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洛侃侃

    皎潔的月亮悄悄的就爬上了柳梢,被驚醒的雀鳥撲稜稜的拍打著翅膀。清朗的蟬鳴聲隨著夜風四處飄蕩。夜空中瀰漫著將要成熟的水稻的香氣,人們聯想著今年應該是豐收的一年,池塘邊傳來了青蛙們早來的祝福。

    天邊隱隱閃爍著幾點寒星的光芒,兩三點雨已經落下。曾經林子邊上的茅草屋,轉過這座橋就可以看見了。

  • 2 # 許家那個人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是宋代詞人辛棄疾貶官閒居江西時創作的一首吟詠田園風光的詞。全詩如下: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這段詩的譯文是天邊的明月升上了樹梢,驚飛了棲息在枝頭的喜鵲。清涼的晚風彷彿吹來了遠處的蟬叫聲。在稻穀的香氣裡,人們談論著豐收的年景,耳邊傳來一陣陣青蛙的叫聲,好像在說著豐收年。

    天空中輕雲漂浮,閃爍的星星時隱時現,山前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我急急地從小橋過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廟附近樹林旁的茅屋小店哪裡去了?拐了個彎,茅店忽然出現在眼前。

    下闋第一句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在白月光下,作者聞著稻花的香味,聽著樹上的蟬鳴和水裡的青蛙叫聲,繼續往前走。他抬頭看了看天空,發現只有“七八個星”掛在天邊。突然,本來還掛著星星的天空卻下起小雨來,“兩三點雨”滴落到了他身上。作者本來好好的心情被小雨帶壞了,心裡還在想等會會不會下一場大雨呢?於是他加快了腳步,趕緊尋找躲避雨的地方。

    下闋第二句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作者剛從山嶺小路轉過彎,過了一座溪橋,就在土地廟旁的樹林外,發現了一座茅屋可以躲雨。高興的他仔細一看,這不是自己從前落過腳的那家小店嗎?

    總述:下闋開頭,詞人就樹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運用對仗手法,以加強穩定的音勢。“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在這裡,“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輕微的陣雨,這些都是為了與上闋的清幽夜色、恬靜氣氛和樸野成趣的鄉土氣息相吻合。特別是一個“天外”一個“山前”,本來是遙遠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筆鋒一轉,小橋一過,鄉村林邊茅店的影子卻意想不到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必刪)

  • 3 # 來生的魚

    原作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背景

    是辛棄疾中年時代經過江西上饒黃沙嶺道時寫的一首詞。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辛棄疾因受奸臣排擠,被免罷官,開始到上饒居住,並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在此期間,他雖也有過短暫的出仕經歷,但以在上饒居住為多,因而在此留下了不少詞作。詞中所說的黃沙嶺在上饒縣西四十里,嶺高約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下有兩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餘畝。這一帶不僅風景優美,也是農田水利較好的地區。辛棄疾在上饒期間,經常來此遊覽,他描寫這一帶風景的詞,現存約五首,即:《生查子》(獨遊西巖)二首、《浣溪沙》(黃沙嶺)一首,《鷓鴣天》(黃沙道上即事)一首,以及本詞。

    江西上饒黃沙嶺自然風光詩畫合一

    明月別枝驚鵲------一幅水墨剪影

    夜半時分,萬籟俱寂,湖藍色的天空,一輪明月冉冉升起;皎潔的月光突然驚擾了小鳥的美夢,誤以為黎明將至,輕吟、踮足、展翅,飛向遠方,樹枝搖曳;明月,鳥影,湖藍色的天空,墨色的疏朗有致的樹枝,構成了一幅水墨剪影畫。

    清風半夜鳴蟬------一曲飄逸小夜曲

    清風徐徐,樹草搖曳,天地澄澈,月色空靈,詩人獨行山野之間,沉靜,悠閒,如仙之飄逸,如水之玲瓏,蟬之清唱,如一闕小夜曲,悠悠流淌。

    稻花香裡說豐年------一杯香醇美酒

    詩人的目光徐徐從長空舒展,俯向那遠方的山巒,溝壑,人家、小院;淡淡的月色中,金黃的稻穀虔誠彎腰,沉甸甸的稻穗是它對大地的謝恩,是它對樸實農家的微笑,似一杯香醇的酒,要淹死這山,這月,這世界。

    聽取蛙聲一片----一片幸福的海

    明月讓小蛙驚喜,清風讓小蛙自由,淡淡澀澀稻香,讓小蛙今夜無眠,不遠處農家院子,那雙赤腳踩在清涼的石板上,那勞累了一天的身子依在木門上,豐收的鐮刀早已磨得亮錚錚,望著眼前的那片淡黃,聽著田蛙的一片亂叫,辛苦的耕種人也如蛙一樣,炫耀自家的稻子,暢想幸福的明天。

    七八個星天外----曠遠的底色

    鳥飛去,蟬歌吟,樹枝搖曳輕舞,月色融融香香風,天空遠退,星子含羞,詩人成了山間一株會呼吸的仙草。

    兩三點雨山前----一雨驚醒夢中人

    正在花非花,霧非霧,逍遙自在天地遊,一滴小雨,兩滴小雨,三滴小雨,淘氣的告訴詩人:

    再不跑,衣服要被打溼了,書呆子。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柳暗花明又一村

    月亮悄悄溜走了,星星跟著躲藏了,風越來越歡快,雨,一滴,兩滴,三四滴,驚慌的詩人突然想起,熟悉的茅店就在社廟樹林那邊,跑過小溪的石橋,再轉個彎,那茅店便突然出現在眼前,真是喜出望外呀!

    人生多不順,彈劾謫上饒,但蒼天給予了詩人意外的驚喜,也許他和蘇軾一樣,大聲的說: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 4 # 六零後的退休生活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宋】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

    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裡說豐年,

    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

    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

    路轉溪橋忽見。

    【解釋】

    明亮的月光驚起了正在棲息的鳥鵲,它們離開枝頭飛走了。在清風吹拂的深夜,蟬兒叫個不停。稻花香裡,一片蛙聲,好像是在訴說好年成。不一會,烏雲遮住 了月亮。只有遠方的天邊還有七八顆星星在閃爍,山 前竟然落下幾點雨。行人著慌了:那土地廟樹叢旁邊過去明明有個茅店可以避雨,現在怎麼不見了?他急急從小橋過溪,拐了個彎,茅店就出現在他的眼前。

    【作者小傳】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濟南人。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有《稼軒長短句》。

    這是辛棄疾的一首田野山水名作。它以自然樸素的語言,清新爽朗的風格,使我們不僅看到一幅鮮明逼真的田野風光畫。而且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開頭“驚鵲”和“鳴蟬”兩句動中寓靜,把半夜“清風”、“明月”下的景色描繪得令人悠然神往。然後,筆鋒一轉,由上瞧而下視,田野上稻香樸鼻,蛙聲悅耳,既有嗅覺所感,又有聽覺所聞。僅僅二十五個字,作者就把田野上、下的景緻繪聲繪色地勾勒出來了,很有立體感。層次分明,靜中有動,鮮明對比,真切感人。進一步說明眼前洋溢著豐收年景的夏夜將給人們帶來的幸福。

    在下半闋前兩句中,“七八個”、“兩三點”這幾個數詞的巧妙運用,道出了“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輕微的陣雨,這些都是為了與上闋的清幽夜色、恬靜氣氛和樸野成趣的鄉土氣息相吻合。特別是一個“ 天外”一個“山前”,本來是遙遠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筆鋒一轉,小橋一過,鄉村林邊茅店的影子卻意想不到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詞人對黃沙道上的路徑儘管很熟,可總因為醉心於傾訴豐年在望之樂的一片蛙聲中,竟忘卻了越過“天外”,邁過“山前”,連早已臨近的那個社廟旁樹林邊的茅店,也都沒有察覺。前文“路轉”,後文“忽見 ”,既襯出了詞人驟然間看出了分明臨近舊屋的歡欣,又表達了他由於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遠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體現了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底,令人玩味無窮。

    《西江月》這首詞描寫的既不是出奇的名山秀水,也不是引人注目的奇觀壯景。它只不過是人們常見的月、鳥、蟬、蛙、星、雨、店、橋,然而我們從這首詞中卻能得到一種美的享受,喚起我們對田野風光的熱愛。

  • 5 # 今朝日談

    辛棄疾的這首《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出自《稼軒長短句》。

    長短句的含義從唐到宋之後發生了變化。唐之前基本為古體詩、賦,詩體句法多以五言為主,到了初唐逐漸打破了舊體句法,出現了大量的七言詩。而七言詩相較五言詩句子長,因此也把七言詩成為長句,但少有人稱五言為短句。

    古代詩歌不是用來朗讀的,而是配以曲調進行歌詠的,至唐中晚期,隨著經濟的發展,曲調變得曲折豐富,與之相和的詩歌也漸漸在句式上發生變化,產生了五言七言混合的詩體,是為長短句。這種詩體又被分別出來,隨著曲調慢慢發展成曲詞,到了宋代就成了詞的別稱。但是在中晚唐出現長短句這種詩體意義還一直保留到了明朝。《稼軒長短句》應該借長短句為詞別稱,就是辛棄疾的詞集。

    辛棄疾在創作這首詞的時候,正是他貶居江西上饒時期作的。《西江月》這首詞牌名取自李白“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裡人”,西江便是長江。

    上闕“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景物描寫動靜結合,更加描繪出了一個農曆6月明月當空,生機勃然的初夏景色。詞人走在鄉間的路上,明月照亮 道路一路暢行,但是當晚的月光真是太亮了,直照得本該入眠的枝頭鵲鳥不能安眠,不時地在枝頭盤旋聒噪。這時候清風徐來,給白日存餘的暑熱帶來一絲清涼,雖然涼快了許多,那些脫了殼的蟬們還在不停地鳴叫著,沒日沒夜地只為完成最後的使命。清風也送來了稻花的清香,多麼清甜的味道啊!哦,原來前面就是一大片的水稻田,田中傳來的蛙聲連城一片。聞見了這些花香,聽見了這些蛙鳴,就彷彿看到了那不遠地豐收場景。

    在上堯稻花便是在芒種過後的夏至至小暑的節氣間盛開,這個時節的物候正是鳴蟬、跳蛙。暑氣正開始上騰,在吸收了一天熱騰騰的水汽後,夜間氣溫驟然轉涼,當下明明月光明亮,雲彩高遠,不一會就淅淅瀝瀝的下起幾點小雨來。於是,至詞人寫到下闕,天氣已然由晴入雨了,我們跟著詞人的腳步也體會到天氣由晴轉雨的突然。

    下闕“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在寫景中更多地加了“情”,情景交融,讓人在景中有所思,有所行動。

    詞人正心神盪漾地欣賞這初夏農家美景,暢想著豐年,突然天氣突變,烏雲遮住了原本光亮的月亮,連漫天的星子都只剩下七八個還能看見,大地一片混沌。說話間,雨已經落了下來,好在開始下的不大,就這麼稀疏的落了幾滴。糟了,趁月色而來時未曾料得會下雨,便沒有帶雨具,這該如何是好?

    哦,對了,記得社廟那邊的林子旁有個鄉野小店,今夜就在那裡落腳吧!月亮被遮蔽了,這道路變得昏黑,幾乎要不能辨認方向了,走了這麼久怎麼還沒有見到那家小店呢!沒有辦法,那就繼續走吧。原來這條路轉過去連著一座溪橋。哎,那不就是我找了半天的小店嗎!

    這首詞裡面的展現出詞人的心境和行為換成白話文需要這麼一段文字來說明,可詞人卻將整個情、景的變化都包含在了這短短50字中,高度濃縮了萬般心情,因此,更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 6 # 清川流夢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是宋代詞人辛棄疾閒居上饒時寫的,全詞扣住了“夜”字,把自己的見聞以白描的手法勾畫了出來。有聲有色,情溶於景,一幅生機勃勃的農村田園風景畫躍然紙上。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這是詞的下片。月明驚鵲丶清風鳴蟬丶豐年蛙聲令詞人陶醉,不免有點飄飄然了。驀地烏雲佈滿了天空,遮住了月光,只有七八顆星星稀疏地掛在天邊。兩三滴小雨從空中飄落了下來,這是夏雨要來的前兆,這可怎生是好?對了,想起來了,原先這裡土地廟旁邊不是有間茅店,那不正好可以避雨嗎。在昏暗的道路上加快了行進的步伐,跨過溪上的古橋,一轉彎,那間茅店就出現在眼前。

    稀疏的星天丶點滴的小雨丶昏暗的道路丶小溪上的古橋丶彎彎的小路丶樹林旁的茅店這些全是視覺的感應,為了尋找避雨之地,心情的急切,看到了茅店時的釋然,這些都溢於言表。

    如詩如畫的意境,辛棄疾信手拈來,渾然天成,不得不讓人拍案叫絕!

  • 7 # 三尺講臺兩袖清風

    我個人覺得把題目換成“下闋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會更好!

    為何?且聽我慢慢到來。

    辛棄疾

    南宋著名愛國詞人,一生力主抗金,渴望恢復中原。但壯志未酬,長期閒居。宋詞領軍人物,豪放詞派代表人物,但他的婉約詞,語言清新,意境優美,內涵豐富,成就頗高。《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便是其中的一首,原詞如下: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這首詞是作者晚年退隱江西上饒農村時所作。“西江月”,詞牌名。“黃沙”,即黃沙嶺,位於江西上饒帶湖,風景優美。“夜行黃沙道中”,是詞的題目,點明詞的內容是詞人夜行黃沙道途中所見所感。

    上闋重在寫景。

    作者為我們描繪出一幅生機勃勃的農村夏夜美景:夜空晴朗,明月高照,烏鵲別枝,清風徐來,幽鳴蟬叫,稻花飄香,蛙聲一片。從這些景物的描寫中,我們能夠看出,作者大自然的熱愛!

    下闋側重抒發感情。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大雨將至!“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一個“忽”字,把作者想避雨急尋不著,而突然見到“舊時茅店”的驚喜神態全部表現出來!“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看來作者沒有刻意描繪他的心理活動,而是在寫景中暗示出來的。所以詞的下闕不乏畫面之感。

    淡遠靜謐星雨圖。

    “七八個星”,言星之稀少。“兩三點雨”,謂雨之稀疏,暗含著靜謐與清爽之意。一個天外,一個山前,畫面淡遠奇特!

    “小橋流水人家”圖。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讓我想起了元曲大家馬致遠《天淨沙·秋思》裡面的句子:“小橋流水人家”。從山嶺小路轉過彎,眼前呈現一座小橋,下面有潺潺的流水,就在土地廟旁邊的樹林外,一座茅草屋突然出現在詞人面前。好一幅恬靜安樂的農村生活畫面。表達了作者對鄉村生活的喜愛。也是作者壯志難酬寄情山水的一種表現。

  • 8 # 殘陽暮裡酹江月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稼軒詞好用典,這首詞卻淺顯易懂。有人說好的詩詞,是不用解釋的,容易看得,但細細品味卻又能品出很多味道來。

    這首詞上闕寫得月、風、蟬、鵲都極平常,但透過作者的巧妙組合,給人一種安靜祥和的感覺。

    下闕一開始,一個對仗,兩三點對七八個,雨山前對星天外。極簡單,卻極有趣味。簡單的數字就描繪出了星星是稀疏的,雨是輕微的。與上闕的清幽、恬靜相呼應。上闕是一幅圖,清風明月下,鳥雀鳴蟬,也許是太安靜了,看見月亮都把鵲兒驚動了。然後聞稻花香,聽蛙聲。靜中有動,反而給人更安靜得感覺。

    下闕也是一幅畫,好像水墨山水,星空,雨山,也安靜極了。所以要讓它也動起來,茅店、社林隨著詩人的目光開始移動,忽然前面出現了小溪、小橋。也是靜中帶出動,但更顯得安靜。

  • 9 # 誤打誤撞進入網際網路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禪。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西江月]一詞是辛棄疾表現農村題材的代表作。上闕描景,下闕寫實。詞人在月下行走,見到棲息樹枝上的喜鵲因月明如晝而驚得飛起,夜半的清風送來陣陣蟬鳴。稻花飄香裡蛙聲傳達著豐收的資訊。遠方星光閃爍,山前飛落雨點。急走拐彎,過小橋,就見到了社林邊的老茅店。

    他以輕快的筆調向我們展示了農村夏夜的景色,以飛鵲、蟬鳴、蛙聲、寫出夜的寧靜,又以星與雨的同時出現,寫出夏夜多變的天氣。全詞風格清新,處處使人感到夏夜的宜人,與夏夜的喜悅。描繪出一個東方的仲夏夜之夢。

    其實,這情景與詞人“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里江山”一樣是幻覺。金兵時時南下,偏安一隅之地的南宋臣民一日數驚厥,心情那裡恬淡得下來一丁半點兒。數年後宋人更淪為了元帝國的四等公民。“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不正是橫掃歐亞大陸的塞外鐵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防腐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