前。歌源於古代人民的勞動號子及民歌。遠在文字、文學產生之前,我們的祖先在勞動中的號子是歌的最初形式。最初,遠古的人們們在勞動中用“啊、兮、哦、唉”等感嘆詞來解除枯燥,去除疲憊,增加勞動情趣。慢慢地加加進了雙音詞,比如“哼唷、哼唷”來表示情緒。在這些用單音詞和雙音詞表達情感的時候,可能語言還沒有出現,或者是語言很不成熟。這就是原始的歌。隨著語言的產生,人類對於客觀世界的認識逐漸深化,感情也更加豐富,僅用幾個感嘆字來表達思想就遠遠不夠了。於是,人們在歌里加進了實詞,以滿足情感表達的需要。比如一群男子在打夯築基,有個姑娘路過,帶頭喊號的就會即興發揮,喊道:“大家看呀——哼唷——河邊來了——哼唷——一位姑娘——哼唷——腰似柳枝……”增加的實詞,就成了詩與歌結合的雛形。

    當文字產生以後,先人們為了方便把生產生活中積累的經驗進行傳授,會自覺和不自覺地編成了類似於順口溜的韻文,這一方面便於記憶,另一方面也利於傳播。用文字書寫的歌詞終於出現了。這時,一支歌就包括兩個部分:一是音樂,二是歌詞。音樂是用來抒情的,歌詞就是詩,是用來記事的。這樣看來,詩配上音樂就是歌,不配音樂而單獨出現就是詩。由於最初的詩都是配上音樂來表演的,因此在當時的人看來,歌就是詩,詩就是歌。

    我們說“詩言志”,“志”表示停止在心上,意思就是記憶。自從,人類社會產生文字以後,就能夠用文字記載下社會活動,這就是“志”。我們現在見到的鄉志、史志等就是這個意思。詩言志,志就是詩的文字表述。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詩從它誕生之時開始,就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與歌緊密相聯的。《毛詩序》中說:“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書》中說:“詩言志,歌永言。”這都形象地指出了詩與歌之間內在的聯絡。因此,後來人們就把詩與歌並稱為“詩歌”。而現在,“詩歌”已經成為“詩”的代名詞了。

    詩歌與舞蹈也是密不可分的。舞蹈是憑藉人體動作去抒發情感的表演藝術,詩歌在吟唱中加上形體動作,增強詩歌的表達的情趣這是很自然的事。

    說到現在,我們知道了詩、歌、舞是人類情感宣洩的不同方式:詩是用四聲;歌用五調;舞是用形體,而貫穿其間的則是音樂。

    中國的文字體詩歌的發展,由《詩經》,《楚辭》,《漢樂府》

    ,《南北朝民歌》,《唐詩》,《宋詞》《元曲》至現代詩歌,則不斷依籟文字而提升藝朮水平。以後單獨論述。

  • 5 # 桃之夭夭老牛

    這個問題問得不準確,其實詩歌比文字的歷史要長得多。

    古代文獻中關於遠古音樂的傳說,有一類是以某某氏為名的古樂,如朱襄氏之樂、陰康氏之樂、葛天氏之樂、伊耆氏之樂等。其中葛天氏之樂是“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呂氏春秋》),即舞者拿著牛尾巴,邊舞邊唱。所唱的 8首歌中,有《遂草木》、《奮五穀》、《總禽獸之極》等,表現了人們盼望農牧業獲得好收成的心願,這些歌就是後人所說的詩歌。伊耆氏之樂所唱歌詞“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禮記·郊特牲》)之類也是詩歌。

    《吳越春秋》曰:越王欲謀復吳。范蠡進善射者陳音。音。楚人也。越王請音而問曰:孤聞子善射。道何所生。音曰:臣聞弩生於弓。弓生於彈。彈起於古之孝子。不忍見父母為禽獸所食。故作彈以守之。歌曰:“斷竹續竹。飛土逐肉。”

    魯迅在《且介亭雜文》談到詩歌起源時說得很清楚:“人類是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創作的,可惜沒有人記下,也沒有法子記下。我們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連話也不會說的,為了共同勞作,必須發表意見,才漸漸的練出複雜的聲音來。假如那時大家抬木頭,都覺得吃力了,卻想不到發表。其中有一個叫道:‘杭育杭育’,那麼這是創作。……倘若用什麼記號留存了下來,這就是文學;他當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學家,是‘杭育杭育’派”魯迅先生講得很清楚,“人類是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創作的”。

    古希臘的《荷馬史詩》相傳是由古希臘盲詩人荷馬創作的兩部長篇史詩——《伊利亞特》和《ODYSSEY》的統稱,是他根據民間流傳的短歌綜合編寫而成。荷馬史詩記載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9世紀的社會和邁錫尼文明。經過荷馬的整理,至公元前八世紀和七世紀,逐漸定型成為一部宏大的戰爭傳說,在公元前六世紀的時候才正式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到公元前三世紀和二世紀,又經亞里山大里亞學者編訂,各部為24卷。由此可見,荷馬史詩最早不是文字記載的,而是口耳相傳,最後才有文字版的。

    古埃及也是這樣。在尼羅河兩岸,原始公社制的解體,早於其他地方。在公元前4000年前後,這裡就出現了一系列小的奴隸制國家,隨後又合併成兩個大的國家,即上埃及和下埃及。兩國經過多年的戰爭,上埃及戰勝了下埃及,建立了統一的奴隸制國家。這時就有了古埃及最早的文學作品。大約於公元前3300年發明了象形文字和用尼羅河兩岸生長的紙草製成的紙草卷。這樣,過去依靠口頭傳述的事情,現在有了文字記載。人類社會進入了有史時期。過去在民間流傳的一些文學作品也得以儲存下來。

    像其他古文明一樣,古代埃及文學中,詩歌也是最早產生的一種文學體裁。在古埃及墓地的石柱和牆壁上,在紙草卷以及宗教詩文集中,儲存下了大量的詩歌作品。它們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世俗詩、宗教詩、宗教哲理詩、讚美詩等。

    在古埃及的世俗詩中產生得最早的是勞動歌謠,大約出現於公元前3000多年前,先在口頭上傳唱,後來被記錄下來。如在埃及埃爾·開布的帕赫裡墓壁上發現的《莊稼人的歌謠》、《打穀人的歌謠》和《搬穀人的歌謠》等。這類作品儲存下來的不多,但卻真實地反映了當時奴隸們的生活、生產勞動和思想情趣,是古代文學中的精華。此外,還有一些表現當時青年男女之間互相愛慕的純真感情的愛情詩,也屬於世俗詩之類。

    世界文學史上,最早的文學作品都是先在口頭流傳,出現文字後再被記錄下來的。而在各種文學門類中詩歌又是最早出現的,所以說在文字記載之前就有詩歌了。

    有人說世界各國都有詩史類的作品,只有中國沒有。這是個錯誤的觀念,中國不是沒有詩史,而正是因為中國文字成熟得太早,很早就有了官方出版的詩歌總集,以至口耳相傳的詩史無人重視了。但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很多少數民族的詩史流傳至今。

    藏族的《格薩爾王》包含370部史詩,達8000餘萬字,是世界上最長的英雄詩史。還有《瑪納斯》是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地方傳統民間文學,整部史詩長達23萬多行,共2000萬字。《江格爾》是蒙古族衛拉特部英雄史詩,迄今國內外已經蒐集到的共有60多部,長達10萬行左右,其實它的篇幅極長,實際上沒有人知道它到底有多長。過去民間流傳著一種說法:誰要將《江格爾》唱完,誰就會立刻死掉。據說沒有一個人能把全部江格爾學會,也沒有一個人能將江格爾全部唱完。據記載,能演唱70回江格爾的藝人就已經被稱為“史詩的口袋”了。

     2014年10月,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特別談到:“從《格薩爾王傳》、《瑪納斯》到《江格爾》史詩,從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的今天,產生了燦若星辰的文藝大師,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文藝精品,不僅為中華民族提供了豐厚滋養,而且為世界文明貢獻了華彩篇章。”

    習近平的講話也是我們文化自信的表現,文字產生以前的文化也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

  • 6 # 老街味道

    問題:有文字記載開始就有了詩歌,這個理論成立嗎

    前言

    有文字記載就有了詩歌,這樣說也對。不過沒有文字時,詩歌早就存在了。

    說起最早的詩歌,一般認為起於沒有實際內容的勞動號子。有記載有內容的詩歌,公認為是《斷竹歌》。

    一、第一首詩歌《斷竹歌》

    東漢趙曄的《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中,記錄了勾踐伐吳的故事:

    音曰:“古者人民樸質,飢食鳥獸,渴飲霧露,死則裹以白茅,投於中野。孝子不忍見父母為禽獸所食,故作彈以守之,絕鳥獸之害。故歌曰:‘斷竹,續竹,飛土,逐宍’之謂也。於是神農皇帝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四方。

    陳音是勾踐請來的箭術大師,他在講弓箭的來歷時, 引用了一首古詩歌:

    斷竹,續竹,飛土,逐宍’

    這八個字的意思是,孝順的兒子為了保護父母,砍下竹子做彈弓,射出彈丸逐鳥獸 。宍通“肉”,鳥獸的意思。這

    清乾隆41年《新鄭縣誌·藝文志》記載:

    “劉勰《文心雕龍》雲:黃歌《斷竹》,質之至也。又曰:《斷竹》黃歌乃二言之始。注:黃,黃帝也。”

    《斷竹》黃歌被認為是皇帝時期的歌謠,看內容似乎是一首獵人之歌。

    另外,《斷竹》歌押平水韻的【入聲一屋】,遠古的歌謠符合宋朝的韻律,可見隋朝時制定《切韻》時,生活的發音和遠古類似,文化的傳承還是很值得我們驕傲的。

    二、葛天氏歌謠

    魯迅在《漢文史綱要》第一篇《自文字至文章》中寫到:

    在昔原始之民,其居群中,蓋惟以姿態聲音,自達其情意而已。聲音繁變,濅成言辭,言辭諧美,乃兆歌詠。時屬草昧,庶民樸淳,心志鬱於內,則任情而歌呼。

    在文字出現以前,原始人群居時,用”姿態聲音“表達自己的情意,漸漸出現了歌詠。

    魯迅引用了《呂氏春秋·古樂篇》的一段話:

    復有巫覡,職在通神,盛為歌舞,以祈靈貺,呂不韋雲,“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 (《呂氏春秋》 )

    葛天氏的歌謠是勞動和祭祀時歌謠。其八闋包括:

    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遂草木》,四曰《奮五穀》,五曰《敬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三、結繩而治與倉頡造字

    傳說古人曾經結繩而治,但是結繩之法,我們就不清楚了。早期的文字出於何人之手,很難說得清,後人歸功於倉頡,應該也是臆斷。

    許慎《說文解字序》雲:

    “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 

    華夏民族流傳下來最早的成熟文字是甲骨文,據考證是商朝的文字,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

    結束語

    雖然說詩歌早於文字,但是傳說中的遠古歌謠如《斷竹歌》、《南風歌》等,還是透過文字的形式流傳了下來。

    不知道這些記錄歌謠的人,當年是如何判斷的。

  • 7 # 阿鼎AD

    不成立!中國的非遺名錄中,有許多古歌,是很久很久以前,還沒有產生文字時,就有了比較著名的如《格薩爾傳》,彝文的《阿詩瑪》版本記錄了阿黑與阿詩瑪的傳說,這些抒事長詩都是少數民族一代代靠口頭傳承下來的,作者整理了一部滇流傳東北地區的苗族抒情長詩《蒡儉》,曲靖的的苗族市志上說來自蒙古,那時不可能產生文字,苗文和唱詩也是後來的傳教士發明的一些符號,麗江在沒有漢字前,創立了東巴象形文字並有了納西歌謠。作者主編過民間文學整合,其中的歌謠趕馬歌,也是靠口頭傳承傳唱在茶馬古道上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巴薩這幾年投入了幾億歐,為什麼場上陣容還是3年前的那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