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請推薦一些介紹非常清楚,非常有邏輯地講解物理學,數學,化學等學科的本質和基本原理的一些科普書籍,不要少兒讀物,最好是一些能讓成年人更好地理解學習這些科學知識的意義以及方法的書籍。如果能推薦一些全世界評價都很高的書籍再好不過,謝謝。
6
回覆列表
  • 1 # 金蛙王子

    少年,去看看科幻啊,比如中國的硬科幻神著《三體》,三體涉及範圍非常廣,腦洞很大,不過裡面有非常多是物理學、化學、數學等眾多學科基礎知識以及侷限,用講故事的形式表達了出來,從基本的探索三體問題開始的古今中外學說,到發現三體本質,以及後面對黑洞、時間、維度的理解,幾乎滿足了一個普通人對現有科學的所有理解,當然書裡只是龐大,不僅僅是科學。。。

  • 2 # 靈遁者國學智慧

    靈遁者:生命在於運動,更在於探索。

    變化

    ——靈遁者

    基本資訊:《變化》是由中國獨立學者,科普作家靈遁者撰寫的一本有關宇宙物理學科普著作,是一部將高深的理論物理通俗化的科普範本。深受廣大宇宙物理愛好者喜歡。也是一本具有現實啟發研究的書籍。歷時4年創作,全書共計20萬字,52章,310頁。

    靈遁者物理宇宙科普書籍《變化》彩印版

    書籍序言摘錄:我們周圍的世界無非有兩種:一是精神世界,一是物質世界。關於精神世界,我也一度痴迷,其結果是跌跌撞撞的想,跌跌撞撞的寫了一本《探索生命》。不知道讀者怎麼看,我自己是不滿意,我不知道我所揭示的是不是真實的大腦,是不是真的有用,但是確實我不滿意。靈遁者物理宇宙科普書籍《變化》彩印版,在靈遁者淘寶有。

    物質世界,宇宙世界是一個需要客觀描述的東西,容不得一點主觀的沙子。我希望你可以看到這樣的客觀,我希望我可以看到這樣的美麗。用多長時間去寫完它,多少字,我不知道。我覺得至少應該在我學會很多知識之前,至少應該在我老年痴呆,不能思考之前。

    我的《變化》將告訴我變化是什麼?我的《變化》將會告訴你宇宙是什麼?我的《變化》永遠會在變化中尋求《新變化》。我希望《新變化》是你寫的,比我的《變化》又強了很多。

    《變化》中的科普觀點:

    1、新的慣性定義:在引力場中,物體總保持當下運動狀態的性質叫慣性。

    根據新的慣性定義,牛頓第一定律應該是這樣的:在引力場中,物體所受外力為零的時候,總保持當下運動狀態的運動,叫慣性運動。

    牛頓第一運動定律為後續定律準備了概念並定性闡明瞭力和運動的關係。特別地,第一定律中所述的“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的運動狀態”和第二定律中的物體所受外力向量和為零(合力為零)這一運動狀態不同,不能把第一定律當成第二定律在F=0時的特殊情況,因為F等於0時肯定匯出加速度等於0,但 加速度等於0的運動只能由第一定律本身徹底闡明其為慣性運動(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第一定律是完全獨立的基本定律,用其解決的問題,別的任何規律都無法解決,第二、第三定律根本不能取代第一定律。

    2、說明了引力是慣性的源泉,影片如下:引力是慣性的源泉。

    我們的宇宙一定有知識所達不到的地方,但想象力可以。引力質量和慣性質量嚴格相等,且慣性的大小隻與質量有關。所有這些都指向了一個方向——引力是慣性的源泉!

    再看一遍表述:在引力場中,物體具有保持當下運動狀態的性質,叫做慣性。

    首先如果你理解為引力大,慣性就大是片面的。該表述中,也沒有反應出這一點。因為衡量慣性的因素是質量,不是引力。引力是可以量化的,而慣性強調的是物體性質。同樣質量的鐵球,在地球上任何一個地點,慣性大小是相同的,在其他星球上,也是相同的。

    那這個時候,你可能會問了:那麼為什麼不說質量是慣性的源泉?

    各位其實這個問題,就是問題的最關鍵部分了!牛頓的慣性定義,其實正有此義。雖然牛頓本人並沒有具體指出慣性是如何產生的。但用質量大小來衡量慣性大小,本身就是一種指向。

    我的思考結果是牛頓慣性作用的定義,不涉及時間。也就是慣性作用是超距的。這和牛頓不清楚光速數值是有關的,也就是不清楚引力作用速度是有關的。

    所以不能因為用質量衡量慣性大小,就說質量產生慣性。因為慣性性質是物質物體普遍存在的,也就是具有開放性的,而這樣的開放性,就要想到宏觀的物質場性質,即時空性質,即引力場。愛氏的引力場場方程也符合這樣的特點,我不止一次這樣說過。

    所以有質量的物質能具有慣性,是因為時空性質使然,是引力場使然。馬赫是第一個意識到這個問題的人,但他也將慣性作用的速度設為超距。這是錯誤的。正確的理解應該是慣性是作為引力的“附屬產品”出現的。但它與近場引力場物質和遠場引力場物質影響一樣大。並不是像引力那樣,隨著距離增大,而引力變小。就像地球的引力與距離1千萬光年的星球的引力,是很小很小的。而慣性卻不會是這樣的。慣性大小與距離無關。

    所以引力是慣性的源泉。正確的理解要把握四個點。

    1、慣性作用的速度是光速。

    2、慣性是引力場性質。

    3、是慣性和參考系選擇無關。第三個點,也是愛氏廣義相對論的基礎。所以對於慣性定律的表述,一定要加上“在引力場”中這樣的條件。這樣也可以避免現在教科書中的定義的迴圈論證,變的更科學和嚴謹。

    4、慣性大小與距離無關。即不成比例關係。

    而且我也在《變化》中寫到過。引力的本質就是時空,引力是時空性質表現。而慣性就是這種時空性質,引力場的從屬性質,它能出現,與引力緊密相連。如果處於時空中的物質不產生引力,那麼慣性就不會有。

    在這裡還要說明一個點,那就是時空場和引力場其實沒有嚴格的區別。任何一個引力場都是全域性的。但我們為了方便處理資料和計算,會優先處理近場引力場,而對距離地球遙遠宇宙引力場做忽略。

    時空能量分佈不均,就說明引力場強度不均。而且我也提到過,正是由於引力,慣性,才使得“守恆定律”在宇宙中普遍成立。

    所以我再次總結一下思考過程和思考觀點:

    1、任何過程要考慮時間,考慮時間就要涉及速度。速度的上限是光速。所以慣性作用的速度也是光速。超距作用不可想象,沒有理論基礎,也沒有實質想象的實驗,包括量子糾纏也不算。

    2、任何具有質量的物質具有慣性,就說明這是一種普遍的性質。就要考慮到物質的整體。而這樣東西就是時空,就是引力場。慣性與距離無關,因為這是一種性質。我們不能說A物質對B物質的慣性是多少。沒有這樣的說法。我們只是說A物質的慣性怎樣,B物質的慣性咋樣?說慣性作用的速度是光速,是說物體抵抗運動狀態改變的速度是光速。但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任何時候,物體都具有慣性。也就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任何物體在任何時刻,都處於在抵抗運動狀態改變態中,且這種反應速度是光速。就好比一個靜止的杯子,它在以“光速”保持靜止的這樣的狀態。這種思維帶來一種“變態”情況,就是任何靜止和運動的物體,都處於隱形“光速”中。所以愛氏的光速不變理論,是真理!就是這一點,才是慣性讓人難以想象的地方!但一定要明白,這種光速不變的性質是由於時空賦予的。我曾經就此寫過文章。在這裡就不展開討論了。

    再重複一遍,任何物體在任何時刻,都以光速來抵抗運動狀態的改變!即都以“光速”來保持原來運動狀態的性質,就是慣性。這才是慣性的真諦!

    3、根據上面的思考,我們可以得出。慣性大小其實和距離沒有關係。因為這是一種性質,處於引力場中的物體,都具有這種性質。你對於地球的慣性是多大,那麼對於其他星球而言也是多大。

    4、引力質量和慣性質量相等的根本原因,就在於他們同屬一個體系的東西。那就是“引力理論體系”。都與引力場有關。都以質量為量化衡量的標準。慣性強調“自身”狀態是咋樣的,而引力強調“與它物”的作用狀態是咋樣的。與其他物體的作用狀態,就必須考慮距離,和引力常數。這是引力和慣性的區別。

    5、所以狹義相對性原理和廣義相對性原理是沒有錯的,也是基於此的。引力場中,物體慣性的存在與參考系無關!因為慣性的“光速”作用是恆定的。所以一切座標系(包括非慣性系)都是平權的,即客觀的真實的物理規律,應該在任意座標系下均有效。我不知道愛氏本人,是否也思考到關於慣性的這點認識。但他一定是透過引力質量和慣性質量相等去認識狹義相對性原理和廣義相對性原理的。

    6、而關於質量的產生,必須迴歸量子力學的相關理論。也就是說用希格斯場,希格斯機制來實現。所以整個理論體系,一定是一個圓圈。大統一理論的構想,是沒有錯的。數學家精於計算,但不一定也這樣考慮問題。所以我必須說出自己的思考,來告訴人們,簡單的物理現象中【慣性現象】,蘊含著直達宇宙真理的秘密。

    不看此文,你無法想象,你時時刻刻在以隱形的“光速”運動,雖然這種光速你看不見,但它確實存在於一切物體之中。

    生命在於運動,更在於探索。祝君學習愉快,思考愉快。

    靈遁者物理宇宙科普書籍《變化》中內容的主要觀點如下

    也就是說慣性的本源是引力。正是因為物質具有引力,所以才具有慣性。傳統知識將引力和慣性定義為物質的不同屬性,是分開的。我認為二者必須聯絡思考,準確的應該是這樣說:引力是物質的本質屬性,而慣性是非本質屬性。 慣性是依賴物質的引力而存在,但不能反過來說引力是依賴慣性而存在。

    3、指出了愛因斯坦相對論需要更正的地方是時空時空彎曲。內容:廣義相對論新解方向

    時空告訴物質怎麼運動,物質告訴時空怎麼彎曲,這樣的話是正確的。但時空彎曲不是物質具有引力的原因,這是我要說的。也就是說偉大的愛因斯坦在對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個對的理論,卻解釋了一個錯誤的事情。用時空彎曲來解釋引力是錯誤的。

    4、進一步提出了我的引力本源理論:引力的本源

    引力的本源是空間,也就是說空間中的物質本身具有這種“引力”屬性。但和“彎曲”沒有關係。彎不彎曲都有引力! 物質質量越大,引力越大。 不是時空彎曲越大,引力越大。

    5、第五論述了引力作用,引力波傳遞的速度,並且認為傳遞速度是光速。 引力作用傳遞的

    6、論述了,時間,空間,物質一體性的說明。時間,空間,物質一體性的說明。關於時間的定義是這樣的:時間是物質在引力場中的位置以及運動速度的應變度量,它是物質存在的客觀形式。時間時刻存在!

    7、認為理解宇宙的終極奧秘,就一定要理解什麼是運動,什麼是振動。寫了《運動的宇宙,無運動,不宇宙!》一文。最後描述我眼中的宇宙藍圖。說明了,一切具有運動性質的物體,都具有波動性質。

    書籍目錄:

    《變化》 1

    ——靈遁者 1

    序言: 5

    第一章:帶著哲學思維去尋找最基本東西 7

    第二章:關於物質運動的參考系的定義 16

    第三章:關於相對論的修正 26

    第四章:宏觀與量子的恩怨情仇 31

    第五章:探索從來不拒絕微小和無知 35

    第六章: 我們都有一個夢 39

    第七章:引力絕對不是孤兒 49

    第八章:從場論中來到場論中去 53

    第九章:你的存在,是我的夢 59

    第十章:即使一步之遙也不可達到 64

    第十一章:追蹤移動的時空 70

    第十二章:宇宙沒有結果,只有變化 80

    第十三章:簡要說明引力與慣性的本質聯絡 83

    第十四章:引力量子化,不是痴人說夢 85

    第十五章:慣性的本源說明 87

    第十六章:廣義相對論的新解方向 90

    第十七章:引力作用的傳遞速度 94

    第十八章:時間,空間,物質的一體性說明 96

    第十九章:引力的本源,終於等到你 98

    第二十章:運動的宇宙 101

    第二十一章:新的宇宙模型 105

    第二十二章:關於平行的空間的說明 107

    第二十三章:關於引力子和暗物質的猜想 109

    第二十四章:關於新牛頓第一定律的說明 112

    第二十五章:關於韋爾蘭德引力假說提出幾點意見 117

    第二十六章:關於光的質量以及運動速度的說明 121

    第二十七章:量子糾纏的超距作用,超光速描述是假象 125

    第二十八章:如果光速超過30萬千米每秒,愛氏理論還成立嗎? 130

    第二十九章:運動的物體質量增大,時間變短,你的想象能跟上嗎? 134

    第三十章:深刻理解和認識宇宙的變化和一體性聯絡 139

    第三十一章:深度剖析引力,引力波,引力場的本質及四種基本力的統一概述

    第三十二章:深度剖析引力,引力波與電磁波和電磁場的關係 153

    第三十三章:引力與其他三種力之間的關係和統一規範場理論說明 157

    第三十四章:宇宙時空的哲學 162

    第三十五章:時間的本質說明 177

    第三十六章:黑洞不是毀滅者 185

    第三十七章:宇宙大爆炸和宇宙膨脹理論值得商榷 188

    第三十七章:愛因斯坦場方程講了些什麼 194

    第三十八章:關於愛因斯坦場方程的引力新解 201

    第三十九章:關於愛因斯坦場方程與時空彎曲的關係 206

    四十章:愛因斯坦場方程的推理過程和關於場方程新解的說明 211

    第四十一章:不能驗證的思想,可以成為真理嗎? 226

    第四十二章:在物理學史上,誰的名字被提到的最多,你一定不知道! 231

    第四十三章:電場,磁場,電磁場的本質是什麼? 239

    第四十四章:愛因斯坦是如何創立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的 243

    第四十五章:關於時間的度量和方向的說明 255

    第四十六章:等效原理的本質說明 265

    第四十七章:宇宙在你心中是什麼樣子 270

    第四十八章:深刻理解愛因斯坦場方程的非線性波動 277

    第四十九章:慣性——通往宇宙真理的必經之路! 283

    第五十章:關於牛頓引力和愛因斯坦引力理論的幾點意見 288

    第五十一章:相信電荷存在,正是人類的明智 294

    第五十二章:我們該如何理解愛因斯坦質能方程 303

    作者簡介:作者簡介:靈遁者,獨立學者。原名王銀。陝西綏德縣人。現居西安。 詩人,國學起名師,科普作家。 代表作品《觸控世界》,《行者乾坤》,《探索生命》,《變化》,《相觀天下》,《手診面診色診大全》,《筆有千鈞》,《非線性波動》,《見微知著》,《探索宇宙》,《偉大的人類》等。其作品樸實大膽,富有新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買3000左右的筆記本,該怎麼選?