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陽陽颯颯
-
2 # 米爸聊教育
每個孩子的性格都不一樣,有些孩子願意表現,有些孩子比較內斂,所以面對這樣的孩子,多鼓勵,如果孩子還是這樣,那就接受孩子吧,沒有什麼不好
-
3 # 墨墨正面管教
首先,是小朋友對這個活動沒有興趣,其次,小朋友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物,他不願意開始。
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參與,或者和孩子一起參與。
-
4 # 木子紡
我小孩每嘗試做一件事 我都是在背後鼓勵他
前幾年小孩放老家叫婆婆帶 去年3月份 小孩帶到我自己身邊 剛上來東莞的時候普通話不會說,膽子比較小,話都不敢說,也不敢跟小朋友玩
想跟朋友玩又不會說普通 老是拉我一起去
我陪他跟小朋友玩一二個月當他的翻譯
二個月後讓他自己去玩,我跟小孩說有不懂或者不理解再來找我
去年剛來這邊上幼兒園每次表演都是站最後
我經常給他加油 每次都誇他有進步
現在在膽子很大 這次元旦上臺表演二次 都是站第一位 剛好哪天是週六表演 哪天8點開店 開到9點 開6張單 9點我就把店關了 跑去給他加油
我在臺下給他兩個大拇指
現在我壓根不擔心他 獨立方面特別強。
說實話 我小孩去年剛上來跟小傻子沒啥區別
溝通不來,又不聽話,又很調皮 其實當時他比任何人還無助
還好我沒拿我小孩跟另小朋友比較
-
5 # 心明眼亮647
知青老帶小現在幼升小鍛鍊身體不可少,休息時帶著羽毛球皮球腳踏車等,到公園裡找能和外孫打羽毛球的孩子。有時碰到對方不會打或不肯打。我會勸他們一起打。有時不會打接不住球。 撿球是很煩的!不會打的就跑掉了。只能踢皮球再不行就跳繩再就騎腳踏車。東西很多都是三位熟悉別家哥哥給的!我很喜歡孩子所以還想帶一個孩子。讓孩子在不同地方學會玩耍注意保護自己安全。全家樂淘淘!利國利民!
-
6 # 懶媽育兒路
這種孩子其實很普通,我家孩子就是其中一個。但現在已經快六歲的他,已經學會自己獨立完成任何他能完成的事情了。究其原因,大機率是在平時生活中給了孩子錯誤的認知。
首先,父母包辦了孩子的全部事情。如果孩子習慣了父母幫他做一切事情,那面對新挑戰的時候,他自然希望父母繼續幫他做。因為他沒有嘗試過獲得成功的喜悅。
其次,父母曾因為他的“笨手笨腳”而指責過孩子。孩子小的時候,大概一兩歲的時候吧,都有一個自己想動手的階段。這個階段,孩子會嘗試自己吃飯,自己走路或者其他一些事情。如果父母沒有給予及時的鼓勵,甚至在孩子做不好的時候還批評指責孩子,打消了孩子自己動手的積極性,那孩子就很可能以後再也不願意自己做了。
所以,作為家長,一方面應該積極鼓勵孩子。不管孩子做得好不好,只要是孩子自己做的,就該表揚,而且是大力表揚。家長的表揚可以給孩子自信心,可以讓孩子清楚並相信自己的能力。
另一方面,家長要給孩子提供機會,就算沒有機會,創造機會讓孩子自己動手。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習慣這種做事方式,每次參加活動都踴躍參加了。
最後,家長一定要有耐心,給孩子足夠的適應時間。我家孩子每次也是慢熱,活動剛開始都只會觀察,看別的孩子怎麼做,但我從不逼他。他總是觀察一會後,再慢慢融入,只要融入,我就大肆表揚。現在,孩子基本已經改變了總說“媽媽我不會”的臺詞了。
-
7 # 手機使用者木子xy
多給孩子償試的機會,家長別替孩子完成本該孩子自己完成的事。從小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孩子一旦有了自信心,更容易融入群體。
-
8 # 暖爸萌媽育兒記
一個3歲的孩子,很多東西都不會那也很正常。但是,如果本應是他們角色的事物,他們還不會,那就不應該了。而這個通常也不能怪孩子。那是環境造成的,是大人的責任,平時把孩子嬌慣壞了,導致他們有了依賴性。
特別是有了二胎後,這樣的情況就變成更為常見了。我家就那樣,大寶獨立意識很強,可二寶就不一樣,一天到晚都只知道撒嬌,這也不會那也不會。
當然這不是我的錯。我對孩子從來不嬌慣,即使她們摔跤了,我都要求她們必須自己爬起來。可婆婆的養育方式卻正好相反,不管什麼事,只要孩子哭上兩句,便立馬投降了。
我心說,照這樣子有便宜可佔,我都忍不住想哭上幾句呢!
上個月參加幼兒園的親子互動,因為大寶一向獨立,所以我都沒陪在身邊,不過她依然一樣表現得很好。我全程是和二寶在一起的,但是她卻一如既往的依賴。一個簡單的貼圖,她竟然說不會,硬是要拉著我的手去做。
我知道,這孩子簡直就已經長歪了。以後,我將會刻意地去鍛鍊孩子的獨立意識。
在這方面,我可以講一講我當初對大寶用過的方法。
當初,大寶吃飯也是不認真。首先第一條,我要求她必須自己吃,不讓別人喂。其次,自己碗裡的飯也必須吃完,這是最起碼的責任感。
我常常帶孩子去外面,並且會有意無意地讓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說,在超市結賬的時候,我會打錢給她,讓她交給收銀員。平時在街上看到一些行乞的殘疾人,我會拿出一些零錢,讓她放到他們碗裡去。
甚至有一次,我們在廣場玩的時候,我估計趁她不注意在附近躲了一下。小傢伙很緊張,慌亂地轉了幾圈之後,哭喪著臉朝著一個穿制服的保安走去。
我也覺得這樣子做有點過分了,但是從效果來說,還是好的,至少能夠避免以後類似事件的發生吧。
-
9 # 育見好故事
行為背後必有原因。家長對孩子必須有這樣的信念,才可能看到問題的根本。
我們不能只看到行為本身,更要關注行為背後,孩子的感覺,想法和決定。
有的孩子屬於“慢熱型”,總是喜歡先觀察和熟悉環境,然後會慢慢地試探,這是孩子習慣的探索模式,是很正常的,家長看到的就是孩子只是在那看,卻遲遲不參與。
有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家長在的時候就比較依賴家長,喜歡拉著父母一起做,因為這樣能和父母多相處,而家長不在的時候他反而表現比較獨立。
還有的孩子缺乏自信心,可能在家裡家人“保護”得太好了,沒有太多機會獨自去面對新環境和新挑戰,會有些害怕,不敢嘗試,表現得自然不如人意。
作為家長,必須有意識去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真正原因。唯有如此,才能抓住問題的本質,真正地解決問題。
-
10 #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
三歲多的小朋友怕羞、沒有自信,完全可以理解。
因此,當孩子表達出自己做不好,或者不會時,家長要做的有這樣兩點:
1、孩子說自己做不好,家長可以說,“沒關係,媽媽陪著你”!孩子的自信,首先要來自於他信——身邊重要他人的信任,會讓孩子慢慢相信自己,有自信心。
因此,當孩子說自己做不好,或不會做時,家長一定要明確向孩子表示:會給孩子完全的支援或幫助,或者,哪怕沒有什麼幫助,只要在孩子的身邊,陪伴孩子,而不是指手劃腳,批評孩子,孩子慢慢也會有自信的。
當然,過程可能稍長一些,但只要家長有耐心,孩子是會慢慢有自信的。
2、孩子希望家長來做時,家長一定要馬上做給孩子看孩子說,自己不會,讓媽媽來。媽媽不妨就做給孩子看,主動表演或者和其它孩子玩,讓自己孩子覺得,表演或者和陌生的小朋友玩,也不是什麼難事,也很容易做到。
孩子主要透過模仿來學習。
家長的主動、積極,潛移默化給孩子做了榜樣,讓孩子更明確怎樣表現更好,讓孩子逐漸放下害羞和自卑心理,更積極、向上。
回覆列表
孩子三歲,面對新鮮事物表現出畏難情緒這個是可以理解的,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家長的引導。家長一方面可以鼓勵孩子以過程為導向多去嘗試,孩子每邁出嘗試的一步家長就表揚一次,以增進孩子勇於嘗試的信心,孩子的自信心有了,再遇到集體活動就不會推脫著不參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