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每日美看
-
2 # 大嘴多年
這句話翻譯成現代白話文,意思就是孔子說:“早上聽說(明白)道理,晚上死了也可以。”孔子說這句話想表明的核心意思是,要積極地去學習,學習從來沒有遲的,即使死前才學到東西,死也能閉眼,沒什麼遺憾和可惜的。 當然,這句話也說明了“道” 的重要性,暗示人們要知書識理,不要做個糊塗鬼。 二千多年來,孔子這句話,激勵了無數終生追求向上,熱愛學習的人,對激勵人們積極學習和追求真理髮揮著很大的作用。
-
3 # 人能弘道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出自《論語.里仁第四》。
孔子說:“早上聽懂了人生的理想後 ,就算晚上死去也可以。”人生在世不就是在尋找自己活著的意義麼,即使物質再豐盛,只要沒有理想沒有信仰,內心始終是空虛的。你總覺得不滿足,感到人生少了點什麼,但又想不到是什麼。其實這就道,你此生所要學習瞭解的事物。
一旦你瞭解了人生的意義,就好像惠能禪師覺了悟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又像莊子認為的“人生只不過是氣的聚散變化而已”,人去世就是氣散,就像海外漂泊的遊子終於回家了一樣,應該敲著鼓盆慶祝。
古人最高的智慧是瞭解到“未始有物”,也就是從不曾有物存在。萬物的本質是虛幻的,就好像50年前沒有我,50年後也沒有我。那我就是根本不存在的。假如人理解了萬物根本不存在,自然對萬物變化毫不在意,那麼死又有什麼好可怕的呢?
-
4 # 顏麗明844
孔子說:“早上知道了真理(道理),晚上就死也無憾了。”人應該知道道理(規矩)講道理。人一旦知道了人之為人的道理,那麼就是早早死去也是值得的。
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句話語出《論語。里仁第四》這一篇章講的是“里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者愛人,以仁治國”是孔子一輩子的政治理想。
所以這裡的“聞”結合上下文來理解是被別人所理解。那麼這句話就是說我的道理如果能夠被人所知道了解(掌握遵守),我就算馬上就死了也無遺憾了。
-
5 # 微妙玄通冰激凌
這句話初看很簡單,可譯為:早晨聽聞乃至諳熟大道之理,即便晚上離世,也算沒白在世上走一遭,可以死而無憾了。但我們要真正理解其意蘊,還必須對孔子之“道”從原典及史料中挖掘深究。
孔子所言之“道”到底是什麼?為何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呢?
孔子所言之“道”其同老子之“道”,亦同易經之道,為什麼這麼說呢?《論語.述而》載,子(孔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曾參)子曰:“唯”,子(曾參)出,門人問:“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說:曾參啊,我所學之道,由“一”可融匯貫通,曾參說:“是的”,曾參出來,門人問是啥意思,曾參說:“夫子之道,就是忠恕罷了!”)這個“忠恕”一詞,就是中正其心,如如其心的意思(張三丰釋),老子稱之為“抱一不離”,這個“一”如同老子所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孔氏之學有顯隱之學,孔子將隱學傳給曾參、曾參傳子思、子思傳孟子(張三丰語)。顏回早夭,孔子仰天嘆曰:“天將亡我”,實際上是擔心其隱學無繼承人;孔子也曾說過:“由(子路)也果,賜(子貢)也達,求(冉求)也藝”(子路果斷,子貢通達事理,冉求多才多藝),可就是這個通達事理的子貢卻說過“夫子之文章,可得聞也,夫子言天道與性命,弗可得而聞”,(夫子的文章,大家都聽說過,但是夫子關於天道及了性了命之學,我卻沒聽到過),孔子有沒有得到“道”的精髓?有沒有了性了命之學呢?我再從孔子讀《易》中挖掘闡述。
有人會說:即便孔子說了“吾道一以貫之”,曾參說“忠恕”,以此說是與老子的“道”一致,有生拉硬扯之嫌。孔子讀易,韋編三絕。下面我再從孔子讀《易》所撰《易》之十翼,探尋孔子問道於老子,是得到“道”的精髓的。
《易經.繫辭上》曰:“一陰一陽之謂道”;“《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之故”(無思無為、寂然不動即虛極靜篤、無慾觀妙,感而遂通即有欲觀徼);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即乾坤,純陽之乾純陰之坤),這便是道生一,一生二。《易經.繫辭下》子曰:“乾坤,其易之門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其同老子的“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光,陽之質;塵,陰之質;同,通也。陰陽和合,感而遂通)。《易經.說卦》“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我能從孔子言語中找到更多的孔子所說的“道”即“易”“道”,在此就不一一例舉了。孔子為什麼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呢?顯然孔子是有遺憾的,《論語.述而》載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史記.孔子世家》中子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彬彬,有融匯貫通之意),從上述兩句話能看出孔子的遺憾,雖得道之精髓,但於體悟之學,孔子顯然還未達登峰造極的地步,也許人各有志,孔子一生矢志於推行自己的學說主張。故孔子以略帶遺憾的語氣說“朝聞道,夕死可矣”。
-
6 # 真實純潔
要理解:“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句話的真正本義。首先必須要知道何謂“道”,“道”為何如此重要,以至早上明白了“道”,晚上就可以安然的沒有任何恐懼掛礙的面對死亡。人世間大多數的人,因為自心迷惑顛倒的緣故,並沒有認識到生命的真實意義,都錯誤的把有形的身體,認為是真實的自己。認為人死如燈滅,人生只有一次,死了死了一死百了。其實這正是人類自心處於迷惑顛倒狀態的體現。人類中大多數的人,一直都活在如此的顛倒狀態中,生不知何處來,死亦不知何處去。每天都在忙忙碌碌中,而不知生命其所以然。稀裡糊塗的來,稀裡糊塗的去。至死都沒有真正明白生命的實際意義。故而孔子云:“朝聞道,夕死可矣。”那究竟何謂“道”呢?“道”之一字,是老子對於生命實相,即一切有情眾生生命的本來面目的一種稱謂。一切有情眾生的本來面目,並沒有名稱,就像萬物生命一樣都沒有名稱,一切名稱都是後天人類所命名出來的。一切名稱只是為了溝通交流使用,才產生創造出來。而人類這個生命體,為何可以給萬物命名呢?這是人類應該深思的問題!老子曰:“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道”即是代表著一切有情眾生本來面目的一種稱謂,老子為了敘述生命的本來面目,而假立“道”的一個名稱。實則這個沒有天地萬物生命之前就自然而然存在的“道”是沒有名稱的。而沒有任何名稱的“道”,即是一切天地萬物生命的母體。因為一切天地萬物生命都是來源於“道”。故而稱其為“萬物之母”。何謂有名呢?因為“道”這個母體,雖然無名,但其本體,具足一切不可思議的妙用,能夠給一切萬物生命賦予任何名稱。而人類為何可以給一切事物命名呢?那是因為人類的本來面目就是老子所說的“道”。只有“道”才可以為萬物立名。生命的本來面目,就是天地之根,是萬物之母,是眾妙之門。也就是人類科學家哲學家自然學家們,時刻苦思夜想,都想尋覓探究的宇宙源頭。而他們為何沒有絲毫的結果呢?那是因為自心處於迷惑顛倒的狀態。故而才會做出心外覓心,騎牛尋牛,頭上安頭那樣愚昧之事。人類當下所使用的妙明覺知心,本即是源頭,不但沒有自我覺悟,還要滿天下的到處尋覓源頭。不是非常的可笑嗎!人類在日常生活中,其源頭的作用,已經體現的淋漓盡致,例如創造性,自主性,主宰性,駕馭性,思維記憶意念等等,生命所展現出來多姿多彩妙用,無時無刻不在顯現,即心即道的真實性。如若不是,生命怎麼可能展現出難以想象的活力呢?看看人類的創造力,看看大型演出會的精彩絕倫表演。看看數之不清動物中的生命現象。那一樣不在揭示著“道”的真實存在。只是可惜的是,因為人類大多數人,迷惑的太深太久了,以至雖然時刻都在使用,而且還在產生無窮無盡的妙用,無奈自用而不自知。那些自認為非常優秀的科學家哲學家自然學家們,還在做著背道而馳的事。並沒有覺悟自己當下能夠見聞覺知的心,即是宇宙源頭這個事實。如果他們沒有覺悟自心實相之本來面目,他們的一切努力都是茫然的,不會有任何的正確結果。故而可知“道”,即是萬物生命的源頭,“道”即是一切有情眾生的本來面目。就如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悟道之時所云:“奇哉。一切有情眾生皆俱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一但妄想心歇,一切自然智,根本智自然現前”。如來智慧德相是“道”的一種稱謂,名異義同。如此可以知道,死亡的只是後天因緣和合而成的軀體,作為生命的本來面目之“道”,並沒有死亡。“道”作為天地萬物之母,是一切萬物生命的創造者,怎麼可能會死亡呢!既然沒有死亡生滅。對於自心實相之本來面目的覺悟者來說,面對所謂軀體的死亡,自然就不會恐懼掛礙了。所以已經悟道之人,自然而然就會如孔子所曰:“朝聞道,夕死可矣。”生滅的都是物質現象,自心實相之本來面目,本來無生,故而不滅。妙明覺知心,從生至死,何時有過生滅變化呢?
-
7 # 曉鳴51
其實指的是早晨聞道晚上得道一種狀態,非一般人理解的早上聞道晚上可死去這層意思,聞道者,解脫生死是也。孔子當有如此感受,可見也並未真正的得道。道之為物可生可死,生死之間,即是解脫,朝夕之間,既為得道,。,。。
-
8 # 命理師陳一宏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歷來多被誤解,我今天再次更正解釋,希望大家不要再錯了。
這段話出自《論語》里仁篇,是孔子跟學生曾子的一次講學,說了好多話的啊,一共十五段話。所以要明白這句話,就要從里仁篇開始讀到第十五段話,第十五段還是點睛之筆呢。
第十五段話原文: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這段話,就點出了孔子所講的“道”是什麼?孔子講忠恕這倆個態度,就是啦。很多人就非要牽強的扯到那麼遠,講了一大堆,和孔子一點關係都沒有,那樣怎麼能明白孔子的意思呢?您自己說。
“朝聞道”,就是今天聽了忠恕這個道理。很簡單的,不復雜,很平白的話啊。
“夕死可矣”,就是以前不符合這個忠恕的道理的,就要讓它們死去算了。也很簡單啊,沒有晚上就可以死了哈。孔子也沒那麼笨,知道忠恕就得死,那還學道理幹啥?
“朝聞道,夕死可矣”完整解釋:今天聽了這個道理,以前不符合這個道義的事情,就要讓其死去一樣不再發生。
-
9 # 無功用行
道就是這樣,道很簡單。
道天天在用,道時刻都有聞。
只是,天天聞道,而不知自身已聞道。
道就在這裡。如果忽然明白:道就在這裡。人還有什麼可追求的呢?
生也好,死也好。生是道,死也是道。生與死都在道當中。生死還有什麼需要理會的!
早上明白了什麼是道,晚上就死了也不打緊。
因為:所謂的死,只是換了一個生命的外在表現形式而已。
-
10 # 白sir讀書
儒家的人仁義大道精神,在“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句話中體現的非常明顯,這句話裡的“死”,是“死”的為動用法,意思是“為……而死。”並不能簡單的理解成,早上懂得了道義晚上死了都可以。而是要用宏觀的理解,懂得了仁義的道理,就應該用自身的實踐去捍衛它,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
儒家的“殺身而成仁,捨生而取義”,都是對這句話很好的詮釋,“仁”是儒家的思想核心,也是孔子的道德思想準則,不光教育人們要懂得仁義之道,更在教育人們要身體力行,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踐行仁義之道。
在孔子活著的時候,周遊列國,衣食難度,都是為了向政府推行他的仁政,在當時無法得到統治者的採納,但是他並不放棄,轉而講學授課,去把自己的仁義之道傳授給更多的學生,培養出更多具有仁義思想的人才,透過他和他的弟子們去宣揚他的仁義學說,在人民群眾中造成很深刻的影響。弟子三千人,遍佈天下各地,仁義思想也得到了廣泛的傳承,除了對當時世界,也是後來的世界影響深遠,直到現在我們還在讀他的《論語》,還在學習他的仁義思想,還在學習它廣濟天下的精神,孔子的所作所為,可謂是對得起他的這句“朝聞道,夕死可矣。”
回覆列表
這句話意思是告誡我們要多學習,每個人都不一樣有些人聰明一些,有些人稍微愚鈍一些,對事物的認知情況也不一樣,不能急躁,活到老學到老,不要讓人生留下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